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一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艚鹣壬鷮懙摹稌r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讀完之后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盡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宇宙是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贊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
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局部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艚鸾淌冢褪沁@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艚鹩盟唤d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游,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向真理發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質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本書,不管我們是否能讀懂,總會讓你受益匪淺。捧起書本來,徜徉在其中吧,你會覺得其樂融融!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二
課余時間,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么我認為它不可能這么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后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于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并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后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欤斓竭B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于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只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發出挑戰。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于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霍金對于真理執著追求的態度是一種至高的精神,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仰視的不滅光輝。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三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 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一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一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秘莫測的黑一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一洞》,他還發明出了一套科學模組,成為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說起黑一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顆恒星衰變只后,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一洞。同時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四
史蒂芬.霍金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知,這包括宇宙為什么是它現在的樣子,以及宇宙為什么會存在”?;艚饘ξ锢韺W的不懈探究以及對真理的熱情執著讓他成為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其著作《時間簡史》更可謂一本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經典。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希望拘泥于學科與專業之限,因而廣泛涉獵各學科有關書籍,開卷明理之間做到海納百川、化為內修。懷揣著最簡單也最狂熱的求知之夢,我在品讀與思考中與《時間簡史》結伴,將物理與哲學看似冗雜艱澀實質卻本就滲透在我們生命最深邃處的真理與睿智體悟入心,并將一些思考與心得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誠愿與朋友們分享、交流。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試圖以一種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將不可切實感知的宇宙形態描述為一個有限卻無界的空間。它神秘而充滿真實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宇宙本身就是代表了存在的意義。書中文字從物理、天文、宇宙學甚至哲學的角度將霍金本人對宇宙、時空乃至生命的理論思考及心里哲思清晰而真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書我了解到,霍金最杰出的貢獻無疑是他在經典物理的框架中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推論出黑洞越變越大,同時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指出,黑洞會因輻射而越來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于此,正如本書副題――“從大爆炸到黑洞”,他試圖直觀的告訴我們究竟什么是“空間”。
然而如同《金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所謂空間仍是一個“無窮而窮”的境界,我們存在于空間之中,生命如恒河之沙、霧中埃塵渺小到微不可窺,這是“無窮”。反觀宇宙之浩渺博大,卻終究逃不過有限外延與最終重復重生于毀滅的宿命,此乃“有窮”。
而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曾說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我們不難想象:在遙遠西方古老城邦的智者們將天上的繁星劃分為不同星座并賦予別樣內涵的時候;在華夏宗族最古老的賢者們描繪著五行八卦、占卜著天干地支日月星辰的時候;在黑暗而動蕩的洶涌歲月中,無數凝聚著當時最先進的'智慧文明的吶喊聲即便難以驗證卻被當做異端而殘忍的扼殺在咽喉的時候,人類仰望著頭頂那片遙不可及的星空,懷揣著怎樣的興奮與無奈,卻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與期待。
然而,在這浩淼神秘的無窮星河中,我們究竟在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我們人類心懷迷惑,而不斷的試圖將自己的存在與那未知的星河相互聯系在一起,似乎這便足以去證明我們人類終究與這無盡的奧秘存在某種深刻的聯系。代代往復輪回,人類生生不息,我們從未止步于對這片未知星河的探索,乃至從歷史到文明都烙印下那份瘋狂的癡迷與偏執的信仰。
但回到“有窮”于“無窮”的命題,我們卻總會那么無可奈何,我們自覺已經解開了這宇宙奧秘的一角卻越發感受到那份不可捉摸的無盡未知,我們似乎只能深刻的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生命太過短暫的有窮,面對宇宙永恒無盡的“無窮”,是如此微不足道。這里的“有窮”便也就牽扯到了一個時間的問題。
將時間與空間兩者結合而言,書中提及的無邊界實際上便條件意味著時空在收縮時無序度的繼續加成,當宇宙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但這也只算是艱深的物理學假象,涉及我們生活本身,實際上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心理感受與物理差異之間的奇妙錯覺。
