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進行的專門性總結,總結某一方面的成績、經驗。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認識角》是我們低數組大組匯報課,對劉老師的這節課,我們有以下幾點學習的地方。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通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后,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通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著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著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
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并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仡櫯f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于“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沒有鉆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復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說說、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鐘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系一目了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鐘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鐘,或者一個人撥鐘,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了,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要在動手中體驗與感悟。但這種“動”是有目的的動,是為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與活動經驗的動。這節課安排學生在畫圓時感悟與體驗,正確地把握了教學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并創設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提煉的,數學知識的形成只有在學生的深刻感悟體驗中才能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的本身就是要經歷感悟體驗到升華。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安排在認識圓以后讓學生利用老師發的圓片探索圓的特征,比老師直接傳授要深刻理解。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老師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要機智、靈敏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預設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課堂的生存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功底。
(1)作為教師首先要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與鼓勵。
(3)適時關注學生的生存找準“支點”靈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環節。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五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趣:
1、以趣激情,突破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后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游戲形勢結束,寓教于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后,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游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于樂。
新: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這種“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于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
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鉆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匯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于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2、評價靈活,鼓勵學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注意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例如,你們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你們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團結力量大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等。采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注意聽講的獎勵金耳朵,積極發言的獎勵金花筒,團結互助的獎勵合作花。這樣的評價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設計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缺少追問。
在課程開始階段,學生在回答圖上有些什么,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
快說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么好辦法能這么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里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具有主持人的機智,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學會追問。
二、沒有打破思維定勢
在練習設計時,如果能強調一題多說,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直尺回答()比()大,()比()小,如果不僅僅讓學生說10和9的大小關系,更多的關注10以內的數的大小關系,這樣既鞏固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短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求做到: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六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著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培智數學認識教學反思總結篇七
數學這門基礎學科,自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伴隨著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生對它投入了超多的時間與精力,然而每個人并不必須都是成功者??忌细咧械膶W生就應說基礎是好的,然而進入高中后,由于對知識的難度、廣度、深度的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學生不適應這樣的變化,由于學習潛力的差異而出現了成績分化,有一部分學生由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多次階段性評估考試不及格,有的難以提高,直至在高考中再次體現出來,甚至有的家長會不斷提出這樣的困惑:"我的××以前初中怎樣好,此刻怎樣了?"
一、認清學習潛力狀態
1、心理素質。由于學生在初中特定環境下所具有的榮譽感與成功感能否帶到高中學習,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備應對挫折、冷靜分析問題、找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辦法。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能夠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知識與潛力進一步發展構成了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還是能夠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善,不作努力,缺乏毅力與信心,成績就會越來越差,潛力越得不到發展,構成惡性循環。因此高中學習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考驗。
2、學習方式、習慣的反思與認識
(1)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象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靠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性,表此刻不訂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作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資料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忽略了真正聽課的任務,顧此失彼,被動學習。
(2)學習的條理性。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外延,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忙于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視基礎。有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輕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明白怎樣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學生在練習、作業上的不良習慣。主要有對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結論,缺乏對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決心;討論問題不獨立思考,養成一種依靠心理素質;慢騰騰作業,不講速度,訓練不出思維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業、練習效率不高。
3、知識的銜接潛力。
初中數學教材資料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而高中數學資料抽象,多研究變量、字母,不僅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
另一方面,高中數學與初中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和潛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質的飛躍,這就要求學生務必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由于初中教材知識起點低,對學生潛力的要求亦低,由于近幾年教材資料的調整,雖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難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資料為應付中考而不講或講得較淺(如二次函數及其應用),這部分資料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經常提到或應用它來解決其它數學問題,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師都不敢降低難度,造成了高中數學實際難度沒有降低。因此,從必須好處上講,調整后的教材不僅僅沒有縮小初高中教材資料的難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學生的成績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涉及到初高中知識、潛力的銜接問題。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潛力
1、改善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同學習潛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法,應盡量學習比較成功的同學的學習方法。改善學法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積累過程,一個人不斷理解新知識,不斷遭遇挫折產生疑問,不斷地總結,才有不斷地提高。"不會總結的同學,他的潛力就不會提高,挫折經驗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便是最好的例證。學習要經??偨Y規律,目的就是為了更一步的發展。透過與老師、同學平時的接觸交流,逐步總結出一般性的學習步驟,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簡單概括為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每一個環節都有較深刻的資料,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針對性,要落實到位。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聽課習慣。聽是主要的,聽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師講的關鍵性部分聽懂、聽會,聽的時候注意思考、分析問題,但是光聽不記,或光記不聽必然顧此失彼,課堂效益低下,因此應適當地筆記,領會課上老師的主要精神與意圖,五官能協調活動是最好的習慣。在課堂、課外練習中培養作業習慣,在作業中不但做得整齊、清潔,培養一種美感,還要有條理,這是培養邏輯潛力,務必獨立完成。能夠培養一種獨立思考和解題正確的職責感。在作業時要提倡效率,就應十分鐘完成的作業,不拖到半小時完成,疲疲憊憊的作業習慣使思維松散、精力不集中,這對培養數學潛力是有害而無益的,抓數學學習習慣務必從高一年級抓起,無論從年齡增長的心理特征上講,還是從學習的不同階段的要求上講都就應進行學習習慣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