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積累經驗和教訓的一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和決策。接下來是一些頗具見地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獨特的思考和觀點。
學民族心得體會
學民族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學民族成為了校園教育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學民族納入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在我多年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深刻體會到學民族帶給我和他人的影響和感悟,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二段:學民族的價值觀影響。
學民族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的學問和德行,通過對于古代經典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許多寶貴的品德和道德準則。學民族培養了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讓我明白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博大精深。比如,通過學習《論語》、《大學》,我了解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道德原則,懂得了忠誠、正直、謙虛等美德,這些都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始終緊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用實際行動彰顯著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第三段:學民族的愛國情懷培養。
學民族通過滋養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培養了我們的愛國之情。通過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我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感愈發油然而生。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祖國提供的一切。同時,學民族也增強了我們對于民族團結和自信心的認同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中,我時刻保持著對于我國偉大歷史和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竭盡所能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民族實際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我們不應忽視并喪失傳統的淵源。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不僅是對于歷史的尊重,更是為了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成為有責任感和社會價值的人。學民族讓我獲得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優勢,在與人交流中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個性與魅力。同時,通過學習民族文化,我深入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邃內涵,也更加自信地介紹和推廣中國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
第五段:結語。
總之,學民族是我們培養自己,關注社會他人以及凝聚民族力量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學民族不僅為我們的成長和積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不忘本源,為了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持之以恒地學習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學民族,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民族民俗心得體會
近年來,中國正在逐漸走出“快餐文化”的陰影,民間文化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熱愛。在這個過程中,民族民俗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之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研究和保護的對象。我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幸參與了一些民族民俗活動,并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
在現今便利與娛樂兼備的生活節奏中,傳統的民俗文化就像是一扇通往純真和本真的大門,使人們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份溫暖和認同感。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在其中我們可以品味到古老而典雅的審美,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氣息,也能夠看到城鄉差異之間的文化烙印。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都是由人們自主發起的,由太多的人的協作和貢獻。通過這些活動,能夠表現出人們的群體意識與文化自我認同,豐富了文化的生態系統,為民族文化惠及更多的人們擴大了平臺。
二、傳統民俗文化在當地策劃的作用。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民俗,這些民俗一方面是當地歷史的印證和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種傳承。由此,傳統民俗活動的策劃,對于當地的人們具有極大的意義。不僅可以增強當地的文化凝聚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活動將更多的文化元素納入其中,讓當地不同的群體在相互交流中實現更好的文化融合與自我認知。在當地策劃的基礎上,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傳承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依靠當地自身優勢,集體的力量和影響力。
三、傳統民俗文化的轉化。
現今民俗文化的體驗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文化展示和傳承活動,而是與發展的多種元素與形式相結合,成為了一種具有新意和新思維的文化表達方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良的民俗文化傳承及發展方式,如地方節慶、實際操辦、戶外拓展等,都是為了更好的取得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傳承和發展,呈現出新的時代氣息。在這種轉變中,傳統民俗文化得以繁榮和生長,也得以自我更新和進化,它以它本身的魅力,為人們的生命隈見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光彩。
通過參與一些民族民俗活動,我切身感到,民族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體驗,也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諸如傳統的端午節游戲、靈活的節日慶典、莊重的祭祀儀式等,讓我更加了解和愛上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同時,這些活動也是團結與積極進取的仿佛,同心協力,不斷進步,讓我深切地體驗到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帶來的自我改變和成長。不斷地挑戰自我,也更好的體積和認同了傳統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歸屬感。
五、期待更多人走進民族民俗文化。
