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看見第十三章讀后感篇一
“一個90歲老人,為懷念已故妻子,畫了18本畫冊,從她童年的模樣畫起,畫她少女時初見面的樣子,婚禮之上新娘的面容,直到她白發蒼蒼與貓為伴。他說:‘死亡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但是畫下它時,心中所愛的人就可以存在。’”
這是cctv1“看見”欄目一期名為《但愿人長久》的節目中主持人的開場白,節目講述了年近九十的老人饒、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將自己和愛人的故事畫成了整整十八本畫冊,回憶著,懷念著,悲傷著,幸福著,他一直未曾離開她。節目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在此,我不在內容上細細地闡述故事是如何打動人的,僅從電視節目分析的角度,大致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節目內容上看,本期節目的選材便體現了這幾點,選取平常人中的的不平常事,引領群眾從老人對亡妻真摯的愛中走進他們的故事,平和細膩地去感受愛情,思考人生,完全符合節目的要求。
從節目結構上看,采用倒序的手法,先描述老人的概況,然后跟隨老人的回憶進入他們年輕時代的歲月,時而講述,時而展示老照片和相關影響,并穿插著主持人對老人的采訪,是整個節目能夠生動而溫情,完整且結構嚴謹,時刻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從節目主持人表現上看,主持人柴靜一如既往保持著她知性而冷靜的特點,既冷靜又保持關切,既言語犀利又善于傾聽。平和樸實地與老人進行交流,并在節目過程中不時地加以總結評述性話語,引人思考,卻最終又能拉回觀眾的思緒,深入淺出,同時給人以視覺和心靈上的觸動。
從節目制作上看,做工細致,大大提高了節目質量。比如在攝像和照明處理方面,節目一開始,鏡頭打在老人的額頭和白發上,昏黃的燈下,黑色的陰影,悠揚的口琴聲,這樣的一組鏡頭把老人的執著與深情展現地淋漓盡致,流露出脈脈的溫情,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又如在音效方面,在回憶老人與妻子年輕時從相識相戀到步入婚姻殿堂,再到后來長達20多年的分居生活時,非常合適地加入了電影《魂斷藍橋》的主題音樂,既使節目更加生動,增加了可觀性,又能引發人的聯想,加深印象。
看見第十三章讀后感篇二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這本書分了二十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故事、一個思想。如實說來,有些文字和語句我還難以參透背后的意思,但是從序言中,我能體會到“看見”的力量,這是一種從沉睡中醒來的力量,是人真實的活著需要具有的力量。
這本書讓我明白人活著的意義所在,我想過去已無法改變,但是未來或許會因為她的一句話或一些感悟,對我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這對于我來說,才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
她的反問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疑問:如果你來做老師,你關心什么?是關心成績,關心權威,關心自身的權益,還是關心學生,關心孩子們的發展?在這本書中,她在采訪盧安克時總結了一段很好的話:教育是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故意還是不故意。教育是理睬自己的感受,也要體會學生的感受,是鮮活的,不是靜止的,只有一起經歷過才是真正的教育。
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可能接受不了盧安克這樣的教育理念,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能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學生真正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獨立性?,F行的教育好像要把學生用同樣的模子刻畫出來,變成大同小異的各類人物,他們的天性被束縛,為了生存委曲求全,用所謂的聽命來服從于社會。這樣的教育結果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教育要不帶有目的性,教師要擁有責任感,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柴靜在“雙城的創傷”中寫到的故事,讓我明白和學生一起經歷才能做好教育。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只愿意把秘密說給同齡人聽,或者說是說給理解他們的人聽。但教師的權威性明確了和學生要拉開距離,要端起架子。正是因為這些距離,讓教師不理解學生,甚至對于一些學生的行為感到疑惑和反感,不能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才導致了教育的障礙。學生的反抗有些表現為外在的暴力,而有些表現為內心的壓抑,時間長久,我們才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最大的謎。我們教育的學生僅僅是生活的奴隸,而不是生活的主人。這些故事給了我啟示:如果不能安下心來,不能放開自我,就不能真正做好教育,走進學生內心,也就不能真正看見教育的生命所在。
因為看見,所以執著。我想用這八個字來總結這本書。柴靜擔任了十幾年的記者和主持人,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面對這份職業,她選擇的還是執著,甚至追問自己為什么出發。她坦言到:自己的生命中有一直陪伴自己的人,也有一直提醒自己的朋友。她感到幸福,在本書的結尾,她致謝了所有幫助過她的人,也明確表示了自己要繼承陳虻未完成的任務: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因為看見,所以執著。我也想用這八個字送給踏上教育事業的我,年輕的教師,總是敏感而又血氣方剛,擔任一份職務就力求做到完美。但是二十幾年來的教書,也讓我看到了、接觸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是鮮活的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很單純,甚至會在老師面前表露自己的缺點。剛開始的時候,我也疑惑、也有些招架不住,畢竟接觸那么多學生,有點無所適從。但是我覺得這條教育之路既然開始了,就不要停下,不論我們看見什么、經歷什么,這都將是自己寶貴的人生財富。
看見第十三章讀后感篇三
這樣陰沉下雪的情況下,窩在家里看書是的選擇,我看的是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書看見,看了一大半寫寫我的感悟:
細細想來,也許不光是我,小時候課本里的董存瑞、黃繼光和千千萬的紅軍戰士哪一個不是高大全?說起日本鬼子,哪一個不是壞事做絕?現在過去了這么多年,我們變了嗎?其實未必!
