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作為一種爭論思辨的方式,能夠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在辯論中引用專家觀點和案例可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從而加強自己的立論。以下是一些辯論的實際應用案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辯論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
小邏輯讀后感
去年國慶讀了《小邏輯》,然而讀了半月無所得,反而變得迷茫,如今一年過去了,知識更加多,眼界也更寬了,于是重新讀了這本書,算是有了一些收獲。
《小邏輯》分為三部分“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這是黑格爾對于邏輯學的劃分,他認為這三部分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但是概念是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質只是直接和間接的東西,如果存在和本質都孤立了,那么兩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書的第一部分“存在論”又分為三個小的部分:質、量、和度。質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騎的車,都是質的體現,有這種質,就不會讓我們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會出現穿房子,住衣服這種混亂。在我看來,存在是基于“質”而存在的,沒有質,就無所謂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數量。書中的量有著一種職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標識。以我們用的書為例,一本50頁的教科書和一本2000頁的字典都是書,它們的質是一樣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會影響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無處不在的。量與我們初高中學過的量是不一樣的,初高中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但是這里的量只是一種類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響質,或者說對質影響極少。
存在論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帶有質的量。這一部分主要講了通過量的增加和減少是不影響存在的本質的,,或者可以說是影響的范圍有限。還是以我們的書為例,1000頁的書是書,999頁還是書,800頁也是書,但是減少到了一頁兩頁,七頁八頁,就不能夠用書來稱呼了,只能說這是小冊子或是其他什么的稱呼。
讀《小邏輯》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讀,否則無法繼續。從存在的尺度為出發點,才能夠進入本書的第二部分:本質論。相比存在論,本質論就非常難懂了,我讀了很久也無法理解透徹,在此只是寫一些小的看法。
黑格爾認為本質是設定起來的概念,本質包含規定,但是規定又是相對的,沒有完全返回概念本身,所以在本質中,概念是不自為的。本質是相對映現在自身之中的存在。黑格爾在書中表達的就是本質是存在的真理,是自己過去了的或內在的存在,具有反思性與自身映現性。
第二部分讀完也無法理解,簡單的說,事物中的永久才是事物存在的本質。如果只是用從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觀點來看,只能看得一頭霧水。用我們日常照鏡子為例,鏡子中的自己受各種因素影響,已經不是原本的自己,而原本的自己,就是本質。
存在通過相互轉化體現,本質通過映現來體現,而概念不通過這兩種方式體現,概念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發展?!案拍钍亲杂傻脑瓌t,是獨立存在著的實體性的力量。概念又是一個全體,這全體中的每一環節都是構成概念的一個整體,而且被設定和概念有不可分離的統一性。所以概念在它的自身同一里是自在自為地規定了的東西?!边@是本書概念論的第一段,這就是說明了概念是一種絕對不依賴其他物體的存在或者說概念是一種自由自在,不需要你去通過其他方式來證明其存在的存在。比如說動物,人是動物,老虎,貓狗,蛇鼠都是動物,這些事物都具有不同外表,不同特征,不同的作息生活方式,在我們分化的種類中也有不同的地位,但是歸根到底,這些都是動物。動物是一種永久的東西,它的存在不一定永恒,但是它永久存在。概念并不依賴于有什么而存在,但是它需要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明它是存在的。
邏輯思維讀后感
在這個隨手即得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時代,如何突破思維瓶頸?不妨讀讀《羅輯思維》。
本書根據羅振宇的互聯網視頻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創作。
《羅輯思維》聚合的不僅是精彩內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在知識中尋找見識!”!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對正在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認為,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它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
《羅輯思維》的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倡導獨立、理性的思考,凝聚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年輕人。
看完《羅輯思維》,深深地被羅胖開闊的視野、敏銳洞察力以及極具機智幽默與智慧的語言所折服。
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歷史知識,而且羅胖子總能把這些歷史講得妙趣橫生,發現歷史里的一個關鍵的小知識,小發明,可以由點及面地影響著無窮盡的未來!如果當時羅胖做我的歷史老師的話,估計我當時歷史成績可以提升一大步呀。
而且看完《羅輯思維》后我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太無知了,太愚昧了,不說了,一說都是淚,趕緊惡補知識去。
我們平時從各個方面獲取信息和知識,但獲取后怎樣吸取營養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羅輯思維》常給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讓你受到啟發。
你未必全部贊同它的觀點,但它眼界之開闊,思路之新穎肯定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說到讀書,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羅輯思維》,這是一本書名,也是一檔視頻脫口秀的節目。
喜歡在空余閑暇的時光聽羅胖說書。
我覺得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
盡管他的觀點不一定全都正確,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和視角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個隨手即得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時代,如何突破思維瓶頸?
