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居家養老服務報告篇一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一是各縣(市)區之間呈現不均衡發展。二是各社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級層面的政策支撐,各職能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涉及規劃、土地、住建、專業人員培訓、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推進。
(三)工作開展過程中“三難”問題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選址難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二是各級配套資金落實有困難。三是運營難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四)服務項目有待擴充,充分發“中心”養老服務功能揮。由于“中心”的建設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與“中心”建設的基本功能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傳,雖然具有較為齊備的設施和配置,但呈現出服務量不飽和的狀況,“中心”難以真正發揮養老服務的功能。
(五)社區功能不健全,社區內資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撐在社區、根基在社區、服務對象在社區,需要社區內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家庭的參與協作,需要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納入整個社區的發展建設統一規劃之中。但調研中了解到,許多現有社區資源還處于“分離”狀態。一是社區內的基層組織未能實現有效聯動。二是“中心”與小區物管沒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社區內公共單位、組織擁有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引入不夠。
(六)“中心”責任主體要不夠明確,助老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一是“中心”責任主體不夠明確。二是助老服務隊伍力量薄弱,專業養老護理員緊缺。
居家養老服務報告篇二
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是挺多的,其中主要的一種是老年化,這個是我們該去關注的一個問題,1999年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進入新世紀后,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據老齡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63億,超過總人口的12%,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問題日益突出。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是破解我國日趨尖銳的養老服務難題,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良傳統,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選擇;是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和代際和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鑒于此項工作的重要性,xx鎮社會事務管理科在鎮域內進行了居家養老服務情況的調研,如下:
調研方:甘肅省的村子
調研地區:29個村、5個社區
調研時間:2012年12月
研究目的:
1、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2、理清政策思路與具體要求
3、了解目前居家養老政策對老年人的幫助程度
4、加快完善和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抽樣調查、重點訪談
特殊老年人自理能力評估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進行了深刻的研究與解讀。
抽樣調查:本次調研運用了分層抽樣方法對xx鎮47個村、5個社區全部享受居家養老補貼進行抽樣,最后選取了總數的80%作為調研樣本。
重點訪談:對鎮與村(社區)負責居家養老的工作人員和服務商等,進行了深度訪談。
調研結果:
一、居家養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范圍逐步擴大。
2、各級行政體系很完善。
3、目標人群多樣化。
4、服務種類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5、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數在迅速增加。
二、目前居家養老的中心任務主要是由政府出資為80歲以上老人購買服務。
三、符合條件的老人獲得的是由與政府簽約的服務商提供的服務,而非現金。
四、行政執行程序
由村(社區)居家養老工作人員到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再到區老齡委,分級上報審批。
五、資金的結算程序
老年人到服務商處消費后登記,服務商將每月消費總數報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然后逐級上報,由市老齡辦審核批準后,再分級下撥資金。最后由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服務商按季度結算。
六、老年人基本情況及需求
1、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目前本鎮享受居家養老補貼的老年人有1000多位,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1%,其中不能完全自理的約占72%。
2、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
3、老人有服務券可享受的服務情況
目前提供的服務主要有老年餐桌、家政清潔、理發、洗浴、家電維修、生活照料、老年用品換購等。老年人普遍認為目前的服務項目較少,服務范圍較窄。
4、老年人可享受的服務補貼金額
5、服務券對老年人的幫助程度
老年人認為目前的補貼額度偏低一些,認為不太夠與太少的老年人占67%左右。
6、老年人對目前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滿意程度
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政策的整體評價是比較滿意的,其中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老人約占13%。
七、服務商情況介紹
老年餐桌13家、理發店4家、浴池3家、康愛樂家政等。
八、存在的問題
1、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商嚴重缺乏
目前的服務商主要由家政公司、飯店、理發店、浴池等商家承擔。這些服務商通常不是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引發以下幾個細節問題:
(1)服務不能針對老年人的身心特點與需求。如:老年餐桌的飯菜偏咸、偏油,不適合老年人清淡的口味需求。家政公司的服務員更換頻繁,老年人適應不了。
(2)對承擔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積極性不是很高。由于資金是一季度一結算,非現金及時支付,周轉起來不劃算,大部分企業會覺的麻煩不愿意承擔這項工作。
(3)沒有意識到居家養老服務是由國家為老年人提供的一項特殊福利,只有老年人才能消費并登記,往往老年人的子女或親戚以老人名義消費時他們采取了默認的態度,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
2、服務商的數量少、涉及范圍小,老人使用起來不方便。引發的細節問題有:(1)由于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農村與城市老人的生活仍有一定差距,本地大部分老人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在使用養老券過程中最迫切需要的還是換購物品和醫療服務,他們認為這樣比較經濟實惠,對日常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他服務相比之下就不是很重要了。
(2)老人安全問題及經濟問題
