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大總結(大全15篇)
時間:2023-10-16 09:24:39
作者:紙韻
答謝詞可以向個人、團隊、機構或社會大眾表達感謝,目的是感激他們的幫助、支持或友善行為。在寫答謝詞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答謝詞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寫作上的啟示。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一
一。獨立戰爭的序幕
1、北美殖民地的發展: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個殖民地。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來到北美,他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當地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2、英國的殖民統治:
英國國王和貴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商品的市場,英國殖民者驅趕當地的印第安人,剝削歐洲移民和從非洲販來的黑奴。
3、殖民者與殖民地人民矛盾的激化:
1765年以后,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頒布了一系列新稅法,激化了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4、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1773年,英國政府授權東印度公司壟斷北美的茶葉貿易,引發了新的抗稅浪潮。同年12月16日,發生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二、獨立戰爭的過程
1、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1)爆發的標志:
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軍開赴波士頓西北郊搜查軍火,在萊克星頓與埋伏在那里的武裝村民交火,史稱“萊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自此爆發。
(2)影響:
萊克星頓的槍聲激發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熱情,各地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支援波士頓。
2、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
(1)時間地點:1775年5月,費城
(2)會議內容:
會議上,華盛頓強烈主張武力反抗英軍,會議一致決定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3)會議的影響:與此同時,北美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
3、華盛頓:1775年5月大陸軍總司令此后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領袖,獨立戰爭勝利后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4、《獨立宣言》
(1)發表時間、發布的機構、起草人: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
(2)內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宣言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3)意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4)地位:
《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5)局限性:
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事實上,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5、獨立戰爭的轉折: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國際力量的支持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承認美國,公開參戰。歐洲各國也因與英國的矛盾結成了“武裝中立同盟”,英國陷入孤立。
7、戰爭的結束:
1781年,美法連軍在約克鎮與英軍激戰,英將康華利率部下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8、最終勝利:
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9、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三。1787年美國憲法的頒布:
(1)背景:
《獨立宣言》發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憲法。美國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國家的全國政府軟弱無力。
(2)誕生的過程:
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齊聚費城,由華盛頓主持召開了制憲會議,經過爭論和妥協,最終制定出美國憲法。
(3)憲法的內容:
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
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4)地位及意義:
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二
第一課古代埃及
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后,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之后經歷了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在新王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沒有延續下去。
4、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最為突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1、在尼羅河西岸,漫漫黃沙吹拂下的金字塔,就像一群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默默訴說著古埃及文明的悠深久遠。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三.法老的統治
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大臣見國王時,要匍匐在地上,吻國王腳下的土地。國王發起怒來,還經常親自用王仗責打大臣。
2、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
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
2、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在后來的1800多年里,兩河流域幾度統一,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漢謨拉比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3、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很早就發明了文字。他們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稈或木棒做筆,在未干的軟泥板上壓刻出符號。這些符號的線條由粗到細,很像木楔,所以由這種筆畫構成的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蘇美爾人還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制定了陰歷,一年354天,并設置閏月來調整陰歷和陽歷之間的天數差距。計數法中的60進位制也是兩河流域人發明的。
二.古巴比倫王國
1、古巴比倫王國原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一個小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
2、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三.《漢謨拉比法典》
1、《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
2、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法典明顯保留了一些原始時代的觀念。同時,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3、《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第3課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在那里發現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
2、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3、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在這一制度中,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
2、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城釋迦族的王子。
