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腳印的聯想教學反思小學篇一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升華,并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后的具體感受。
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剛好班上鄧洪旭同學發言說:“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想盡了辦法,冒著生命危險,給小狐貍喂奶,并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貍,老狐貍和小狐貍之間的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使我非常感動,這讓我想起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這時,我插說:鄧洪旭同學的體會感人至深,發自內心深處。
我無意中又說,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對待孩子的愛是那么偉大,那么無私,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孩子有沒有象父母愛孩子一樣的心愛父母呢?沒想到同學們齊刷刷地回答:“沒有!”而隨即又馬上改口,齊聲道:“有!”這個自相矛盾、在幾秒鐘之內改變主意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說說為什么同樣一個問題,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這下可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幾乎每個人都舉起了小手,課堂沸騰了,有的人激動地回憶起自己生病時媽媽冒著雨背她上醫院,并無微不至的照顧的事,有的后悔地回憶起自己頂撞父母,做了對不起父母的事,有的盡情地回憶自己孝敬父母的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認為,在對待父母的愛上,自己做得不夠,以后應該象父母愛自己一樣去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們都暢所欲言,一吐為快,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仍然沉浸在激動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同學還把自己的感情寫到了周記本上,出現了不少有血有肉,語言通順,內容具體感人至深的好讀后感。
腳印的聯想教學反思小學篇二
我所在的班處在農村地區,班級有40名學生。其中優生的比例約占40%,合格的約占20%,極差的學生有5%。班級總體感覺良好,對學習數學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思維活躍,有自主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成績穩定。但是家長的輔導不令人滿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數方格的順序和方法,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一些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能正確估計不規則的圖形面積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能借助方格圖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在估算面積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習慣,體驗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使學生體會環保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利用方格圖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
教學難點:
估算的習慣和方法的選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題,學習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從我們牙牙學語到認識數字,從我們拿起筆到記錄生活中的開心快樂,同學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我想:只要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成功的道路上必將留下你們一串串成長的腳印。
2、情境入題,學習新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小華出生時的腳印圖片。怎樣才能知道這個腳印的面積有多少呢?
(1)學生自己先獨立進行估計,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們是用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計算的,我先數了數滿格的大約是11個,其他不夠一個格子的我進行了拼補,這樣大約是17cm2。
生2:我們的方法也是這樣的,我們把不滿一格的按照一格進行計算,這樣大約是18cm2。
師:大家都是用數方格的方法估計的,還有沒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這個腳印看成了近似的長方形,長8厘米,寬2厘米,所以面積是2×8=16cm2。
生2:我有個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約2厘米,下底約2.5厘米,高約8厘米,根據梯形的面積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課件出示小華兩歲時的腳印,學生估面積:
3、小結方法,實踐新知:
師板書:
1、借助方格圖數一數所占的格數。
2、把它看成一個近似的規則圖形,測量后進行計算。
(2)請同學們算一算自己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
學生自己先獨立取腳印,然后借助附頁3的方格圖估算腳印面積。
二、新知實踐,解決問題:
1、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1)學生獨立進行估計:
(2)交流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估計的。
2、估算手掌的面積:
(1)師: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積:
(2)學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紙上驗證:(學生在此環節開展好幫差活動)
三、課后實踐,體會環保:
1、估算一片樹葉的面積:
2、體會綠樹對環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樹有10000片樹葉,估算這棵樹所有樹葉的總面積。
腳印的聯想教學反思小學篇三
