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標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有力工具,通過精煉的語言傳遞出企業的理念和特色。設計一個易于理解和傳播的企業標語需要精簡、明了的表達方式,避免產生歧義。共創未來,共享成功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老實說,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憤怒,我認為勒龐一定是個極端主義者,才會這么絕對的看待一類事物。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思辨思維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潛意識里一直在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中庸之道,認為絕對地認識事物是愚蠢的做法。這世界上有精英群體,也有烏合之眾,而我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維上的訓練足以讓我在某個群體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頭腦清醒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轉念一想,根據我這些年在各種各樣群體中的經歷來看,事實好像并不是這樣。
就像我本以為讀這本書一定是一次糟糕的體驗,但事實證明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
“在群體的心理特征中,有些可能與獨處的個人有相同之處,另一些則完全相反,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只有在群體當中才見得到?!蔽议_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發揮到極致,當我處于群體當中或許會變得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時間里我向別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個維度。就如勒龐舉的例子,眾多細胞聚集在一起創造的新生命有著與單個細胞完全不同的特征,酸和堿組合后會形成與原來物質完全不同的新實體,我們在群體當中會不自覺根據當前環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它們當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們意識不到。對于這種現象我覺得很無奈,我想不出方法來讓這種積聚愚蠢的行為停止,只能盡力的保持冷靜,向別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數時間里,我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在無意中迎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被群體所影響,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
一個具有一定理性思維的人在融入群體之前會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種更強大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群體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在高中歷史中研究民粹主義和精英決策到底哪個更能維持國家的和平穩定,我一直認為群眾的力量強大,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他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有能力參與國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國家來說,公投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有一類人,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后果也不會對他們產生過多影響,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毫無責任意識。另一類人以為自己做出了符合邏輯的理性選擇,但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個組織所影響,做出了與自己的意愿和國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選擇。在這種幾乎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民主的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就是決策者反映民眾的意愿,但不要完全被群體力量征服,因為群體也并不完全知道他們想要得到什么,這才能使決策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一、讀書的“整體觀”
脫書談書,有時難免流于流水賬。
但是我以為,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個方法。
至少對于我目前的狀態而言,這是一句實話,也是一句無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簡單,我沒有辦法記住書中的很多細節。有時候,讀完一本書,留在心中的僅僅是一個觀念,甚至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感覺。
這和我的學養不足很有關系。
但是這也有好處,有的時候,脫開細節,方成其本質。
本質是什么,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F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質主義,也有非本質主義的。而介入問題的研究,有的時候需要的是非本質主義的精神。即,把本質當作灰箱,著手研究具體問題。
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較認同所謂“結構主義”的思路和“解構主義”的思路。
有一個詞,叫“群氓”,這里不取其極端化的意義,而僅取其“群眾”的釋義。
個人第一次面對“群氓”這個詞的時候,從中讀出了精英論的論調。的確,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筆者帶有一種把自我與大眾區隔開來的精英式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與精英,看似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實際是一體兩面的。
精英論,在我的語匯體系中,第一次拿出來用,是在交大讀本科的時候,討論治理者的構成問題的時候被拿來使用的。
即,國家究竟是應當交給精英來治理,還是應當交給大眾。目前的一個比較通行的解決辦法是“代議制民主”。
說完我探討“群氓”的來由,下面開始說一說個人對于社會心理學的認識。
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是成對出現的一組概念。
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情境下的人格穩定性;而社會心理學大體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質下的人在社會情境中的反應機制。
看起來,像是邏輯上的一個嵌套結構。
所以,很多時候,個人認為,單單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頗。當然這里涉及到【科學哲學】的問題,老馬會在閱讀一定資料的基礎上,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論述了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關系問題。
說到社會心理學,不得不提到社會。
勒龐這里的“社會”,還是比較中觀意義上的了。
這也是許多人讀了《烏合之眾》之后對作者勒龐抱有微詞的一個源頭。囿于勒龐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一些結論在某些人看來會有些失之偏頗。好比當下的人評價馬克思一樣,也要有所辯證地看待。實際上,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對靜態地看待問題。
勒龐對群體的洞察是:群體會使人趨于愚昧。