2、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因而也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
3、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三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1.合金是混合物,形成合金是物理變化,合金中可能有非金屬,合金中各元素主要以單質存在,合金一定有金屬性。
2.紫銅是純銅,青銅和黃銅都是銅的合金。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在常況下的,高溫下金屬的活動性不一定服從此順序,比如高溫下鈉可以置換鉀。
4.鉀不是最活潑的金屬,金不是最不活潑的金屬。
5.活動性越強的金屬與酸溶液反應越劇烈(鉀鈣鈉除外)。
6.鉀鈣鈉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相應金屬的氫氧化物和氫氣,將這些金屬與酸溶液混合,金屬先與水反應。
7.銅不和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8.所謂的“置換酸中的氫”是指非氧化性酸,不包括濃硫酸和硝酸。
第九單元 (溶液)
1.不溶是相對的,溶解是絕對的,沒有絕對不溶的物質。
2.溶液都是混合物。
3.汽油可以除去油污是因為油污可溶于汽油,洗潔精可以除去油污是因為它可以乳化油污。
4.氣體、液體、固體均可以作為溶質,不溶于水的液體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體,比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5.說溶解度的時候要注意三點:溫度,單位,飽和。
6.溶質在溶劑中可以以原子、分子、離子的形式存在。
7.同一溶劑中可以溶解多種溶質:比如飽和的食鹽水中仍然可以溶解蔗糖。
第十單元 (酸和堿)
1.水是弱電離的,水可以電離出極少量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碳酸鈉不是酸也不是堿,而是鹽,只是其水溶液顯堿性。
3.石蕊遇酸變紅 ,遇堿變藍 ,酚酞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 ,不可搞錯,另:它們都是化學變化。
4.將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變紅而不是酸變紅。
5.酸和堿都有一定的腐蝕性,使用時要注意,酸堿的腐蝕是化學變化。
6.稀釋濃硫酸不可以將水倒入硫酸中,應將酸入水,沿容器壁緩緩倒下,同時不斷攪拌,不可以 用量筒稀釋濃硫酸。
7.濃鹽酸在空氣中生成白霧是因為濃鹽酸有極強的揮發性(初中常見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揮發性),是物理變化。
8.氨水呈堿性,一水合氨(nh3·h2o)在水中能電離出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9.在初中階段,所有的酸和堿之間都可以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
10.堿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金屬氧化物和酸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
11.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不僅是生成沉淀氣體和水,而且要求反應物中“有酸酸可溶,無酸鹽堿溶”,但碳酸鎂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那是因為生成了比碳酸鎂更難溶的氫氧化鎂。
12.在初中階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應一律寫為二氧化碳+水,不考慮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堿是不可溶的,只有氫氧化鈉、鉀、鋇、鈣(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鹽都是中性的,碳酸鈉水溶液是堿性的,硫酸銨水溶液是酸性的,碳酸氫鈉水溶液有較弱的堿性,硫酸氫鈉水溶液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質自身沒有酸堿性,但是可以與相應的酸或堿反應。
15.含有碳酸根離子的強堿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氧根離子,含有銨根離子的強酸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離子(不考慮水自身的電離)。
16.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都是中和反應。
17.中和反應都是放熱的。
18.酸堿度和酸堿性是不同的,酸堿度指的是溶液的酸堿性強弱,酸堿性指的是溶液顯酸性還是堿性,ph試紙測量的是酸堿度,指示劑顯示的是酸堿性。
19.若不慎將鹽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氫氧化鈉等強堿中和,被強堿燒傷同理。
20.酸堿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第十一單元 (鹽、化肥)
1.碳酸氫鈉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與堿反應,如其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碳酸鉀、碳酸鈉和水。
2.鹽和鹽之間也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
3.氯化鈉在農業上的主要作用是選種。
4.生理鹽水是0.9%的食鹽溶液。
第十二單元 (化學與生活)
1.淀粉沒有甜味,但是經過酶催化水解后可生成有甜味的糖類,因此米飯饅頭長時間咀嚼后有甜味。
2.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物質中,糖類不等于糖,不等于淀粉,不等于葡萄糖,蛋白質不等于氨基酸,油脂不等于脂肪,油脂分兩種,液體的叫做油,固體叫做脂。
3.重金屬中毒時,要立即服用含有大量蛋白質的物質來解毒,因為重金屬離子能夠與蛋白質作用,使得蛋白質變性而喪失其生理功能而危及生命。
4.醫療上用x射線檢查腸胃用硫酸鋇不用碳酸鋇的原因是碳酸鋇可溶于酸產生使人中毒的鋇離子,而硫酸鋇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胃酸(胃酸即鹽酸,注意不是硫酸)。
5.維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它的作用是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
6.鈉、鉀、鈣不是人體內的微量元素。
7.菠菜不能與豆腐同時食用的原因是菠菜里的草酸和草酸鹽能和豆腐中的鈣離子生成難以吸收的沉淀物。
8.加碘鹽中加入的不是單質碘(碘單質有毒),而是碘酸鉀,碘酸鉀在加熱時會分解為碘化鉀和氧氣。
9.缺碘會導致甲狀腺癥,但是碘過量會導致人體不適,因此,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攝入量的問題,不足或過量都會影響人體健康。
10.聚氯乙烯有毒,不可以作為食品包裝袋,食品包裝袋中常用的是聚乙烯,它是由乙烯在高溫催化劑下斷開雙鍵形成的。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四
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一.希臘城邦
1、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和現代希臘有所不同,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區間的聯系,影響了希臘的統一;而另一方面,希臘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邁錫尼各國后來被多利亞人攻占,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后的荷馬時代。
3、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幾百個城邦。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過幾千人。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領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
4、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力,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權的必要保障。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力,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力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位于希臘中部。經歷幾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經濟發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峰。
2、伯里克利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機制。在他主政時期,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簽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但是,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力。
三.亞歷山大帝國
