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鴨學本領教案反思篇一
《蠶寶寶出生了》是蘇教版四(下)第二單元《養蠶》中的第二課。在發蠶給學生之前,我就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課外書及身邊曾有養蠶經驗的人,收集有關蠶的資料,以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關注。于是,我的身邊,經常會有學生跟著問:“老師,什么時候發蠶呀!我知道了蠶的……”
學生對我國養蠶的歷史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大部分學生知道我國有“絲綢之國”之稱,蠶繭是由蠶吐絲結成的。對于“蠶為什么要蛻皮?”“蠶繭里有什么?”、“飛蛾從哪來?”等等的問題也有一些了解。
在本課教學中,要求學生將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親自去實踐、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討論、交流。在飼養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養蠶和蠶變態等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發展研究興趣和能力的過程。以達到《課程標準》中制定的.“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薄俺浞煮w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等目標。
在上課時,我以引領式“問題”的方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基本理念。把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大部分:一、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二、蠶卵是什么樣的;三、蟻蠶是什么樣的。教材沒有對這三塊內容進行詳細地描述,而是把養蠶作為學生探究的提綱,空間完全是開放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認識蠶的生活。
我從朋友家帶回蟻蠶,學生得知消息后,更是盼望著上科學課。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觀察蠶卵和蟻蠶,并歸納出,養蠶必須準備的物品及家長同意書,以備下一節課領養蠶用。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讓學生演“主角”,學生快樂,教師也體會的了,課標的真正目的。
通過課外延伸的養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養好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中學”,以達到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經歷蠶的生長過程,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同時將長時間對蠶的觀察結果以寫或畫、拍照、等方式記錄下來,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勇氣、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鴨學本領教案反思篇二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三拍子音樂寧靜、柔和的氣氛,讓幼兒在聽聽、跳跳、畫畫中熟悉歌詞。
2、引導幼兒創編動作,邊跟唱邊游戲,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熟悉樂曲的旋律節奏。
2、紙和筆。
3、音帶。
活動過程:
1、律動《魚游》進活動室。
師:今天天氣真好!讓我們一起到池塘里看看小魚吧!
2、練聲:和小魚問好。
師:靜靜的小池塘真美呀!小魚們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好象在歡迎我們小朋友的到來!讓我們跟小魚問個好吧!
1—2︱3—4︱5—6︱5——║5—4︱3—2︱1—3︱1——║
小朋友們你們好!小魚小魚你們好!
3、欣賞音樂,感受3/4拍舒緩的節奏特點。
(1)為了歡迎我們的到來,小魚還演奏了一曲好聽的`音樂呢!請你們聽聽有什么感覺?用一句好聽的話來形容這首音樂。
(2)這一次我們仔細聽聽這首優美的音樂是幾拍子的?你還可以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三拍子怎么拍?讓我們一起來拍一拍。
三拍子除了拍手,還可以用什么動作表示?
4、理解歌詞。
(1)用故事形式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師:池塘里生活著一群可愛的小魚,他們快活的玩了一天水,在池塘媽媽的懷里睡著了。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看著這些可愛的小魚。池塘里映出了星星美麗的倒影,好象為小魚蓋上了一條美麗的珍珠被子。(這條珍珠被子是用什么做出來的?風兒輕輕地吹著,在為小魚唱著一首好聽的搖籃曲,小魚慢慢地睡著了。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中看見自己的媽媽在親它的嘴巴呢!
(2)完整朗誦歌詞。
5、學唱歌曲。
(1)教師示范清唱歌曲。
師:你們聽,小魚兒開心地唱起來了!