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民族民俗文化不斷擴大著影響力和作用,相信也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輿論和支持,民眾也將不斷地走進和享受這樣一種文化。無論身處何時何處,傳統文化的價值都是無盡的,也許它不會被如今世界的許多人所關注,但是它卻讓人們從中用眼和聽取尊重歷史與文化的聲音。態度而學習到更多的思維和情感的激發,同時為傳承自己的文化爭取更多的支持與發展機會。
綜上所述,民族民俗文化是人們在生活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它也是社會文化傳承和進步的一份不可或缺的財富?!拔幕孕拧⒚褡遄孕拧辈粌H可以塑造社會和諧發展,也能夠讓每個人從中汲取智慧和能源,從而帶領我們走進更加美好和幸福的未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解和參與到民族民俗中來,共同尋求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之路。
民族史心得體會
第一段:引言(150字)。
民族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它記錄了一個民族的興衰、發展和成就。對于我們個體來說,民族史是了解和認識自己身處的國家、民族和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學習民族史的過程中,我深感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幫助我看清過去、認識現在、預見未來。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在學習民族史中的體會和感悟。
第二段:傳承文化(250字)。
學習民族史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文化的傳承和重要性。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靈魂的體現,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源泉。通過學習民族史,我理解到了同胞們在歷史的洪流中所經歷的曲折與堅守,他們為了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不遺余力。這讓我明白,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通過傳承文化,我們將保持一種自信、自尊和自豪,同時也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第三段:深化認識(250字)。
學習民族史還讓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軌跡和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這使我深受鼓舞,激勵著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而努力奮斗。同時,學習民族史也使我看到了歷史的教訓和痛苦,這不僅讓我明白了有關國家和民族興衰的原因,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深化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讓我能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更有責任心地投身于社會。
第四段:獨立思考(250字)。
學習民族史讓我學會了獨立思考。歷史給了我們許多經驗和教訓,但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無條件地盲從歷史。通過學習,我明白了歷史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重復歷史,而是要根據時代的需求,積極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我更加自主地選擇發展方向,并為之努力奮斗。通過獨立思考,我們能夠創新,為國家、民族和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第五段:愛國情懷(300字)。
學習民族史讓我培養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歷史告訴我,一個民族只有在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上,才能保有自己的獨特價值觀和文化。因此,每當我了解到歷史上國家的困境和危機時,我深感祖國興旺發達的重要性。我深深愛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愿意為之付出一切努力。學習民族史讓我明白,只有堅守自己的土地、熱愛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結:民族史幫助我們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深化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愛國情懷。通過學習民族史,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同時也明白了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唯有堅持傳承文化、深化認識、獨立思考和熱愛國家,我們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民族民俗心得體會
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歷史、文化、心理、行為的綜合體現,包括節日慶典、風俗習慣、口頭傳說、器具工藝、服裝風格、音樂舞蹈等等。在探究民族民俗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還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歷史沉淀的厚重。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民族民俗心得體會。
第二段:通過參觀博物館,我了解了許多不同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
近年來,我有幸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從中了解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比如,我去過故宮博物院,那里展現了中國古代宮廷文化,讓我了解了宮廷制度、宮殿建筑、皇家器物等等;我還去了少數民族博物館,那里陳列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用品、服裝、民俗節日等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藏族和蒙古族的展廳。藏族展廳里展現了藏族人的信仰、建筑、手工藝等等,而蒙古族展廳則展示了草原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旅游文化等等。通過參觀這些博物館,我深深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之美,也更好地了解了中國民族多樣性。
第三段:參加民俗節日,我親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參觀博物館,我還有機會參加了一些民俗節日。比如,我去過西南地區的苗族山歌節,那里的苗族姑娘穿著絢麗的服裝,載歌載舞,使觀眾不禁為之沉醉;還有東北的冬至節,那里的人們吃餃子、喝湯圓,共度團圓的時光。今年春節期間,我還去了西安參加了元宵節的活動,那里有傳統的燈展,還有非遺表演和年畫之類的展覽。這些民俗節日活動給了我非常美好的回憶,讓我體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我明白了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段:在生活中,我盡可能保留和傳承關于民俗文化的知識和技能。
同時,我也在努力繼承和傳承有關民俗文化的知識和技能。比如,我會自己繡針線、編麥穗,嘗試制作一些小物件;我還學習了傳統棕編技藝,制作了一些漂亮的籃子。在家里,我和父母也會一起做一些傳統的食品,如酥皮鮮肉月餅和豆腐腦之類的,不僅可以品嘗美食,還可以傳承文化。我還喜歡收集一些文化遺產,如年畫、剪紙、容器和餐具等等,讓它們成為我的家居裝飾或禮物贈送。這些行為和習慣,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也讓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了傳統文化。
第五段:結語。
