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一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反映在人們的飲食習慣上,許多人選擇自己在家制作食品,以保證食品的新鮮和健康。小班制作蛋撻活動就是針對這種需求而開展的一個可以讓人們親手制作美味蛋撻的教育活動。這種活動旨在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食品制作過程,同時增加大家對食品制作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能了解食品的營養信息和制作技巧,為健康生活奠定基礎。
第二段:介紹小班制作蛋撻的流程和注意事項
小班制作蛋撻活動的流程一般分為三個步驟:準備材料、制作蛋撻皮、制作蛋撻餡。為了保證食品的衛生和健康,參加者需要注意衛生方面的注意事項,如洗手、保持工作區衛生、使用新鮮材料等。此外,制作蛋撻的過程中,對溫度和時間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只有在掌握了正確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后,才能使制作的蛋撻更加健康美味。
第三段:分享小班制作蛋撻的經驗和技巧
小班制作蛋撻活動的樂趣不僅在于制作過程,也在于分享經驗和技巧。參加者可以彼此交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享自己的創造和改進,互相學習和提高。比如,制作蛋撻時會用到的烤箱溫度、時間、蛋撻模具大小等細節問題。這些經驗和技巧不僅能幫助我們做出美味可口的蛋撻,也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食品制作的技術精髓。
小班制作蛋撻活動不僅讓我們享受美食,還能帶來很多益處。通過此類活動,我們可以掌握食物制作的技能,培養家庭制作食品的興趣和習慣。此外,制作蛋撻過程中還能增進與家人或朋友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促進家庭和諧。同時,自己制作食品,不僅新鮮健康,還可以避免市場上的添加劑和過多糖分等食品成分,保證身體健康。
第五段:結語
小班制作蛋撻活動是一項好的教育活動,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食品制作過程和原理,同時享受美味可口的食品。通過這種活動,我們不僅可以提高食品制作技能,還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促進家庭和諧氛圍。我們應該經常參加這種活動,讓自己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制作食品的樂趣。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二
電腦課件制作培訓,主講教師由劉安盈教師擔任。參加培訓的老師本著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積極參加這次學校組織的培訓,以自己的行動去實踐新課程理念下學習型教師的倡導。
日常輔導,共同提高。
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swish max2的制作,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兩者內容比較充實、節奏緊湊,讓我受益匪淺. 培訓老師來自師院的教授,水平較高,經驗豐富。他在講解swish max2時,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通過一些實例,讓學員們逐漸熟悉工具欄、菜單欄的使用。從逐幀動畫入門,到補間動畫的展開,再到引導動畫和遮罩動畫的自然過度,最后講到了按鈕對動畫,聲音,視頻,幻燈片的控制,完整地體現了知識架構的層層遞進,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時,老師還給我們接觸了一些做swish動畫所要運用到的小軟件。例如:閃客精靈(可以截取別人動畫中的動畫及圖片等,就不用什么東西都自己動手畫了);三維文字(它可以讓我們的文字更美觀);紅蜻蜓(屏捕圖像,可以捕捉到你想要的屏幕圖像);并教我們用photoshop進行簡單的ps。
每天培訓結束,老師會布置作業,學員在晚自習時完成。并上交后由老師次日評分。并在培訓最后一天進行了考試。
在培訓的最后一天,老師讓我們把平時的作業匯總成一本電子雜志。(見電子稿)
在參加課件制作培訓之后,我一定要把培訓中所學到的運用到平時的課堂教學 實踐中去,并不斷地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課件制作水平,不斷地 充實課件素材,在此基礎上,還要將自己的所學,與其他教師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自己的課件制作水平,使多媒體課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更多、更好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鎮教師的電腦課件制作水平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三
小班制作蛋撻是一種非常好的活動,既能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能讓他們學到如何合作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了許多體會和收獲。
第二段:準備工作
首先,我在活動前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包括了材料的采購和準備、蛋撻制作的流程設計以及講解方式的安排。我還為孩子們準備了相關的故事和幻燈片,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蛋撻的制作過程和背后的文化內涵。這些準備工作的充分進行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段: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自己親手制作了美味的蛋撻,還在其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我們采取小班制的形式,每個小組有兩名孩子和一名負責輔導的成人。他們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著自己的工作,感受到了合作和分享的樂趣。
第四段:收獲與反思
在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都非常開心,并且對這次蛋撻制作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他們不僅吃到了美味的蛋撻,還在其中學會了如何團隊協作、嚴格遵守制作流程和注意安全衛生等知識。而我也從中認識到了許多不足之處,反思自身教學方法,尋找更好的提高方式。
第五段:未來展望
小班制作蛋撻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制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了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團隊協作意識。希望今后還可以進行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成長為更優秀的人才。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四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首先是選題,微課重在解決疑難,突出的應該是個性問題,是教學的某個環節,是教學中的難點突破,課后的習題講解。微的作用是解惑,而不應該是授業。
