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么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復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著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學生的思維。
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沖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節,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松心情,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說,對于《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此坪唵蔚脑O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于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么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說明我們的學生是帶著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納米,追問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說,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著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通過隨后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說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說后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里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后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蛟S“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點感慨: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于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說,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板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卒,即引導學生自學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活用教材,節時高效。
三.千米的應用
(一)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志
3.限速標志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里程碑、指路標志、速度表、限速標志,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認識數學的價值。
(二)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一)生:利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二)師: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五.鞏固練習
(一)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汽車每小時行40米。
電線桿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長3分米。
一支鉛筆長2千米。
(二)72頁3、4。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并且初步了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系生活實例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記錄下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讓學生通過多次的猜測、比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3月16日是小學數學中心研究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日子,上午在靈巖中心小學聽了吳慶瑤老師一節“認識千米”的數學課(教學設計見吳慶瑤老師的博客頁),現將聽課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樣的導入更有效。吳老師從舊知引入,提問1: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答: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師板書)。提問2:請學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大小。提問3: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其他的長度單位嗎?學生答:千米(老師板:千米)從而引入課題。以上導入簡潔實用。無可厚非??墒牵绻覀儚母畹膶哟嗡伎?,這樣的導入有空泛之嫌,脫離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的情境,沒有成功解決問題后的喜悅體驗。學生的參與欲望不高,難以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認識千米的積極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設計: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引出數學信息,具體內容是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添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再結合具體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短,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緊接著,出示問題情境,(如:靈巖中心小學到南門市民廣場的距離有6,你知道該添什么長度單位嗎?(此處的設計教師要做充分的預設(如:學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況該如何處理)。進而導入新課,千米的認識。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聯系與區別。吳老師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見吳老師的博客頁),我以為,是否可以讓學生從知識的有效遷移角度出發,讓學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個長度單位有密切的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最后,再幫助學生用吳老師的方法進行驗證。在學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師適時的引導學生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讓學生在知道兩者相等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長度單位是不同的),由此,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產生“千米”長度單位的原因。
以上一點思考請同行指正。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這次姜校長來聽課時我正好講《平方千米》這一課。其實,這節課我是跟平時一樣準備好的,但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們好像心思進入不了我的課堂。在完成練習第六題“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說說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時,孩子們的反應很慢,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前一天《認識公頃》,我已經將面積單位從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復習過,怎么才過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實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領導來聽課,所以前一天復習時更詳細。
課后,姜校長來給我評課。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話,然后是重點,我聽到頗有同感。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們可以在紙上借助直尺畫出來,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們的黑板(約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磚。
一公頃我們可以有參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場的全景,它的面積大約是0.5公頃,兩個這么大的土地面積就是一公頃。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約是200個我們學校的操場那么大,大約有25個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那么大??墒撬吘故怯脕肀硎敬笸恋孛娣e的單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長建議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積,通州區的占地面積,金沙鎮的占地面積,這樣,雖然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至少孩子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會有點興趣,關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會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長還建議說要讓學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雖然書上沒有這個知識點,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這是在教學《認識千米》時書上介紹的,而且我們國家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單位。所以很有必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嘤谡也坏浇鉀Q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么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游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為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游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布,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著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游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