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歷史、文化、心理、行為的綜合體現。通過參觀博物館、參加民俗節日、在生活中保留并傳承傳統文化等等,我逐漸明白民族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和魅力所在。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踐行“積累、消化、延續”的傳統文化傳承之路,讓傳統文化美好的品質在我的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民族觀心得體會
民族觀是指對于自己所屬民族的認同和情感態度。民族觀影響了個體對待自己民族的態度以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互動。在當今世界上,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對于個體來說,培養一個正確的民族觀意義重大。在我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民族觀的重要性,下面將從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自尊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二段: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是一個個體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深地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首先,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使得我以中國人的身份感到自豪。無論是五千年的文明史,還是世界級的古代科技和文學作品,都為我加深了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其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這豐富了我們的國家形象,也讓我更加珍惜中國人民大家庭的凝聚力。
第三段: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指不同民族之間建立和諧、友好關系的承諾。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和交流變得越發重要。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堅持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例如,在學校里,我有幸結識了許多來自不同民族的同學,他們的存在豐富了我的社交圈子,也加深了我對于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認識。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民族團結的活動,傳播友愛和團結的理念,增強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第四段:民族自尊。
民族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一個民族只有具備自尊和自信心,才能走得更遠。作為中國人,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我為中國的成就感到驕傲。然而,在國際交往中,一些歷史原因或文化差異可能會造成對中國的誤解和歧視。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該堅定地維護自己民族的權益,提高自己民族的形象,展現出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民族的自尊和尊重,要以平等和公正的態度對待其他民族。只有在互相尊重中,我們的民族自尊才能真正得到彰顯。
第五段:總結。
在當今世界的多元化背景下,培養正確的民族觀對于個體來說越來越重要。通過加強民族認同,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加強民族團結,我們能夠與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共同促進社會的進步;通過加強民族自尊,我們能夠展現自己民族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民族觀,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國家大家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民族繡心得體會
民族繡是我國傳統手藝之一,其獨特的風格和工藝技巧深受人們喜愛。我從小就對民族繡情有獨鐘,近年來更是加入了學習民族繡的行列。通過學習和練習,我深深感受到民族繡帶給我的樂趣和體會。下面我將分享我對民族繡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民族繡需要耐心。民族繡的圖案十分細膩,繡針需要反復插入繡布中,絲線需要細心地穿插,一粒針一線都需要仔細斟酌。這需要繡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耐心。我的學習經歷告訴我,只有保持耐心,才能細心地完成每一處細節,才能將民族繡的精神傳遞出來。學習民族繡鍛煉了我的耐心,也使我更加細致入微。
其次,學習民族繡需要專注。繡制民族繡需要對主題和配色進行仔細地選擇,還需要對細節進行反復的琢磨和修正。每一根絲線的顏色、長度和位置都需要仔細斟酌,以確保繡制出來的作品能夠完美地展現出民族繡的特點。通過不斷的練習,我學會了如何專注于手中的工作,如何用心去感受每一根絲線的變化,如何追求盡善盡美的繡品。專注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繡的技法和精神,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再次,學習民族繡需要傾聽。在學習民族繡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身邊許多有經驗的繡娘和繡匠。他們樂于分享他們的繡藝心得和經驗。通過傾聽他們的教誨和指導,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們不僅教會了我如何運用不同的繡針和線孔,還教會了我如何選擇合適的圖案和布料。在他們的指導下,我不斷進步,也感受到了民族繡的文化底蘊和獨特之處。
最后,學習民族繡需要創新。民族繡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然而,傳統總是需要與時俱進,需要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作為一名年輕的繡者,我嘗試將傳統的繡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新出一些風格新穎的繡品。例如,在傳統的花鳥圖案中,我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讓圖案更加生動和富有活力。學習民族繡的過程中,我發現繡藝的創新是無窮無盡的,只有不斷嘗試和創新,才能推動民族繡的發展。
總而言之,學習民族繡不僅需要耐心和專注,還需要傾聽和創新。這些體會讓我懂得了民族繡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修身養性的意義。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民族繡的藝術精髓。作為一名學習民族繡的人,我愿意不斷努力,一直走在民族繡的藝術道路上。
民族繡心得體會
民族繡是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它以獨特的繡法和精美的圖案贏得了世界的贊譽。作為一位民族繡的愛好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繡帶給我的樂趣和心得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體會和感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首先,民族繡讓我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繡花可能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一項瑣碎的活動,但實際上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想象力。在繡制過程中,我可以自由地選擇圖案、線針和顏色,將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表達出來。每一針每一線都是我用心的產物,這種創造的樂趣讓我感到無比滿足。
其次,民族繡讓我更加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中國的民族繡源遠流長,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獨特的繡法和圖案,每一種繡法都代表著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通過學習和繡制民族繡,我漸漸地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它。民族繡讓我意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
