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年月日的教學反思篇一
《認識分數》是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加深理解分數的意義,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動手實踐,從而獲得對分數的直觀認識,領悟分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上完課后,我就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及課后感受談談自己的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去秋游,帶了許多好吃的食品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很好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很快地進入到新課學習的.狀態中。知識層面上,從整數的平均分開始,從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到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半個。在其中滲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讓學生發現問題(半塊蛋糕用數怎樣表示),用以前的知識不能解決,從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在認識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我讓學生進行了折一折,涂一涂,認一認等活動。用不同的圖形折出不同的分數,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聯系已有的經驗和數學知識,主動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數,充分展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動。在群體中交流多種折法,既尊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個人策略,又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分數,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彰顯了學生個性,學生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幾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由于準備時間比較倉促,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從這一點,我得到啟示,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認識年月日的教學反思篇二
“幾個幾相加”是認識和學習乘法的生長點,我通過引導學生在圖上數一數,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等數學活動,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含義,為學習乘法做好鋪墊。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我讓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同時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理解,練習反饋的提問,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但是在補充習題的作業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既可以橫著看,也可以豎著看的一幅圖,有極少數學習困難生就搞不清改填()個(),在集體講解時,我指著畫面比劃給學生看,一邊指一邊數,讓他們充分理解指的是哪里的幾個幾,訂正時就不會含糊了。
認識年月日的教學反思篇三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里,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制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認識年月日的教學反思篇四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準中規定,“能認、讀、寫小數”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所以我們本冊安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教材在編排這一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為學習小數認識和計算的形象支撐,到以后系統學習小數時,再作抽象。
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在把握教學要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本單元不要求離開現實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二是小數的認、讀、寫,限于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三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原則上限于一位小數,并且是結合元、角進行計算。
例1是教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及寫法。雖然教材設計了米、分米、厘米這一學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學生只是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初步認識了分數,如果僅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來思考小數的含義,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一些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來理解。例如,有的教師創設卡通動物(身高1分米)和積木塊(厚1厘米)比高矮的場景,并用米尺進行測量。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支撐,避免了僅從抽象的關系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這兩種關系之外,教師還可以增加“3厘米=0.3分米”這種類型;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過來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
認識年月日的教學反思篇五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體現了以下“五個注重”,讓學生對“倍”的認識倍加深刻。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知識后進行演化學習的,它是依據乘法知識中“份”的概念擴展來的。簡單地講就是“幾個幾就是幾倍”,是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發展。課前,充分利用學生“鼓掌”,然后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2個2下;老師拍3下,要求學生拍2個3下……通過簡單的拍掌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幾個幾和倍)聯系起來,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為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
在探究新知教學中,充分創造機會,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做中學”,這樣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了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個反復、持續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擴展教材資源,通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系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系。在例1教學后,設計動畫情境,改變白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蘿卜,先讓學生比較白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小兔又拔了1根胡蘿卜,再讓學生比較紅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然后讓學生通過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改變3根胡蘿卜或10根白蘿卜的根數,使白蘿卜是胡蘿卜整數倍;最后,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后,引導學生比較藍色圓片和黃色圓片的數量。再如,學生完成“做一做”第2題后,進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擺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擺幾根?”這是對“倍”的逆運用,是“倍”到“份”的回歸,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創設的拍掌游戲、課中探究紅蘿卜、白蘿卜分別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課尾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倍”以及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的威力等,都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里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注重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時的拓展,改變比較量(白蘿卜的根數)或改變標準量(胡蘿卜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在變化的倍數關系中探尋不變的“幾個幾就是幾倍”的本質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同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課尾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方法研究了倍的有關知識,并把舊知(幾個幾)轉化成新知(倍),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懂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