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工具。最后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希望能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和啟發。
圓柱的體積的教案
練習三第4題,在教學中必須應該特別關注。
關注理由:
1、有多余條件,是培養學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機。
這道題中出現兩個圓柱體的高,分別是花壇的高0.8米和花壇里面填土的高0.5米。學生該如何合理做出選擇呢,關鍵要通過問題來思考。因為問題是求“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應該選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這條數學信息。
在課堂中,我還要求學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這個條件下,可以怎么改變問題。有的學生說“可以問花壇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求花壇中空間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有容易忽視的條件,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契機。
一般習題中的數據是用阿拉伯數字呈現,可這道題的問題是求“兩個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這里隱含著一個極易被學生忽視的數據“兩個”。其實,配套的插圖中也明顯繪制出了2個花壇,但在做題中許多學生仍舊會出錯。所以,應抓住此題,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的習慣。如在做這類習題時,建議首先將單位圈出來,以確保列式時單位統一。還可以將問題劃橫線,以提醒自己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等。
學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體積。
我因為做得既對又快,最終獲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對比,我發現自己的方法比同學們巧妙。
同學們的解法是先求長方體的高(即圓柱體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圓柱體的體積,列式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這一題時,想起上學期在正方形中畫的圓,圓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157/200的結論。因為直柱體的體積都可以寫成底面直徑乘高,而長方體和削成的圓柱體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圓柱體體積也應該是長方體體積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圓柱的體積》教案
本節內容包括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利用公式直接計算圓柱的體積,利用公式求:圓柱形物體的容積。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作鋪墊,采用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圓柱體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再通過觀察、比較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可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例4是圓柱的體計算公式的直接運用,是圓柱體積計算的基本,但這題又給學生設置了單位不統一的障礙,讓學生在直接應用公式計算的同時注意計量單位的統一。例5是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擴展練習,意在讓學生加深理解容積的概念,使之明確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內部的體積。例5除了在意義上擴展外,公式的運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積沒有直接給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積,再求出水桶的體積。
1.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借助因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理解這個過程。
2.會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形物體的體積和容積。
3.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借助實物演示,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圓柱體、長方體彩圖各一張,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
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個圓柱體。
我們能把一個圓采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現在能否采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它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評析:復習抓住教學重點,瞄準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舊知識,、舊方法進行鋪墊,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銜接自然。新課引入教師引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思路,導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2)請學生演示教具,學生邊演示邊講解切割拼合過程。
(3)根據學生講解,出示圓柱和長方體的彩圖。
(4)學生觀察兩個立體圖,找出兩圖之間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據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板書:v=sh。
(6)要用這個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3)請一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作業本上做。
(5)教師歸納學生所用的解題方法。強調在解題的過程中要注意單位統一。
3.教學例5。
(1)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t和高h,怎樣求圓柱的體積?請學生自學并填寫第44頁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讀題。請同學們思考解題方法。
(3)請學生講解題思路討論、歸納統一的解題方法。
(4)讓學生按討論的方法做例5。
(5)教師評講、總結方法。
(6)學生討論。比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點。
1.做第44頁下面做一做的題目。兩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業本主做,做完后及時反饋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并加以評講。
2.剛才同學們在做例4時,還有下面幾種解法,請大家仔細思考,這些解法是對還是錯?試說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2)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體積是0.01051(立方米)。
問:這節課里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練習十一的第1、2題。
《圓柱的體積》教案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探索容積計算問題的過程。
2.掌握計算容積的方法,能解決有關容積的簡單實際問題。
3.在解決容積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利用體積公式計算保溫杯的容積。
計算容積所需要的數據是容器內壁的高、底面直徑或半徑,如何獲得這些數據。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提問:什么是容積?它與物體的體積有什么區別?我們是按什么方法計算容積的?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知道了容積和容積的計算方法。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圓柱的容積計算。(板書課題)。
1.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你能計算它的容積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題目,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統一單位或改寫體積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同時注意是怎樣統一單位和取近似值的'。
2.注意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4.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2.計算容積與計算體積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把6個這樣的保溫杯倒滿水,大約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頭蛙的話:1毫升水重1克。
1.拿一個水杯,量出它的內直徑和高,算一算這個水杯大約可以裝多少水?
注意:如果給出水杯的外壁直徑、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計算?(內壁就減兩個厚度,高減一個厚度,因為水杯沒有蓋。)。
2.練一練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積嗎?水杯的高度與計算容積有關嗎?需要用哪個數據來計算?(杯中水的高度)。
3.練一練第4小題。怎么鋼管的體積?
