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是一種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體現,它與我們的人格修養息息相關。文明禮儀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和關愛他人,我們應該注重培養這些品質。在總結范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思考和努力,這將不斷激勵我們在文明禮儀方面的進步。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一
歡迎各位來到五龍潭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于寧波市西南鄞州區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景區屬山地型旅游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主要特色。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游樂休閑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現在我們的位置在龍觀鄉的青草灣,前邊五個龍潭所在的山峰是天井山,這里都屬于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游覽區。
五龍潭在歷史上成名已久,并留下了龍潭五井十二瀑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自古以來寧波民間篤信五龍潭靈驗,到天井山請龍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當地習俗,附近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群人物雕像就是一個關于五龍潭來歷的傳說故事。
大家看五座雕像中這位年長者是母親,名叫秀珍,另外幾個是她的孩子。傳說很久以前,秀珍還是姑娘的時候,有一天她去河邊挑水,忽然從河上游飄來一只透紅的桃子,漂到她面前不肯離去,秀珍見桃子豐潤鮮紅,就將桃子吃下,誰知吃下桃子以后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桃子是東海龍王的龍種。后來秀珍產下一女三子。未曾出嫁先生子,秀珍母子遭到族人歧視,流落到街頭乞討。一次秀珍從外面乞討回到寄住的廟里,打開門發現孩子們不見了,廟里四條龍纏在柱子上玩耍,而這四條龍分明是自己的孩子,秀珍驚嚇過度,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了。醒來時秀珍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龍,原來上蒼有感秀珍愛子之心,不忍母子分離,就把秀珍也變成了一條龍,后人尊其為龍母娘娘。這五條神龍就都安居于龍觀的天井山,因此便有了五龍潭。
好,我們現在往溪谷深處走,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草木蔥蘢,身在幽谷,這綠色仿佛從天而降,于是這亭子叫落翠亭。
大家朝左看,這座巨大的山峰叫百丈巖。巖上巨大的“龍”字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我們鄞縣人沙孟海老先生在八十七歲高齡時留下的墨跡?!褒垺弊智懊娴拇笃俨?,自巖頂飛流直下,叫百丈瀑。
各位游客,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峰巒起伏,孰不知有五條龍神隱藏其中。據方志記載,龍觀四周的五條龍神曾兩次被封為侯爵,名揚天下。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大舉南侵,一路燒殺掠搶,直逼明州。宋高宗趙構越過姚江,躲進明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召集各路兵馬合力抗金,派大將軍鄭世忠抗守古鎮鄞江,金兵屢屢侵犯,相持月余難分勝負,一日鄭大將軍忽然靈機一動,準備三牲福禮,趕到天井山,叩頭跪拜,祈求龍母娘娘相助,于是五條神龍即刻率兵出擊,發動水戰,很快就擊敗了金兵。金兵北撤,宋高宗臨安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高宗下旨五條神龍抗金有功,全都封為侯爵。龍母娘娘被封為圣賢龍母,管轄四明山諸龍神。
現在我們看溪流中間有一塊巨石,形似一張緊閉的嘴,叫閉嘴石。到了這里大家要凝神屏氣,不宜嘈雜,不能驚攏了五龍潭神,因為馬上就到了五龍神堂。在這里可以仔細聽溪流婉轉,如同龍吟。
好,我們現在來到五龍神堂,據史料記載,唐咸通年間(公元860年-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禱龍神靈驗,在這天井山岙建立了五龍神堂。五龍神堂又叫關龍廟,里面供奉著五尊神靈,它們分別是龍王、關公、土地、野豬、蠶花娘娘等五位菩薩。大家知道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關公保財運發達和太平,土地爺保莊稼豐收,而蠶花娘娘是蠶神,我國是世界上蠶織娟最早的國家,因此蠶神在商朝就被列為國家的祀典對象。民間祭祀蠶神是為了保佑蠶繭的豐收。但是野豬為什么也享受供奉呢?游客們誰能猜出來。
其實野豬是一種食草動物,繁殖非??欤瑫r常成群出沒,侵害老百姓的糧食。人們防守無方,為拉攏野豬,立其為神,經常加以祭禮,祈求野豬不要侵害農作物,保佑五谷豐登。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候,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候。
現在我們來到第一井龍潭,這里刻著"孚澤潭",是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皇上敕封的名稱。民間傳說此潭駐有青龍,又稱青龍潭。青龍主鎮東方,被稱為東方青帝。當地村民認為青龍可以保平安,賜與?;?,將這個潭看作"福"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20xx年十月,皇帝告示天下,封五龍神為五侯,敕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在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敕封此潭叫第一井龍神孚澤顯佑候。
第二井龍潭叫昭澤潭,民間傳說潭里駐有黑龍,所以又稱它為黑龍潭。黑龍王鎮北方,稱為北方黑帝,當地村民認為黑龍掌管男女官職,因此要求官先到此潭拜祭,這里是"祿"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20xx年十月,告示天下五龍神都被封為五爵。敕封黑龍神為靈澤王。后來,古代帝王兩次專門敕封五龍潭,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敕封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候,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蘇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示皇上,發圣旨封為第二井廣利昭澤侯。