不妨讀讀《羅輯思維》,作者羅振宇。
《羅輯思維》一書是根據羅振宇的互聯網視頻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創作。
知識信息量極大,喜笑怒罵;羅胖讀書,講給你聽,這里聚合的不僅是精彩內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
幽默犀利的語言引導大家擺脫舊方法束縛,增長見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作者羅振宇對正在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認為,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它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
《羅輯思維》的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倡導獨立、理性的思考,凝聚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年輕人。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羅胖講教育的話題,他說這個話題太大了,平時真的借一百個膽子都不敢說,因為學養不夠,駕馭不了。
但是《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有個好處,羅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識的生產者、那些書籍的寫作者還活著,還在勤奮地工作,他們一旦寫出書來,我看得懂,我就能講地出來,所以我在合適的時候,當合適的知識搬運工。
之所以今天我膽兒這么肥,敢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看了這本書,《吾國教育病理》,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兩個:第一個是不公平,第二個,就是它毀滅了一代人的興趣、創造性和求學的熱情,每個受過中國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關于教育這一講,內容龐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網站搜索,挺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對其中有關創造力的言論,我覺得聽來耳目一新,聽著似乎覺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確實也有些道理。
創新是一種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國研究創新的學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統計,比方說把人類歷史上很多創新人物給他擱一塊,然后一統計,發現一個特征,他們在十歲的時候,有四分之一的人雙親都死去了一個,到了20歲的時候,有一半以上的人雙親死去了一個。
說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異能的、有創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
家庭不幸福,問題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兩條路,一條是上街當流氓,殺人、撒謊、吸毒;還有一種,成為我們剛才講的奇才異能之士。
你說哪個概率大?當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們在很多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發現,比方說還有一個實驗,人類目前七個領域的最杰出的人,發現一看,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征,這些人跟家庭成員相處有情感障礙,比如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就愿意獨處,這種獨處的方式,導致他后來的無數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得也不好。
甘地、弗洛伊德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沒法相處,這些特征,為什么?因為他怪人嘛!他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其實回到一個原點,什么叫創新力,創造力就是這個人是個怪人,甚至在別人看來極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說左撇子的人有創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畢加索、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這些人都是左撇子,創造力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異類。
這話可能不好聽,但是你從進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這就是底牌!
那請問,怎么培養創新力啊?很多學校高舉大旗,創造力培養學院,請問怎么培養創造力?要知道“創造力”這個詞,它創生出來之后,你就會發現,他既不可測量,也不可識別,更不可培養,如果你能測量、能識別、能培養,那還叫創造力嗎?創造力在它發生的那一瞬間,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叫創造力,比爾蓋茨退學的那一剎那,所有同學都嘲笑他是傻子,這才對,他才叫創造力;喬布斯一定是一個性格特異的人,這才叫創造力。
所以如果這樣去理解創造力,我們還要培養創造力的話,那教育該怎么轉型?很簡單,不干涉,不要去試圖培養創造力,給選擇,造環境,讓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輕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這就是好的教育。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話說,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著你,我怎么給你搞點創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給他創造力呢?我們人類只能搞清楚怎么毀滅創造力,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養創造力。
所以根據鄭也夫先生的判斷和學術上的研究,等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從智力教育,變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從過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變成一種袖手旁觀似的,更溫煦的,看故事的,旁觀者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
在這個隨手即得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時代,如何突破思維瓶頸?
不妨讀讀《羅輯思維》,作者羅振宇。
《羅輯思維》一書是根據羅振宇的互聯網視頻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創作。
知識信息量極大,喜笑怒罵;羅胖讀書,講給你聽,這里聚合的不僅是精彩內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
幽默犀利的.語言引導大家擺脫舊方法束縛,增長見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作者羅振宇對正在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認為,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它將徹底改變人類協作的方式,使組織逐漸瓦解、消融,而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得到充分釋放。
《羅輯思維》的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倡導獨立、理性的思考,凝聚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年輕人。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羅胖講教育的話題,他說這個話題太大了,平時真的借一百個膽子都不敢說,因為學養不夠,駕馭不了。
但是《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有個好處,羅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識的生產者、那些書籍的寫作者還活著,還在勤奮地工作,他們一旦寫出書來,我看得懂,我就能講地出來,所以我在合適的時候,當合適的知識搬運工。
之所以今天我膽兒這么肥,敢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看了這本書,《吾國教育病理》,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兩個:第一個是不公平,第二個,就是它毀滅了一代人的興趣、創造性和求學的熱情,每個受過中國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關于教育這一講,內容龐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網站搜索,挺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對其中有關創造力的言論,我覺得聽來耳目一新,聽著似乎覺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確實也有些道理。
創新是一種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國研究創新的學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統計,比方說把人類歷史上很多創新人物給他擱一塊,然后一統計,發現一個特征,他們在十歲的時候,有四分之一的人雙親都死去了一個,到了20歲的時候,有一半以上的人雙親死去了一個。
說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異能的、有創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
家庭不幸福,問題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兩條路,一條是上街當流氓,殺人、撒謊、吸毒;還有一種,成為我們剛才講的奇才異能之士。
你說哪個概率大?當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們在很多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發現,比方說還有一個實驗,人類目前七個領域的最杰出的人,發現一看,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征,這些人跟家庭成員相處有情感障礙,比如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就愿意獨處,這種獨處的方式,導致他后來的無數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得也不好。
甘地、弗洛伊德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沒法相處,這些特征,為什么?因為他怪人嘛!他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其實回到一個原點,什么叫創新力,創造力就是這個人是個怪人,甚至在別人看來極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說左撇子的人有創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畢加索、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這些人都是左撇子,創造力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異類。
這話可能不好聽,但是你從進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這就是底牌!