1、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10萬大軍,在敘利亞的伊蘇平原迎戰。亞歷山大出奇制勝,最終以少勝多,擊敗了波斯大軍。亞歷山大繼續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后,兵不血刃進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轉而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他以五六萬精銳之師取勝。一年后,波斯帝國滅亡。
2、亞歷山大東征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對手波斯帝國太腐朽,另一方面也在于馬其頓軍隊的超強戰斗力,并且也與亞歷山大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密不可分。
3、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
4、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一.羅馬城邦
1、意大利半島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
2、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平民參加的人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
3、公元前450—前449年,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成文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妒~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妒~表法》是羅馬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4、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半島,隨后,羅馬戰勝了北非強國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的霸主。在擴張過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區的戰俘和人口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奴隸起義不斷發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起義隊伍迅速發展,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但是最終被血腥鎮壓下去。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二.羅馬帝國
1、公元前49年,曾經擔任過羅馬執政官和地方總督的凱撒,率領軍隊進攻羅馬城,打敗對手,控制了元老院。后來,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不久,凱撒被謀殺,內戰又起。公元前29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他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屋大維采取許多措施解決矛盾,鞏固自己的獨尊地位,羅馬帝國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時代。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三.羅馬帝國的衰亡
1.3世紀,羅馬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斗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
2.375年,被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開始大舉侵入羅馬帝國。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一.文學和雕塑
1、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體現在神話、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史學、法學、體育等各個方面,有些至今還在繼承、發展。希臘神話影響廣泛,其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希臘的人物雕刻藝術達到了一種完美境界。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
二.建筑藝術
1、希臘、羅馬的建筑藝術對后世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希臘建筑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雅典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
2、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既堅固結實,又華麗宏偉。羅馬的代表性建筑,有可容納近8萬名觀眾的大競技場;有引水道工程,其中最長的一條地上引水道長達91千米;還有慶祝勝利的凱旋門、方尖碑和宏大的宗教場所萬神廟。
三.哲學和法學
1、古希臘哲學成就突出。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蘇格拉底的思考轉向人類社會,這位哲學家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他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他還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這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對許多學科都有貢獻。他還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2、法學是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們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于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系的萬民法、關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四.公歷的緣起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五
第12課古代日本
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根據我國的文獻記載,1世紀—2世紀時,日本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30多個曾與漢朝發生過“通使”關系。他們都是經由朝鮮半島來到中國。
2.5世紀初,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從事農業的稱為“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的稱為“海部”等等。來自中國、朝鮮的移民也依其特長分別編入織棉部、鍛冶部等。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二.大化改新
1.6世紀—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強烈刺激了大和的統治者?;首逯械母母锱砂l動宮廷政變,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組成莊園。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小的武士團追隨、服從一個更強大的首領,組成大的武士團。
2.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
3、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一套展現武士階層道德與行為規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強調忠義節烈,宣揚忠誠、無畏。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對武士而言,事親之孝、待妻之義、對子之慈,都必須讓位于對主公的忠誠。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這種價值觀對日本民間社會也逐漸產生了影響。
第13課阿拉伯帝國
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處于游牧時代,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在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創立了伊斯蘭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宣揚安拉是獨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則墮入地獄。由于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他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決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二.阿拉伯帝國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伊斯蘭教強大的號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團結,士氣高昂,如潮水舨涌出半島。穆斯林軍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他們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
