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物自然和諧共生手抄報篇一
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人們的一切都是自然賜予的。如果沒有大自然,就不會有生命體。沒有生命體,哪來的我們人類。
大自然十分漂亮。春天里,小溪歡快地流淌著,鳥兒們像是個吹奏的樂手,爭先恐后有節奏地彈唱起來,小草探出了好奇的小腦袋,天真地打量著眼前的新世界。
夏天來了,太陽公公釋放了自己的能量,知了吱吱地叫著;樹蔭下,成了孩子們歡快的樂園。瞧,有的在跳繩;有的在聊天;有的還在彈玻璃球……十分有趣。
秋天到了,農民伯伯笑彎了腰,“大豐收,大豐收……半年的辛苦沒白費?!蓖镆袄锿?,一片金,一片紅,可好看了。
冬天近了,天氣冷,大自然依然很漂亮。大樹們穿上了雪白的衣裳,動物們紛紛冬眠酣睡了,睡得可真香啊。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
當然,大自然也會發怒,引發洪水、火山爆發,召喚過龍卷風,吹起過海嘯,十分可怕。
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大自然,不讓它受到一點兒傷害。當“孩子”的人類可不能輕易激怒“媽媽”,否則后果不可設想。
人物自然和諧共生手抄報篇二
摘要: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關系??茖W技術揭示了自然的本質和規律,在人類從被動的適應自然到主動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甚至是劃時代的作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只有提高人類的素質,依靠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才能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人與自然;科學技術;協調發展;和諧社會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關系。概括地講,從古代到近代,從近代到現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使用手工工具獲取生產及生活資料和使用大機器進行生產這樣兩個階段。目前,正在向第三階段過渡。
人與自然關系的第一階段是使用手工工具對抗自然、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包括了從人類產生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之前的原始時代和農業時代的漫長歷史時期。這一階段中人類處處受自然力量的控制和支配,以調整自己的活動適應自然為主。起先,人們為了尋找更適合于生存的環境而遷徙,當人類的某些集團碰到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時,他們就定居下來發展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富饒的大河流域,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
這一時期的工具,無論是石器、金屬工具,或是復合的手工工具,甚至是簡單的機械裝置,充其量只是初步延長了人的肢體,只能以人的體力勞動為主要動力基礎去作用和改造自然。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人類衣食住行的初級必需品,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對自然界影響微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沖擊很難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所以此時自然生態系統憑借自我調節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總之,在人與自然關系矛盾與和諧共生的統一體中,自然居于主導地位,人類在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自然力面前,更多的表現了其受動的一面,處于嚴重的依賴、屈從和被支配的狀態中。
人與自然關系的第二階段是使用大機器進行生產的工業時代。這是人的主體性突現的時代,人的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發生革命性變化,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動支配地位空前提高。
伴隨工業時代的來臨,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發生了變化。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認識水平和實踐水平大大提高,對自然的干預逐漸增強,以至強大到成為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主導力量。伴隨著近代歷史所發生的兩次科技革命,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控制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被建立起來大機器生產系統,人類開始突破自身自然力的限制,逐步擺脫了對自然界的被動依賴,創造出大量人工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人類對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由利用地表資源轉向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資源,使不可再生的地下資源――礦產資源紛紛進入了生產過程,成為工業文明時代的核心資源。
但由于人類盲目發揮其能動性,人類自身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開始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人類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自然的報復: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生物多樣性銳減、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出現空洞等,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使用高新科技成果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在取得高度發達的物質成果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階段。
現代社會,人類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關系,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高度增強和發展的同時,人類開始注重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面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造成的嚴重威脅,人類開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過去人們片面地強調了自己在改造和征服自然過程中所擁有的主觀能動性,向自然界無度索取,卻忽略了人也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也有受制約的一面。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人在自然界里能獲得多大的自由,不單取決于人的能動性的發揮程度,還要取決于人類對自己的受動性的認識程度和控制能力。人類必須處理好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這種背景下,人類逐漸認識到只有營造好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類長遠的生存和發展。目前,實現人類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已確立起來,并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所接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正是由于自然界相對于人的先在性決定了人對自然界有絕對的依賴性,必須適應自然界的先定條件,否則人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俗鳛樽匀坏?、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界孕育了人類,且迄今為止,地球是我們發現的唯一適合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生存的場所。自然界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空氣、水、食物、陽光、溫度等條件,還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森林、平原、地下礦藏以及風力、水力、地熱、太陽能等各種資源。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產工具、生活資料,說到底都是從自然界獲得的,無論是自然界自然生產出來的,還是人類利用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材料加工變革而來的。人類正是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自然資源來維持自己的生存發展,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就無法生存。