傳說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20xx年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巖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著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里,于是這里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里丟棄污物等等。傳說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里歇息一晚,因此這里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刮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里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云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尸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艷陽高照,萬里無云,忽然間就是陰云密布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里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么?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游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臺,祭龍臺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愿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臺建于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歷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后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后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F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著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峰景色吧。謝謝大家!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二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中心五龍譚公園公園內,是五龍潭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五龍潭也是濟南一大奇跡,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因內有五龍潭而得名。
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三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里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么?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游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臺,祭龍臺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愿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臺建于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歷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后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后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現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著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峰景色吧。謝謝大家!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四
寧波五龍潭風景名勝區是“寧波新十景”、aaaa級風景區,也是浙江寧波第一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體系的旅游風景區,位于寧波市西南鄞州龍觀鄉,距寧波市區約35公里,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依托,中華龍文化、浙東山鄉風情、民俗民風為文化內涵,以溪流飛瀑、怪石險峰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景區面積16.17平方公里,屬山地型旅游區,區內群山環抱,峰巒挺拔,懸崖聳立,溪谷幽深,地形變化豐富。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特色,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禮佛朝圣、山地健身功能于一體,可滿足游客回歸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風光,感知浙東地方文化,享受休閑世界的需求。景區具有濃烈的華夏“龍崇拜”民俗文化特色,欲在國內樹立“龍的傳人”游龍潭、觀龍俗、祭龍祖的品牌形象。
五龍潭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主要為龍潭五井十二瀑及五龍神堂、古祭龍壇等景觀。五龍神堂、一母四子雕像中都蘊藏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五井龍潭的孚澤潭、沼澤潭、潤澤潭、利澤潭、顯澤潭都曾被宋理宗、元惠宗剌封相、候的官位,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祭龍壇耗用70噸福建綠孔雀石雕成龍形圖騰柱聳立在近400米的山峰上蔚為壯觀……使很多旅游者流連。
三期鳴鳳水景區位于五龍潭景區的總入口,景區以“龍吟鳳鳴”為題意,突出龍文化崇拜的氛圍,營造“飛龍、潛龍、游龍、蟠龍、臥龍”等龍文化景觀,主要有龍漫灘水景、龍歸海水景、鳳鳴山景點等部分組成,整個鳴鳳水景區山襯水、水映山,山水交融,野趣叢生,植物生態群落體系豐富,體現出“五龍出四明,飛龍入大?!钡拿篮镁辰?,讓人們在優美神秘的傳說氛圍中體驗大自然的魅力。
二)
