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一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按以下環節設計落實,效果較好。
一讀。統攬全篇,整體感知。弄清楚課文主要寫的一件什么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二讀。抓詞理句。分步探究。放手讓學生去學,當然老師可以出一個題目,讓學生圍繞這個題目去圈點。去劃出有關語句,或者有關句子寫出體會。一定要動手動筆動腦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感悟。三讀。入情入境,邊讀邊體會。邊交流各自的`觀點感想。老師做聽眾,先不作評價,只作比較。讓學生去評價正確與否。從文中找出依據和理由。學習方式:以小組形式。四讀。全面欣賞體會。感受人物的可貴品質。
明白寫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表達來描寫。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二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統編版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課文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學疊花籃,爸爸媽媽都勸她改天再教,但她為了守信還是留了下來,履行了自己的諾言。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使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獲得啟示;二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期間加以學法指導。
首先,我讓學生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統攬全篇,整體感知。弄清楚課文主要寫的一件什么事,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
其次,讓學生細讀課文,抓詞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讓學生去學,我給學生出示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去圈點,去劃出有關語句,或者有關句子并寫出體會。一定要動手動筆動腦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感悟。
接著,讓學生入情入境讀重點句段,邊讀邊體會。邊交流各自的觀點感想。老師做聽眾,先不作評價,只作比較。讓學生去評價正確與否。從文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然后,分角色演一演、朗讀課文,全面欣賞體會,體會情感,感受人物的可貴品質。明白寫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來表達來描寫。課堂上只有充分地讀,反復地讀,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礎上我安排討論理解,明辨是非。學生對誠信有了更深的理解??偨Y全文,情感升華。
不足之處:閱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如果不分輕重主次的教學就失去了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意圖。但也絕對不能只是泛泛而談,不求甚解,簡單馬虎走過場。要注意閱讀方法的訓練,閱讀技能的指導。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老實守信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三篇精讀課文打底,我想同學理解起來應該不成問題,于是我根據導語要求設計了幾個問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教學簡要而不失要點,于是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同學自讀導語局部,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同學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考慮: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孩子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于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只……”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于是趕緊調整方案,另辟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了:本以為同學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和”,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同學不能擇要點而講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著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身概括地講。我想大局部同學處于這種狀態。
二、同學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這樣的同學,他們讀了課文后,只揀自身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同學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同學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干讓同學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四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課前瀏覽了課文。本課閱讀的重點是小慶齡拒絕父母的建議,堅持留在家里,難點是透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學完本課我反思了:
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本課語言樸實,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是從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中體現出來的。因為在學習本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灰雀》時,對本組的四大名人之一的宋慶齡作過一些解釋。所以這環節,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宋慶齡的故事。通過自己所搜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偉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巧妙地出示了兩個詞“失信”與“守信”。并串句形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笆匦艅龠^有名氣,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毀了你一生的名譽?!薄耙粋€可愛的人不僅要有漂亮的外表,更要有美麗的心靈。