第三,民族繡讓我感受到了細致和耐心的重要性。繡花需要細心和耐心,每一針都需要仔細描繪,每一線都需要精確地穿過布料。在繡制過程中,我不得不靜下心來,專注于每個細節,這讓我在反復練習和修正中培養了細致和耐心的品質。我相信這些品質在生活中同樣重要,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與他人相處,都需要我們耐心和細致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四,民族繡讓我領略到了藝術之美。民族繡的圖案精美絕倫,線條流暢而有層次感,色彩豐富而鮮艷。每一個圖案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內涵。通過繡制民族繡,我更加欣賞和理解藝術的力量,它能夠用最簡單的線和針,創造出令人心動的作品。藝術不僅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也能夠啟發思考和激發創造力。
最后,民族繡讓我收獲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在繁忙和喧囂的現代社會中,繡花成為了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也是我遠離煩惱和壓力的一種方式。當我坐在陽臺上,繡著花卉圖案,一針一線地細細品味,內心變得寧靜而平和。民族繡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手工藝,更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和追求。
總結起來,民族繡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傳統手工藝,它不僅讓我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更讓我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培養了細致和耐心的品質,領略到了藝術之美,并帶給我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民族繡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傳承和發揚這項寶貴的傳統藝術,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民族繡。
民族民俗心得體會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深體會到了“民族民俗”的魅力。我從小在家中便被灌輸著對于家鄉民俗文化的敬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加意識到了這種文化對于人們心靈的影響。在我的眼里,“民族民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文化,而是價值觀、心靈歸屬、社交禮儀、自我認同的表現。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我在探尋和傳承“民族民俗”方面的體會和經驗。
從小到大,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牢固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體驗到,民族民俗從根本上塑造了我對于價值觀的理解和世界觀的構建。例如,中國人喜歡過年的熱鬧和紅色,因為在我們的紅色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幸運、喜慶和好運,貫穿于整個中國年俗中。這種價值觀反映不僅在我們日常的行為和習俗中,而且反映在我們的衣服、房間、食物等生活物品中。
傳統的社交禮節在今天的民俗文化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禮節和規范如同一種無聲的語言,讓人們在相互交往時更加和諧。在中國,每個年齡段和不同的社會地位都有相應的行為和語言規范,人與人之間培養了一些特殊的互動方式。這種互動方式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它有助于促進個體和團體的聯系和交流。
民俗文化對于人們的身份認同具有重要影響。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像旗袍、燕尾服等服飾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人們所屬的社會群體。這種認同不僅僅是對于自己的意識形態的肯定,也是對于所屬文化群體的連續性和資深的尊重。在這樣的認可背景下,人們的自信和自尊也將會得到提高,生活中的“自我”意識也更加深刻。
第五段:結論。
民族民俗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敬仰、傳承和宣揚民族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沉浸在傳統文化中,我們不僅能夠獲得無窮的精神世界,也能夠對于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有獲得新的發現,提升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甚至是否認美好的生活與文化形象。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自己對于在保護傳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讓我們對于文化產生的力量來公布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社會。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大家快來快來!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大家知道嗎?我國有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而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滿族的服飾!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大家了解了嗎?我們趕快去看看吧!”
“快看快看!這是滿族婦女穿的鞋子,她們的鞋子上繡著漂亮花朵和飾品,鞋底中央有10公分高的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種鞋走起路來,昂首挺胸顯得十分高貴。女子喜歡穿長的旗裝,這可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呢!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裝逐漸停止生產,而女旗裝則不斷演化,逐漸變成了緊身又合體的曲線型旗裝和流線型旗裝?!?/p>
“那大家自由活動,到處看看吧,要聽我介紹的就跟我一起去逛!滿族服飾呀,色彩大多是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征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裝上鑲白色的花邊。滿族婦女心靈手巧,十分擅長刺繡,她們在衣領、鞋面、錢包、枕頭等物品上繡滿了花卉、芳草、鶴、鹿、龍、鳳等吉祥圖案。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隨其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演變著,在服裝款式上,服飾彩與服飾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p>
“大家可以慢慢地觀看,有不明白的可以問我,我會為大家解答的!”
“請問,旗袍是怎么來的呢?”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游客問。
“好!我為大家解說一下。到了明朝之后,從南邊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匹做的。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后,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制,入關之后,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制,不可逾越。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有些還用了綢緞制作。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開展八旗制度以后,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了,大家明白了嗎?”