歡迎各位來到五龍潭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于寧波市西南鄞州區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景區屬山地型旅游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主要特色。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游樂休閑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F在我們的位置在龍觀鄉的青草灣,前邊五個龍潭所在的山峰是天井山,這里都屬于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游覽區。
五龍潭在歷史上成名已久,并留下了龍潭五井十二瀑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自古以來寧波民間篤信五龍潭靈驗,到天井山請龍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當地習俗,附近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F在我們看到的這群人物雕像就是一個關于五龍潭來歷的傳說故事。
大家看五座雕像中這位年長者是母親,名叫秀珍,另外幾個是她的孩子。傳說很久以前,秀珍還是姑娘的時候,有一天她去河邊挑水,忽然從河上游飄來一只透紅的桃子,漂到她面前不肯離去,秀珍見桃子豐潤鮮紅,就將桃子吃下,誰知吃下桃子以后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桃子是東海龍王的龍種。后來秀珍產下一女三子。未曾出嫁先生子,秀珍母子遭到族人歧視,流落到街頭乞討。一次秀珍從外面乞討回到寄住的廟里,打開門發現孩子們不見了,廟里四條龍纏在柱子上玩耍,而這四條龍分明是自己的孩子,秀珍驚嚇過度,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了。醒來時秀珍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龍,原來上蒼有感秀珍愛子之心,不忍母子分離,就把秀珍也變成了一條龍,后人尊其為龍母娘娘。這五條神龍就都安居于龍觀的天井山,因此便有了五龍潭。
好,我們現在往溪谷深處走,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草木蔥蘢,身在幽谷,這綠色仿佛從天而降,于是這亭子叫落翠亭。
大家朝左看,這座巨大的山峰叫百丈巖。巖上巨大的“龍”字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我們鄞縣人沙孟海老先生在八十七歲高齡時留下的墨跡?!褒垺弊智懊娴拇笃俨?,自巖頂飛流直下,叫百丈瀑。
各位游客,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峰巒起伏,孰不知有五條龍神隱藏其中。據方志記載,龍觀四周的五條龍神曾兩次被封為侯爵,名揚天下。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大舉南侵,一路燒殺掠搶,直逼明州。宋高宗趙構越過姚江,躲進明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召集各路兵馬合力抗金,派大將軍鄭世忠抗守古鎮鄞江,金兵屢屢侵犯,相持月余難分勝負,一日鄭大將軍忽然靈機一動,準備三牲福禮,趕到天井山,叩頭跪拜,祈求龍母娘娘相助,于是五條神龍即刻率兵出擊,發動水戰,很快就擊敗了金兵。金兵北撤,宋高宗臨安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高宗下旨五條神龍抗金有功,全都封為侯爵。龍母娘娘被封為圣賢龍母,管轄四明山諸龍神。
現在我們看溪流中間有一塊巨石,形似一張緊閉的嘴,叫閉嘴石。到了這里大家要凝神屏氣,不宜嘈雜,不能驚攏了五龍潭神,因為馬上就到了五龍神堂。在這里可以仔細聽溪流婉轉,如同龍吟。
好,我們現在來到五龍神堂,據史料記載,唐咸通年間(公元860年-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禱龍神靈驗,在這天井山岙建立了五龍神堂。五龍神堂又叫關龍廟,里面供奉著五尊神靈,它們分別是龍王、關公、土地、野豬、蠶花娘娘等五位菩薩。大家知道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關公保財運發達和太平,土地爺保莊稼豐收,而蠶花娘娘是蠶神,我國是世界上蠶織娟最早的國家,因此蠶神在商朝就被列為國家的祀典對象。民間祭祀蠶神是為了保佑蠶繭的豐收。但是野豬為什么也享受供奉呢?游客們誰能猜出來。
其實野豬是一種食草動物,繁殖非??欤瑫r常成群出沒,侵害老百姓的糧食。人們防守無方,為拉攏野豬,立其為神,經常加以祭禮,祈求野豬不要侵害農作物,保佑五谷豐登。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候,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候。
現在我們來到第一井龍潭,這里刻著"孚澤潭",是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皇上敕封的名稱。民間傳說此潭駐有青龍,又稱青龍潭。青龍主鎮東方,被稱為東方青帝。當地村民認為青龍可以保平安,賜與福惠,將這個潭看作"福"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皇帝告示天下,封五龍神為五侯,敕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在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敕封此潭叫第一井龍神孚澤顯佑候。
第二井龍潭叫昭澤潭,民間傳說潭里駐有黑龍,所以又稱它為黑龍潭。黑龍王鎮北方,稱為北方黑帝,當地村民認為黑龍掌管男女官職,因此要求官先到此潭拜祭,這里是"祿"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告示天下五龍神都被封為五爵。敕封黑龍神為靈澤王。后來,古代帝王兩次專門敕封五龍潭,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敕封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候,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蘇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示皇上,發圣旨封為第二井廣利昭澤侯。