然后是撰寫教案,雖然是微課,教案中的環節也要詳細,條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課題、學科、適應年級、學生的認知起點、作品分析、基本流程都是要齊全的,在教學流程設計時參考教學用書,不能“拿來主義”,要有自己的見解,有思想、有價值、有創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下一步是制作一個ppt課件,課件起到的是一個引領的作用,要體現出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展現出新時代教師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太花了。因農村學生的見聞較少,語文課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是要讓學生見多識廣,有所見識才能有思想,有分析能力,寫作時眼界也寬廣。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一個環節是錄制整合材料,錄制可以用“錄象專家”,轉化格式處理文件可以用“格式工廠”,最后就是上傳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過頭來欣賞同事們上傳的作品,真是精彩倍出。
在制作自己的微課作品過程中,徐教研員提出有以下幾點是要注意的:
1、錄制時調整電腦分辯率為1024*768,顏色位數為16位。ppt盡量做到簡潔、美觀大方。
2、時間須嚴格控制在五分鐘左右。
3、內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煉,在五分鐘內講解透徹,不泛泛而談,若內容較多,建議制作系列微課。
4、在編寫微課內容時,基于教學設計思想,完全一對一地“啟惑”“解惑”。
5、微課在內容、文字、圖片、語言等上須正確準確無誤。
6、微課講解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詳略得當,不出現“你們”“大家”“同學們”等大眾受眾式用語。
7、若在講解中使用課件,課件有視覺美感。
8、視頻畫質清晰。
9、建議能看到教師頭像?!皃pt+視頻”的錄制模式下,頭像不遮擋教學內容。
10、要有片頭片尾,顯示標題、作者、單位等信息。
11、視頻格式為:flv、mp4,視頻尺寸為:640*480或320*240。音頻格式有:aac (aac、 m4a、and、f4v)、 mp3and vorbis (ogg and oga)。
總之,微課是新時代的產物,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有必要去學會正確使用它,并創造性的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去。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五
近年來,小班制作蛋撻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小班制作蛋撻能夠促進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增強他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獨立性和自信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班制作蛋撻不僅可以提升孩子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加深他們對食品制作的認識。
第二段:教學目標與意義
小班制作蛋撻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們掌握制作蛋撻的流程和技巧,學會如何協作完成任務,并且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實踐操作和團隊合作的機會。同時,通過小班制作蛋撻的教學,可以讓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食品制作的重要性,同時提高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段:教學流程與注意事項
為了讓小班制作蛋撻活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案》制定了詳細的教學流程和注意事項。首先,教師和助教要對食材進行清點和分類,將蛋液和面糊分開存放。其次,教師需要對雞蛋,牛奶以及糖的比例進行解釋,并手把手教導學生如何攪拌雞蛋液。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操作蛋撻的模具,本著不浪費的原則,加入適量的蛋液并放入烤箱,最后等待蛋撻烤制的過程中,進行小組合作游戲等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衛生和安全問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烤箱,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第四段:教學成果與評價
在小班制作蛋撻的教學中,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合作和自我實踐的樂趣。在教學成果上,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成了蛋撻的制作,同時也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方面得到了加強。在教學評價方面,考核的標準不僅僅是蛋撻的成品質量和味道,更重要是通過觀察孩子們的操作和合作情況,來評價他們的團隊協作和實踐操作能力。
第五段:結語,展望未來
小班制作蛋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更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團隊合作和自我實踐的樂趣。從我們的教學實踐來看,小班制作蛋撻教學活動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將小班制作蛋撻教學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通過不同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六
我參加了晉城市教委組織的微視頻制作培訓。短短兩天的培訓卻讓我感受到了微課的無窮魅力和對教學的巨大的輔助作用。我就參加培訓后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首先由市教育局電教館張彩云老師給我們分析了微課的現狀、問題與趨勢。她說到:這是一個“人人為師,人人為學”的時代。這讓我明白:今天,我們任何人,只要愿意,我們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學習我們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接著由微視頻制作專家張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微課的設計制作與發展趨勢,我市教師針對“該如何上好微課”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后我們具體學習了如何制作微課。
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有很大的收獲:
一、我知道了,其實微課是指利用10分鐘左右時間講解一個非常碎片化的知識點、考點或作業題、考試真題、模擬題的一種微視頻。這種視頻有著短小精悍的特點,即視頻長度短,主題小,設計、制作、講解精良,學習效果震撼令人難忘。
二、微課雖然是一個短小的視頻,但它也具有環節上的完整性。微課雖展現的是某個教學重難點的知識,但就這個知識點而言,它也有導入、過程和小結。因此,我們在制作微課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三、在學習制作微課時,我也有一些小收獲。如:我們不僅可以利用錄屏軟件來錄制微課,也可以使用手機或者攝像機。其實手機和攝像機是最容易操作的,如:平時老師們說,教學中的某個知識特別難,而課堂上的時間又有限,老師兼顧不到每一位學生,也許某個孩子理解能力弱,沒跟上老師的思路,這一部分就落下了,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采用手機或者攝像機,準備好紙筆,這個時候老師就只需在紙上進行解題,解一道題最多也就用3、4分鐘,既簡單又清楚,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去看解題步驟。