當然,這只是我很粗淺的一個概括。接下來對書籍的詳細解讀,將和大家一起看看,勒龐是如何將這個論點逐步展開的。
筆者打算考察出勒龐書寫這本書時的草蛇灰線,再作辯證看待。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本文是《烏合之眾》的讀書筆記,這本書感覺比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喪失了個人的智慧,隨波逐流了。書雖然枯燥,但對我們平時做投資決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義的。詳細內容如下:
第一章群體心理。
1、群體的一般特征。
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叫心理群體。
心理群體的特征:構成這個群體的人不管是誰,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無意識品質占了上風。
2、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1)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幾乎完全受著無意識動機支配,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
“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p>
(2)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通??偸翘幱谝环N期待注意的狀態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會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頭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會立刻變成一個既成事實。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3)群體情緒的夸張與單純。
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群體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體的偏執、專橫和保守。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專橫和偏執是群體有著明確認識的感情,他們很容易產生這種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們中間山東起這種情緒,他們隨時都會將其付諸實踐。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
(5)群體的道德。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很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
第二章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1、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因素。
間接因素:它能使群體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難易接受別的信念: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
2、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1)領袖:聚成群的人會完全喪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轉向具備他們所沒有的品質的`人。
(2)領袖的動員手段:斷言、重復和傳染。
斷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復:斷言需要不斷重復,盡可能措辭不變,才會產生真正影響。
傳染:如果一個斷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復,在這種重復中再也不存在異議,此時就會形成所謂的流行意見,強大的傳染過程于此啟動。
(3)名望:利用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因環境而獲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謂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異質性的群體:
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
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同質性群體:
派別(政治派別、宗教派別等)。
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階級(中產、農民階級等)。
群體分析:
犯罪群體類型群體:容易受到慫恿、輕信、易變,把良好或惡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現出某種道德,并且個體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惡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選民群體:
如何讓選民接受,首先候選人應當享有名望(個人名望或財富);
必須能夠迫使選民不經過討論就接受他;
而后開始用最離譜的、甚至異想天開的許諾來哄騙選民,投群體所好;
對于對手則用斷言、重復、傳染法等中傷(如果對手不會用斷言法,而用解釋的做法則一定失?。?,但是注意文字綱領不要過于絕對,而口投綱領則可以夸張得多。
金句:
1、“群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群體的人群四分五散,每個人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群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群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卻會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3、完全不同的個體就會組合成一種全新的存在,這個全新的存在與構成這種存在的每一個個體沒任何共同之處。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決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來作出。
6、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湮沒了。任何一個人都比“人民群眾”聰明,所以“人民群眾”是靠不住的。
7、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發一個人最原始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
9、傳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而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在群體中起不到絲毫作用。
10、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2、群體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響。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群體對一切明確的告誡置若罔聞。
13、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具有如下四個特點: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沖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這本書其實在研究生階段就已經讀了一次,但是再讀一次的時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覺。最近看之前讀過的書,都會萌發出新的之前從未有過的感悟,常讀常新。