傳說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巖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著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里,于是這里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里丟棄污物等等。傳說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里歇息一晚,因此這里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刮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里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云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尸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艷陽高照,萬里無云,忽然間就是陰云密布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里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么?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巖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游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臺,祭龍臺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愿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臺建于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歷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后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后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F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著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峰景色吧。謝謝大家!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五
寧波五龍潭風景名勝區是“寧波新十景”、aaaa級風景區,也是浙江寧波第一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體系的旅游風景區,位于寧波市西南鄞州龍觀鄉,距寧波市區約35公里,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依托,中華龍文化、浙東山鄉風情、民俗民風為文化內涵,以溪流飛瀑、怪石險峰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景區面積16.17平方公里,屬山地型旅游區,區內群山環抱,峰巒挺拔,懸崖聳立,溪谷幽深,地形變化豐富。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特色,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禮佛朝圣、山地健身功能于一體,可滿足游客回歸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風光,感知浙東地方文化,享受休閑世界的需求。景區具有濃烈的華夏“龍崇拜”民俗文化特色,欲在國內樹立“龍的傳人”游龍潭、觀龍俗、祭龍祖的品牌形象。
五龍潭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主要為龍潭五井十二瀑及五龍神堂、古祭龍壇等景觀。五龍神堂、一母四子雕像中都蘊藏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五井龍潭的孚澤潭、沼澤潭、潤澤潭、利澤潭、顯澤潭都曾被宋理宗、元惠宗剌封相、候的官位,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祭龍壇耗用70噸福建綠孔雀石雕成龍形圖騰柱聳立在近400米的山峰上蔚為壯觀……使很多旅游者流連。
三期鳴鳳水景區位于五龍潭景區的總入口,景區以“龍吟鳳鳴”為題意,突出龍文化崇拜的氛圍,營造“飛龍、潛龍、游龍、蟠龍、臥龍”等龍文化景觀,主要有龍漫灘水景、龍歸海水景、鳳鳴山景點等部分組成,整個鳴鳳水景區山襯水、水映山,山水交融,野趣叢生,植物生態群落體系豐富,體現出“五龍出四明,飛龍入大海”的美好境界,讓人們在優美神秘的傳說氛圍中體驗大自然的魅力。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六
傳說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巖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著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里,于是這里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里丟棄污物等等。傳說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里歇息一晚,因此這里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刮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里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云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尸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艷陽高照,萬里無云,忽然間就是陰云密布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七
五龍潭景區位于寧波市區西南,離城市不遠,卻能欣賞到不錯的山野景色。顧名思義,景區內最大的看點是五處潭水,伴著四周蒼翠的山巒,夏秋季節最為清爽宜人。山不高不矮,正適合散散心。
景區目前已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區,看的便是五井龍潭、山間的溪流瀑布,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游覽時可全程步行往返,也可乘坐景區內的觀光車至半山腰處三井龍潭附近的游人廣場(10元/人),由此開始步行上山比較輕松。若是全程步行至此,看景走路大約需要1小時。
景區入口處的廣場上有個婦人和四個孩子的雕像,講的是關于五龍潭來歷的傳說。由此順著游步道的指示牌往溪谷深處走,步行大約40分鐘后,遠遠可見山巖上巨大的紅色“龍”字石刻,石刻前的大瀑布傾瀉而下,叫做“百丈瀑”。到了這里,前方不遠便是五龍神堂,在此就能隱約聽到前方潭水和溪流聲了。
后面的游程中,順著游步道往山上走,便可依次游覽五井龍潭。道路并不十分平坦,但也不算太難走。按順序依次是孚澤潭、昭澤潭、潤澤潭、白龍潭、赤龍潭。雖說都是飛瀑和潭水的組合,但它們形態各異,潭水也有的碧綠有的泛藍。許多人覺得第四井最美,而第五井最有氣勢。第五井的水流并不像其它瀑布是直流下來的,而是在兩塊巨石之間的空洞中左右激蕩,最后落入潭中。四、五井龍潭之間有個竹廊茶室,走累了可以在此喝喝茶,歇歇腳。夏天還時常能見到游人在溪邊玩水、洗臉,很是清涼。
第五井再往上走一段,到潭水源頭處有一個祭龍壇,是當地人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雖是新修的,但聳立的龍型圖騰柱也有幾分氣勢。壇前有香爐,游人也可在此祈福。大多數人會在祭龍壇折返下山,若是步行上山的,推薦回到觀光車站乘車出景區,省時省力,也不必走回頭路。
浙江五龍潭風景區在哪里篇八
歡迎大家到碧塢龍潭風景區觀光旅游!