目前提供的這些服務都是老人欠缺的,但由于受服務商的局限性,老人在享受服務的時候不方便。例如:拿50元服務券讓老人自己去餐桌就餐,那么他可以吃三到四天,若是叫服務員送餐價錢就比較高了,50元最多只能吃2-3頓。由于居住地距離老年餐桌較遠,出于經濟考慮就只能自己到餐桌去就餐,非常不方便。
3、服務商受政府控制,服務成本高,收費比同行業也高,老人使用起來不經濟實惠。存在的問題是:
(1)對于特困老人來說,目前的補貼標準仍然不夠,并且服務收費標準過高,所以每月100元的養老券對于家庭困難的老人幫助不大.。
4、老年人家庭生活環境不容樂觀
老年人多與子女同住,但高齡老人的子女也都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照顧老人越來越乏力。有些空巢或是獨居的老人就更加難過了,子女都不在身邊,基本生活和安全都是問題。
5、老年人服務多元化問題
有些家里經濟條件還不錯的老人,不愿意使用這項服務,覺得局限性太多、資金額度也不大,使用反而影響他正常的生活。例如:他家本身有子女或是保姆照顧,且離老年餐桌、購物等服務網點都較遠,最方便使用的還是自己子女和保姆。在這種情況下,老人會認為自己本身不需要服務,為了迎合居家養老服務政策每月還得考慮要接受什么服務,影響了原來正常的生活,還不如不享受這項服務。
九、建議
1、強化專業隊伍培育,提高服務水平。政府鼓勵與支持專業性連鎖性的的居家養老服務商產生。
2、打破由政府主導的模式,擴大社會參與熱情。適當引入一些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進而使服務快速覆蓋到更多老年人。
3、增加服務商,擴大服務范圍,使養老服務多元化發展。
4、鼓勵和扶持本地區開發屬于自己的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如:培養居家養老護理員、社區醫院等。
5、加強社會公德宣傳,營造敬老愛老氛圍,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
6、對特困老人適當提高資助額度,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質量。
7、簡化現在的一些行政執行程序,讓一線工作人員有更多時間去發展服務商和監督服務質量。
居家養老是一項貼民心、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工作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對居家養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點,我們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養老為老服務工作作為全鎮的民生工作來抓,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探索創新居家養老的新模式,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居家養老服務報告篇三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一是各縣(市)區之間呈現不均衡發展。二是各社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級層面的政策支撐,各職能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涉及規劃、土地、住建、專業人員培訓、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推進。
(三)工作開展過程中“三難”問題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選址難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二是各級配套資金落實有困難。三是運營難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四)服務項目有待擴充,充分發“中心”養老服務功能揮。由于“中心”的建設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與“中心”建設的基本功能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傳,雖然具有較為齊備的設施和配置,但呈現出服務量不飽和的狀況,“中心”難以真正發揮養老服務的功能。
(五)社區功能不健全,社區內資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撐在社區、根基在社區、服務對象在社區,需要社區內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家庭的參與協作,需要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納入整個社區的發展建設統一規劃之中。但調研中了解到,許多現有社區資源還處于“分離”狀態。一是社區內的基層組織未能實現有效聯動。二是“中心”與小區物管沒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社區內公共單位、組織擁有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引入不夠。
(六)“中心”責任主體要不夠明確,助老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一是“中心”責任主體不夠明確。二是助老服務隊伍力量薄弱,專業養老護理員緊缺。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調研報告3
居家養老服務報告篇四
一、引言
我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隨著老齡人口的加劇和大量“四二一”(一對小夫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現,傳統養老方式已不適應現代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加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使退休人員由過去的“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已是大所趨,未來城市社區將承擔著老年人管理和居家養老服務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條更加適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新路,是擺在社區面前的現實而迫切的任務,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陽光雨家政服務中心對長治市東街社區的居家養老有關調查做以總結和闡述。
二、東街社區老年人口現狀
東街社區現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區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歲-69歲的老人有779人,70歲-79歲老人有452人,80歲-89歲老人有206人,90歲-99歲老人有32人,100歲老人1人,老人人數占社區總人數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約占老年總人口的3.54%。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以及人們擇業觀念改變和人口流動等因素的影響,今后,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將越來越重。
三、目前社區老年人居住、養老和居家服務情況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與配偶)和兒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與配偶)單獨居住,兒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與配偶)單獨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與配偶)單獨居住,無子女。五是老人(或與配偶)與成年或未成年的孫子孫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養老機構的三無老人。