書中對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進行了探討,如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等。由于群體所屈服的沖動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群體也就極為多變。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讓我想起初中時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現在看來,我由于自己的不作為,也成為群體中的一份子。一個愛告狀的女生,被班上男生無意中發現,從此在我們班受到了排擠。當時我們班一個非常強勢的女生對她進行了“教育”,其實就是質問她為什么要將整個班級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當時這個強勢的女生問我,要不要參與質問的隊伍,可能由于小時候家庭極為嚴苛的教育,我選擇了拒絕,可能如果自己不堅定,就會鬼使神差的成為群體中的一員。雖然我也是唾棄這種愛打小報告的人,但是讓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質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群眾游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于本能的行為。他們只是受到了一種群體的鼓動,讓他們變成了一個愿意為了國家浴血奮戰的人。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比缃竦男畔r代,也分布著各種群體。伴隨網絡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但在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讓我想到,自己關注的一個公眾號,學術與社會。當然現在已經改名了,這個教授當時被指控猥褻女學生,網上一片的謾罵聲,大家都在網絡世界中討伐著他,但是事情過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實真相和網絡傳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關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們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韓國是一個偶像群體非常龐大的國家,同時也是粉絲群體異常龐大的國家,大家在學生時代,或多或少都受到過韓流文化的影響。初中,能擁有一本韓流雜志,在我讀書的時候都是非常搶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殺率。有這么一種說法,韓國粉絲的容忍度比起中國粉絲容忍度,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只要韓國偶像有一點失格,那么一定會成為粉絲群體的抵制對象,他們肆意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對有錯,但是有時候無形中變成了一把利刃。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币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人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體中,從上學的班級學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處于群體生活當中。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分的個人追求,永遠永遠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一書的作者對女性群體有一種固執的偏見。
他在闡述大眾心理是如何使人產生群體性幻覺一節中,列舉了以下幾個真實的例子:。
幾位水手在搜尋遇難船只時,發現了他們正在尋找的救生船,并且聽到了救生船上遇難者們的呼喊。當他們駛近卻發現那不過是幾根順著洋流漂來的樹枝。
耶路撒冷的圣喬治顯現在所有十字軍士兵面前。
以及色當一役,數千名參與戰爭的官兵對究竟是誰指揮了這場著名的戰爭始終各執一詞。
另外一個故事中,一名受到錯誤提示的母親把一名在波爾多遭到殺害的兒童的尸體錯認成自己的孩子。
作者由此得出結論,“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既最沒主見的人”。
感謝作者,他完美的演示了個體在社會群體中是如何遭受蒙蔽并由此失去判斷力的。
他用自己的偏見,給這段話加上了一段極為貼切注解:“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鄙鐣睦韺W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鄙鐣W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迸c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后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蘭阿爾托大學交換學習,年底買好了機票飛馬德里和羅馬。沒幾天,巴黎發生了恐怖襲擊,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剛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黃馬甲”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父母反復叮嚀巴黎危險,國內的許多公眾號恨不得把法國渲染成人間地獄。但巴黎的同學卻跟我們說沒事,圣誕節一切如常。不管哪種說法,皆是一面之詞,若非親眼所見,就不可偏聽偏信。
網上瘋傳的視頻里一擁而上的瘋狂場面讓我想到曾經聽過的一段話:“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p>
后來一查,此言原來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干脆翻出來讀讀。巧的是,龐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法國在歐洲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國先行,諸國效仿。法國人對于社會運動也常常表現的很激烈。從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發生了多次重要起義,還有后來1968年的“五月運動”。金融危機爆發的這些年來,國家經濟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稅,民眾的訴求得不到回應,也難怪會采取一些極端行動。
對于這些事,我不夠了解,也不便隨意評論。只是就書論書,談談感觸,或者說僅僅是述而不作。
龐勒寫過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只有這本《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在我看來,他的言語很激烈,甚至帶著些許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極為精彩,很多觀點鞭辟近里,入木三分。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體現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的特征。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群體是一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龐勒在談群體的時候也談民族。他說,遺傳賦予了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凡是與這種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過是一件借來的外套,一種暫時的偽裝。龐勒認為社會組織就像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復雜,我們還不具備強迫它們在突然之間發生深刻變革的智力。對一個民族有致命危險的,莫過于它熱衷于重大的變革,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說多么出色。如果它能夠使民族氣質即刻出現變化,才能說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時間具備這樣的力量。