各位都知道莫干山吧,這里就在莫干山的北麓,是莫干山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地屬德清縣莫干山鎮碧塢村。為什么稱"碧塢"呢 那是源于一個悲壯的傳奇故事。
中國歷史上有"十大名劍",其中干將,莫邪是一對雌雄雙劍,也是一對夫妻的名字。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期,群雄稱霸,吳王想要爭當盟主。得知在吳越邊境也就是今天的德清縣境內,有一對夫婦叫干將,莫邪,是鑄劍的高手,就命其為之鑄造一把絕世寶劍。夫婦倆來到這山里,采集精銅,日夜鑄煉,歷時三年,鑄成雙劍,劍鋒犀利,吹毛斷發,削石如泥,飛起刺人,血不見痕。
當時,莫邪正有孕在身,干將一人去獻劍。臨別時對妻子莫邪說,吳王殘暴多疑,我很可能一去不回,所以把雄劍留下。如果我被害,等孩子長大為我報仇。吳王得到寶劍后果然殺害了干將。后來莫邪生了個兒子,眉寬三寸,鼻子通紅,故稱赤鼻,也叫眉間尺。母子倆相依為命,隱居于這山谷。十六年后,赤鼻長大成人,持雄劍為父復仇,最后與吳王同歸于盡。
魯迅先生就根據這個傳說寫成著名小說《鑄劍》。二千多年,世事滄桑,但是這個悲壯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后人把當年干將莫邪夫婦鑄劍的山叫做莫干山,把赤鼻母子隱居避難的山谷稱之"鼻屋",因為諧音,就習慣稱之"碧塢"了。這里四面環山,竹海連綿,四季常綠,即使是冬天依然生機盎然,所以碧塢這個名稱也是名副其實。
這座橋廊原來是個祭臺,叫應雨臺,又稱祈雨臺。山谷里面還有一座龍王廟。龍王廟大多建在江河,湖泊或海邊,很少建在山谷里。這正是碧塢山谷的一個奇特現象。傳說碧塢龍潭住著一條小白龍,所以山中水流永遠不斷。古時候每逢干旱季節,山下的百姓就在這里焚香叩拜,齊聲祈禱,只要空谷回聲,天上的雨滴便會應聲而降,十分靈驗??催@巖石上的四個大字"靈應禱雨",這是清代著名書法家趙謙之的手跡,取其中二字便是應雨臺的名稱。
據傳,碧塢龍王就是干將劍變化的小白龍。干將莫邪的兒子赤鼻持雄劍為父報仇,自己也犧牲了。死后靈魂附劍,飛回碧塢山谷,劍魂變成白龍,劍鞘變成龍潭,永遠守護在母親身邊。小白龍熱愛母親,心地善良,卻歷盡磨難,危難中得到觀音菩薩救助。所以,他把感恩化為對世間女性的關愛,賜福天下母親。因此,凡是女性到這碧塢龍王閣祈禱,總是特別靈驗。
對面山崖上有一個腳印,這是雷公留下的腳掌印。傳說八仙中的漢鐘離和韓湘子最喜歡下棋,倆人只要一到這里就下棋,一下棋就幾天幾夜沒完。雷神和八仙是好朋友,又是個棋迷。有一回,雷神在這里觀棋誤了時間,到了施雷時刻連打雷工具也沒有準備,這可糟了!原來這下雨打雷工作的紀律特別嚴格,必須按天條不折不扣地執行,什么時候下雨什么時候打雷,下幾點雨打幾聲雷,都得按規定辦,差一點就是犯了天條。雷公情急之下,猛蹬一腳,把這里的山崖踢塌了半壁,轟隆山崩混作雷聲。因此,這山崖上就留下了他的腳印。誰知這下子卻把這里的山神爺給得罪了,山神爺就趕到玉皇大帝那兒告狀。玉帝一聽特別生氣,你雷神犯天條不說,還要弄虛作假,罪加一等。雷神是八仙的好朋友,更因為是觀棋誤事,八仙也有責任,能見死不救嗎 所以鐘離漢他們連忙到玉帝面前去求情,又以實際行動彌補過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立馬在這里重造了一座山崖,才救了雷振子。所以,這山崖就稱"雷公巖"。
