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方案>最新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模板8篇)

最新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模板8篇)

時間:2023-10-15 09:27:19 作者:文軒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歡迎大家閱讀以下初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教學的啟發和幫助。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一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設計示例

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蜃稣n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二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什么是慣性,能夠用慣性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知道慣性與質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斜面小車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分析,初步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重點】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體會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

【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明確斜面實驗的整個過程。

3、通過對斜面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設計兩個實驗。提出問題: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在桌面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敘述古代人們對于運動的認識和伽利略對于運動的觀點。

演示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提問:兩次實驗為什么都讓小車在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

回答: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速度相同。

總結實驗現象: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

推理: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講述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頓第一定律。

強調雖然牛頓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但卻是一個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定律。

提問:牛頓第一定律蘊涵幾部分知識,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內容:

(1)物體在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3)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問與引導,導出慣性這一概念,講解慣性僅與質量有關,列舉生活中有關于利用慣性的事例。

環節三:鞏固提高

提問同學們牛頓第一定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回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查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完整設計過程,同時觀察生活中有關利用慣性的事例。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三

1課時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系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后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通過實驗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1、通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1、通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一、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置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么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后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通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后,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系,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系,并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四

1.識與技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認識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強化sts的要求。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

2.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在,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師講解:

1.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歷史回顧。

2.探究力與運動關系的實驗:伽利略理想實驗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提問復習內容:

注意引導力與運動可能存在的關系,引出本章所學內容。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觀察四幅圖,思考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

閱讀課本,回顧20xx年以前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介紹300年前伽利略對力與運動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實驗。

比較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觀點的不同,設計實驗探究結論。

要求預習課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儀器。步驟。準備就緒后,教師演示實驗,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強調“一切物體”、“不受外力”、“總保持”和“或”的意思。

適當補充練習。回憶以前所學,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明確要研究的對象。鞏固以前所學。

按要求觀察課本上的圖形,分析物體最終停止的原因。了解歷史上的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研究歷程,體會人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樹立努力學習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實驗。

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儀器。步驟。進一步復習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找出實驗的注意事項。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積極思考,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討論實驗現象并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明確定律內容,分析定律的關鍵點,明確定律適用的范圍和條件。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五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用慣性解釋一些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

3、理想實驗

1、力和運動的關系

2、慣性和質量的關系

1課時

[引入]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怎樣描述物體的運動,知道了物體的一些運動規律,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一個物體不同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運動,究竟是什么決定了物體的運動情況?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研究運動與力的關系。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運動與力的關系。

一、據生活現象思考探究

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分組探討一下運動和力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并試著回答以下一些問題。

1、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是不是有力物體就能運動,沒力物體就靜止。給物體一初速度,物體在不同平面上滑動,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的運動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樣嗎?

以拋粉筆為例

3、物體的運動僅由力決定嗎?

拋粉筆為例

4、物體什么情況下做直線運動?什么情況下做曲線運動?

以拋粉筆為例

5、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什么情況下加速?什么情況下減速?

以拋粉筆為例。

【牢記】: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能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運動方向與力的方向無必然聯系;當速度與力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與力不在同一直線時,曲線運動;同一直線時,力與速度同向,加速;力與速度反向,減速。

要讓學生明白:物體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決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決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結果是前面的表現決定的,要想今后的結果能改變,必須從現在開始。)

二、歷史上人類對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認識

師:愛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努力,比做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警員破案的過程。在偵探故事中,有時候明顯可見的線索卻把人們引到錯誤的判斷上去,也就是說光憑經驗來做判斷是靠不住的。

師:長期以來,在研究物體運動原因的過程中,人們的經驗是:要使一個物體運動,必須推它或拉它。因此,人們直覺地認為,物體的運動是與推拉等行為相聯系的,當不再推、拉的時候,原來的運動便停止下來。根據這類經驗,亞里士多德得出結論: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便要停止。我想不僅是亞里士多德這樣想,就是在現在,很多人還是這樣想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經驗相一致。但這卻是個錯誤的結論。是由明顯可見的線索引出的錯誤判斷,而且這個錯誤結論竟維持了近兩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創造了有效的“偵察”方法,發現了正確的線索,揭示現象的本質,成為物理學中的福爾摩斯。

師:伽俐略注意到,當一個球沿斜面向下滾動時,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向上滾動時,速度越來越小。他由此猜想:當球沿水平面滾動時,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上他發現,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伽俐略認為,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為他同樣還觀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會滾動得越遠。于是他推斷: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下去。

師:伽俐略為了說明他的思想,設計了一個實驗(伽俐略斜面實驗):讓一個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狀態開始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升到原來高度。減小后一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達到同樣高度,但這一次為了達到同樣高度,比第一次滾得遠些。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達到同一高度時將會滾得更遠。于是他問道:若將后一個斜面放平,球會滾動多遠?結論顯然是,球將永遠滾動下去。這就是說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沒有力物體也可以運動(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給物體個初速度,物體將以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而力恰好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運動速度)的原因,比如物體加速和減速時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無限長,所以這個實驗是“理想實驗”帶領學生觀察動畫及視頻文件,先看理論動畫,再看演示實驗。