此外,自然界還是人類獲取科學認識的基礎,為人類的精神生產提供原材料。人類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展,從根本上說是源于人類具有能動的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而任何實踐活動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是在一定的認識指導下進行的。人類正確認識的獲得,是無法離開自然界的,因為任何認識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人類的全部科學也都是對自然界不同方面的相對正確的認識。一旦離開了自然界,離開了認識的對象也就談不上認識,更談不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把握。而且人類只能在認識規律、駕馭規律和利用規律的基礎上去改造自然界,才能使自然界更好地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歷史已經證明,如果人類不依照自然規律去改造自然界,不但無法取得自己預想的效果,還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關系。只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談得上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也是保證人類健康的生存環境、保證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
科學技術在人類從被動地適應自然到主動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劃時代的作用?,F在人類要實現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仍然要依靠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正確的認識論基礎。
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必須要順應自然所固有的規定性和規律性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研究自然規律,認識自然規律,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是使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重要前提。而科學技術揭示了自然的本質和規律,它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手段。尤其是現在,高新科學技術蓬勃發展,使人類可以借助有力的科學技術手段,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更加合理地組織生產活動。因此,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提供的正確認識,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幫助人類更好的改造自然。
勞動工具使人類能夠更主動和更積極地作用和改變自然界,而勞動工具的生產主要靠科學技術,這也正是科學技術變革自然的功能最突出的表現。從最初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各種機器設備、自動化的生產線,轉變為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器體系,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力的應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既要對自然越來越有效地進行改造和利用,又要盡量將對自然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并對已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有效治理,只有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而這一點的實現必須依靠科技發展的力量,即其物化的手段和工具。
(三)科學技術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改變其智力結構。
作為生產活動主體的人類,要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勞動能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綜合體。勞動者的體力與智力相比,智力更為重要?,F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更豐富知識、智慧和創造能力的勞動者??茖W技術通過“智化”在勞動者身上,能夠提高勞動者的體力、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的智力水平,由此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只有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并且在實踐中付諸實施。高素質的勞動者對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構建和諧社會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科學技術使人類勞動對象日益豐富,能夠利用的資源和能源不斷增多。
勞動對象主要指人類能夠利用的那部分自然資源,事實上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大量的人類目前還未能認識,或無法利用的資源。一些過去作為廢物不能利用的東西現在也作為新的勞動對象進入生產過程,而且運用科學技術還可以研制、開發出越來越多新的物質形態,如各種新型的人造材料、復合材料和合成材料等作為勞動對象,特別是研制、開發和推廣、應用越來越多的綠色材料、綠色能源和清潔生產工藝等??茖W技術還可以通過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極大的提高。這一切都使人類更加合理、無浪費地開發和利用自然,促進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五)科學技術可以提高人類對自己行為后果的預見能力。
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可以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掌握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規律,進而幫助人們預測人類改造自然活動的種種后果。人類與自然關系在某些方面的失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們對自然規律缺乏認識或認識不足,看不到自己的活動將會帶來的不良后果,特別是那些需要較長時間才顯露出來的不良后果。因此,科學技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能夠極大地提高人類對自身行為的預見能力,從而為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證。
人類所面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雖然是人類濫用科學技術以及其他各種因素造成的,但歸根到底,實質上是人的問題,是人類對科學技術應用后果的兩面性缺乏認識,科學技術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的目標的強有力工具,但是這把“雙刃劍”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人類自己的。因為科學技術,歸根到底還是受制于人的,是為人類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類必須轉變自己的錯誤觀念,提升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和道德水準,從而全面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只有具備高素質的人類才能更好地駕馭科學技術,發展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用好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促進作用,使之真正成為推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薛德合,楊文圣.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滄桑,2006.1
[2]婁文月,李宏偉.從科技的發展看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王樹恩,陳士俊.科學技術論與科學技術創新方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4]韓小謙.關于技術發展本質的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4.