我們登上去看,這塊山巖感覺象什么 就象老鷹嘴,也就象雷公嘴。雷公就是《封神榜》里的雷振子,臉形長著一付鷹嘴,他原來是姜子牙手下的一員大將,后來封了雷神。這里石壁上還刻著他的一幅畫像,旁有北宋書法家米芾題刻"神明相佑",意思是說,神仙之間也得互相幫助啊。
前面已經說到干將莫邪的兒子赤鼻為父親報仇的故事。干將去獻劍,臨別時對妻子莫邪說,吳王向來多疑,又極殘忍,這回我們給他煉成了世間無二的劍,他很可能會殺掉我,免得我再去給別人煉劍。我把這雄劍留下,如果我一去不回,那一定是不在人世了。你不要悲哀,待生了兒子,好好地撫養。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給他這雄劍,給我報仇!
十六年后,赤鼻長大成人,莫邪詳告家史,并將雄劍交給兒子。赤鼻懷著滿腔仇恨,在這山崖前試寶劍,劍風飛舞,堅石俱裂,山崖上留下一道道劍痕。所以稱之"試劍崖"。
赤鼻告別母親,要到吳王宮報仇。行之半路遇見父親生前好友之光,之光對他說,王宮戒備森嚴,而且吳王已經得到告密,正下令緝捕你。孩子,你若真要報仇,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給我兩件東西。赤鼻問哪兩件 之光冷峻地說,一是你的劍,二是你的頭。赤鼻竟然毫不猶豫,立刻揮劍自刎。之光將頭獻給吳王,吳王下令用金鼎沸水煮爛刺客首級,可是頭在沸水中跳舞居然三日三夜不爛。吳王奇怪,俯身去看,之光突然拔出寶劍,一劍斬下吳王頭,落入沸鼎,然后又自刎,自己的頭也落進沸鼎。結果三個頭都煮爛了,分不清誰是誰,只好把他們合葬一起,名叫三王墓。
三國時曹丕所著的《列異傳》,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以及后漢趙曄的《鑄劍記》都有相同的記載。
這就是莫干山一絕"碧塢龍潭"。 兩道峭壁猶如刀劈斧削,峭壁下一潭方形水池,恰似鬼斧神工,兩道峭壁縫隙間夾一條五丈多高的瀑布直瀉池中,瀑聲轟嗚,空谷回蕩。
這龍潭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中干將莫邪的兒子赤鼻為了報父仇,自己也犧牲了。少年死后,靈魂附劍,飛回母子居住的碧塢山谷??墒悄赣H等不到兒子回來,已經哭干眼淚化為石頭。于是,劍魂變成白龍,劍鞘變成龍潭,永遠守護在母親身邊??催@龍潭形狀恰似劍鞘之口,而這瀑布遠處看去猶如一條白龍在池中上下飛騰。真是名副其實的?。?/p>
大家當心腳下!這龍潭原來深不可測,涼氣襲人,人不可近,當地農民曾經試過,用毛竹一支接一支往下插,插了十幾支還不到底。十幾年前一場山洪爆發,被泥石流堵了大半,雖然遺憾卻少了一分危險。右側石壁上刻著"藏龍"二字,是北宋大文人蘇東坡的手跡。蘇東坡游遍天下名山,先在杭州做官,又到湖州上任,這碧塢龍潭也是他常來的地方。
這里為什么叫"三望廬"呢 請大家仔細看這尊巖石,好象一個婦女久久地站立在那兒,正向遠處眺望。這石頭就是莫邪的化身。她在望什么 第一回久久的眺望,是在盼望丈夫獻劍后能夠平安歸來,可是盼來的是一個噩耗;第二回久久的眺望,是在盼望兒子報仇后能夠平安回家,可是盼來的又是一個噩耗。她絕望了,眼淚流盡了,就化成了一塊石頭永遠站立在這里。后來兒子化成白龍回到母親身邊,卻因為觸犯天條被壓在山下。已經化成巖石的母親還在這里眺望,是在盼望觀音菩薩能夠救出自己的兒子,這一回她終于盼到了希望。這塊地原來就是莫邪與兒子赤鼻居住的茅屋地,所以稱之"廬",這就是"三望廬"的來歷。