(二)生活來源。老年人生活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退休金,養老保險金,個人賬戶積累,子女供養,政府供養,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在以上幾種情況中,靠子女接濟和吃養老保險金生活的老人數量最寵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生理機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獨感已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們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幫助才能生活。根據調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養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理機能的衰退影響著老年人日常生活。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衰退,開始出現頭腦不清晰、記憶力減退、視力模糊、聽力有障礙、手抖、腿腳不方便、咀嚼困難以及其他健康問題。這種機能衰退問題,已經深深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行動,且有相當比例的老人存在兩種以上的癥狀,這損害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將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齡老人中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二)各種老年人日常生活輔助設備缺乏。各種老年機能問題的發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老年人的活動能力,許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種輔助設備,維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對提高視力、助行類、聽力輔助、居室無障礙設施等各種輔助設備需求。在調查中了解聽力有問題和行走不便的高齡老人人數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提供提高視力和助行類設施將成為首要考慮的對象。但由于目前市場上有關老年人生活輔助設備不豐富,老年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三)多數老年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進行有償服務。在調查中了解,多數生活在社區的老年人都沒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來源主要靠子女接濟,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給老年人的生活費相當的少,只夠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醫療等上的開支很少,對社區提供的有償服務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難。在對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調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來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難是進食、燒菜做飯、打掃衛生、買菜購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廁所、外出活動共十項內容。在十項具體日常活動內容中,燒菜做飯、打掃衛生、外出活動、買菜購物和洗衣洗被成為主要的困難。
五、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我們在調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務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項需求中醫療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對精神文化服務的需求相對較低。
(一)老年人對社區日常照料服務需求。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還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對子女照料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帶來的照料成本很大。這讓子女和老人都很為難,相反,對由社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需求更加強烈,如果有其他合適的照料人選,情況就會得到大改善。在調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有:小時工上門服務、社區日間照料室日托、上門做飯、日常登門巡視、代理購物、協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腳、理發、家庭修理、修電器、送貨上門、郵寄等。
(二)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老年人就醫的首要選擇。上門服務或者居家護理是老年人接受衛生健康服務的另外一種方式。在走訪中得知絕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門服務或者居家護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較為普遍,大多數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將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專業護理、找辦取藥、急救、康復、健康講座和指導等內容。在老年人報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務需求中,對健康講座和陪同看病服務的需求最高,其次為專業健康護理和急救服務。絕大多數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對社區健康服務的需求,而且超過一半的老人有多種需求。所以發展社區健康服務有廣闊的前景。
(三)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務是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求的重要內容。有超過半數的老年人存在各種內容的社區精神文化服務需求包括:文體娛樂、表演展示、繪畫、法律咨詢、心理咨詢、讀書讀報等。由此可以推斷,絕大多數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區精神文化服務需求。
六、加強管理力度,組建為老服務隊伍
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關鍵要抓好為老服務隊伍建設。我們主要抓好三支隊伍建設。一是抓好居家養老服務管理者隊伍。二是抓好專業隊伍建設。三是抓好志愿者隊伍建設。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整合社區資源,加強為老服務隊伍建設,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的。
1、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開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意識不強,自愿來社區參加活動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門服務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宣傳報道,營造社會敬老、社區助老、家庭養老的良好風氣。
2、充分整合社區資源。由于服務場地有限,轄區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受限。我社區要充分利用轄區人力、物力、財力,整合社區資源與駐轄區單位等簽訂為老服務協議,免費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3、加強為老服務隊伍建設。加強社會化居家養老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的培養,建設專業化的工作隊伍。進一步加強與勞動保障部門協作,對現有的管理與服務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其次是大力發展志愿者隊伍。努力造就一支由黨員、干部、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提高為老服務水平。并開展“服務明星”的評選活動,激發為老服務人員的工作熱情、增強服務意識,使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也可得到進一步提升。
八、結語
居家養老是一項貼民心、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工作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對居家養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點,我們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養老為老服務工作作為街道的民生工作來抓,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探索創新居家養老的新模式,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居家養老服務報告篇五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狀況