人物自然和諧共生手抄報篇三
〔摘要〕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關乎人類的前途命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嚴峻現實,使我們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反省人類自身。啟蒙批判給予我們探究人與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啟蒙開啟了近代理性文明的進程,人的主體性地位得以確立。然而,主客二元對立架構下人類中心主義態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單向度的擴張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生態文明觀念、***上帝決定論、中國哲學的“道法自然”生態理念、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終,在馬克思那里,我們發現了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最為豐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感性活動原則之上來詮釋和規范人與自然關系,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理論支撐和重要路徑。
〔關鍵詞〕啟蒙批判,人與自然,生態智慧,歷史唯物主義,感性活動,存在論
古往今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經久不息,這是人類對自身命運的關注使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關乎人類的前途命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球肆虐,這表明自然界正在以它的方式警告和懲戒人類,向人類的不當行為進行報復。這使我們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反省人類自身?;艨撕D桶⒍嘀Z的啟蒙批判給予我們探究人與自然矛盾根源的一個重要向度,而生態文明觀念、***上帝決定論、中國哲學中“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深刻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多個面向,將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省察引向全面而深入。最終,在馬克思那里,我們發現了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最為深邃和豐富的智慧,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感性活動”原則之上來詮釋和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理論支撐和重要路徑。
為什么在人類自詡無所不能的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卻愈演愈烈?為什么被啟蒙之后覺醒的人類卻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對這一主題的探討,我們首先要回到開啟近代理性文明的啟蒙自身,反觀這一問題的緣起。在這一方面,法蘭克福學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啟蒙批判代表了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向度,他們在對啟蒙的反思中追根溯源地探尋了人與自然關系矛盾的根源,為我們思考當下問題提供了一種積極的應答。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看來,啟蒙是一切使人類得到自由發展、促使人類進步的思想觀念,其本意是祛魅。啟蒙意圖通過知識的力量來反對和**神話,使人們獲得洞察力,能夠意識到自身是可以不受自然擺布的獨特個體,亦毋須匍匐于上帝的腳下,在這種不斷地自我覺醒當中可以打破無知和迷信的束縛,從而確立起人的主體性地位。因而,理性至上、信仰知識、祛除神話、喚醒世界,成為啟蒙的綱領和信條。
啟蒙始終貫穿著祛魅化的努力,然而,走出無知和迷信的被啟蒙的人類,為什么最終又重新墜入到一種野蠻狀態之中呢?面對這一問題,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圍繞啟蒙與神話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徹底的省察。
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類認知水平的局限性,人類無法與自然相抗衡,就將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投影到神話當中去,神話的世界復制了人類的現實世界的等級、權力關系,成為支配人的一種外在力量。啟蒙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足以**人類對神話的恐懼和崇拜,將原本屬于人類自身的世界交還給人類,因而試圖借助于知識將人類從神話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使得人類獲得自由發展的積極力量,這本是一件幸事。然而,啟蒙的發展卻逐漸背離了它的初衷,走向了其反面?;艨撕D桶⒍嘀Z認為,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的被濫用。在人類拿起理性的武器認識和對待自然的過程中,并沒有恰當地運用理性,而是以世界主人的傲慢、一切為我所用的姿態去對待自然。因為啟蒙在發展過程中,啟蒙理性發生了扭曲,單向度為工具理性而喪失了其中所包括的價值理性的豐富意義。啟蒙要求以工具理性控制自然的形式表現出來,科學技術便是基于工具理性的重要知識形式,體現著知識的本質力量。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歸結為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關系,自然被視作是純粹的被征服和宰制的客體,它理應為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服務,自然的價值只是在于它可以為人類提供資源、謀取利益。
人類由于過度地迷信科學技術的力量,信奉它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就進一步運用技術的方式對待自然,貪婪地無限制地使用自然資源,由此,知識最終演變成剝削自然的工具性存在,人類也淪為工具理性的附屬品。所以,啟蒙洗禮之后,人類在面對自然時,“從自然中想學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地統治自然和他者。這就是其唯一目的”〔1〕2。