除了談民族,他還講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國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復的`好,模仿的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鄙钪腥〉贸晒Φ臈l件是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龐勒認為當時法國的教育使得一個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僅此而已。這樣的狀況,中國又何嘗沒有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整個教育體制。
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說道:“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民眾之于國家,有著不可忽略的力量。龐勒說:“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彪m然這本書首版于1895年,距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這樣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我很欣賞這樣有前瞻性且鋒芒畢露的作家,敢于爭鋒相對,說出自己的觀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眾人都強調真實的時候,龐勒敢說:“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著更多真理。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痹诖蠹叶家贿叺沟匦麚P人類“理性”的偉大之時,龐勒敢說:“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動作,其神奇的復雜性令我們驚嘆。理性不過是較為晚近的人類才具有的屬性。無意識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無幾?!?/p>
在中國,最具有現實意義,最受歡迎的學說多半講的都是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拋開政治立場不說,龐勒的很多觀點至少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觀內省。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并不能懂一本書,可能要讀一屋子書,才會突然明白曾經看過的某一本到底在說什么。當下所能收獲的也許僅有只言片語,比如那句:“在這些我們能夠明確觀察到的現象背后,另有一些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的現象,而在它的背后,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現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于“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于“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么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了。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一定且永遠是低于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后,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擇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于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非常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積極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于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可以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并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個動蕩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么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擇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蕩的年代因為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現在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于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必須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于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么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后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因為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后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閑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心理群體的特質是人性的特質決定的,人性的特質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所以群體心理是無意識的,同時,群體也是沖動的奴隸,強烈的情感暗示能帶來巨大的能量,也能帶來巨大的破壞。
當個人融入群體時,智商不如獨立時來得高。三人市虎,以訛傳訛,當某一件事得到數千名目擊者的證實,真想很可能漸行漸遠。
1、種族。
2、傳統觀念。
3、時間。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讓人更道德,也不能讓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斷獲取謀生的技能,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5、簡短、模糊、重復的口號式語言,經過不斷地傳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眾接受的觀點,最終都會頑強地扎根于社會最上層,不管觀點多么荒誕。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種族不斷形成各種必要的特質,讓這種理想變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當一種文明的強盛和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停止發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隨著理想不斷消亡,種族不斷喪失越來越多的使之團結、和諧、強盛的特質。個人的個性和水平可能會得到提升,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會被過度發展的個人自我意識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種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動能力的降低,最終成為一盤散沙。恰恰在這個階段,當這些擁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體不能自我管理的時候,國家開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到文明,在理想破滅之后走向衰敗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循環過程。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他們會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語,寫自己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以及自己對這許多現象的思考和總結。以下就是我幾點個人的感受。
