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一
教學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職業生活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記錄,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教師日后教學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它是一筆巨大財富。眾多在教學上取得成功的教師都有寫教學反思記錄的習慣。然而,許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沒有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從而失去了第一手感性材料,這是教學、教研資源的一大浪費。我們應該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寫好教學反思記錄。
1、有利于糾正偏差
從教師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師都有備好課上好課的愿望。然而,無論我們備課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現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種失誤。有一次試題中出現“感同身受”在句子中的應用,答案是錯誤選項,可學生都認為這個成語意思可以理解的通,于是,我們找出最新字典來查,果然發現這個成語詞義擴大了。類似的例子還不少,因為語文本身就存在主觀性、可變性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該遵循的遵循,該變通的就要大膽鼓勵學生變通。通過寫教學反思記錄,不斷反思,我們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加深對教學的理解,取得進步。
2、有利于學法指導
成功的學習依賴于正確的方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基于學的法子”。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要研究學生為何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會適應學生,從而讓學生明白該學什么和應該怎樣學習,并學會獨立學習。比如在教學現在完成時的時候,剛好電視里經常在放“你洗頭了嗎?”這一幽默可笑的廣告,我便把它引入教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動效果,學生比往屆學得快也記得牢。為什么?肯定是學生對廣告熟悉并且感興趣的緣故,這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這一反思我立即認識到學生是如何去理解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反思對課內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分析,找出學生錯誤所在,對癥下藥,然后讓學生自我反饋、自我評價,以便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再產生錯誤。
3、有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生涯是漫長的。若干年之后,教師很難記起當年的教學情況,只有勤于筆耕,及時捕捉信息,并把它記錄下來,寶貴經驗才會永久保存。通過寫教學反思記錄我把學生問我的難題及好題全部記錄下來,為我的后續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4、有利于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
要迎接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就要努力把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提煉、升華的過程,它使我們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得出新的教學規律,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精心總結的教學反思記錄,可以為寫作優秀的作品或論文奠定一定的`基礎。
5、有利于教師育人水平的提高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批評學生時,可能會遭到學生的頂撞,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會影響到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更為嚴重的是,不當的指責會毀滅學生遠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過寫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巧,促進學生的發展。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二
今天的我,進行了新課,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知道是為什么,是有的地方進行太慢了。課到了最后,第一個講的班連畫角都沒有講完。后來慢慢回想,我的`課確實存在問題。
2、然后讓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校園,讓他們找到角。他們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后讓學生觀察老師帶來的三樣物品,剝去他們美麗的外衣,看看這些角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現:尖尖地、直直地兩條線。
3、讓學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個點。引出數學家把它叫做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
4、發現生活中的角。(這點忘了講了)
5、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在4班講的時候讓他們用學具了,所以進行地有點慢。之后得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張開大小有關,與角的長短無關。
6、畫角,先畫頂點,然后從這個點出發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
總結:時間把控還是有問題,應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20分鐘內把重難點講完。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三
千米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這么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于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并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四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特征,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但是,角的內容學完后,個別學生對角的概念較為模糊,問什么是角?個別學生會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等知識點混淆的狀態。這需要后期加強角的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五
書中先為我們呈現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訴學生可以用比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3,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2,例2以及課后的練習在表示兩個數的比時,因為還沒學化簡比,都是用具體數量來表示比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后來一道題目讓我發現了問題,題目是:鋼筆與鉛筆的支數的比是2:3。我問學生,鋼筆與鉛筆支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人說:鋼筆的支數是鉛筆的2/3。這個答案不錯。接著我又問:還有嗎?有人說:鋼筆比鉛筆少1支,鉛筆比鋼筆多1支。聽完之后,我知道出問題了,學生把兩個數的比當成了就是物體的具體數量。想想這也不能怪學生,因為書中出現的比都是這樣。聽到這樣的答案后,我趕緊向學生說明:兩個數的比只是表示兩個量的倍數關系,并不表示它們具體的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鉛筆有2份,鋼筆有這樣的3份。經過我一番費力的講解,學生才漸漸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義。這個問題讓我很受教訓:在設計教案時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問題能提前預想到,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根據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就不會發生學生誤解教學內容的問題了。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六
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注重培養觀察能力,《認識鐘表》教學反思一數。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匯報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2、關注學生的興趣。
一年級的小學生最愛猜謎語了,一開始我就利用猜謎的形式導入新課:“嘀噠嘀噠,嘀噠嘀噠,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睡,什么時候起。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這個謎語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了學生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輕松的狀態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3、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1、因為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2、練習設計上過于操之過急,老師包辦的較多,學生動手撥時刻的機會不多。
3、動筆寫時間時沒有先強調一下兩種寫法都可以,好多學生是自己寫出的是其中的一種方法,結果在小組交流時又改成了和組員相同的方法了。
4、對于時針和分針的區別還是停留在表面上,學生大多數是根據生活經驗來辨別的,而時針和分針的作用是什么,老師還應該在這兒再次點透徹一些。
認識底和高教案篇七
本課學習是在認識公頃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個土地面積單位。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課上我并沒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因此課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敘述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時,就有學生發表在自己的意見,“1000米大約就是7000個同學手拉手的距離!”“我們學校的操場是300多米,相當于把操場的3圈拉直的長度?!碑斦劦健?平方千米=100公頃”時,又有學生發出驚嘆,“如果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5公頃,那么1平方千米大約有40個學校的大小了!”這樣的描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銜接,也還原了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但學生的生活經歷還不夠多,只回拿學校、操場比較。
練習中,學生對是選擇公頃還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時對于換算中,因為進率比較大,所以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問題也比較多。所以需要通過多媒體等讓學生感知,多操練來強化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