啟蒙之后,在工具理性幾乎驅除了全部傳統的神話和外在權威時,人類卻沒有真正實現成為自然界的主人。人類支配和統治自然的同時,自身更深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縛當中。因而,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人類對自然的工具主義的態度,即全部癥結要歸因于啟蒙理性單向度為工具理性?;艨撕D桶⒍嘀Z這樣說道:“造成社會理性化過程之吊詭的理性,或者說造成啟蒙辯證法的理性,不是價值理性,而是工具理性?!薄?〕可以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貫穿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啟蒙批判的一條主線,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人與自然關系矛盾的根源在其中得到了積極的應答。那么,究竟應當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呢?我們進一步借助更多視域的分析,試圖發掘出可供借鑒的有效資源。
除了啟蒙批判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古今中外眾多的思想家都曾對這個自文明誕生以來就始終存在的重要問題進行過深刻的探究和闡發,汲取他們的寶貴生態智慧,為我們繼續去深入反思這一問題,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生態文明觀念的提出,是在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一大突破性進步?!吧鷳B文明”一詞,據相關研究表明,在西方可以從伊林·費切爾那里找到源頭,1978年他在英文期刊《宇宙》中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生存的條件:論進步的辯證法》的文章,其間他提出了“生態文明”觀念,基本觀點有如下四個方面:其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因其生物本性和生活于其間的自然環境兩個方面而依附于自然,但自然并不是人類可以肆意利用的存在物,人也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人。人類如若獲取自然資源就必須愛護自然,人有著照料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面對自然,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順從自然,尊重自然。其二,人類取得的進步并不必然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借助于科學技術對自然的攫取、控制所取得的進步會帶來一系列的新問題,人們或許會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真正的進步乃是以創造和保護人類生活條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為宗旨的質量進步。其三,要想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根本路徑就是人類應摒棄歷史線性進步論,樹立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哲學思維方式,把文明看成一個地球上的子系統,以此糾正人與自然二分的錯誤觀念,將文明與自然融為一體〔4〕。其四,任由人類征服支配自然的時代終將結束,人類必將開啟新的生態文明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承襲了啟蒙以來的科學技術進步主義,利用科學技術征服、剝削、破壞自然,而科學技術的真正作用在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律令,而不是去加強對自然的征服。生態文明或將在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最終實現。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西方的***有其獨特的闡釋。究其實質而言,它是一種上帝決定論,其主要的觀點有:其一,在***的教義中,上帝是理解上帝—人—自然三維關系的核心角色。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由上帝定義的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上帝指示人類可以統治自然,因為人與自然都可以通過物質交換延續生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人的“統治”角色卻不是任意的,統治是“有限的”統治,更恰當地說,是一種“管理”。人首先應當履行維護、看管自然的責任,方才享有對一切動植物利用與控制的權利。換言之,人類相對于自然的權利和地位,是由于對自然的責任或義務而確立的。其二,人類是地球上的獨特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只有人類是既具有創造力又具有破壞性的矛盾統一體。恰恰是人類的這種獨特性,使得人類更應該擔負起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在上帝面前,人類是一種有缺陷的有限性存在,正是由于人類有時無法認清這一點,無知或狂妄地把上帝賦予的守護自然的職責理解為可以肆意妄為地支配和主宰自然的權利。事實上,人類之外的一切不僅不是可以為人類支配的,而且還具有不依賴于人的獨立性。人類世代都在掠奪破壞自然、與自然對抗中來獲取自身的價值,終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其三,人類對自然應有的態度是,在上帝面前保持謙卑。只有在上帝的恩寵和啟示中,人類才能擁有智慧。只有在謙卑中,人類才能領會到上帝賦予自身的權利與義務究竟是什么,用謙卑去彌補自身的缺陷,才能最終獲得與自然正確相處的智慧〔5〕。
中國哲學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上,老子提出的“道”最接近于我們這里所涉及的“自然”,道并不是指社會歷史意義上的人倫、常理之道,而是自然之道。他倡導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應遵循的根本原則是“道法自然”,其中包含著“物無貴賤”“知足知止”“效天法地”三個向度的內容。具體而言:其一,關于明確人在世間地位的“物無貴賤”。老子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源,平等共生于天地間,無高低貴賤之差別,不僅如此,人與自然萬物彼此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而不是相互對立。其二,關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知足知止”。老子批判貪圖享樂的消極生活,告誡人們須摒棄不必要的過度消費,理應合理有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講究適可而止,以知足的心態善為而不去妄為,方可成就大為〔6〕。其三,關于人對待自然方式的“效天法地”。