小邏輯讀后感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比起偏于實踐的理論,我對類似于“根源”的邏輯學更感興趣。而《小邏輯》正是這方面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者。他的理念與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不可替代的影響。
黑格爾主張,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純概念的形式在邏輯學中不斷發展,然后理念外化成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學的各門科學中回復到理念自身?;谶@一理念,他建立了一個以理念為基礎的、包括了一切科學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在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與本質,論述了辯證法就是對立面的統一。他把整個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都看作是處于普遍聯系與發展變化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唯物辯證法時,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這一合理內核。
《小邏輯》共分為七章。雖然我已經將本書通讀過,但是邏輯學畢竟是哲學中理性味道很濃的一部分,理解起來還是相當吃力的。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在閱讀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理解與認識。
第一部分是全書的導論。在這一部分里,黑格爾從哲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本質,起源及發展談起,逐一解釋了概念,內容,形式,后思,存在,合理性等基礎詞匯,并從相對通俗的角度分析了哲學為什么是“晦澀難懂”的。他說:“哲學的興起,是思維的這些渴望帶來的結果,他的出發點是經驗?!薄罢軐W就是經驗的孩子,他的興起歸因于一個憑經驗的事實?!庇纱?,黑格爾闡述了經驗,思考與否定事物的聯系。同時也從一個純理性的角度向我們傳達:經驗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基礎。
第二部分是“初步的概念”。這一章中黑格爾向我們描述了“邏輯學是純粹研究理念的科學,邏輯學的對象是思維。”的概念。此處黑格爾頻繁引用《圣經》中的句子作為隱喻。我認為,這些隱喻正是體現了邏輯學在宗教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毫無疑問的,再有思維的地方就有邏輯學的影子。思維具有的主觀活動的性質,是人所特有,且每個人都不同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東西——思維的產物,理性的特質,自我意識等等。當然,這些東西中有很多是我還未理解的。
第三、四、五部分是“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黑格爾由剖析康德哲學之前的形而上學入手,利用提出命題的方法論證了早期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在他看來,早期形而上學的體系采用了一個錯誤的標準。這使得科學變成了一種教條主義。在我看來,這和那個時期歐洲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宗教主義氣息過于濃重有關。
接下來,黑格爾談到了經驗主義的興起。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被陳述出來的對具體內容的需要,以及哲學與邏輯學在這個時期需要一個穩固的立足點。經驗主義告訴我們:“凡是真實的東西,必須是在現實世界之中,并且出現在感覺之中?!痹谶@里,我認為黑格爾引用《浮士德》中的一段話來替換對經驗主義的分析是非常巧妙的:
如果你想描述生活并猜想其意義。
那你首先就一定是把生活的精神驅逐出去。
這樣一來盡管生活的部件一一牢牢地在你手中。
但連接部件的精神,唉,卻消失了!