時間長久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在我們的歷史中存在著、流淌著,生命在時間的河流中飛逝而過抑或虛空久長,讓無數生命留下無限多的遺憾以及希望,以“有窮”之生命來探索“無窮”之境界,這也便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而也唯有當生命與時空相互作用、產生影響,保持著突破這份窮盡的決心,這才能稱之為我們所說的存在的那個時空,稱之為“世界”。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指出,宇宙產生于一場物理爆炸。宇宙里物質密度不均勻的地方產生了核聚變,產生了恒星,恒星又坍縮或爆炸,產生了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被我們稱之為“太陽”,進而產生了地球。
之后,在地球那片荒蕪的海洋中無數機遇巧合令化學物質反應重組形成新的個體,一種絕無僅有的個體形式――稱之為生命的存在。無可計數似無盡頭的柔軟的軀體銜接在一起,生命的鏈條在污濁的海洋中用多少代種族的生息嘗試著生命的無限可能,螺旋狀的生命圖騰交替依存,無所謂一切付出和代價,無意識的億萬個微小的存在就本能的向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度過短暫的歲月,他們似乎什么也留不下,但是每一個微小的犧牲都無垠的時間下總會催生出名曰奇跡的偉岸傳奇。
生命演化至今,我們自稱萬物之靈長,探求時空與生命的真理,而我們又是否真正了解何為生命?在我看來,生命要與時空相連才可稱之為“活”。假若我們的生命認定一切存在與努力都終將在身后灰飛煙滅,那無疑始終莫大的悲哀。即便最簡單、最鄙陋的生命也是皆大歡喜的。
我們存在于某一個時空,在生活中體驗那些勇敢、那些執著、那些堅持,為夢想而揮灑著汗水、為真理而不懈探索、為生活的更好而不斷創造屬于生命的新的卓越,建立幸福的家庭、延續生命的瑰麗,這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將生命變的無比光輝的理由。盡管世界不盡完美,但我們作為生命的有限個體,學會珍惜生命,并將生命無止盡的延續下去,才不會在時空中迷失屬于生命的本真與尊嚴。
從形而上學的觀點看,世界對不同的生命個體來說也是各具意義的。有的生命的世界是從他認識到世界的存在并作為其一部分而產生個體認知開始,一直到他對世界的存在開始否定乃至模糊不清直至徹底遺忘作為終結的。而有些生命,則是從一開始就對世界的存在抱有否定或疑惑的態度,一直以一種曖昧不清的存在混跡于世上直到自己的存在以一種難以察覺的速度逐漸磨滅而亡。更有甚者,其生命的世界開始于人們記得他的出生,終結于人們遺忘他的死亡。但我堅信,我們確實是與眾不同的。
在這顆蔚藍的地球上,我們受到恩澤滋養,代代繁衍生息,成為擁有智慧的特殊的生命。我們在這顆星球上創造出文明,我們穿越平原、翻越高山、征服海洋、翱翔天空,甚至憑借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突破地心引力探索宇宙的奧秘。但我們卻又是如此笨拙,我們曾經愚笨的一再誤讀那些現在看來淺顯易讀的真理,但有多少次為那些犧牲與愚昧而沾沾自喜。我們犯下過這世界都難以寬恕的巨大錯誤,造成自然中從未造成的可怖的悲哀,我們也創造了這顆星球上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文明,成就了自然演進中最瑰麗的奇跡。
但我們仍舊不可否認,對于宇宙來說我們太過于渺小,我們能改變和存在的不過眼前的世界。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如果以光的速度向它跑去,僅僅需要八分鐘。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太陽光,實際上是八分鐘之前的存在,而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些閃爍繁星的光芒,或許早已隕落于幾十億年之前。這樣想,可能是個悲哀的命題。
但是請讓我們換個角度去理解這個命題,我們能改造的也許只是眼前的世界,然而我們保護好目前所擁有的,將環境與資源守護于發展中的平衡,延續存在的同時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未知,讓我們這一代的存在深刻的延續在我們的子孫后代中,這是件多么美妙而神奇的事情。就如同夕陽西下垂垂朽矣,卻在這顆蔚藍星球的另一面冉冉升起,迎來送往間光明永不停息。物質本身即一種存在,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讓生命繼續,讓希望不止,讓生命之無涯,在時空之境中交匯處“世界”那份“活”的精彩。
但事情又似乎并非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是超越其因果概念的更為宏大的存在,但卻分部在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內心,我們是否可以這么說,世界是包含了一切已知和未知事物之總和,所謂世界即是我們所擁有的自身。而生命也許只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即便它的存在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巧合與難以控制的命運,它充滿了平凡與軟弱、充滿了懵懂與迷惑,但它卻如此不懈和堅韌,如此富有尊嚴的存在著,它不夠強大、不夠久遠甚至可能隨時終結。但這正是它的精彩之處,我們用有限的生命創造輝煌,用相互銜接的生命脈絡去領悟無限種可能與無限的真理,這才是整個宇宙真正奇跡。
在幾十年前,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天文學演講,在演講中他描述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如何圍繞著一個巨大的恒星集團的中心公轉,并告訴人們個集團被稱作銀河系。直到他的講演結束之際,一位一直沉默的坐在屋尾的矮小老嫗緩緩起身說:“你講的簡直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是馱在一只巨大烏龜上的平板!”這位科學家不禁露出了高傲的微笑,并答道:“那么這只烏龜站在什么上面了?”“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崩蠇灳徛恼f:“不過,這是一只馱著一只,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也許這世間最偉大的奧秘正是如此,我們不能以任何絕對的眼光去否定,也不能以曖昧的態度去承認現實,唯有永無止盡的探索,唯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才能達到真理。
正如史蒂芬.霍金曾說過的一樣:“朝向終點的永恒仿佛無止境般漫長”,我們追求時空的雛形與演繹、探究生命的起源與終焉,歸根結底無非是在奇跡與尋常中實現著我們作為茫茫宇宙中的個體生靈所特有的存在意義。就讓我們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奮進,也許那會是永無止境般的漫長,但我們仍銘記時空無盡、生命不息,即使永恒也并非絕對,堅持內心那份生命與生俱來并無法為外物撼動的期盼并為之傳承延續永不言棄,也許所謂答案已經自顯其中、了然會心。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五
這個寒假,我讀了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后,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十實用篇六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后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著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么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鉆研宇宙中心的秘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了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恒星光譜中,什么顏色代表最熱,什么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閱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吹胶竺妫簧傧惹暗囊蓡栍卸?,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說:“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著”時,我也嘗試著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后,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閱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歷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小學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著讀,思考研究著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秘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