按照國際標準,一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即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志。我國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至20年底全國老年人口達1.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萬,占總人口比例的10.09%,標志著我市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年底,我市戶籍老年人口達87.264萬,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6.06%,較1991年增長了1.41倍,年平均增長率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6.36%;失能老人19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1.77%。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我市老齡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個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城市,具有高齡化、空巢化的特點,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
(二)我市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年人活動中心4所,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19所,總計擁有床位數1.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18張,已建成投入運營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2個,市級層面成立了市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協會、市養老產業協會,全市95%的城市社區和85%的農村社區(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協會。
(三)我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及成效
1、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情況
根據省、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關要求,我市于20年啟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工作,當年省下達我市建設任務為60個,20年為80個,到目前為止已有72個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設方式及規模。
我市因建蓋較早的城市老舊小區難以找到800平米的場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擴建、租賃場地整合資源等方式進行建設,有的中心功能較為齊全,有的采取多點建設彌補或達到功能相對齊全。
服務內容。
目前根據我市不同社區老年人的需求,在個別“中心”四項基本服務已得到拓展,如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示范點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增加了情感關懷、養老機構外展、小家庭結對等服務。
服務對象及方式。
服務對象為本轄區內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具體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分為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無償服務的對象為具有本轄區戶籍的城市“三無”和農村“五?!崩夏耆?低償服務對象為具有本轄區戶籍老年群體中的高齡老年人、特殊群體的老年人;有償服務對象為有經濟來源并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
2.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情況
我市積極探索不同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方式,按管理主體和經費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一是由政府全額負擔運營經費的,如區長壽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年,與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合用,結合“4050”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招聘工作人員,成立至今已為12.9萬人次提供服務,每年投入65萬元用于政府購買服務。二是由集體經濟承擔運營經費的,如區中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年3月,新建小區預留用地建蓋,每天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務、為80余人提供康體娛樂活動。三是社會力量興辦、民營經濟補貼。區916社區養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年4月,由愛心企業家免費提供場地,成立至今已為3.6萬人次提供服務,愛心企業每年提供運營經費120萬元。四是大型工礦社區,由單位與社區共建的,如市新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年,與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合用,與單位離退休人員工作相結合,成立至今已為3萬人次提供服務,至今投入運營經費70萬元用于政府購買服務。五是市婦聯探索的“三工”協作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即市由婦女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義務工作者三者結合,由市婦聯組織牽頭,引入南鑫家政服務公司提供社會工作者服務,招募志愿者參與,共同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服務和幫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至今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年的“星光計劃”,即20之后的2-3年,通過發行福利彩票籌集的福利金,約40-50億元用于資助城市社區的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活動場所和農村鄉鎮敬老院的建設;第二階段是20年的“163”計劃,即給予每個社區5萬元啟動資金,建立“1個”老年服務中心,針對社區內的特困老人、殘疾老人、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和患病老人,開展溫情、援助、醫療、教育、康樂和維權“6項”服務,實行領導、標準和標識“3個”統一;第三階段是當前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即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和社區(村)三級服務網絡,城市街道和社區基本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80%以上的城市社區和2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資源為依托,社會力量參與的新路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區處于中上水平。通過實地走訪與了解,截止20年3月,我市72個建成投入運營的“中心”,獲得省、市、區三級財政撥付建設補助資金累計達4900萬元(具體補助標準見表五),其中申請省級財政補助2300多萬元、市級財政配套投入1600多萬元、縣(市)區級財政配套投入1000萬元左右,為近萬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