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報告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一
一、實習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贝A⒃趶d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二
(1)掌握野外實習觀察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習地區常見的地質地貌、巖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質現象的分析。
(3)通過實習,培養直接觀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現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團隊合作意識。
三 實習地區簡介:
翠華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太乙宮鎮),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游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四 實習內容
1.
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東西緊密的線狀構造伴隨著強烈的斷裂和巖漿侵入,經過多次造山運動,發生了撕裂和斷塊及隆升。由于南北兩側斷裂下陷,中間因受擠壓而形成北仰南傾的褶皺斷塊之山——翠華山山體的巖性為太古片麻巖與花崗巖,其高峰峻嶺均由古老的變質巖系和后期巖漿組成,堅硬而抗蝕力強。經長期雨水剝蝕侵襲,河谷多呈v字型,整個地貌特征為:峻嶺高山、疊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狀起伏,河谷狹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質景觀
(1)翠華山山崩景觀概況: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積物的總量可達3億立方。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有一塊巨礫的長、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山崩時,巨大的礫石在崩落過程中,有時會沿節理斷開。風洞下面的玄關,是兩塊高30余米的巨礫之間的一道狹縫,縫寬僅數米。這也可能是巨礫斷開所形成的狹窄通道。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山崩地質景觀
(2)成因:崩塌體受地震力脫離開母巖時,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運動方式有自由落體、跳躍、滾動和滑動4種。翠華山山體巖崩運動以滑崩為主。潛在崩塌體在孕育發展過程中,受巖性、構造、地貌、風化等諸因控制,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時,潛在崩塌體順著結構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體在崩塌壁前整體沉陷,形成約20m寬的陷落帶,堆積有墜落巖塊。潛在崩塌體向河谷運動的過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約,大約分為兩個整體運動:一是十八盤堵河的巖崩體,因河谷狹窄,崩積物水平運動距離較小,大部分物質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壩堆積;二是環湖西岸山崩堆積體,河谷較寬,沿傾向河谷結構面滑崩,潛在崩塌體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規則次一級滑崩階梯狀或臺塊狀地形。由于崩塌體沿著傾鈄結構面作近似弧形運動,故滑崩階地面或臺塊面多傾向崩塌壁,并有多級破裂面,這些現象都是滑崩體運動遣留的證據。潛在崩塌體受斷裂與節理影響,巖體破碎,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順著結構面運動時,由于崩塌體內各巖石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造成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和撞擊,使巖塊進一步破碎,故崩積物塊石大小混雜,沒有分選,棱角明顯,孔隙大,基本無細顆粒物質填充。因堆積塊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較大完整塊石支撐或巨大塊石震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巖崩洞穴。山體在巖崩運動過程中,地表面的巖塊受地形高差影響,勢能很大,快速向下沖擊力較大,因下墊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彈力作用,地表面巖塊震動發生彈性破裂,有的順節理面破裂,有的猶如刀劈斷裂,有的發生震動破裂,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崩裂石,隨處可見,巖面震動裂縫交錯如畫,構成了山崩地貌奇異的景觀。
3. 奇洞——冰洞與風洞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于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余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間的一個盆地狀地形內,四周高中間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巖石環繞,陽光終年不能直射盆地內部,洞內地勢低陷,由于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內部狹窄,常年不見陽光,氣溫低氣壓高于洞外氣壓,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所以有涼風襲來的感覺。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三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并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序、環節、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展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項目“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征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 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__年__月__日至20__年__月__日
三、 實習地點
陜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后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卷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偯娣e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__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堿淖。 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偯娣e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__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四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了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贝A⒃趶d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厘米至幾十厘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五
本文由本站小編推薦給大家參考閱讀!
一、 實習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本站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1.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2.自然地理學的相關實習報告例文
3.自然地理學大學生實習報告
4.自然地理學大學生實習報告
5.倉管員實習報告-實習報告
6.實習報告格式-實習報告
7.銷售實習報告-實習報告
8.實習報告—地質類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六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本文由本站小編推薦給大家參考閱讀!
一、實習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本站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七
一、 實習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1.自然地理學大學生實習報告
2.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3.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4.自然地理學的相關實習報告例文
5.大學生暑假實習報告_實習報告
7.大學生實習報告
8.大學生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八篇)篇八
一、實習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了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巖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贝A⒃趶d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4.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