這個環節,我并沒有出示與課文有關的閱讀要求。而講述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誠實守信是心靈最圣潔的鮮花。它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橋梁。我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為我的講述學生頗感興趣。教室里爭著講故事的場面活躍了課堂。有個男孩講到:星期天,他和小伙伴約好一起回家,結果小伙伴先放學走了??勺约河植恢溃驮谛@里等呀,找呀,更生氣的是那小伙伴回到家狀告自己在學校里玩,媽媽拿著條子來接他回家,回到家還著打了。因為這他和小伙伴不一起玩了。我追問了學生,聽了這個故事想明白什么?(一個女孩說:“誠實守信是友誼的橋梁,它需要耐心呵護。)說的真好。板書課題《我不能失信》。孩子們非常愿意去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圈、點、畫、批、寫”等閱讀方法。我出示小黑板,有關課文中的詞語串聯:高風亮節、心明眼亮、飛蛾撲火、撲朔迷離、信口開河、信誓旦旦、通風報信(拓寬學生閱讀面。)
班上大部分學生能通過“朗讀,默讀、選讀、跳讀”等方式,在讀后寫體會。(有個小個子女孩,她寫到:讀完本課,我知道了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宋奶奶小時候“呂行”(履行)自己諾言的故事。這個故事贊揚了宋奶奶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讀完這課,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因為不講信用而傷感情,傷友誼。那是……)還有孩子這么寫到:難怪宋慶齡之所以能成為……是因為她小時候就懂得怎樣做一個讓人尊重的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得講信用,尊重自己。比如文中講到……(這孩子用中心直面開頭,真的很不錯的。)
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閱讀課文。也正是老師在前幾篇課文閱讀感悟中有了方法怎樣去體會文字與故事的快樂。本單元都是通過動作描寫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在閱讀與寫作的引導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模式達到妙筆生花。為此,人物之間細節的動作神態往往是文章的亮點,也正是作者文筆妙用的技巧。
下面安排了學生口述“自己最熟悉的人”。為了學生不受概念所壓,我出示了說話題目“我的班主任老師”“我喜歡的人”“我的同桌”“媽媽失言了”“老師笑了”等。(這個環節學生表現不錯的。班上有個成績差的孩子,他說的文題是“老師笑了”他說到:那是讀一年級時,我是一個連降兩級的學生,沒有哪個老師喜歡我,更沒有哪個老師對我笑。自從來到了王老師的班上,王老師常常把笑容送給我。那是放學了,老師把沒寫好字的同學留下來重寫,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這時,老師來到我身邊,伸手握住我的手寫字,這時老師像被什么東西嚇壞了,說:“孩子,你的手……?”我的手,聽外婆講,我的右手,是有5個拇指,但是我的大拇指長在十指的骨節上,醫生說,必須剪掉,就這樣被剪掉了。從此我就只有四個手指寫字,總是握不住筆,所以寫的字很丑。我望著老師,連忙來擦掉這些字,老師一手抓住了我的小手說:“孩子,別擦掉這些字,你的這些字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然后,老師摸著我的頭,甜甜地笑了。(這孩子說的是千真萬確,我在不了解時,沒少讓他重寫,還撕過他的本子,現在,這孩子的字是班上較為漂亮的字了。)
讓孩子們相互交換習作,畫出小習作中表動作的句子,并學著旁批。(這是體現閱讀與寫作的意義。)
揭示簡單的寫作技巧,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所要表現的主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選擇能表現主題的動作進行描寫,與表現是題關系不大的動作可以少寫,甚至不寫。在具體的動作描寫時,還要注意用詞準確,而且要符合實際。比如,體現一個同學在發本子的過程中的自私心理時,引導學生可以對人物展開適當的.動作描寫:小紅發現自己的本子有一頁很臟時,她瞥了一眼同桌,眼珠一轉,故意把同桌的橡皮碰到地上。當同桌彎下腰去撿橡皮時,她連忙把自己的臟本子換給了同桌。同桌撿完橡皮,她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沖同桌微微一笑。(例文中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生能這樣的表達人物動作描寫的技巧。
安排學生寫一寫“我的同桌”(學生表現好,有的學生邊寫邊笑,小孩兒之間的事有趣又可愛,他們怎么想就會怎么做,只要鼓勵學生怎么做就怎么寫一定會生動的。)
本文最生動的是人物對話,這給學生習作引領的是一種模式。怎樣理解人物的對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語較多,充分體現了宋慶齡和父母當時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在理解人物的對話時,要抓關鍵性的詞語及提示語來理解。如,出示例句“父親見慶齡停住了腳步,奇怪地問:‘慶齡,你怎么不走啦?’”“奇怪”和“怎么”可以看出父親的疑惑和慈愛。又如,“‘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兩個“不行”說明宋慶齡已經認識到盡管明天教小珍疊花籃不是不可以,但是讓她來了撲空會使自己對不住小珍。學生還可以進行互相交流,來理解人物的對話,從而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在這過程中,結合學生習作片斷說明,讀書更不放一難,要懂得關鍵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閱讀課文的教學,首先的教學思想得“放”“圍”“總”“評”“寫”等讓閱讀課真正落到實處。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五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語教材三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故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淺顯易懂。課文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
在本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思考“我”指的是誰,已經預習過的學生很容易會說出是宋慶齡。我接著問學生了解宋慶齡這個人物嗎?然后出示課后資料袋讓學生認識認識她。
運用人物聯系說故事的內容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在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的環節時,我先讓學生瀏覽課文,仔細思考。學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說完之后,我再教給學生一種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來說一說。這里,說完方法之后,可以先讓學生再進行思考,再說給自己的同桌聽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品讀守信環節。引導學生站在慶齡、爸爸和媽媽的角度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并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先品讀守信,再品讀想去的句子,然后再一次回過頭來體會慶齡這么想去的心情下,卻有那樣的行動,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到她在多么想去的親光下最終卻因為和別人約好了沒去,這種品質是多么的可貴。