2、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控制著中央到地方的軍政、稅收與宗教三大權力系統,既是帝國最高元首,又是全體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地方設總督,但稅收與司法權直屬中央。
3、從9世紀中葉起,帝國內訌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勢力,以及長達近200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消耗了帝國的實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
三.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學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阿拉伯數字”。完整的代數學是阿拉伯人創造的。我們常說的“西醫”,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貢獻。阿拉伯人著的《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膾炙人口的《天方夜譚》,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六
二戰(1939~1945年)
1、法西斯德國吞并的第一個主權國家是奧地利
2、《慕尼黑協定》是1938年9月簽訂的,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
3、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國家是意、德、英、法
4、二戰爆發: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
5、全面爆發:1939年9月3日,波蘭的盟軍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6、擴大: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蘇、德戰爭爆發)
7、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8、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的是莫斯科戰役
9、轉折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既是蘇德戰爭轉折點,又是二戰的轉折點
10、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1、二戰的性質:是一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14、雅爾塔會議: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在法西斯敗局已定的形勢下召開的
制定最后擊敗德國的計劃
會議內容決定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分區占領
決定蘇聯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內,出兵中國東北,參加對日作戰
討論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16、德國在二戰中慣用的戰術首推閃擊戰
17、慕尼黑陰謀中,被德、意、英、法四國出賣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19、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的標志是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20、二戰給人類的歷史啟迪正義定將戰勝邪惡
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可以進行合作,打擊共同的敵人
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應重演(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七
一: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人類最先利用的金屬是銅,青銅是人類煉成的第一種合金。夏,商,西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戰國時,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二:青銅器有食器,酒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類。
三:青銅器代表:
1司母戊鼎(河南出土)——充分體現了青銅冶鑄技術水平。雄偉端莊,氣勢凜然。是商朝青銅器典型風格代表。
2四羊方尊(湖南出土)——結構巧妙,制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
3青銅立人,青銅面具,青銅樹(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結構精妙,造型奇異,風格獨特;紋飾上具有豐富的線條,優美的圖案,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使人得到藝術享受。
一:都江堰:戰國后期,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點是: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二:戰國后期,秦國在咸陽附近修建了“鄭國渠”灌溉關中平原的農田。
三:為了抵抗匈奴,鞏固北部邊防,秦朝初年,秦國修建了“長城”,它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萬余里。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
四:秦朝修建的“靈渠”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八
1、俄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
2、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3、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4、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
5、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6、列寧建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實行新經濟政策
7、1922年底,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蘇聯
10、東歐社會主義改革中,匈牙利—卡達爾改革成效顯著
14、第一次中東戰爭是1948年5月15日,原因是以色列建國的策略是“以擴張求安全”
16、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九
1、“冷戰”政策是指采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2、冷戰的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
3、冷戰的重點在歐洲
4、冷戰開始于“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5、馬歇爾計劃是幫助西歐各國復興經濟,抵制蘇聯與社會主義。目的是在政治上控制西歐
6、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在軍事方面表現為北約成立
7、1949年,美國倡導建立并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建立北約組織
8、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八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9、與北約相抗衡的另一軍事政治集團是華約
10、美蘇爭霸開始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成立
11、美蘇爭霸中,蘇聯最終失敗,說明決定成敗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實力
12、北約與華約的共同之處是由兩大陣營分別組成的軍事、政治集團
13、“冷戰”開始于1947年,結束于1991年
14、美蘇兩極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北約與華約的建立
15、蘇聯解體前,最后一任總統是戈爾巴喬夫,俄羅斯聯邦第一任總統是葉利欽
17、兩極格局終結標志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8、當今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1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各國綜合國力的上升
20、雅爾塔體系的基本特征是美蘇兩極對峙
21、打破雅爾塔體系在歐洲對峙的是兩德統一
22、兩極格局終結后,世界總的特點是走向緩和
23、兩極格局終結后,新世界格局并未最后形成,世界正處在新舊格局的交替時期,目前的局面是“一超多強”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
1.時間:最早興起于14世紀意大利,15至16世紀擴展到歐洲其他地方。
2.首先發生的地點: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義
4.方式: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的陳腐說教。