勒龐提出了一個群體的概念。通過他的觀察,發現群體的行為會跟個體上有很大差異。群體的行為是不理性,不需要負責的。群體做出的結論往往會跟個體理性分析做出的結論差別很大。其實這個就有點像屈原幾千年前的詩文里說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問題幾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學者勒龐把他作為一個具體的學術分支展開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公司的這種制度會有問題。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這本書后,就知道了。這就是群體的行為。所以后續在看一個人的意見,一定要區分他是群體的意見,還是來自己個體的意見。他本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中的一員。后續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會有準備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見不被群體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來,我們就會想到,群體在很多時候是非??膳碌?。尤其是群體中的個體,由于不需要對具體的事物負責,所以他的行為是非??膳?,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為在本書1895年發表后,都能從很多社會事件中得到證明。個人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個人和群體的關系。不要卷入其中。
看了此處,我才知道,原來現在西方的政治家為什么會經常在公眾集會的時候經常發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顯就是錯誤偏激的言論。原因很簡單,就是需要迅速獲得群體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斷言,越是能在群體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復偏激的斷言,越是能在群體中得到廣泛的支持。所以要成為一個群體的領導,偏執,狂妄的言論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理論根據就是出自勒龐的《烏合之眾》。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越是不對的言論,越是能得到很好的傳染和傳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維的人壓根就成為不了群體的領袖。
以前我總是認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F在通過勒龐的理論,深刻的知道這個在群體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體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動腦子想問題。他們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爭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體的感情上做努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政府行為明明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也一定要通過。其實在個人事業的成長的過程中也是的這樣的。大眾關注的不是這件事正不正確,而是你有沒有考慮到群體的感情。有個時候需要變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這個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說服群體的時候,根本不需要邏輯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動之以情”。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現在很多網紅或是創業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邏輯。在具體的事物中藥說服別人,感情會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勒龐提出領導人的名望是最能影響大眾選擇的。所以群體中的領袖一定要努力去維護和包裝的自己的名望。群體只所以服從領袖是由于領袖具有很大的名望。換句話說,說服群體其實主要是靠名望。這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不管是政治領袖還是娛樂明星,都會有很多在正常看來很不可思議的報道。其實這些宣傳無非都是為了在群體中簡歷他們的名望。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群體的一般特征。
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群體。不管他們是誰,不管他們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們因為什么湊在一起,只要他們湊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蛟S我們會認為,雖然這些人是一個群體,但他們之中每一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沒什么區別。
但是現代心理學可不這么認為。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群體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點都不相同,卻和每一個群體的特點沒什么區別。所有的群體都是一樣的,群體就像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這種群體中共同的感情與思想,就是所謂的“群體心理”?!叭后w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群體的人群四分五散,每個人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群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群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關群體共同的心理狀態沒有明確的術語可以表述,我們只能稱之為組織化的群體,或者叫心理群體。這個組織化的群體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為體現為精神的統一律。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場合中,這還不足以構成組織化群體的特點,大街上往來穿梭的人群雖然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但是這些人的目標各有不同,構不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群體,是有其前提條件限制的,缺少了這個條件,一群人就稱不上是群體。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于同一件事。有時候,即使這些人不在同一個場合上,但如果符合這個條件的話,那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群體。較為典型是的這種激烈感情的促動,比如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國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時考慮這同一個問題,那么這些原本是獨立的個人就立即形成了一個群體。
一個偶然的契機,可以讓這些原本散處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時湊在同一個場所,這時候這群人就立即表現為同一種心理特征,他們的行為再也沒什么區別了。所以,有時候三五個人會形成一個群體,而成千上萬的人卻未必會發生這種心理現象。任何時候一個民族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共同的場合——他們的人數太多了——但不管他們在哪里、他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但他們是同一個群體,他們的行為表征沒任何區別。