總結:這是一節很賞心悅目的課,總的感覺就是文質彬彬的夏老師與學生們之間很平等。在課堂上,民主的感覺還是很濃的。這一節課把“對話”的精神品質體現得很好。老師學生之間、生生之間,還有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都有充分的對話。分別體現在課上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看法,生生之間的討論發言以及老師學生所寫的批注。閱讀課上,大家要的就是這種平等對話的氛圍。
結合夏老師的講述,大家可以看出這一節課的目標很明確。知識目標是認識生字新詞,弄清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能力目標是培養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快速閱讀和作批注的能力。情感目標是認識到大自然是人、動物和植物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和諧的整體,大家要保護大自然??梢钥吹?,教師的每一步都是圍繞著目標進行的,最后,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以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很重要,那是大家教學的方向。但是現在有些教育專家提出應該“廢除”教學目標,他們以為一節成功的課是不應該由教學目標來束縛的,提倡生成。我以為,在課堂上,“生成”是很重要,但是卻不能因此而不要教學目標。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隨時生成的,也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這種隨堂生成的能力。
這一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教師時間把握得不好,前面花的時間太多,后面就顯得有點倉促。這是教師調控課堂能力的表現。不過,夏老師以為,如果本篇課文教師以為好,可以適當加課時,突破教參上規定的課時的限制。如果不是大家來聽課,他會再接著講一節課。另外,他還提到要突破教參的限制。教參上指出本篇課文反映了人類對動物的同情和關懷,還有狐貍對人類的友善。而夏老師要把“人類對動物的同情和關懷”改成“正太郎對動物的同情和關懷”,以此告訴學生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關心動物,社會上存在很多傷害動物的事情,大家要樹立保護動物,拯救動物的意識。這是很好的一個突破和超越。教師的獨具匠心真的會給語文課帶來很多的精彩。
最后,夏老師提到了語文課導語的重要性,提到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這都是值得大家好好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字功夫一定要扎實,大家是要用語言去打動學生,教育學生的,精練而精彩的教師語言是大家必備的資本。
腳印的聯想教學反思小學篇四
1、學習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2、豐富幼兒知識,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創編。
主題樹《腳印》,小雞(小鴨,小狗,小孩)腳印圖片等
1、談話導入,引出兒歌
小結:動物們的腳長長短短,和我們的腳不一樣,也不一定是五個腳趾。
重點提問:那你們知道動物的腳印是什么樣子的嗎?
小結:動物的腳印各式各樣,有大有小,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
2、學習兒歌,播放課件。
重點提問:兒歌里提到了哪些動物的腳印?它們的腳印一樣嗎?
小結:兒歌里提到了小雞,小鴨,小狗和小孩的腳印。
3、完整學習兒歌
重點提問:小雞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狗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鴨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孩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結:小雞的腳像竹葉;
小狗的`腳像梅花;
小鴨的腳像小扇;
小孩的腳像小樹。
4、仿編兒歌
師:還有哪些小動物的腳???跑來跑去像什么?
(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大膽創編)
例如:青蛙,毛毛蟲等等。
5、表演:腳印
規根據自己的創編內容進行表演。
附;兒歌《腳印》
小雞的腳,尖尖的,跑來又跑去,竹葉撒滿地。
小狗的腳,圓圓的,跑來又跑去,梅花落滿地。
小鴨的腳,扁扁的,跑來又跑去,小扇鋪滿地。
這篇課文以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滲透了自然界中小動物們的腳印各不相同的常識,并旨在借此篇課文讓孩子對動物各種不同的腳印產生興趣。這堂課上,我對于“不同的腳印”這個常識的滲透還不夠,只是一味地在教學環節中安排了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枯燥無味的各項說話訓練。而且,雖然看似訓練點很多,卻因為沒有完全考慮到我班的特殊情況,所以導致訓練目標也沒有完全達成。如果能夠在更深層次地鉆研教材后,根據孩子的真實情況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也許教學效果會更好。
腳印的聯想教學反思小學篇五
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描寫了一個人與動物的傳奇故事,贊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也展示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因此教學這一課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情”,用文中豐富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孩子,使孩子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
但是我在理清課文敘述的事情后,就讓學生質疑,學生提了以下7個問題:
1、18自然段,為什么老狐貍會救正太郎;
2、“閃著金色的光芒有沒有其他的意義。難道只是陽光照射才是金色的嗎?”
3、狐貍為什么不死心,還要救孩子?
4、為什么發現小狐貍被帶走,正太郎的動作表情那么沖動?
5、15段為什么正太郎剛想揭開鐵鏈又打消了念頭。
6、為什么正太郎給狐貍送吃的呢?7、小狐貍為什么不吃食物也不會餓死?這些問題,除了極個別的如第2個、第4個確實是有思考價值的,其他多半是關于文章內容的,學生只要好好讀讀書,都能解決。因此這里的`質疑意義不是很大,接下來就讓學生圍繞上面這些問題來學習,逐條解疑,課文就上得興味索然了。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理性地去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了。脫離了情感和體驗的語文教學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在以后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提問一定要經過認真篩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