我認為,“分析是從實際開始的”,這正是黑格爾想通過這段話所表達的東西。批判哲學,與經驗主義一樣,他也假定經驗為種種認知提供了那個唯一的基礎。然而又不讓那些認知位列于真理之中,而只是把他當做有關現象的知識。
縱觀哲學史,我們可以發現,“認知的客觀性,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特性見于認知之中”這一定義在早期形而上學,甚至是休謨的不可知論中也有提及。
但是同時,批判哲學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負面價值——即知性的范疇在在其領域上是有限的。
第六章的主題是“進一步界定與劃分”。即邏輯學的原理有三個方面:抽象的方面、辯證的方面、思辨的方面(肯定的理性方面)。通過這種劃分方式,我發現我們平時認知的誤區。思維并不是指知性的活動,而是知性的一種運用。在這一章中,黑格爾充分論證了知性在各個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且范圍和領域越是沒有知性,就越有缺陷。
第七章為我們介紹了邏輯學的第一個次范疇:存在論。
在這一章中,黑格爾的分析與論證明顯比之前更加難懂。從純粹的存在形成開端,到“絕對事物就是無”黑格爾闡述了“有”到“無”的關系。但是其中的分析已經趨于專業化了,有些難以讀懂。
《小邏輯》雖然晦澀難懂,但還是帶給我們不少深刻的感悟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認知與存在,經驗主義與批判哲學等。雖然與這學期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并不直接相關,但是卻是其基石。不過,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在有些部分,黑格爾寫得太過疊床架屋,過于繁瑣。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體系“窒息”了辯證法的靈魂吧??偟膩碚f,《小邏輯》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簡單的邏輯學讀后感
邏輯學正向部分很簡單,無非的就是數學上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等,數學的論述要比邏輯學簡單、清晰的多。
邏輯學的主要錯誤有2類:
第一類反擊對方的錯誤邏輯:(都不是從觀點本身反擊的)。
1、扭曲對方的論證過程。
2、人身攻擊。
3、混淆情緒與邏輯。
第二類是證明自己觀點的,但是邏輯錯誤(都是論證過程有問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個:
1、循環論證。
2、不能肯定不算否定。
3、轉移論點。
4、過度引申。
5、假因果等等。
書中例子比較多,而且邏輯學跟統計學也有交叉,很多因果論證是要通過統計學來做的??傊壿媽W比較重要,個人認為最大的價值在于發現別人和自己的邏輯錯誤,屬于逆向思維的一種吧!
法的邏輯讀后感
看完這本書,最大感受是相見恨晚。陳教授出版這本書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幾年前能看到這本書,恐怕本人就不會做出提前還房貸的決定了,現在可能就是擁有幾套房子的業主了。
二、兩方面評價:
1、積極的方面:本書用通俗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對金融的本質做了一個經典的闡述。個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觀點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錢、資本及財富的三大關系;二是國家財富、企業資產與收益、個人未來收入、土地和自然資源四大資本來源;三是市場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資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關于孝道文化的闡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為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隨著社會發展的特別是市場化的發展可能會在孝心表達的形式、方式上發生變化,但絕不是不再要孝道,終結或淘汰孝道文化,而應該是在文化體系的部分內容上發生變化,但人應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應改變。
二是對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陳教授一語中的,指出是因為委托與代理的鏈條太長、花別人的錢不心疼而導致而成,但對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機,特別是對我國在今后大力發展金融業的過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機,并未提出系統、具體、專業的對策與舉措。
三、三層面反思。
1、對于國家層面:一是金融的發展會帶來財富的增長,我們國家的金融化程度還很低,國家應圍繞三大助推因素,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不斷提升資本化水平;二是國富不如民富,國家應盡量用公債來補充財政赤字,少征稅,藏富于民,把錢留給國民投資創業。
2、對于公司層面:一是對于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企業,要認清形勢趨勢,緊抓大好時機,借勢實現跨越發展。二是要學會把企業資產與未來收益資本化,讓企業自身更富有,更有實力。
3、對于個人層面:一是要學會用將個人未來收入資本化的手段來增加個人財富,均衡使用、享用個人財富。二是為了降低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或者提高未來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齡等原因而貶值或加快貶值速度,我們應著眼長遠,面向未來,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職責,扎實做好工作,用我們的才華與智慧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只有公司基業常青,我們的未來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加強自身學習,豐富個人實踐,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通過個人價值的不斷提升去應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避免資本化的前提、基礎出現偏差。
四、四點延伸思考:
1、我們應當購買什么樣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不夠健全發達的情況下,更多的是靠投機,但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前提下,我們應當購買公司未來收益較大且確定性較高的股票,應當搞價值投資。
3、公司在資本化、金融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國家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地位將越來越高,作為一名企業人,我們倍感自豪,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即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會對公司這一企業形式的發展歷史及其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與所起的作用,有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4、要正確對待財富。正如《財富如水》中所言,財富與水有著許多共性,都可流動,都有可能會蒸發或揮發,甚至被凍結。最重要的一點,水有兩面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水喝人會渴死,但喝多了則會撐死或毒死,財富亦是如此。我們要明財性,審財情,結財緣,還財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每天抽一點時間,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面對這么一本只有280頁不到的書籍,而且是通俗化語言的書籍,本應該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間被經常性打斷,無奈,最終卻花了這么多天才把這本書看完。