(2)教師配上伴奏示范演唱一遍。
(3)放慢速度,小朋友輕聲學唱。
(4)引導幼兒重點唱準重復部分。
5)引導幼兒用輕柔舒緩的歌聲表現歌曲優美的意境。
6、創編動作。
(1)幼兒邊唱歌曲邊自由創編歌曲動作。
(2)幼兒兩兩結伴,交流自編動作。
(3)請個別幼兒示范動作。
(4)幼兒自己聽音樂邊唱邊動作。
7、為歌曲伴奏。
(1)幼兒邊聽歌曲錄音帶,邊模擬樂曲演奏,進一步體驗歌曲優美的意境。
(2)全體幼兒用樂器齊奏。
(3)為歌曲取名。
小鴨學本領教案反思篇三
由于領域缺失,這個科學活動《它是誰的寶寶》選材來自于我們的老一套滲透式領域的書籍。在活動的準備中,我選擇了網絡資源下載了課件,豐富幼兒的直觀知識,另外也準備了操作圖片,能幫助幼兒更加關注小蜻蜓、蠶寶寶等小動物與媽媽之間的聯系,相應的過程也作了一定的調整。
本次的科學活動偏向于知識性的,探索的部分比較少。但是讓小朋友認識不同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這樣的內容本身能夠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所以整節課孩子們的注意力比較集中,興致也相對很高。
1.了解不同動物寶寶與媽媽在外形上的不同。
2.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區別動物寶寶和媽媽的異同特征。
3.增進對動物寶寶和媽媽的探索興趣。
相對來說目標1還不夠具體,我應該將多媒體課件里涉及到的小動物提出來,重點讓小朋友觀察幾種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這樣會更加有效。在目標2達成方面我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讓幼兒觀察比較、談話,這個方面引導得相對比較具體、細化。目標3則是在目標1、2的基礎上建立的情感目標,有所改動。
1.目標的達成度高,在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連一連、送一送的過程當中孩子們認識了幾種小動物和它們的媽媽,并且能夠進行初步的匹配。
2.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整節課老師給孩子們創設了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孩子充分觀察與交流的機會。
不足之處:應該在準備過程中對整體活動的把握更加全面一些,事先要了解孩子們的接受水平,不必一個活動輸入過多的信息量給幼兒,反會帶來負面效應。
小鴨學本領教案反思篇四
1.觀察并發現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2.對動物的外形特征感興趣。
1.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
2.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
觀察、發現動物寶寶和動物媽媽的異同,并用語言表述出來。
審美元素:
1.通過觀察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動物的形態美。
2.小動物是從哪兒來的呢?自然界中,動物的出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通過老師的介紹,激發幼兒對這些奇妙現象的興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愿望。
1.出示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并引導幼兒對應觀察。
師:你們認識這些動物寶寶嗎?它們是誰?
師: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寶寶的媽媽是誰嗎?
2.引導幼兒比較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師:動物寶寶和它的媽媽長得一樣嗎?哪些寶寶和媽媽有一些相似?(如:雞、鴨等。)
師:動物寶寶還有什么地方是和媽媽不一樣的?(從動物的體態、身材進行區分。)
師小結:剛才,我們看了一些動物寶寶和媽媽的圖片。知道了雞、鴨、鵝、蛇、烏龜都是媽媽生下蛋并孵出寶寶的,它們和媽媽的樣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樣的。
3.出示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重點引導幼兒發現、觀察蝴蝶和青蛙與其寶寶的區別。
師:蝴蝶寶寶小時候是什么樣的?叫什么名字?怎么長大了變成了蝴蝶的樣子呢?(回憶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繭—蝴蝶。)
師:還有哪些動物小時候也和媽媽不一樣?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叫什么名字?長大了有什么變化?我們把它叫什么?(小蝌蚪—青蛙)
師小結:動物寶寶小蝌蚪和毛毛蟲,它們的樣子和自己的媽媽一點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樣,但是,它們長大以后就和媽媽一模一樣了。
小鴨學本領教案反思篇五
《小寶寶睡著了》是一首搖籃曲,2/4拍,五聲宮調式,三個樂句,單段體。曲調優美抒情,采用了重復樂句與變化結束句的寫作手法。詞曲結合緊密,描繪了靜靜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鳥兒、蟲兒都進入了夢鄉,小寶寶也在游蕩的搖籃里,聽著媽媽甜美的歌聲,漸漸入睡的情景。
這是一首既聆聽又要求學唱的歌曲,教學中,首先要求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繼續培養良好的聆聽音樂的習慣,再體會歌曲的情境美、意境美,感受歌曲稍慢、抒情的旋律。再次聆聽時,主要然孩子們通過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緒,并看清有沒有不認識的生字,聽后讓孩子們自己總結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孩子們通過優美的、悠揚的、安靜的、抒情的等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對歌曲情緒的理解。學唱環節先跟音樂有節奏的朗讀歌詞,讀歌詞時讀準歌曲的節奏。學唱時,先聽歌曲范唱,我再唱,并反復提醒孩子們聆聽時不要跟著唱,通過聆聽正確的音準、節奏、情緒的方式,自己跟鋼琴視唱。多數孩子能兩遍唱準歌曲,從而學會這首歌曲,可見,良好的聆聽音樂的習慣始終是歌曲學唱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