四、之前總覺得微課在我們這個技術相對落后、孩子自學能力較弱的環境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但現在我有了一點點轉變,當時我們心里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疑惑——孩子課堂上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都不認真學習,在家有可能一遍一遍,翻過來翻過去的看視頻學習嗎?在與老師們的交流中,一位老師問出了大家的心聲。而方瑩老師平時也是把視頻做好后,讓孩子利用微機課或者是自習課去觀看,這樣大部分人都在學習,避免孩子偷懶的情況。所以,對于我們小學而言,小學生的自制力和學習主動性本來就弱,這種“家校翻”根本就不適合,所以,我們只能利用微機課和自習課讓孩子去觀看微課。
其實微課的制作相對來說較容易,但是如何設計導學案,在教學內容的哪一環節設計微課,用怎樣的方式設計孩子們容易理解才是最難的,也是我學習之后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今后的課堂上,我會不斷去嘗試、爭取能讓微課伴著孩子們一起進步。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七
蛋撻是廣受歡迎的甜點,口感細膩,香甜可口,更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美食。制作一份美味的蛋撻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在多次嘗試與總結后,我總結出了幾點制作蛋撻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選擇優質的材料非常重要。一杯美味的蛋撻里面,最主要的兩個成分就是蛋黃和牛奶。所以,在制作過程中,要選用新鮮的高質量的雞蛋和牛奶。新鮮的雞蛋蛋清橙黃色,蛋黃顏色艷麗且富有光澤。新鮮牛奶的乳白色會更加純凈。此外,面粉和砂糖等配料也應當選擇質量較好的產品,以保證最終呈現出來的蛋撻口感和口味。
其次,掌握好面皮的制作過程。面皮是蛋撻的外殼,決定著整個蛋撻的口感。制作面皮需要有耐心與細致的態度。在和面的過程中,需要適量加水慢慢和勻,避免面團黏手或過于干硬。另外,揉面時的力度也要適中,過度揉面會導致面皮過筋,口感不佳。將和好的面團餳上一段時間后,才能夠更好地搟成薄片,用來制作蛋撻的外殼。
然后,注意蛋撻的烘焙時間和溫度。將制作好的蛋糕液倒入面皮內,需要掌握好烘焙的時間和溫度。一般來說,蛋撻烘焙的時間應在20-25分鐘之間,溫度控制在180攝氏度左右。過短的時間會導致蛋液未完全凝固,口感不夠細膩;過長的時間會導致蛋撻糊化,口感變差。烘焙蛋撻時,最好使用上下火加熱,以保證蛋撻能夠均勻受熱,烤出色澤均勻的外殼。
此外,蛋撻的味道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有些人喜歡蛋撻的味道香甜,可以在蛋糕液中加入適量的砂糖;而有些人喜歡蛋撻的口感細膩,可以在蛋糕液中加入一些淡奶油。此外,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蛋糕液中加入一些咖啡粉、椰漿或者巧克力等調料,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蛋撻。
最后,制作蛋撻需要保持耐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制作中,可能會遇到面皮烤焦、蛋撻液溢出等問題。但是,只要不氣餒,不斷改進,總結經驗,繼續努力,最終一定能夠做出一份美味的蛋撻。
總之,制作蛋撻需要選用優質的材料,掌握好面皮的制作過程,正確烘焙蛋撻的時間和溫度,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同時保持耐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相信通過不斷嘗試和總結,每個人都能夠做出一份美味的蛋撻,并且在制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體驗。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八
孩子獨立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品是需要手腦齊用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能堅持做完,也是一種毅力的表現,無論孩子的手工制作完成品是什么樣的,都應該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在制作手工時,通常都是一些日常的簡單的事物。這就要看孩子平日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觀察度了。如果孩子觀察仔細,那么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惟妙惟肖,更注重細節上的變化。時間長了,孩子自然養成注意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在孩子手工制作的很多時候,都是老師先提供一些事物的圖片或者造型,然后引導幼兒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再調動幼兒的制作熱情,讓孩子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自己頭腦中的事物。這樣手工制作不僅僅鍛煉了孩子的手動能力,還對孩子的創造能力有了很好的培養。
手工制作不僅僅要靠幼兒頭腦中的創造能力,還要讓幼兒把這個創造能力付諸實踐,搬到真實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手來完成這個創造。對于孩子來說,這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物最好的辦法。從最初的設計,創造到后期的規劃、制作,都是要靠孩子親自動手一點一點來完成的。對于孩子的動手能力是良好的培養。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九
1、“微課”不同于常態教學研究活動。
“微課”可以在辦公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它觀察、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狀態只能作出猜測。活動的目標主要在于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技能等。
2、“微課”的規模孝時間短、參與性強。
教師在學科組內參加活動。每人上“課”、被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聽“課”者由其他參加者(同組教師和專業人員)組成。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不僅登臺上“課”,展示自己對某堂課的準備情況,同時又可作為學習者向同事、向專業人員學習,并參與對教學效果的自評與他評,不斷反思、修改自己的課前備課,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3、“微課”的反饋及時、客觀、針對性強。
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于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課,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蛋撻的制作心得體會篇十
一、 “微課”的概念和組成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拔⒄n”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的40或45分鐘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簭拇笮∩蟻碚f,“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拔⒄n”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于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并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