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總會讓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經濟學家做個一個辯論賽,辯論的題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國還是實業(制造業)立國,前者以美國為例進行了全方面的闡述,后者以德國為例從各個角度進行剖析。他們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絕,為自己的立場各抒己見,爭取這次辯論賽的勝利。
看完之后,我覺得都很有道理,而我這么一個門外漢,顯然沒有反駁任何一方的根據。最后只能恨自己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無奈,并以無論是金融立國還是實業立國,我覺得能夠讓社會進步,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竭盡所能的為每一個人提供最好的保障,這是我等平民所深切關心的事情。
這兩個國家都是我非常欽佩的國家,一個是制造強國,一個以嚴謹為傲的民族,百年企業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在這個國家前進路上的同時深深的影響著他們;一個是金融帝國,一個世界超級大國,一個金融思想前沿,科技發達的帝國,雖然它會發生金融危機的事件,但是仍舊影響不了它在世界之巔的位置。
看完這一本書讓我感覺到一個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變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個法律制度完善的國家會讓他們無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制造還是虛無縹緲深不可測的金融發展更進一步,而它們的發展又可以進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進步。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不斷出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這個貨幣出現是多么偉大的一件事情,這對當時以物易物的交易環境產生了多么重大的變革,讓交易變的不再那么的麻煩,不用考慮用自己的牛換成養,再換成豬,最后換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國奪得世界霸權之前,由于金融的發達,讓他們可以以更低的利率獲得更多的貸款,贏得戰爭,最終稱霸全球幾個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而其最為成功的東印度公司更是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鋪墊,促進了今后的商業的發展。股份制的發明無疑是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并不亞于我國的四大發明。
從最初的原始社會公有制,再到后來的部落再到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并傳到現代。這是社會的進步,是我們生產力提升的結果。而家也成為我們溫馨的港灣,成為世間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們也會經??吹郊彝シ茨砍沙鸬睦?,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個觀點,那就是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不應該是一個有商業氣息的戰場。而養兒防老雖說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卻成為更多問題的起點。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為先,言聽計從,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沒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而另一方面,父母親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遺棄。當然,孝順是我們的美德之一,是我們應該倡導的,更是在他們老年的時候。但是,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無所依狀態的出現,所以,不僅要給他們灌輸這個道理,還要多子多福。
這個也從側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發達而出現()的問題,如果有發達的保險業和金融保障體系,他們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因為沒有他們的話,他們即使到了老年,經濟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擔憂。
于此,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愛這個小孩,如何讓家庭充滿愛。而我們社會中的市場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說:當一種經濟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戚——那么,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留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現在我也就明白我們公司旁邊的一個幾十億的企業,老板為什么情愿給他親戚一些錢,也不讓他們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簡而言之,沒有金融,我們能夠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會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簡單的邏輯學讀后感
隨意亂點我硬盤里那個充斥著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整理的文件夾時,有兩個g的青島之行被我點到了,而思緒也隨之飄遠。自負點的說,一直以來我都自詡不缺乏發散思維的能力。問題就是往往思緒太飄忽了,考慮過的東西過后還可能會困擾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顯示與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隨意飄忽的想法邏輯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錄入其中,耗時耗力啊?,F在就把看了那個“青島之行”文件夾之后隨意飄出來的想法大概歸納一下,并隨意闡述下吧。