1)鋼管體積=大圓柱體積-小圓柱體積。
2)鋼管體積=鋼管環形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的教案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實踐活動,理解圓柱體體積的含義。
2、經歷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并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
圓柱的體積教案
1.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解題時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設計意圖:收獲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在這里采用提問式小結,使學生暢談收獲、發現不足,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通過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還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圓柱的體積》教案
最近,本人在《小學教學設計》看到一則“圓柱的體積”教學實錄精彩片段,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詮釋了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F把它擷取下來與各位同行共賞。
……
師:圓柱有大有小,你覺得圓柱體積應該怎樣計算呢?
生:(絕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底面積乘高。
師:那你們是怎樣理解這個計算方法的呢?
生1:我是從書上看到的。
(舉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很明顯,大部分同學都看到或聽到這個結論,并不理解實質的涵義。但仍有幾位學生的手高高舉起,躍躍欲試,臉上的神情告訴老師:他們有更高明的答案。老師便順水推舟,讓他們來講。)
生2:我是這樣思考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它們都是立體圖形,體積都是指它們所占空間的大小。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所以我想計算圓柱體的體積時也應該可以用底面積乘高吧!
師:你能迅速地把圓柱體與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聯系起來,進而聯想到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真行!當然這僅是你的猜測,要是再能證明就好了。
(教室里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許多同學被他精彩的發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維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師:你真聰明,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今天的難題!(這時舉起的手更多了。)
師:(翹起了大拇指)你這種想法很有意思!等會你可以試一試,想想怎樣分割能把一個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
生5:我還有一種想法:我們可以把圓柱體看成是無數個同樣大小的圓片疊加而成的。那么圓柱體的體積就應該用每個圓片的`面積×圓的個數。圓的個數也就相當于圓柱的高。所以我認為圓柱體的體積可以用每個圓的面積(底面積)×高。
師:了不起的一種想法!(師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生6:我看過爸爸媽媽“扎筷子”。把十雙同樣的筷子扎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近似的圓柱體。我們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個長方體,那么扎成的近似圓柱體的體積應該是這二十個小長方體的體積之和。又因為它們具有同樣的高度,運用乘法分配律,就變成了這二十個小長方體的底面積之和×高。
師:你真會思考問題!
生7:我還有一種想法: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知道,當圓的半徑和一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時,圓的面積約是這個正方形的3.14倍。把疊成這個圓柱體的這無數個圓都這樣分割,那么圓柱體的體積不也大約是這個長方體的體積的3.14倍嗎?長方體的體積用它的底面積×高,圓柱體的體積就在這基礎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圓柱體的底面積×高。
生8:把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長方體形狀的橡皮泥,長方體體積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所以計算圓柱體的體積也是用底面積乘高吧!
師:沒想到一塊橡皮泥還有這樣的作用,你們可真是不簡單!
……
整節課不時響起孩子們、聽課老師們熱烈的掌聲。
過去的數學課堂教學,忠誠于學科,卻背棄了學生,體現著權利,卻忘記了民主,追求著效率,卻忘記了意義。而這個片斷折射出,新課標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獨白”,而是學生、數學材料、教師之間進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對話”。
現從“對話”的視角來賞析這則精彩的片段。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考才能積極。在當今數字化、信息化非常發達的社會中,學生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多,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如果教師再按傳統的教學程序(創設情境——研究探討——獲得結論)展開,學生易造成這樣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部分知識而失去對學習過程的熱情。而本課,教學伊始,教師提問“圓柱體的體積如何計算”,讓學生先行呈現已有的知識結論,在通過問題“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公式的呢?”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對公式意義的理解,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思維活動,喚發學習熱情。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始發靈光?!彼季S的激活、靈性的噴發源于對話的啟迪和碰撞。本課如果按照教材的設計:通過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研究圓柱體和長方體間的關系,得出計算公式:底面積×高,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思維是千篇一律的,獲得的發展也是有限的。而這位教師對教材進行相應的拓展,先呈現公式,后提問“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公式的呢?”,使學生的思維沿著各自獨特的理解“決堤而出”。
“真行!當然這僅是你的猜測,要是再能證明就好了?!薄澳阏媛斆?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今天的難題!”“你這種想法很有意思!等會你可以試一試,想想怎樣分割能把一個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薄處煵粩嗟乜隙ㄖ鴮W生的每一種觀點,引燃學生的每一絲發現的火花;同時象一位節目主持人一樣,平和、真誠,傾聽、接納著學生的聲音,在課堂上,學生真是神了、奇了,說出一種又一種的方法,連聽課老師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此情此景,我們不難看出,老師能注意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流,注意尋求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一種“零距離”的、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亮心扉,放飛思想,進行著師生“視界融合”的真情對話,贏得心靈的敞亮和溝通。
數學教學在對話中進行,展示著民主與平等,凸現著創造與生成。有效的對話中不僅有信息的傳輸,更有思維的升華;不僅能增進學生的理解,更能促進教師的反思;不僅有繼承的喜悅,更有創造的激情。這則教學片斷,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我們欣賞與贊嘆。我想說:我的內心很受鼓舞,我會向這位老師學習,讓自己的課堂也能成就精彩的時刻!