“哦!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旗袍也有這樣的歷史啊!這次旅游真是太有意義了!”那個年輕漂亮的女游客說。
“恩!好了好了!各位游客們!快集合起來!”我大聲地喊著。
“滿族服飾美麗優雅、具有特色,是十分值得我們贊賞的!好了!今天的旅行結束了!大家先回酒店休息吧!明天我再帶領大家參觀其他富有名族特色的東西!好了大家趕快回去吧!明天見咯!”
美麗的維吾爾族服裝。
你們知道嗎,維吾爾族的服裝特別漂亮呢,就跟他們的人一樣美麗迷人。
維吾爾人熱情奔放、性格豪邁,所以服飾特點當然就顯而易見了!花樣較多,看上去非常優美;式樣寬松、灑脫,色彩對比強烈。
維吾爾人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服裝特點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但有些服飾采用了動物紋,不過數量很少。也有借鑒他民族的紋樣,如“壽”字紋等。
維吾爾族雖然男女老少都愛美,但是男裝和女裝總是有不一樣的.特點。
維吾爾族的女子喜歡戴耳環、手鐲、項鏈等裝飾物,甚至有些女孩子從五、六歲開始,就開始扎耳洞,佩帶耳環。少女都梳十多條發辮,以長發為美的代表?;楹笠话愀臑閮蓷l,辮梢散開,頭上帶月亮形梳子作裝飾,也有將雙辮盤起來的人。婦女愛穿寬袖輕盈的連衣裙,衣料一般選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綢”。很喜歡有對比色的服裝,這樣看起來,紅的就變得更亮,綠的變得更翠。服裝都有著有著色澤明麗,濃郁華麗的特點。
維吾爾族的男袍稱“袷袢”。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巾扎腰。男性特別講究黑白效果,這樣才覺得粗獷、奔放、豪爽。青年男裝在復季為白色布面料縫制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都有裝飾著花邊,這樣的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起來也很方便,快捷。再配上青色長褲,穿皮靴,更體現出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族的服飾是有自己最獨特的特點,那就是突出了維吾爾族的豪爽的性格和美麗的的特點。
民族的民風民俗作文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民族民俗的作文
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里人們都要舉行包湯圓、猜燈謎、賞花燈的活動。每年這天,我們全家都會聚在一起吃湯圓鬧元宵,聽說這樣預示著來年團團圓圓、吉祥美滿。
放學回到家,我便看見爸爸媽媽有說有笑地圍在一張小圓桌前不停地忙碌著。仔細一看,原來他們在包湯圓。只見他們把揉好的面團揪成一個個小面團,然后搓成一個個小球,再用拇指在中間按一個小坑把餡子放進去,最后熟練地把他們搓成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湯圓。這時。我也迫不及待的丟下書包,洗好手,加入包湯圓的隊伍中。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自己親手包的湯圓別提有多開心,今年的元宵節真讓人難忘呀!
少數民族的民俗
熱情的哈尼族人無論是住房、節日、食品、服飾還是歌舞,都給人新穎、奇特的感覺。
勤勞簡樸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紅河兩岸哀牢山區的半山腰中,那一棟棟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顧名思義就是房屋樣子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于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筑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后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愿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琳麋美觀,獨具一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如夢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我們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殺一頭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水祭獻祖先。節日里家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斷,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許多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后,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愿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隨后男人們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喜氣洋洋,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哈尼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一天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歡吃干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還喜歡將瘦肉剁細,與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們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腌肉一起吃。他們還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飯、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寶飯、紫米汽鍋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這些食物具有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一大塊一大塊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這,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歡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分都給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細算,常常把吃鮮剩余的豬肉、牛肉制成別具風味的火熏臘肉和干巴,常年儲備以待客。將肉切成條狀,撒上花椒面、鹽、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懸掛于火塘之上,任其煙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臘肉和干巴都變成了紫紅色,香噴噴又略含鮮味,取下裝進一只特制的大蔑籠中,懸掛屋梁上,則一年四季都可備吃了?;鹧D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貴佳肴呢!