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63,人理應與天地萬物一起遵循和守護自然而然的法則,不可背離,不可妄加干涉,應努力將自然之法通過人類的智慧轉為生存之法,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思潮之一,它是馬克思主義與生態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為解決生態危機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在此我們列舉幾位代表人物來深入闡釋這一問題。高茲將生態危機的發生歸結于資本主義對利潤無限追求的經濟理性,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從本質上就是生態危機,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矛盾問題,就會危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在他看來,當下的出路就在于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用遵循生態規則的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8〕249。奧康納則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有著反生態的本性,因而,資本主義的生態體系不具備可持續性。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當中,就勢必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和自然界的污染,加劇人與自然的矛盾,生態危機日愈嚴重。福斯特強調科學技術是資本家謀取利潤的手段,如若將生態危機的解決寄托于科學技術之上定是徒勞的。當前全球生態的破壞歸根結底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誘發的,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真正解決生態危機。
上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諸多觀點,關于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認識和理解大致有三種角度:一是有的將之歸結為工具理性的擴張、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不合理的運用;二是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或者說是資本邏輯導致;三是人類過度掠奪和消費自然資源、破壞自然而造成的。就解決路徑與方案而言,他們相應地提出了三種觀點:一是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遵循萬物法則,擔負守護自然的職責,達到文明的發展與自然有機的融合;二是要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下有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三是要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有限性和自然的獨特價值,合理有度地使用自然資源。以上這些觀點,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給予我們更好地把握人與自然關系以深刻啟示。另外,我們也從中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這個主題是貫穿人類文明進程的根本的重要問題,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對峙、失衡,并不是由某一種單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有著復雜的背景和諸多的因素所導致。那么,如何才能全面而恰當地分析和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我們理應回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論境域之中,這里蘊藏著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最為豐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馬克思在他的感性活動原則中提供了人與自然達成辯證統一的重要規范和標準,為我們科學地解答了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那么,何謂“感性活動”呢?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論境域中,它指的是在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關系中建構出人類社會關系的勞動,對象性、社會性、歷史性是它的主要特點。正是感性活動的這些特點規約著人與自然關系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二是“人與人”和“人與自然”。馬克思認為,正是基于感性活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類史與自然史的相統一。
首先,我們來分析“感性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上,首次提出聯結人與自然之間的這個紐帶不是思辨的理性意識的活動,而是感性意識的活動。在馬克思這里,感性、感性意識、感性活動是同義詞。論及感性意識,它與我們通常的認知并不一致,“不再從人的先驗的認識能力或者感官功能以及意識主觀活動的意義上來理解,它不再是個體的屬性”〔9〕125。換言之,它雖然表現為人們的欲望、激情和需要,但這并不屬于個體獨特的情感范圍,而是一種類的屬性,它應被理解為“領悟并造就人類社會性的交往意識,同時也是建構著人類社會的感性活動”〔10〕。這種感性活動即是發生于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對象性活動,這種關系呈現的是“對象性”關系,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互為對象的一種平等關系。