注意:理想實驗不是空想實驗,它是可靠實驗事實加上理論推導。

師:與伽俐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明確指出: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他還認為,這應該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并且是人類整個自然的基礎。

三、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爾的正確結論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頓總結成動力學的一條基本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注意: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大家已經對亞里士多德這個名字很熟悉了,并且每次提到的都是他的錯誤觀點,好像成了反面教材,這里我要向大家說明一下:亞里士多德是個非常偉大的人。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是最博學的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氣象、數學和物理等,成果十分豐富,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追求以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說明各種自然現象,比如說:他認為天上的運動應該是完美的勻速圓周運動、地上的物體都應該是靜止的。他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是與大量的“事實”相一致的。他一直追求真理,只不過因為當時研究物理總是靠直覺和思維來進行。因此,他的這一錯誤觀點影響了人們兩千多年。

伽利略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第一個意識到了摩擦力??一個本質至今還沒有被認識清楚的問題。有了這一點,加上他又具有豐富、發散而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設計出其理想實驗就顯得比較自然了。我們認為理想實驗首要的意義在于它摒棄了那種單純依靠思辯來研究物理的行為方式,而確立了實驗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從物理史實上可以發現,這時伽利略認為的地面上的物體除靜止外的另一本來面目是勻速圓周運動(而不是勻速直線運動),伽利略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因為他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物理不再是單純地靠直覺和思維。是笛卡爾第一個明確指出:除非物體受到外力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確實是人類思想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因此,笛卡爾認為上述論斷應該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且是人類整個自然觀的基礎是十分合理的。笛卡爾當時還指出:在太空環境中可以實現物體不受外力的作用,這時物體的運動就滿足理想實驗的條件(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拓寬了看問題的視野)。

牛頓所做的工作不僅是進行了總結,更是從物理上賦予了明確的內涵,這其中包括慣性和力作為科學概念地提出,以及慣性參考系等,同時明確了力和物體運動及其變化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

【牢記】:

2、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不能用實驗來驗證。

3、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稱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

師: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例如冰壺。冰壺在冰面運動時受到的阻力較小,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直到它再一次受到桿的打擊或碰到障礙物,才改變這種狀態。

觀看牛頓第一定律演示實驗

四、慣性

帶領學生觀看多媒體文件。

生活中的例子:將斧頭和木把往下敲。木把受到敲擊突然停止了。斧頭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向下運動,使斧頭和木把套緊。

1、問:什么樣的物體具有慣性?物體什么時候具有慣性?

答: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物體任何時候都有慣性,慣性是一種固有屬性。

2、慣性可以被克服嗎?

答: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是力,不能避免或克服。

3、速度可以突變嗎?

答:當有外力作用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時,物體的運動狀態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變化,慣性的大小就表現為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正因為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一點點變化的,所以速度是不能突變的。

4、物體的慣性大小由什么決定呢?與速度有關嗎?

答:慣性的大小僅由質量決定。

這里有一個易錯點:很多同學認為速度大,慣性大;速度小,慣性小。原因是他們把“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理”理解為“物體從運動到靜止的難易程度”。

分析:正是因為有外力的作用才使得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所以要比較兩個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最起碼要給它們相同的外力作用,才好進行比較。(不恰當的比方:想看兩個人一天誰掙的錢多,最起碼要給他們相同的本錢)

要比較速度變化的難易程度其實就是比較物體的加速度,加速度反映了相同時間內物體速度變化的大小關系,而在相同的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僅僅是由質量決定的。所以慣性僅僅由質量決定。(a大,速度變化容易;a小,速度變化難)

慣性的大小僅由質量決定。但由于慣性是屬性不是物理量,所以不能具體講1千克的物體有多少慣性。例:如手擋相同速度的籃球和汽車。如果一輛空車和一輛裝滿貨物車在相同的牽引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它們的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并不相同,空車的質量小,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達到某一速度,運動狀態容易改變。裝滿貨物的車,質量大,要在很長的時間內才能達到相同的速度,運動狀態難以改變。慣性大小在實際中是經常要加以考慮的。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容易改變時,應該盡可能減小物體的質量。殲擊機的質量比運輸機、轟炸機的質量要小得多,在戰斗前還要拋掉副油箱,以進一步減小質量,就是為了要提高殲擊機的靈活性。相反,當我們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時,應該盡量增大物體的質量,抽水站的電動抽水機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機座上,就是要增大它們的質量,以盡量減小它們振動或避免意外的碰撞而移動。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六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會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實例。

教材

重點

難點重點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兇,和利用結論分析實例。

難點利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具小鋼球、磁鐵(條形)

教學

方法講授活動討論

教學過程

投影: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

思考與討論

1.蘋果未熟透前為什么不會從樹上下落?