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并向內別,最后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熱愛生活,婦女服飾絢麗多彩,斑斕奪目,衣料以黑色、藍色為主,個個婦女都會刺繡挑花,衣襟、袖口、褲邊都要用各色彩線繡上種種圖案,飛針走線,技藝精湛,色調對比強烈,并用銀鏈、銀幣、銀泡作為胸飾和腰飾,頭上戴的是用紅、黃、藍、白各色毛線扎就的`花冠,綴以各種式樣的銀質頭飾和彩珠,喜慶節日穿在身上,滿身華麗,美不勝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風景線。男人的衣服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而且大多數已經漢化。
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愛好彈三弦和四弦,姑娘們喜歡吹“巴烏”和“響蔑”。“巴烏”用細竹管制成,形狀象笛,音調幽雅深沉,適于抒發感情。“響蔑”是一種竹片制的吹彈樂器,聲音細膩柔和,如同竊竊私語,最適于表達初戀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間流傳的哈尼民歌種類很多,有“哈巴”(敘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兒歌)、“阿尼托”(搖兒歌)、“然米比”(婚禮歌)、“迷煞維”(喪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種古老的敘事歌,主要流行在紅河一帶,多由專門請來的歌手或老人在年節喜慶或祭祀儀式等場合演唱,內容有開天辟地、民族遷徙、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薩拉衣”開頭,由一人主唱、聽眾在每段結束發出“薩———薩”的喝彩聲;它的曲調莊重嚴肅,低緩悠揚,音樂與語言結合密切,有說唱的特點。
哈尼地區存在大量的、在山間田野即興演唱的民歌,稱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兒”等。這種歌常以歌唱愛情、歌唱勞動或生活所感為主要內容,曲調嘹亮舒展,旋律優美動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場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聲唱和小聲唱之分:大聲唱的多屬于山間放歌形式,一般曲調高亢明亮,情緒飽滿而歡快;小聲唱的多為低聲淺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種稱作“呆航車”的情歌,是指夜間青年男女在專門社交娛樂場地歌舞擇偶時唱的一種歌曲,有的也可以載歌載舞,非常歡愉、活潑。
白鷴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云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
白鷴舞恬靜優美。在穩重的鼓聲伴奏下,在均勻顫動的韻律中,表現白鷴在林中窺看、漫步尋食、溪邊飲水、嬉戲玩翅、亮翅飛翔等內容。舞蹈語匯豐富、動作優美,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
由于氣候等自然的關系,元陽縣等哈尼族地區,白鷴鳥較多,它們會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邊,嬉戲、喝水、起舞,會變換簡單的動作和圖形。相傳很久以前,一只美麗的白鷴鳥在樹上棲息時,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樹下,于是它來回飛翔找尋,用咀含來珍貴的藥草給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鷴鳥才展翅飛向遠方。為了感激和懷念善良的白鷴鳥,老人用芭蕉葉摹仿白鷴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縣一帶還在沿用芭蕉葉或棕葉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認為白鷴善良、聰敏,視白鷴為善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之情,白鷴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臨了,哈尼寨卻歌聲不斷。
文檔為doc格式。
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熱情的哈尼族人無論是住房、節日、食品、服飾還是歌舞,都給人新穎、奇特的感覺。
勤勞簡樸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紅河兩岸哀牢山區的半山腰中,那一棟棟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顧名思義就是房屋樣子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于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筑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后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腿藖砹耍魅司蛧诨鹛吝?,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愿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琳麋美觀,獨具一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如夢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我們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殺一頭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水祭獻祖先。節日里家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斷,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許多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后,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愿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隨后男人們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喜氣洋洋,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哈尼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一天兩餐,以大米為主,玉米為輔,喜歡吃干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還喜歡將瘦肉剁細,與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們愛吃糯米粑粑,用芭蕉葉包著與腌肉一起吃。他們還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飯、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寶飯、紫米汽鍋雞、紫米甜酒煮雞蛋、紫米藥糖粥等。這些食物具有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強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極愛吃肉,豬、牛、羊、雞、鴨,一大塊一大塊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這,才是主人待客之禮,客從主意之道,大家歡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殺豬宰雞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戶男女長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臟等最鮮嫩可口的部分都給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細算,常常把吃鮮剩余的豬肉、牛肉制成別具風味的火熏臘肉和干巴,常年儲備以待客。將肉切成條狀,撒上花椒面、鹽、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懸掛于火塘之上,任其煙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臘肉和干巴都變成了紫紅色,香噴噴又略含鮮味,取下裝進一只特制的大蔑籠中,懸掛屋梁上,則一年四季都可備吃了?;鹧D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貴佳肴呢!