心理群體形成之后,就會表現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體還會表現出一些附帶的特性。組成群體的人員不同,那么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群體的附帶特性不同,而且,群體的精神結構也會有所不同。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群體進行一下分類。
所的群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不管群體是由什么人組成的,但所有的群體都有著一致性。除此之外,不同的群體還會有不同的附帶特點。構成群體的人員不同,其附帶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體還會有不同的附帶特點。構成群體的人員不同,其附帶的特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群體的普遍特性辨認出群體來,同時又可以根據群體的不同附帶特性將他們區別開來。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群體的共同特性。我們就像是自然科學家一樣,先將人類分成一個大的族系,找到并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擁有的特點,然后再區分出不同族系的個性特點。但是族系研究相對來說簡單多了,而群體的心理卻幾乎無從著手。但是族系研究相對來說簡單多了,而群體的心理卻幾乎無從著手。構成群體的種族不同,群體心理就有所不同。同一種族的構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體心理同樣有所不同。刺激群體心理的要素不同,群體心理就有所不同。即使群體承受著同種類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強度不同,群體的心理表現仍然會有所不同。以上諸多因素的變化構成了群體心理研究的困難,但幸好,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也同樣會遭遇到這些困難。
比如說,只有在小說中,一個人的性格才會一生不變。再比如說,只有環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顯的單一性。諸多權威資料都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卻會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樣,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法國國民公會中那些最殘暴的成員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現最為溫和的人。當環境正常的時候,他們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員。而當環境突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那種邪惡與殘暴,就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相信。等到暴虐過后,他們又都恢復了此前的那種善良與謹小慎微之中去,成為最老實最溫順的民眾,拿破侖就是在他們之中找到了最恭謹的臣民的。
但是我們沒辦法對群體強弱程度不同的組織做出全面的研究,我們最多能夠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體——也可以稱之為完全組織化階段的群體。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看清楚群體可以演化成一個什么模樣——不管它最終變成什么模樣,肯定不會是你所想象的那樣一成不變——也只有在這種發達的組織化階段,種族那些看起來似乎永遠也不會發生變化的特征才會體現出來一種新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群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會表現出明確的指向,我們甚至能夠看到這期間所有的變化細節。
同樣是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現象才會體現出其規律性的變化。在群體的心理特征變化中,有一些可能與獨立的個人沒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卻是完全屬于群體所特有的,這些特性從未在一個人身上具體體現出來,可是當這個人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的時候,他的舉止表現也就不可思議地體現出了這一特性。這種奇異的特性也只有在群體中才會有,而這正是我們關注的目標。
所有的群體,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征:構成這個群體的人,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區別,不管他的職業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只要他們是一個群體,那么他們就擁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集體心理。當他們成為群體中一員的時候,他們的感情、思維和行為與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迥然不同。他們在群體中的思維觀念或是感情,在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是絕無可能出現的,即使出現也絕不會形成具體的行動。
這就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足夠數量的不同個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是諸多的有機質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細胞一樣,當這些類別成分完全不同的細胞組成一個新的生命個體的時候,這個新生命個體的表現與構成它的細胞組織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個體就會組合成一種全新的存在,這個全新的存在與構成這種存在的每一個個體沒任何共同之處。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群中,表現為其構成要素的總和或是它們的平均值——但這個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是缺乏統計學上的依據與相關例證的。實際情況是,正像兩種化學元素——如酸和堿——產生了化學反應之后形成了一種新物質一樣,這種新物質的屬性完全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屬性。而群體的表現也正與構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完全不同,沒有任何或絲毫的相近之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更像是一張應該被釘在床頭的便簽,讓我們盡量保持清醒。
一、群體心理。
心理群體的特質是人性的特質決定的,人性的特質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所以群體心理是無意識的,同時,群體也是沖動的奴隸,強烈的情感暗示能帶來巨大的能量,也能帶來巨大的'破壞。
當個人融入群體時,智商不如獨立時來得高。三人市虎,以訛傳訛,當某一件事得到數千名目擊者的證實,真想很可能漸行漸遠。
二、影響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的因素。
1、種族。
2、傳統觀念。