其一,這一“對象性”體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自然于人類而言,它是人類勞動和生活的前提,為人類提供了勞動和生活所必需的資源,同時也是人類為了表現和確證自己的對象性本質力量所需要的世界,人類必須依賴自然而生存;而人對于自然來說,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這樣說道:“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與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與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56-57另一方面,自然是“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11〕89。脫離人的感性活動的自然,在馬克思看來,毋寧說是一種“無”。所以,人與自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亦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11〕89。這種自然界的屬人的性質和人的自然界的屬性,指明了人與自然應然的和諧關系,突破和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學框架下主客二元對立的模式。
其二,人的主體性是在人與自然“互為對象”關系中的主體性。馬克思認為,人具有感性意識,這當然彰顯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人的主體性。但是,它只能是一種獨特的“主體性”,他這樣說道:“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的現實、對象性的本質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薄?1〕105這段論述中的“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本質力量的主體性”是至關重要的內容,這里的“主體性”指的即是感性,正是由于人具有“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11〕105,這種主體性才會成立?!耙环矫?,展現這種對象性本質力量的活動證明了自然對人的先在制約性;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對象是表征著人的這一本質力量的存在,這兩方面共同印證了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對象性的關系。”〔9〕121-122因此,馬克思認為,在人與自然之間,人的感性意識是一種主體性,然而它絕不是在近代形而上學框架下的主客二元對立的主體意識。這是馬克思在告誡人們,不能脫離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去談論人的主體性,換言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決不能凌駕在自然遭受控制、掠奪和破壞的痛苦之上,這就有力地回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批判了人類對自然的工具理性的態度。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上文提及的工具理性的擴張,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不合理的運用,人類過度掠奪和消費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等是造成人與自然關系危機的原因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在馬克思這里也已經全部涉及到了。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馬克思的“感性”的另一個特點是社會性。他認為,人的感性活動的產物不只是作為人的對象性本質力量呈現出來的生產力的提高,同時還有建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為,感性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與他人、他物相聯結的交往意識,感性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感性交往。這種社會關系在馬克思這里,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論境域中的生產關系。他是從全部社會關系的意義上來表達生產關系的涵義,當生產關系被理性所確認和固定下來就是社會制度。這樣,“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前者決定了后者,而后者對前者亦有所影響。因此,倘若要恰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要考量“人與人”對“人與自然”的影響。我們看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解決人與自然矛盾關系的方案是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在馬克思這里亦有所呈現。
因此,我們認為,馬克思在感性活動中提供了對待人與自然關系應遵循的所有應然準則。至于實然狀況中,例如: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形成、工具理性的擴張、科學技術的被濫用等問題的根本原因,馬克思當然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感性活動的異化。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人與自然是基于人的感性活動的歷史的統一,人類史與自然史是同一部歷史。在這其中,還蘊含了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終極路徑〔12〕。馬克思將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最終落腳在“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之上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變革上。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以達到和諧共生的一種新局面,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新的關系的產生,而對這種新關系的需要,是在生產力的變革中產生的。那么,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論境域里,生產力的變革又到底意味著什么?生產力是人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因而,生產力的變革并不是從工具理性角度理解的工藝學意義上的突破,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包括物質條件的發展,還包含了人與人對社會關系需要的感性的交往意識的變革。因此,其真正的變革意義在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對人的感性存在的生產,由此引發了人的感性需要的增長和感性意識的變革。感性需要的增長不能等同于物質欲求的增長,這種需要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需要,它的不斷增長是感性意識變革的原因,意味著人與自然的感性聯系中對新的社會性的發現以及實現,人與人之間通過自然而發展起來的社會關系的變革,意味著新的社會屬性的降臨〔9〕126-127。