上面這道瀑布叫"天泉瀑",傳說是從觀世音菩薩的凈瓶里倒出來的。
干將莫邪的兒子赤鼻變為小白龍后,非常愛護當地的老百姓。在他的護佑下,碧塢村風調雨順,莊稼茂盛,百姓安居樂業。但是有一年入夏以后突然天象大變,連續兩月滴雨不下,莊稼枯萎,百姓饑渴,山下的村民扶老攜小到碧塢龍潭來取水救命,可是連龍潭的水也快干枯了,村民們悲愴呼喊"莫干,莫干"。小白龍在龍潭底下聽著于心不忍,抓起一根竹梢就往自己的鼻孔刺去,隨著一聲巨大的噴嚏聲,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老百姓得救了,可是小白龍違抗天命,私下大雨,觸犯了天條,玉帝下令把小白龍鎮壓在莫干山下,并且封堵碧塢龍潭。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聽說小白龍奮不顧身拯救百姓的壯舉,深為感動,她向玉皇大帝陳說百姓的苦難和小白龍舍身救民的義舉,終于說服玉帝,消除旱災,并降旨赦免小白龍。于是,觀世音菩薩親自到碧塢來救小白龍。就站在這山坡上施法,她用楊柳枝一點,龍潭傾刻暢通,再把凈瓶水一倒,頓時飛出一道瀑布,溪流奔騰。小白龍遇到水就活了,從山底下騰空飛出,回歸龍潭。天泉瀑因此得名。
這條路是從前上莫干山的主道,所以稱作"莫干古道"。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霍士敦就是從這條路上山,發現了山上的避暑勝地。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上山,他還花錢鋪設路面,加上鐵索欄桿。后來,慕名而來的洋人越來越多,各個國家的都有,就在山上蓋起了風格各異的別墅,形成為如今的"萬國建筑博覽群"。
紅豆杉又名紫杉,赤柏松,屬紅豆杉科,四季常綠的大喬木。它是第四紀冰川后遺留下來的物種,被稱為植物王國的"活化石",是世界珍稀寶貴的瀕危植物。紅豆杉果實成熟時紅果滿枝,艷麗多姿,因酷似"相思豆"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并有凈化空氣的作用。紅豆杉更可貴之處是,它的根,莖,皮,枝,葉,果,籽,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治療癌癥,艾滋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有特效,十分珍貴,被視為植物"黃金",我國將其列為"國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主要分布在云南,東北及西藏地區海拔2500—3000米處,成材需50—250年,江南地區極罕見。碧塢村有紅豆杉10余棵,實為奇跡。其中這棵最大的紅豆杉,高達20多米,胸徑近1.5米,冠幅達15米,樹齡逾千年。《吳越雜記》中稱其為"江南紅豆杉之王",有風水神木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