3、時間。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讓人更道德,也不能讓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斷獲取謀生的技能,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5、簡短、模糊、重復的口號式語言,經過不斷地傳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眾接受的觀點,最終都會頑強地扎根于社會最上層,不管觀點多么荒誕。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種族不斷形成各種必要的特質,讓這種理想變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當一種文明的強盛和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停止發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隨著理想不斷消亡,種族不斷喪失越來越多的使之團結、和諧、強盛的特質。個人的個性和水平可能會得到提升,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會被過度發展的個人自我意識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種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動能力的降低,最終成為一盤散沙。恰恰在這個階段,當這些擁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體不能自我管理的時候,國家開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到文明,在理想破滅之后走向衰敗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循環過程。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西方國家一百多年,而我的觀點是,這種無論時間、空間上的差距有多大,群體心理卻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恰恰說明了這樣心理是來自人類本身的。
人類都是由人猿進化而來,追根溯源說白了也就只是萬千動物之一,也具有動物都具有的特征。盡管人類經過多年進化、受教育、思想在一個又一個文明時代中更迭,但仍是有著動物的屬性的。當人作為一個個體行動時,他的理智總是大腦的主要操縱者,由此他可以判斷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錯的,從而避免錯誤。而當人作為群體時恰恰是情感作為大腦的主要操縱者。所以群體的特征往往是沖動、易變、急躁的'。因為我們自原始時代繼承而來的破壞性和野蠻的本能潛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當他進入一個不負責任的群體時,因為知道不會被處罰,這種本能便會得到更加徹底的釋放。龐勒稱群體為“無名氏”,因為群體的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所以他們對于責任的約束感就會完全消失。這樣的心理讓我不免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網絡暴力情況。鍵盤俠們在一個匿名的網絡群體中肆無忌憚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是辱罵詛咒某一個人,有時便會演變成“怒懟”。這樣的行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種因不用負責任而產生的無所顧忌。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原委就會隨大流去指責某件事或者某個人,這便是群體對于個人的同化作用。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的時代,群體理應是一種穩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向上,一個國家民族才會穩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時常發現,其實我們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聰明,他們說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問題……現在直到將來都會不斷重復,只不過換了一個外殼而已。《烏合之眾》對群體心理的洞悉,就是這樣,我們都早已知道問題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種人類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斷再犯。“知道”與“做到”的差距,整個人類如此,何況個人。
不知為何,中文版書名《烏合之眾》,直接有了如此明確的貶義,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顯中性的,雖然內容依然……全書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總體十分精彩,憑我短短的社會閱歷,深感不能完全領會,直接摘錄一些作者的觀點,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記錄如下:
個體與群體,就好比細胞與生物體,生物體雖由細胞組成,但具有很多細胞沒有的特性,而我們作為個體來研究群體,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個體融入群體之后,個性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會轉向群體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體沖動、易變、輕信、急躁、偏執、專橫、感性、極端化、不允許懷疑和不確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狀態……這與組成群體的個體素質無關,這時候其決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種“無意識”的層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與凡夫俗子組成的群里,差別不大。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
時勢造英雄,其實英雄只是一個被動的產物,英雄的出現是必然的,但具體是誰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觀念必須經過簡化才能被群眾接受,這和做產品很像,普適的產品一定是非常簡單通用的。
群體的道德,會比個人的更好或更壞。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梢赃_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響群體,萬萬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絕對不可以采用論證的方式,而是應該從情感層面施加影響。而且,想要讓這種信念在群體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導致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
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夸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群體的“上帝”從未消失,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立者之所以能夠站住腳,是因為他們成功的激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眾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隨時準備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
我們在用不同的.詞語代表相同的意義,用相同的詞語代表不同的意義。不明確的詞語,有時反而影響最大。
當群體因為社會的動蕩或信仰變化,對某些詞語喚起的形象深感厭惡時,假如事物因為與傳統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無法改變,那么一個真正的政治家的當務之急,就是在不傷害事物本身的同時趕緊變換說法。比如把“地租”變成“土地稅”。
群體有著服從頭領的本能需要,或者說個體無意識里有一種犯賤的需要。領袖需要特別的堅定,而他堅定的觀點,是否正確并不關鍵。
領袖動員的手段——斷言、重復、傳染。領袖需要名望,名望的特點就是阻止我們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的判斷力徹底麻木。
種族的強大,在于一個民族普遍信念和情感,是十分穩定的,聯想到中國歷史上幾次非漢族統治,本來是入侵,結果都是更多的被漢化。