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并向內別,最后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熱愛生活,婦女服飾絢麗多彩,斑斕奪目,衣料以黑色、藍色為主,個個婦女都會刺繡挑花,衣襟、袖口、褲邊都要用各色彩線繡上種種圖案,飛針走線,技藝精湛,色調對比強烈,并用銀鏈、銀幣、銀泡作為胸飾和腰飾,頭上戴的是用紅、黃、藍、白各色毛線扎就的`花冠,綴以各種式樣的銀質頭飾和彩珠,喜慶節日穿在身上,滿身華麗,美不勝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風景線。男人的衣服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而且大多數已經漢化。
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愛好彈三弦和四弦,姑娘們喜歡吹“巴烏”和“響蔑”?!鞍蜑酢庇眉氈窆苤瞥?,形狀象笛,音調幽雅深沉,適于抒發感情?!绊懨铩笔且环N竹片制的吹彈樂器,聲音細膩柔和,如同竊竊私語,最適于表達初戀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間流傳的哈尼民歌種類很多,有“哈巴”(敘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兒歌)、“阿尼托”(搖兒歌)、“然米比”(婚禮歌)、“迷煞維”(喪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肮汀笔且环N古老的敘事歌,主要流行在紅河一帶,多由專門請來的歌手或老人在年節喜慶或祭祀儀式等場合演唱,內容有開天辟地、民族遷徙、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薩拉衣”開頭,由一人主唱、聽眾在每段結束發出“薩———薩”的喝彩聲;它的曲調莊重嚴肅,低緩悠揚,音樂與語言結合密切,有說唱的特點。
哈尼地區存在大量的、在山間田野即興演唱的民歌,稱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兒”等。這種歌常以歌唱愛情、歌唱勞動或生活所感為主要內容,曲調嘹亮舒展,旋律優美動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場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聲唱和小聲唱之分:大聲唱的多屬于山間放歌形式,一般曲調高亢明亮,情緒飽滿而歡快;小聲唱的多為低聲淺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種稱作“呆航車”的情歌,是指夜間青年男女在專門社交娛樂場地歌舞擇偶時唱的一種歌曲,有的也可以載歌載舞,非常歡愉、活潑。
白鷴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云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
白鷴舞恬靜優美。在穩重的鼓聲伴奏下,在均勻顫動的韻律中,表現白鷴在林中窺看、漫步尋食、溪邊飲水、嬉戲玩翅、亮翅飛翔等內容。舞蹈語匯豐富、動作優美,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
由于氣候等自然的關系,元陽縣等哈尼族地區,白鷴鳥較多,它們會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邊,嬉戲、喝水、起舞,會變換簡單的動作和圖形。相傳很久以前,一只美麗的白鷴鳥在樹上棲息時,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樹下,于是它來回飛翔找尋,用咀含來珍貴的藥草給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鷴鳥才展翅飛向遠方。為了感激和懷念善良的白鷴鳥,老人用芭蕉葉摹仿白鷴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縣一帶還在沿用芭蕉葉或棕葉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認為白鷴善良、聰敏,視白鷴為善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之情,白鷴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臨了,哈尼寨卻歌聲不斷。
民族民俗的作文
一個民族誕生了,就得延續下去。一個民族的民俗誕生了,就得發揚。
東方終于吐出了魚肚白,清晨的清涼早已經消去了人們的睡意,氤氳的霧水纏綿在山與山的間隙。公雞的鳴叫打破了村莊的寧靜,過了不久,陸地上就有了行人的身影,紅通通的太陽爬在了山頭上,好似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立在那。暖和的陽光撒在了這西山的村莊里。
這里是少數民族生活的棲息地。這里生活著少數民族彝族,說的更確切點,這里生活著彝族中為數不多的阿細族。阿細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熱情,大方,淳樸的民族。他們老老實實的在這塊養育他們的土地上耕作,就這樣幾十代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以前,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樣,甚至不會說漢語。但當有人問他們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意的說:“阿細跳月”。因為阿細跳月,他們走出了這狹小的山區,走到了外面,從此他們變得不再無知愚昧。對于他們來講,這種跨越性的歷史足以以當年中國足球隊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媲美!