品讀媽媽的感慨,宋慶齡的最后的反映首先讓學生體會媽媽當時的心情,并且在這過程中指導同學們朗讀。再抓住媽媽望著她笑了笑,媽媽為什么要笑呢?學生會暢所欲言,因為媽媽也被宋慶齡的這種守信的品質打動了,媽媽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感到欣慰。最后,慶齡聽了媽媽的話,甜甜地笑了。慶齡為什么又甜甜地笑了呢?讓學生體會到雖然當時慶齡沒去盼望已久的伯伯家,但是她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她信守了自己的諾言。
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呢?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學生一說:告訴我們宋慶齡很守信。學生二說:告訴我們要向宋慶齡學習守信。其實大家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這個環節不需要叫這么多同學來回答。或者直接去掉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答案和明顯,而且在之前的環節都有說到過。
最后學生談談發生在自己或者朋友身上的關于守信的故事。
通過這節課,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二是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六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
這是個很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中心突出,一讀就懂,但對于人要怎樣才算“守信”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卻并不怎么易懂,更不提該怎樣去做到。正如宋慶齡說的,守信就是說到要做到,包括不自欺的說到做到,即真忘記可以道歉,假裝忘記就不可原諒,所以信作為一個人的道理品質,是要求人首先不自欺,因而守信的前提是誠實,先誠實而后守信。課文除了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外,還要使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在思想上受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因此,從“信”字的源起入手,再用課文中這個具體的故事作為注腳,最后解決守信與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對沖突,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守信”。
一開始上課,首先我按著教案的預設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讓學生對“守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做了鋪墊。然后,讓學生給課題加上標點符號,讀讀有什么不同。設置這個環節是因為之前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使用人物語言標點上的許多問題,所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正常使用標點上。
順勢出示自讀要求:
(1)請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遇上帶“!”或“?”的句子,練一練語氣。把課文讀順暢。
(2)用序號標出課文自然段,試著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結果孩子們都不能擇出要點來講,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楚的表達,而是看著課文讀,不能簡要概括。看著這一情況我用了填一填: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 ),二女兒( )(誰)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 ),爸爸媽媽都勸她 ( ),但她為了( ) 還是( )。來引導孩子把話說清楚,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經過我的引導,孩子們漸漸能把課文內容說清楚了。
在整體理解分析課文時,我在之前就給孩子們定下了一個范圍:從文中找出描寫慶齡守信用的句子。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這樣的話有助于孩子們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重點句子分析時,我基本都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談體會,但在這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孩子們去找出句子中的關鍵詞。比如“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著到這位伯伯家去了?!痹诶斫膺@個句子時,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把“特別”、“早就”讀成了重音,我及時提問“為什么你們要把這兩個詞語讀成重音呢?”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回答的很好。
最后,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談談讀過課文之后的感受,學生雖然有過親身經歷,但都沒有勇氣說出口,只能從表面談應該像宋慶齡那樣守信用。這一點我做的不夠好。
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鉆研還比較膚淺。今后備課要更扎實地鉆研教材。我也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篇七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于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只……”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于是趕緊調整方案,另辟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了:本以為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著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于這種狀態。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后,只揀自己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自主閱讀,讀中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p>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認識課題上的“※”,明白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緊接著提出這篇課文與前面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順勢向學生講述略讀課文的要求:要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運用“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的周圍有這樣的人嗎?”這樣一道能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宋慶齡誠實可信的可貴品質。經過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