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一
“認識比”這節課,重點是理解比的意義,難點是掌握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教學內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難,但因為我的原因,課堂不理想。學生對比的意義理解不透徹,沒有真正弄明白。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備課時,鉆研教材不夠深入,沒有吃透教材。比如:長和寬的比是15:10,反問15:10表示什么?粗略地理解為15:10表示長和寬的比。15:10表示長和寬相除的關系可能更好。下面本來設計了舉例子,可是討論備課時刪掉了??上В绻倥e些身邊的例子,比如:紅花13朵,黃花8朵,紅花的朵數和黃花的朵數比是13:8.等,同學們會體會更深,從實例中感悟比的意義。
再如:不同類量的比,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什么?當時討論時,就很模糊。不知道怎么說?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路程比時間。其實,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兩種量之間的相除關系。怎么說合適呢?路程比時間表示的是速度?;蛘呗烦瘫葧r間=速度。(當時考慮到還沒有學怎么求比值?所以,速度先不出現。)結果導致迷糊,含義不清楚,沒學透。
這些問題讓我很受教訓:1、在設計教案時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多看課例,多學習,一些問題要提前預想到。2、要勤學好問,請教師傅和同課頭老師,吸取經驗,彌補自己在教學中的生疏。
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根據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就不會發生學生誤解教學內容的問題了。這樣,教學也更扎實,時刻記著先入為主的道理,不要課后在補課。防止事倍功半!
(二)、環節不合理,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1、孫書記提的很準確,42252÷90沒有必要算出比值。(當時也不想算,可是又添上了。確實利大于弊,導致浪費了2分鐘。這2分鐘可以用在重難點,也不會拖堂了。
2、處理完不同類量的比,我又回過頭來,對比:15×10可以用比表示嗎?時機不恰當。本來設計的是在學習同類量的比,出示算式后比較,由于自己的緊張忘記了。還是自己對教學內容不熟悉,備課不充分,對每個環節沒有熟記于心。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在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時,由于我直接告訴學生并用自己的手勢表示出1米的長度,所以在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米的長度時,很多學生都在模仿老師的動作,不能準確表示出1米的長度。這時我馬上意識到老師起了誤導,學生并沒真正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所以并沒有急于往下講課,而是讓學生用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雖然本節課認識米花費的時間太長,但我認為值得,因為學生已經真正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有效地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深深意識到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應該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全過程,在學習中不僅讓學生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自己的手操作,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真正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意識。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復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于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四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環節的設置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五
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結合情景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在教學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貼進學生生活的情,促進學生對分數相對性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拿鉛筆”、“看書”、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也就是分數具有相對性,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在拿鉛筆的活動中,我引導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學生自己提出了“他們拿出的支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支,一個是4支,這是為什么呢?”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開拓思維,積極參與,充分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設計拿鉛筆的活動中,讓2名同學到前邊拿鉛筆,參與活動,其他同學觀察,去發現問題,并沒有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分鉛筆這一過程,如果這樣設計會更好,課前每個同學都準備不同數量的鉛筆,課上讓每個同學都拿出自己準備的鉛筆的12,每個同學都說一說你拿出的鉛筆是多少支,此時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鉛筆,拿出的支數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然后組內討論,得出結論:總支數一樣,拿出的鉛筆的支數相同,總支數不一樣,拿出的鉛筆的支數就不一樣,只有這樣設計,才能讓每一個同學感受到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樣。
這說明,我在備課時還沒有深挖教材,沒有靈活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并不斷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六
《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于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結合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了解,我抓住積累感性經歷。
教學時我采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四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欣賞角,提升學生能力。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1、從感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畫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后,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边@里,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制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二是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后需加強;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后多學習加強鍛煉。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七
本課的導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畫面,并要求學生說說果汁和牛奶有什么關系。他們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钡拇鸢?。我告訴他們: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還可以說成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學生心有靈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也可以說成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學習比的定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授課時有采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如比的定義、比的各部分名稱;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還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鞏固階段,我出示這么一道題:“在我校乒乓球比賽中,王勇同學以3∶0戰勝李明獲得冠軍。根據這則消息,小紅認為比的后項可以是0。你對此有什么看法?”結果很多學生認為比的后項可以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時“比的后項跟除法的除數及分數的分母不能為0”沒有講透。還有數學文化的傳遞處理得比較粗糙,因為已經下課了??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八