5.實質: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詩人但?。何乃噺团d先驅,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著有長詩《神曲》,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
(2)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最大成就是繪畫,代表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3)英國大戲劇家、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7.意義: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新航路的開辟
1.目的:去東方尋找財富。
2.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古巴和海地。
4.意義:
a: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b: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c:給亞非拉許多國家帶來了殖民災難。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一
(1)1870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
(2)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準備鎮壓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1)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二
1、1836-1848年,英國工人為了取得普選全而掀起了憲章運動,頒布了政治綱領《人民憲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1844年,德國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會,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
4、《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解放而斗爭。
5、1871年3月,法國巴黎的工人起義,反對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人民,并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6、為了紀念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創作了《國際歌》。
7、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
第十八課: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在南北戰爭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為北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第十九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2、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
4、1868年,以武士為首的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明治天皇實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史稱“明治維新”。
5、“明治維新”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三
一,閱讀,大量的閱讀對于可以提高歷史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歌賦,歷史小說,歷史課本,都可以。
二,復習,其實所謂的復習就是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在顧一遍。正所謂溫固而知新。歷史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復的。
三,試題,做大量的試卷題,反復的去做,去對案,目的是學習它的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四
一、法國大革命的理論準備——思想啟蒙運動
1、發生的背景:
法國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沒落。國王路易十五通過加重稅收等方式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2、運動的時間:18世紀
3、宣傳的思想:
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
4、運動的中心:法國
5、涉及的區域:歐洲其他國家
6、運動的性質:反對舊制度的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7、意義或影響: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二。法國大革命
1、爆發的背景:
(1)舊制度制約了經濟發展,激化了法國各種社會矛盾。
(2)支持美國獨立戰爭使法國政府債臺高筑,財政危機更加嚴重。
2、爆發的導火線:
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討論征稅問題。第三等級要求增加自身的政治權利,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讓步的同時,暗中調集軍隊,企圖以武力控制局面。
3、爆發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
4、革命的發展:
(1)制憲會議通過了多項法令,廢除了種。種貴族特權和封建地租。
(2)1789年,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
(3)1791年,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曲折:路易十六被迫接受憲法,暗地里致信呼吁歐洲各國君主。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聯軍,進逼法國。
(5)瓦爾密戰役擊退侵略者。
(6)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7)1793年路易十六被以叛國罪送上斷頭臺。
(8)雅各賓派打退反法聯盟軍隊,平息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9)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新的反法聯軍又卷土重來。
5、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三。拿破侖帝國
1、拿破侖上臺:1799年11月發動政變組建新政府,建立高效率的國家機器。
2、拿破侖時期的對內政策:
(1)重視改善財政和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和農業。
(2)主持制定民法典《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
3、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
4、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概況:
(1)多次打敗反法聯盟;
(2)大軍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
(3)1812年,遠征俄國,大敗而歸。
5、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1815年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填空篇十五
二戰后的國際經濟格局(美國、歐盟、日本)
3、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最大的債權國,七十年代是最大的債務國
4、197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直接原因是中東石油國大幅提高石油價格
5、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時,總統是里根
6、西歐經濟恢復條件最重要的是西歐工業基礎雄厚、勞動者技術素質高
7、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日本和聯邦德國
8、20世紀末,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歐盟
9、二戰后,美國對歐洲實行經濟援助的根本原因是穩定資本主義,抵制共產主義
11、1991年,歐共體12國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條約,條約總稱《歐洲聯盟條約》(經濟、貨幣聯盟—政治聯盟)
15、日本在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6、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日、歐共體是世界經濟三大中心
17、美國對日政策由削弱變為扶植
18、日本經濟存在嚴重的對外依賴性
20、全球經濟體系三大支柱是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體系
21、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起主要作用
22、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是美國、歐盟、日本
23、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