飄到過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臉,在對比記憶中當時的心情,感覺照片上的歡愉總是那么不真實。這也是我喜歡時不時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個文件夾里最多也就是承載了我3天的經歷和記憶,現在我看來卻是那么的悠久與漫長_原來難以想象的短時間內竟可以發生這么多事。再對比出國讀碩的一年時間,本還覺得這么多時間的刻苦只換來這么短的時間進行深造,有些可惜。細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時間,我依然成長了許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個慘烈競爭的環境呢?或許就是脫胎換骨了。還是李老師說的好:人們總是習慣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卻小瞧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取得的成績。
3.那個待整理的文件夾躺在硬盤里已經有許久了,總是不經意間被我拾起卻一直沒有被整理完畢??倳鄸|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還記得之前一次看“贏在南農”的.活動照片時,就驚訝于當時人們的狀態與現在之比的差距之大?,F在還是有這個感覺。不過都有劉的關系,看起來別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經說她感謝我看著她們這群小女生的成長,當時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偉大?現在卻漸漸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時不時見證一些身邊朋友的成長與離去,驚奇和感傷,但尤其是參與其中時還是有種自豪感由心底而升,為我,更是為他們!或許也就只有時而太過冷靜的我,能時而思索于此,并且從中品味中別樣的歡愉吧:自己的夢想最多還在路上,但看著別人實現的時候真的是一種享受!再說到今晚還沒見的秋平,心里升騰起的總有親切和欽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見證一段成長,一個傳奇吧。
這幾個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選出來的幾個有深度的發散吧。今天終于是把《簡單的邏輯學》讀完了,有感觸,但太難下筆。在讀一遍后會好很多吧。不過讀完了書,聯系前天看雜志的一片文章后,還是有直接易于表達的想法的。作者強調的是邏輯學的應用,然而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書的體系構架確實顯示了他的邏輯性。但宣揚的東西在我看來還是過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維之嫌。綜合一下,對于一個命題、事物或事件先隨我思緒飄蕩后再挑幾個邏輯的思考下應該是最為優化的解決之道了。
反思一下,對于整體宏觀事件的邏輯把握能力還欠缺,多鍛煉會好些吧。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濟的邏輯》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作者黃威用全球化的視野切入到大家熱衷關注的歐債、美元、中國發展等經濟問題,用比較通俗易懂的、幽默風趣的語言向讀者們講述了一個個關于經濟學的知識,還原了金融真相。
喬布斯在書里寫道:“我一生都以我的父親為傲;因為他不會為了成交生意而花言巧語,或低聲下氣巴結客戶,當個馬屁精。”他真正的榜樣不是巴菲特,也不是比爾蓋茨,而是自己的養父。他絕不會讓金錢來破壞自己的'認識,相信過多的物質欲望會腐蝕人生的靈魂。其實這點真的很可貴,這其中的道理我們需要細細去品味。這個地球上有一大批名字叫做“年輕人”的人,當他們踏出成長的起點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抵達了終點。陳文茜在《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這本書中說她經常想起歐元區主席榮克的擔憂之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些人將成為失落的一代,因為全球經濟復蘇可能需要接近十年……這一代可能成為永久失業的一代?!贝_實,當經濟復蘇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的完整人生已經被徹底耗盡?當一張灰茫茫的天網向我們靠近時,沒有一個地球上的觀眾可以逃離。
一旦歐洲金融崩潰之火燒起了,我們亞洲人除了詫異驚慌的眼神外,什么也不能做。我們只能苦苦、默默地承受——“當歐洲金融風暴鐘聲響起時,它捎來的不是教堂天主的祝福,而是世界的摧毀”。陳文茜說,錯的不是這批年輕人們,錯的是這個時代。經濟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當我們越學越深入的時候,就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竟然已經在轉行學數學了。在現今的經濟學研究中,的確是越來越借助數學這個工具,甚至有些人還會這樣認為,如果你的研究中沒有一些復雜的數學公式,那么你就肯定算不上高深和前沿,也稱不上是“專家”??墒窃凇督洕倪壿嫛愤@本書里面,就完全沒有數學公式,也規避了數學公式的深奧難懂的缺點,但它清楚有趣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經濟學的邏輯,以及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來撬開經濟的大鎖。就好像是一部恐怖片,人人都要自危。在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這一章節里,作者黃威告訴我們,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的收入更是和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鼓了,但是作者卻感覺“咱們很多人對財富的認識還停留在古老階段”。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究竟在哪里,這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討的。在最后的章節,作者還舉例說,在20xx年10月底,歐洲的人們以為二次衰退陰影已經漸漸遠去,天終于快亮時,希臘眾神在瞬間就將天全部轉黑了。
簡單的邏輯學讀后感
在我的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什么什么沒有邏輯,我聽了這么久,也只有一個膚淺的認識,那就是因果關系,但在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邏輯不只是因果關系這么簡單。引用封面上的一句話:邏輯,不是枯燥的學術研究,邏輯也不是遠離我們的空中樓閣,它切切實實存在于我們的身邊。萬事萬物運行的背后都有邏輯存在。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懂邏輯呢?在我們生活里,有些人不懂邏輯,他們的言行很混亂,做人做事經常鬧笑話,還很容易掉進別人設下的圈套里,成為騙子的獵物。這種人往往被貼上“愚蠢”的標簽。
舉個書中的例子,相傳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去酒館買酒,他先要了一瓶白酒,可是當老板將白酒遞給他之后,他又說:“哦,我剛才搞錯了,我要一瓶紅酒”。當老板將紅酒遞給他時,他拿起紅酒就走,老板一把抓住他說:“先生你的紅酒還沒付錢呢”!“不對吧,我用白酒和你換的紅酒為什么要付錢”?老板聽了這話,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睜睜地看著那個人拿著酒大搖大擺的走了。
故事中的買酒人,觀點看似有道理,但稍微動點腦子你就會發現他的觀點根本經不起推敲。事實上,他犯了循環論證謬誤,他將不屬于自己的白酒,作為交換紅酒的籌碼,遺憾的是店老板的思維有點短路,當時不知道如何回應,才讓買酒人的循環論證謬誤得逞。
所以對自身來講,生活中離不開邏輯,用邏輯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可用幫助你解決問題,防止掉入別人的陷阱,做一個邏輯清晰的人。