說到阿細跳月,還有一個來歷呢:相傳在古時候,阿細部落里突然起大火,
聽,那氣勢磅礴的聲音,正是阿細伙子在彈著的大三弦;那振耳欲聾的掌聲,是阿細姑娘們的擊掌聲;還有那永遠那么響亮的笛聲,悠遠清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看得見的只歡樂,沒有悲傷。這邊響起三弦聲,那邊傳來擊掌聲;那邊的笛子哨子通通吹起,這邊就吆喝起。那么的有節奏,那么的有規律,加之這熱情盛大的舞蹈,也不負“阿細跳月”之名。
阿細跳月本著歡樂的宗旨,以及它那豪放熱情的.舞姿嬴得了人們的喜愛,曾出演到北京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隨著阿細跳月的地位逐漸上升,以阿細人命名的礦泉水“甘思咪哆”誕生了,隨之相關的部門有了,許多重大的活動也少不了“阿細跳月’了。民俗終于發揚了。
除了阿細跳月外,阿細族還有許多當地有名的風俗:阿細祭火,阿細酒歌,阿娥阿者等等。
阿細祭火是個很盛大很重要的節日,在每年的3月中旬左右舉行,因為阿細人的祖先靠火生存下來,所以火是生命的根本。在阿細人眼中,火代表著生命,就是一切,神圣而敬畏。所以祭火節是祭奠祖先和祈福明天的一個重大節日。在節日這天,聞訊而來的人們比肩繼踵,許多人參加祭火大典,與阿細人一起吃長街宴,跳阿細跳月。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在祭火開始時,當地人打扮成遠古時的祖先,裸露著身軀,畫上各色的圖案,圍著篝火又唱又跳,在祭奠祖先和祈福明天的同時也把一年中不吉利的事物給攆走,保人們一生平平安安。
阿細酒歌的“行”也別具一格,可以這么說,它不亞于前兩者。阿細酒歌往往在“行”子上下功夫,如果你要和別人唱酒歌,那你必須唱也行,喝也行。伴著阿細人的熱情,常常使你感到欲罷不能,這就是阿細酒歌的魅力。
“阿娥阿者”是《阿細先基》的阿細語,通常是以說唱為主,指男對女,女對男這樣一對一的說唱比賽,當然前提是要學會《阿細先基》里的內容。生活中阿娥阿者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我愛你”之意,“阿娥,阿者”正是男方對女方表達的愛慕之意。
種種種種,阿細人已經有了自己的阿細文化。有了歌。
歌聲依舊嘹亮,三弦依舊響亮,掌聲依舊震撼。今天,明天,后天,一天一天在變,唯獨那歌聲不變:“甘思比哆來......”
民族民風民俗的作文
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節日菜肴品種繁多,并備時令名菜。如“神仙爐”是用牛里脊肉和各種海鮮燒成的火鍋,味道鮮美,是入冬后一些節日的名菜;“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用狗肉加各種調料燒成的狗肉火鍋,鮮美味辛,滋補強身,是入伏后一些節日里的名菜。
明太魚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菜肴,民間認為,清明節吃明太魚,可保佑一年平安;吃明太魚還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所有的節日菜肴都要有冷盤和生拌。如生拌牛肉、生拌明太魚等。朝鮮族在制作生拌菜時,要加適量香油和醋用以殺菌。節日的主食除米飯外,還有許多風味面點和小吃,如打糕、冷面等。除了傳統節日外,小兒周歲、結婚、老人六十大壽,都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只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里還要叼一只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鳥獸形。所有禮儀筵席,以祝賀老人六十大壽的“花甲”席最為講究和隆重。
少數民族的民俗
海南等地的黎族人民熱情好客,客人臨門,便以自制的.山欄酒為客人接風洗塵。他們飲酒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腔斧昂”,是飲酒敘情之意;第二階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風俗要喝醉才罷;第三階段叫“吞卓丘”,即主賓對唱當地民歌。
肝膽酒。
水族人民素以肝膽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膽相照,苦樂與共。他們在殺豬時,一般都把豬膽留了下來。當客人入席,酒過三巡,主人便取出豬膽,剪開管口把膽汁注入酒壺,給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輪到主人。喝酒高潮時,往往要喝交杯酒,即賓主聯臂舉杯,同時將對方遞來的酒飲下,表示心誠。
牛角酒。
貴州東南一帶苗族接待來客要敬獻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觀、雕刻花紋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門時,穿著華麗的苗家姑娘舉起牛角酒敬客,同時還有幾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掛兩三只紫紅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規矩,要雙手捧住牛角,一飲而盡,就會順利進入苗寨。
青稞酒。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遠方客人到來,都要敬獻青稞酒。這種酒是將青稞煮熟后拌和酒后,放入陶罐密封發酵,酒色微黃味微甜,酒精含量約10度,被外賓稱為“西藏啤酒”。喝酒時,主人斟滿一杯,讓客人先喝一口,添滿再喝一口,這樣連添三次喝三口,最后滿杯喝干,這種習慣叫“三口一杯”。勸酒時,主人常誠摯地唱祝酒歌,尤為感人。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無名指蘸點酒,舉手向右上方彈三下,主人就不會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