群體在客觀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社會一直都在以一種“感性”的方式進化。我們不該對群體求全責備,說他們經常受到無意識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動腦筋。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他們開動腦筋考慮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會成長出文明,人類也不會有自己的歷史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這本書很短,是一百年前的書,應該屬于啟蒙運動的讀物,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都是伴隨著兩次技術革命而起的,正因為西方的現代化比中國起步早幾百年,中國改革開放后才逐步趕上,但是2個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烏合之眾多引用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當然提到了拿破侖和巴士底獄事件。烏合之眾說的是集體無意識,民眾是盲從的,野蠻的,不理性的。當然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有社會認同的傾向,會迷失自我。
雖然我看這本書一知半解,但是也看完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一書的作者對女性群體有一種固執的偏見。
他在闡述大眾心理是如何使人產生群體性幻覺一節中,列舉了以下幾個真實的例子:。
幾位水手在搜尋遇難船只時,發現了他們正在尋找的救生船,并且聽到了救生船上遇難者們的呼喊。當他們駛近卻發現那不過是幾根順著洋流漂來的樹枝。
耶路撒冷的圣喬治顯現在所有十字軍士兵面前。
以及色當一役,數千名參與戰爭的官兵對究竟是誰指揮了這場著名的戰爭始終各執一詞。
另外一個故事中,一名受到錯誤提示的母親把一名在波爾多遭到殺害的兒童的尸體錯認成自己的孩子。
作者由此得出結論,“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既最沒主見的人”。
感謝作者,他完美的`演示了個體在社會群體中是如何遭受蒙蔽并由此失去判斷力的。
他用自己的偏見,給這段話加上了一段極為貼切注解:“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本周書單為《烏合之眾》,作者龐勒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本講大眾心理的書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學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贊??赡芤驗樘珜W術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場景,這本《烏合之眾》看起來其實有點吃力。
其實從書名就可以反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群體是無智慧的。乍一聽與我們之前認同的群體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書其實需要特別界定作者對于群體的定義:群體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通常所說的群體智慧其實和烏合之眾提到的群體其實有點不同。個人覺得群體智慧中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角度,這樣對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最后就可以選擇一種更快更好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在群體智慧里,每個個體是有個性的,并且這種個性還是促成群體智慧優勢不可或缺的要素。
換句話說,群體智慧中,群體是個形容詞,強調的是多個解決方案。而群體無智慧中的群體是個名詞,指一群人聚在一起,關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樣情感,個性服從于共性的狀態。叨逼這么久,估計把你繞暈了,總之記住一點就好:群體智慧和群體無智慧是不沖突的,兩者的群體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看到這個觀點,你是不是會嚇一跳?說好的歷史發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的呢?在作者看來,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因為群體的思考和行動決策與個體在正常狀態下是截然不同的。群體被以下3種因素所驅使:本能、傳染和暗示。
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但是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體中,曾經牢固地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只有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和宣泄。
在群體中,任何一種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動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作出犧牲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來主宰。
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放大非理性的沖動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當人的自我意識消失,思想和情感都會任由暗示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轉向同一個方向,于是暗示的觀念就會在霎時轉化為行動或者傾向。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有以下特點:
在群體狀態下,一個有著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人已經消失,融入集體后,他成為了而一個再也不受自己意愿控制與支配的玩偶。任何一個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在群體中,眾目睽睽下所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會變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傳說之中,呈現出多種怪異的版本。因為群體慣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力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群體因為用形象來思維,很容易引發幻覺現象,無法區別真實與幻覺,沒有能力區別主觀和客觀。
時髦觀念因為環境而產生,非常容易讓人著迷,然而來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并發揮持久的影響?;居^念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比如宗教觀念,社會主義和民主觀念。因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并且容易夸張,容易陷入極端,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群體產生有效的影響,它就必須披上形象的外衣。
想要領導群體,需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眾想象力的是什么,都必須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結舌的驚人形象。
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對于這些間接因素,沒有什么好說的,都是一個長期過程累積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群體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他們本能地轉向那些他們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經驗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群眾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讓危險的幻想歸于破滅的有效手段。群眾從不受理性的影響,他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
本書看完之后,對群體心理觸動比較大,對于那些左右宗教狂熱分子的力量也終于有所理解。能夠對現有現象給出合理解釋應該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標。不過整本書的基調還是蠻黑暗的,從人性的陰暗面去剖析群體,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