另外,運用邏輯可以讓你成為受歡迎的人,讓你面對他人提出的問題,找到最好的答復。再舉個著名的例子:德國詩人海涅是猶太人,在德國那個排斥猶太人的社會里,他經常遭到無禮的攻擊。有一次,有個旅行家對他說:“我發現塔希提島上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他將猶太人與驢子相提并論,言下之意非常明顯,就是想侮辱海涅。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動聲色地說:“如果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完全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我們發現,他在面對他人的發難、譏諷和侮辱時,能夠做到快速而有智慧的反擊,絕不讓別人在自己身上占到便宜。這種勇敢和智慧并存的表現背后,讓人驚嘆的是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他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靈活的運用類比的邏輯形式,確實令人佩服。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反擊,更需要友善的回答別人。
那么如何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呢?書中也給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發散思維的方法,要將自己的思維向水波一樣,從中心點向四周不斷的擴散。
在收到的3756份回函中,有70%的人回答,在學校里知道了一只鉛筆有多少種用途,貝納特學校還教會了這些窮人:有著眼睛、鼻子、耳朵、手腳和大腦的人,更是有無數種用途,并且任何一種用途都可以幫助自己走向成功。
我花了一個星期讀完這本書,我仔仔細細地看了每個篇章,確實是一本很好的書。
通過此書你不僅能夠很好地認識發生在身邊的邏輯學,還能逐步塑造出一個聰明的頭腦,使你在語言、人際關系、認識客觀世界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撥開云霧,看一看這些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理吧!
《簡單的邏輯學》讀后感
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簡單的邏輯學》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逗唵蔚倪壿媽W》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在我們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所不在。有些人平時表現得非常聰明伶俐,但是邏輯性卻不是很突出。他們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顯然還沒有成為本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從來沒有被系統地培訓過,這是他們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實際上,邏輯學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學校里它卻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然而邏輯到底是什么,也許并沒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對門外漢或是初學者來說,本書都有切實的幫助。這本書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邏輯學的初步知識和基本技巧。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
最近讀了《金融的邏輯》一書,受益匪淺。陳志武教授根據自己20余年對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經驗對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與定義,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金融這門科學講深講透,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們的理財觀念。
《金融的邏輯》一書揭示了金融對社會的廣泛、深刻和巨大的影響。在展開這一主題的過程中,作者的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經濟——金融——政治——文化”這種四級互動模式敘說問題。人類只要是要生存、特別是要發展,在生產的基礎之上,就必然會存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價值交換;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會有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制度來保障這種跨越時空的價值交換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風險;越發達的社會,價值交換的數值、地理范圍、時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種先進的文化制度來做保障。
第二,用現代金融學的認知方式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如“孝”、“養子防老”、“父母在不遠游”等。陳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經濟基礎,指出“養子防老”是最前現代社會人們規避未來風險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體系則是保證作為投資者的長者能有回報的文化制度保證。本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論述。
第三,由人們熟知的經濟史觀衍生出金融史觀,用金融變遷說明社會歷史變遷及這種變遷對個人自由的促進和保障作用,這種理論與現實和歷史相結合的敘述方式確實是作者學術功力深厚的體現。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會歷史定位,把金融技術提升到與科學技術比肩的地位——傳統觀念中的玩錢術、圈錢術和套錢術變成了不斷創新的金融技術。
陳志武教授在美國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學術界把金融問題模型化、計量化、復雜化,小眾化的范式,為中國讀者勾勒出一個清晰的金融邏輯。在這本書中,作者更多的筆觸是討論中國現在為什么有錢,以及中國有了錢,為什么許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對于上述話題,他運用現代金融學理論,詳盡地分析了這是“藏富于國”還是“藏富于民”的問題。他還通過探討中國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中國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將美國次貸危機引以為鑒來論述自己的觀點。
《金融的邏輯》引起了我對鶴山金融業發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鶴山毗鄰港澳,扼粵中水陸交通要沖,陸路國道325線、省道江肇線縱橫貫穿市境,建成的佛開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的廣珠鐵路為我市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近幾年來,鶴山銳意創新,不斷完善金融體系,大大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今年5月,鶴山市首家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國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運營,這標志著鶴山市金融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是鶴山市貫徹落實國家、省、江門市關于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發展精神的重要舉措。6月29日,交通銀行正式亮相鶴山。鶴山支行是交通銀行江門分行設立的第一家支行,該支行的開業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交通銀行江門分行首家支行落戶鶴山,表明了該行對于鶴山市金融事業的重視。