本節課我采取了認數、寫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盡力創設濃厚、鮮明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從而認識0,感受到0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0的各種含義,規范0的寫法,使學生能較整潔的書寫0。培養學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認真書寫的好習慣。通過緊密聯系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0”,了解其含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寫數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點和分界線。
數0的含義比較寬,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不同的應用就體現出0的不同含義,所以教材采取了認數、寫數相結合的編排方式把數0的教學單獨安排成這一段。并注重通過多種素材,創設為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數學題材,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認數過程。在本節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學實際的板畫教學,通過這些資源的合理運用使學生感受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更會加強獲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如果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回家畫好一顆大蘋果樹,上面結上10個大蘋果,并給這些蘋果邊上號碼,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學生的數學思維就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比老師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會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點的意思,比較抽象,學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運動員跑步的起跑線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3、溫度計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應該準備好學具,讓學生親眼見到,增加感性認識??梢酝ㄟ^天氣預報今天的'溫度引出來。
4、教學0的意義時,用時太多,而且0的意義講的太深。學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點和表示分界線的意思應略講,而當表示沒有的意思時要重點講。
5、學生對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數字0沒有分清楚,這與我一開始沒有講清楚有關系,導致最后個別學生沒有分清楚兩者,仍然混淆。
6、課堂中對學生的激勵性語言太少,學生畢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的要少一些,而且學生對表揚是十分在意的。教學中只注重了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一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多表揚,多用實質性的獎勵,比如:小紅星、小紅花等。
7、應該及時抓住學生的瞬間思維以及精彩匯報給予獎勵,比如:當給0排序時,大部分學生只是知道從0到10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而有一個學生卻逆向思維從10到0排,從打到小排列。對于這一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表揚。
8、課堂中忽視了對學生寫字姿勢的糾正,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隨時提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9、0的寫法應該重點強調,很多學生有倒下筆現象。
以上的這些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并積極改正。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九
一人同課多輪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之后,我從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兩方面反思如下:
一、教學設計時要善于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設計,盡量做到細致,使學生能夠達成學習目標。例如在讓學生感知1厘米時,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尖之間的距離,有的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肚之間的距離,而且從尺子上比量完后,當學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變動,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孩子對1厘米的感知。當聽課教師提出這個問題時,我意識到必須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我選擇了利用學具中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把小正方體捏在手中,感覺1厘米。結果教學效果很好,孩子們很容易借助這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來很好地感知1厘米。
二、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發現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小結,這是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一個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輪授課時,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從0刻度量起,怎么讀出物體的長度;從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樣讀出物體的長度,這樣使得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但在第二輪授課時,盡管教師對這一知識重點進行小結了,但不是在孩子們的認識水到渠成之時,所以孩子們的認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輪授課時,就讓孩子們從教師的板書中充分地去觀察,但因為教師總結的不夠通俗易懂,這又讓一小部分學生對這個重點理解得不夠透徹。比如:從任意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兩個刻度之差,應該換種說法:不是從0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大刻度減掉小刻度。
科學認識太陽教學反思篇十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并教學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課始,我創設了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這一環節。我讓兩個學生采取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長度,當學生們測量時,我則拿著米尺站在一旁觀看。學生量得很認真,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學生一邊量一邊回頭望望我,看起來很著急。我及時抓住這個時機,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說“這樣量太忙煩”“老師,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嗎?”我接著說“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師的尺子長,量得快些?!薄按蠹乙舱J為量黑板的長度用老師的尺子量得快?”學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這一活動的足以學生都體會到:量較長的`東西,用“長尺子”比較方便。就這樣,很自然導入了“米的認識”。
接著我出示米尺,讓學生直觀感受米尺的長度就是一米讓學生觀察米尺的長度,接著讓學生伸出兩手,看誰能用兩手臂比劃1米,讓學生看似已經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再通過比比、看看、數數等等活動,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實踐活動,明確測量長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