看見第十三章讀后感篇四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己也熟視無睹--柴靜《看見》。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手機應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來那只不過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據和現狀描寫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接著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己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但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己的內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復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見第十三章讀后感篇五
有時候,一份清淡,能歷久彌香;一生平凡,可回歸本真。
所謂詩酒趁年華,也只有青春鼎盛之時才敢于揮霍光陰,一醉求歡。十年以后,再去回首,只覺紅塵如夢,我們只不過在夢里做了一場春朝秋夕的沉迷。厭倦了凡塵五顏六色,獨愛歲月清歡,只希望可以有個妥當的歸宿,安排落拓的自己。
而汪曾祺只愿作一個素淡才子,沒有想過要風云不盡,只想在屬于自己的空間沉醉,浪漫自由地生活。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羨慕那些寂寞的人,開始戀上一種單純簡潔的生活?;蛟S是看多了繁華世態,內心更加堅決地想要一份安靜與純粹。于是每個人都在嘗試改變自己,努力減去繁復,視單薄為完美。但有一天我們都會回歸平凡,因為那是生命的本真。
王維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的一生不過是日出至黃昏的距離,月上柳梢,茶涼言盡,一切都可以落幕。汪曾祺不肯做悲情男子,不愿對過往低頭,所以他喜歡懷舊,卻不會沉迷。
汪曾祺描繪祖父祖母時,給人浮躁中的寧靜,平凡簡約的生活讓他感悟很深。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合適自己的地方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就都是驛站,將來啟程,也不再細數流年,過往的千災萬難到如今都成了回憶,成為茶余飯后閑聊的話題。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是走過去了,一切便已從容。汪曾祺似乎早已深悟,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樂,翻閱過的光陰都不可能重來。他亦明白,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真正的煙火,琴棋書畫詩酒花能怡情養性。
《看見平凡》中寫出牡丹花雖然嬌艷欲滴,但花期甚短,凋落時,恍若流星在天邊劃過,留下干枯的瓣。直到有一天,風塵滿面,誰還可以在時光的明鏡里收拾起凋落的容顏?無論你如何掩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純真,歲月還是會無情地在你臉上留下年輪的印記與風霜。人的力量多么微不足道,抵不過一寸光陰的削減。過盡流年,也可以讓自己更加深邃成熟,內心卻總是面臨巨大的洪荒,一刻都不能消停。
汪曾祺寫他的二伯父二伯母在宅院待了一生,青春與生命從這里慢慢消失。許多人以為守著一座老宅,栽花種草,平凡生養,從紅顏到白發,就算是安寧。背著行囊浪跡萍蹤,人間擺渡就是放逐天涯,蒼茫遺世。真正平凡是懂得隨遇而安,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至于太過曲折,不至于時刻彷徨在轉彎的路口。世事難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過此一生,卻總是風波四起。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會變遷,我們無需不辭辛勞地去追尋什么?;钤诋斚?,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個和自己有緣的城市,珍惜每一個與自己擦肩的路人,縱算平凡,雖有苦楚,但無怨悔。
縱然都是人生的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甘于平凡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如美花眷,平凡過往,都成為汪曾祺永久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