我認為,我們應該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華僑同胞資源,結合《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在金融業方面與港澳展開更緊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靈活的運作方式,通過引進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扶持農村信用社改革,申報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引進外資銀行合作組建村鎮銀行,扶持企業上市,推動政銀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壯大鶴山的金融業,努力配合江門市的金融發展,成為連接珠三角地區和粵西金融業的互動中樞,更好地服務地方乃至廣東的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金融的邏輯》一書具有相當的理論影響力和知識普及性。陳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運用通俗的金融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又從歷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個層面旁敲側擊,讓人讀之醍醐灌頂。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
很久沒看經濟類的文章了,看完陳志武《金融的邏輯》,摘錄讀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下面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義以及其重要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在古代社會,因為交通、生產的不發達,金融的發展沒有社會土壤,但這并不意味著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把家作為基本單位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發展。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如上所說,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
信為萬善之本,疑是眾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別人;信現在,也要信將來;信親人,更要信不相識的人。只有這樣,金融才能發揮其融會時間,跨越空間的功能,取長補短,各取所需,真正的達致個人的自由解放。而這一切,需要以制度為基礎,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過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實現。
二、發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
通過對各國發展模式的研究,發現有錢的反而沒有發展,而借債的反而發展得好。例如英美,從幾百年前至今,一直處于借債發展的模式之中,而歷代中國,幾乎都沒有缺過錢。通過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加大對現狀的投資,從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金融對于國家、乃至個人發展的最大功勞。由此思及個人的發展,當我們投資于現狀時,也想到正是國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資,我們在現在才有更多的本事來發展。而我們現在,也要不遺余力的投資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斷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維不斷的發展,積極進取。
以下是陳志武的經典語句:
1、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
6、當一種經濟交易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情---那么,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交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邏輯課讀后感
1.
《羅輯課》內容簡介:她是一個勇敢的母親。羅媽媽八歲被-迫離家,開始她的街頭生涯;十四歲加入賣藥團,全省街頭走唱:二十歲嫁給羅爸爸,后來更帶著當時只有三歲,被成為“天才小鼓手”的羅志祥,全家人開始全省走遍的街頭表演生活。發有機會受太多教育的羅媽媽,卻將她在街頭的所見聽聞、所體會到的人生道理,拿來當作從小教育羅志洋的真實教材。那些人們普遍面對的“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的疑惑,羅媽媽都有他饒富智慧的看法與解答。
看了書才知道小豬能有今天的成功,多虧羅媽媽的教導。每當小豬遇到困難或者疑惑的時候,羅媽媽總是會給予了一個貼切不失為妙計的指點,讓友情沉淀、遠離黑道、學會彎腰、直面貧窮……這些樸素的道理讓小豬無論在生命的低谷還是在事業的高-潮都銘記在心。我承認每個故事對我來說都很受用,非常真誠。
2.
最近看了羅志祥的新書羅輯課,是本充滿生活和人生智慧的書~~
當中有不少金句想提醒下自己&可以同大家分享一下!!
1.每個人的生命線都不一樣,所以面對的生命分岔點,也各不相同---但那也正是上天給我們的權利;你的人生道路要怎麼走,要如何活得精彩.活得有意義,真正有選擇權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2.五年後的好朋友的道理: 真正的好朋友並不是在一起有講不完的話;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講話也不會尷尬。
3.你定義你自己: 別人可以看不起你;但你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要管別人怎麼說,那都是別人給你的定義,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可以做到什麼!
4.玩一定要是工作的一部份, enjoy your life!!~~work hard, play hard~~~適時放假和放鬆,減壓等都要慢慢去學習安排喔!!
6.如果這世界真的有百分百情人,如果這世界真的有一張一百分的考卷,那一定是兩個人一起攜手努力的結果。
7.在愛的道路上,兩個人彼此改變、相互越位,並不是犧牲、更不是妥協,而是相愛的默契。
9.沒有一種成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學會謙卑,就可讓很多人願意幫助你,所以這樣的成功經常會維持很久很久。要從懂得"彎腰"的視覺角度,才可看見一個更大的世界!
10.遇見喜歡的人,學習他受人喜歡的優點比較容易; 要從一個你不喜歡、甚至傷害你的人身上,學習做人的道理,卻真的非常困難.....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 那些讓你難過或傷害你的老師,所教會你的人生道理,是最讓人永生難忘的。
想想有很多都可以有親身明白的,人生和生活的智慧也是如此~
會做人,真的比會讀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