換言之,當生產力的變革帶來了人與自然之間新關系的需求和渴望時,新的社會關系變革的發生也就來臨了。這也就意味著,在感性活動所帶來的生產力的解放中,實現了共產主義這個新的社會關系的誕生,就迎來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真正和諧共生。馬克思這樣說道:“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薄?1〕81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能夠實現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只有當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結束了人類史前史的階段,感性活動的異化得到揚棄,人不再被異己的規律所支配,能夠運用自然生存法則進行合乎規律的自由活動,開始了自由人的創造而進入到真正的人類史,人與自然才真正達成和解,實現和諧共生。
總之,馬克思的感性活動原則詮釋和規范了人與自然的應然關系,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根本重要的理論支撐,也為我們努力達成這一新局面指明了方向。這就是,我們首先應對聯接人與自然的感性活動的“對象性”有充分的體認。人與自然是互為對象的平等關系,彼此之間相互影響與制約。人類是有限性的存在,自然亦有其獨特價值。人的主體性是在互為對象的關系中的主體性,因而,絕不能繼續抱持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工具理性進一步蔓延擴張、科學技術被不當地運用。當然,解決問題的根本,不能只是認識態度上的轉變,在這種意識的背后是作為根據和基礎的社會存在,它就是近代理性文明以來的異化了的感性活動的存在。我們認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堅持馬克思的人類史與自然史相統一的理念,落實在個體的實實在在的感性活動上。我們在感性活動中應遵循萬物生存法則,擔負起守護自然的職責,在逐步帶來的存在論意義上的生產力進步中,增進個體的對象性本質力量,從而逐步朝向自由人的創造的理想境界,推進共產主義這個“人與人”之間嶄新社會關系的誕生,最終徹底揚棄感性活動的異化,從而真正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人編——西方馬克思主義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盧風,曹小竹.論伊林·費切爾的生態文明觀念——紀念提出“生態文明”觀念40周年〔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02):5-13.
〔7〕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韓秋紅,史巍,胡緒明.現代性的迷思與真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夏巍.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論新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8.
〔1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人與自然和諧論文1500
人與自然論文1500字
人物自然和諧共生手抄報篇四
它叫百花村,是一個山里的小村莊。村里的經濟不好,但這里的人們活得很開心,由于他們的家園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風掃遍全國,這里的人們也開始想方設法地賺錢,幻想著有一天也能過上小康日子。
三年過去了,張家靠砍伐樹木住上了小洋樓,李家由于開化工廠搬進了三層別墅……村民們看在眼里,心中羨慕極了,于是每家每戶都尋找著自己的“發家之路”。
五年過去了,這里的人家家戶戶都是樓房別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種田,過著安逸的日子??墒青彺逦羧盏那嗌阶兂闪硕d山,小溪成了臭水溝,鳥兒都飛走了,剩下的只有蒼蠅、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們也發現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著死魚,樹林里幾乎只剩些木樁子……但依舊沒人管,人們想著:過一天是一天,等將來環境壞到不能住再說。
沒過多久,這里的情況也和鄰村一樣,村民們流著淚遷走了。
千千萬萬個“百花村”的教訓使人銘記: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百花村”的悲劇將再次重演!
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相信,人們只要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會回來的!
人物自然和諧共生手抄報篇五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今年環保節的口號,這句口號說是簡單,但實行起來卻是相當不易。
人與自然之前處于拉鋸戰狀態,人們毀林開荒,捕殺動物,污染水源。自然以泥石流,洪水和沙塵暴來反擊,來來往往,結果就是誰也占不到便宜。人類的建筑物被摧毀,農業生產受到了影響,自然則又多了一些難看的沙漠戈壁,少了幾分森林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
直到近來,人們認識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于是開始落實各種政策,減緩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我國來舉例,在長江流域,我國已經先后設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同時規定保護區內禁止任何無關人員進入,有效的保護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還有云南的象群遷徙事件。雖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這群大象在遷徙途中多次經過村莊。人們并沒有對大象進行惡意驅逐,反而叮囑要保護好象的安全,利用柔和的方法,采用食物引誘,使得大象走上正確的道路。
人們的種種努力也并非沒有回報。現在,我國境內的生物多樣性已經大大增加,同時在云南等地的生態環境也大面積的改善。特別是沙塵暴最近少了很多曾經沙塵暴肆虐的地方,現在卻是綠水青山。
雖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很明顯的改善,但距離真正的和諧相處仍有一定的距離。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但我們必須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將會是一個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