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一
書中先為我們呈現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訴學生可以用比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3,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2,例2以及課后的練習在表示兩個數的比時,因為還沒學化簡比,都是用具體數量來表示比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后來一道題目讓我發現了問題,題目是:鋼筆與鉛筆的支數的比是2:3。我問學生,鋼筆與鉛筆支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人說:鋼筆的支數是鉛筆的2/3。這個答案不錯。接著我又問:還有嗎?有人說:鋼筆比鉛筆少1支,鉛筆比鋼筆多1支。聽完之后,我知道出問題了,學生把兩個數的比當成了就是物體的具體數量。想想這也不能怪學生,因為書中出現的比都是這樣。聽到這樣的答案后,我趕緊向學生說明:兩個數的比只是表示兩個量的倍數關系,并不表示它們具體的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鉛筆有2份,鋼筆有這樣的3份。經過我一番費力的講解,學生才漸漸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義。這個問題讓我很受教訓:在設計教案時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問題能提前預想到,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根據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就不會發生學生誤解教學內容的問題了。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二
千米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這么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于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并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三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特征,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但是,角的內容學完后,個別學生對角的概念較為模糊,問什么是角?個別學生會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等知識點混淆的狀態。這需要后期加強角的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四
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應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書本數學只是生活數學的一種提取、概括和應用,給學生學習生活數學提供了一種視野,搭起了一座平臺,任何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通過教師的藝術加工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學時我隊對教材進行重組,創設了生活情境,即學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這一生活情境著手,通過讓學生提出能夠說明男女生人數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7分之25又可以說成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25比17,讓學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經驗并豐富他們新的經驗,又通過解讀大量生活中的比,讓學生大量的說甲是乙的幾分之幾也可以說甲和乙的.比是幾比幾的語言,欣賞了生活中的“黃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內涵。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五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通分”部分的例3與例4?!巴ǚ帧奔仁菍η懊嫠鶎W習的分數基本性質、最小公倍數的應用,也為分數比較大小以及分數加、減法做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作為概念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主要優點如下:
1.對于通分的本質(統一分數單位)踩得準。分數作為“數概念”家族的一員,其大小比較也與自然數、小數的大小比較有相似之處,自然數和小數進行大小比較實質上是在比較分數單位。而通分的本質是需要把異分母分數統一成同分母分數,即統一分數單位。這就是教材內容隱含的內容。而本課從復習引入以及教學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時就一直在切入“分數單位”概念,以為教學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學做鋪墊,特別是在揭示通分概念時,讓學生通過數形結合在圖上進行通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通分概念以及通分的本質。
2.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教學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并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目標。學習分數比較大小,不僅要掌握比較的方法,更要弄清楚“比較大小”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本課學習的通分,只是數學萬千概念之一,而本節課滲透的“轉化”知識,則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解決更多的數學難題,還延伸到生活中,從而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而本次課在課前談話(曹沖稱象)、教學過程以及課后總結中,一直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策略幫助解決問題。
3.注重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高思維能力。
中自己去發現通分的兩個基本條件,理解通分的意義。還比如:在總結通分的一般方法時,我讓學生嘗試通分后,再回憶通分時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只需略加整理,就輕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
二、本節課,優點很少,不足之處甚多,主要如下: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得不夠。對于本次課的概念的行成過程,學生的感受不夠重,留給學生的空間和時間還比較少。因為課堂是因學生而精彩,課堂是因為老師而開放,而本節課,老師固然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因為老師占據了課堂上很多時間,因為老師說了很多話,所以學生分配到的時間和表達的機會很少,這樣就間接的剝奪了學生的學習機會,也就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2.沒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運用教材的力度不夠。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實際上能幫助老師和學生理清教學的思路以及教法和學法,但是備課以及上課時,卻退而求其次,去尋找了大量資源來代替教材資源,只把教材當作了課堂練習的資料,花了時間和精力,但是卻事倍功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3.概念教學,需要注意概念的整體性,而不宜把概念肢解成若干段落,這樣反而不利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本次課中,老師引導學生把概念分成了若干所謂“關鍵詞”,其實數學課本上的“概念”是一個整體,少了任何一個詞語都會影響到通分概念的整體性,少了或者多了都會影響到對通分概念的理解。
4.對小學數學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得不夠熟悉,在本節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數學語言的錯誤,或者表達不完整,或者對前后知識的連貫性掌握得不夠透徹,或者語言不夠精煉等,都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質量,而作為年輕教師,在這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也應該有長遠的打算,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把整個小學數學知識系統學習一遍,以利于今后的教學工作。
5.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體現的不夠強,而這又恰好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策略,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數學,需要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數學經驗,形成數學知識,這樣的知識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而在這方面本次課體現的不夠,關鍵是老師還不能完全放手,還不充分信任學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活動并體驗,歸根結題是老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中沒有走出來,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轉變觀念,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逐步發展的教育教學形式。
總之,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得有失,在多次摸爬滾打中逐步總結經驗教訓,把失誤降到最小、最少,那么教學就會逐步走向成功。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六
本課學習是在認識公頃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個土地面積單位。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課上我并沒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因此課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敘述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時,就有學生發表在自己的意見,“1000米大約就是7000個同學手拉手的距離!”“我們學校的操場是300多米,相當于把操場的3圈拉直的長度?!碑斦劦健?平方千米=100公頃”時,又有學生發出驚嘆,“如果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5公頃,那么1平方千米大約有40個學校的大小了!”這樣的描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銜接,也還原了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但學生的生活經歷還不夠多,只回拿學校、操場比較。
練習中,學生對是選擇公頃還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時對于換算中,因為進率比較大,所以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問題也比較多。所以需要通過多媒體等讓學生感知,多操練來強化練習。
蘇教版認識教學反思篇七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
成功之處:
1.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在例4的教學中,當學生發現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怎樣比較大?。繉W生一般會想到兩種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實際上這兩種思路都是應用轉化思想,都是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
2.注重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在教學中學生出現了如下解題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
2/5=2×4/5×4=8/20
1/4=1×5/5×4=5/20
8/20>5/202/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
1/4=1×2/2×4=2/8
2/5>2/82/5>1/4
(3)推理法:
1-2/5=3/51-1/4=3/4
3/5<3/42/5>1/4
(4)把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2/5=0.41/4=0.25
0.4>0.252/5>1/4
不足之處:
1.學生在通分中比較大小,但是在做練習時出現了不需要比較大小卻要比較大小的現象,學生認為只要通分,就比較大小,不管題目的要求。
2.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
再教設計:
加強對題目的審題,減少不必要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