2.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改變?

3.是什么原因導致蘋果下落的?

教師歸納蘋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靜止狀態。

熟透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而導致蘋果運動狀

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是樹對蘋果的拉力沒有了,蘋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蘋

果原來的平衡狀態破壞了,物體就沿著另一個力的方向運動起來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思考與討論

1.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一旦脫手,氣球將升空。你能說明氣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時,氫氣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靜止。

(1)若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于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汽車將怎樣運動?

(3)如果要使停止著的汽車重新啟動,則駕駛員應怎樣做?此時,汽車受力平衡嗎?

(1)當汽車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于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時,汽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若駕駛員關閉發動機,汽車失去了發動機的牽引力,則汽車會在阻力作用下逐漸減速,最后汽車處于靜止狀態。

(3)要汽車重新起動,駕駛員應起動發動機(汽車受力不平衡),在牽引力的作用下,汽車由靜止運動起來。

實驗或投影:磁鐵的吸引力使鋼珠改變運動方向(如圖2—3—1)備注

想一想從上述實例和實驗中,你能總結出一條什么樣的結論?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______作用下發生的。

即:力是使物體_________發生改變的原因。

例1下列情況下,物體的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

a關閉發動機后向前滑動的汽車b.正在拐彎的汽車

c.扔向空巾的手榴彈d.正在勻速降落的傘兵

討論下而兩種情況中他們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

(1)運動員在繁個自行車比賽中。

(2)滑冰運動員沿著冰道轉彎時。

解(1)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運動狀態是發生改變的^

(2)沿著水道轉彎說明運動方向在發生改變即運動狀態在改變

例2關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物體運動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靜止的物體,一定沒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根據力和運動的關系可知,物體的運動跟物體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無關。而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則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則物

體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確選項為a。

備注

板書設計:

四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發生的。

教學

后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教材分析篇七

1.知道慣性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理

師: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力又能使運動物體速度增大或減小,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不受力又怎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力和運動的一系列問題。

[板書1]第九章力和運動

2.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觀察實驗

[實驗1]靜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車。

師:小車處于什么狀態?

生:靜止。

師:靜止的小車,水平方向不受推動和拉力的作用,它將會怎樣?

生:永遠處于靜止。

[實驗2]如圖1所示,小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讓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立即用手使它靜止下來)

師:觀察小車的狀態發生怎樣變化?

生:由靜止到運動。

[實驗3]如圖1.繼續實驗2,鉤碼使小車水平運動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鉤碼。小車失去水平拉力后,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停止。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生:小車繼續運動一段距離后才靜止。

師:小車運動一段距離后,變為靜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師: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繼續觀察下面實驗。

[實驗4]用同一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記下三次小車靜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圖2(a)、(b)、(c)所示。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短?

生:第一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小(后半句話學生回答不出來,第一次可由老師說).

師:哪一次水平滑行距離最長?

生:第三次。

師:為什么?

生:小車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師:(介紹牛頓第一定律演示裝置)這是一個斜面,把它放在講臺桌上。(如圖3所示。)

[實驗5]讓小車分別三次從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運動的情況。(在桌面鋪上毛巾、棉布。)

師:哪次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最短,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離最短。(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填寫表1第一行前三項)

師:很短距離,速度變為零。速度變化快呢,還是慢呢?

生:最快。(填寫表1第一行最后一項)

師:第二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較大、滑行距離較長、速度變化較快。(填寫表1第二行)

師:第三次實驗的情況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較小、滑行距離長、速度變化較慢。(填寫表1第三行)

師:假定我們做第四次實驗,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填寫表1第四行前兩項)

生:小車滑行的距離長,速度變化最慢。(填寫表1第四行后兩項)

生:那么小車滑行距離就更長,最最長,速度變化最最慢。

師:大家一起來填表1第五行(見表)

師:假如水平表面對小車沒有阻力,實驗結果又會怎樣呢?

生:小車永不停止地運動下去!

師:一起來填表1的第六行。(見表)

表1

師:大家注意這個表格的前三行我們是做了實驗的。第四、五行沒有做實驗,只是根據前三行的實驗結果,加上邏輯推理得出來的結論。雖然沒有做實驗,但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加上正確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

大家再仔細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阻力,而第四、五行還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師:沒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實際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結果就是理想實驗,實際上不存在,是在正確實驗的基礎上正確推理得出來的。

師:這種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理想狀況下的結論,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種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是這樣通過實驗推理得出來物體不受阻力將如何運動的。

師:誰給大家朗讀書第104頁倒數第三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把這段倒數第三行“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又對伽利略的結論作了補充,他是怎樣說的,請一位同學讀教材第104頁倒數第二段。

生:(讀課文略).

師:大家從此段的倒數第三行“如果運動物體……運動下去”。畫下來。

師:笛卡兒的說法和伽利略的說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生:笛卡兒把伽利略的“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改為“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說明,不是僅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師:再后來英國的科學家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

[板書2]

一、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