圓柱的體積的教案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伊始,為學生創設“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你會求嗎?”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樣的設計不僅自然滲透了圓柱(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還讓學生體會到可以有許多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實踐操作,促進知識遷移。
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來源于大量的實踐活動。動手操作不但能使學生獲得感性的體驗,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設計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充分感知圖形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合理性,充分認識到圖形轉化過程中形變而質不變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在把舊知遷移、發展、轉化、構建為新知的同時,動手操作、觀察及歸納能力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圓柱的體積》教案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探索并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滲透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通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從生活情境入手,通過組織猜測、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二)動手實驗,探索公式。
1.觀察、比較,建立猜想引導生觀察例4中的三個幾何體,提問:
(1)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材料:圓柱體插拼教學具、師準備課件),想辦法驗證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
教師提示: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圓是如何轉化成長方形的`?可以模仿這樣的方法來轉化。
(1)小組合作研究怎樣將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
(2)小組代表匯報,全班交流。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轉化,會有多種轉化方法,教師適時加以鼓勵)。
演示操作。
a請一名學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其他學生模仿操作。
b思考:這是一個標準的長方體嗎?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數越多,你會有什么發現?
c電腦演示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從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a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b根據學生的觀察、分析、推想,老師完成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
d小結:要想求出一個圓柱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e學生自學第8頁例4上面的一段話:用字母表示公式。
學生反饋自學情況,師板書公式:v=sh。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出示第26頁試一試,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說一說每一步列式的根據是什么?使學生明確應用體積公式求圓柱的體積一般需要兩個條件,即底面積和高。
2.完成第26頁的“練一練”的第1題。
先看圖說說每個圓柱中的已知條件,再各自計算,計算后,說一說計算的過程,強調: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要先算出底面積。
3.完成第26頁的“練一練”的第2題。
讀題后強調說說為什么電飯煲要從里面量底面直徑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4、把直尺繞著它的一條邊旋轉一圈得到了一個什么圖形?它的體積你會計算嗎?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是怎樣學會的?
圓柱的體積教案
2、揭題:這節課,我們要根據這些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完整板書:用圓柱的體積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以及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二)探索實踐,體驗轉化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每個小組桌子上有一個沒有裝滿水的礦泉水瓶。
教師:原本這是一瓶裝滿水的礦泉水,已經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據它來提一個數學問題嗎?(隨機板書)。
預設1:瓶子還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預設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氣部分。)。
預設3:這個瓶子一共能裝多少水?(也就是這個瓶子的容積是多少?)。
2、你覺得你能輕松解決什么問題?
(1)預設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決?)。
學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圓柱狀,只要量出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就能算出它的體積。
教師: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數據?(底面直徑、水的高度)。
小結:知道了底面直徑和水的高度,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確輕而易舉。請你準備好直尺,或許等會兒有用哦!
(2)預設2:喝了多少水?
學生:喝掉部分的形狀是不規則,沒有辦法計算。
教師:當物體形狀不規則時,我們想求出它的體積可以怎么辦?
教師相機引導:能否將空氣部分變成一個規則的立體圖形呢?
學生能說出方法更好,不能說出則引導:我們不妨把瓶子倒過來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體積不變,空氣的體積不變,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氣部分的體積,倒置后空氣部分是一個圓柱,要求出它的體積需要哪些數據?(倒置后空氣的高度)。
圓柱的體積教案
本節內容包括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利用公式直接計算圓柱的體積,利用公式求:圓柱形物體的容積。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作鋪墊,采用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圓柱體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再通過觀察、比較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可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圓柱的體積教案
1、出示圓柱形水杯。
(3)討論后匯報: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量出數據后再計算。(4)說一說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2、創設問題情景。(課件顯示)。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出示課題:圓柱的體積)(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動力。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積極思考,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制造認知沖突,形成"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圓柱的體積教案
用已學的圓柱體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滲透轉化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轉化、測量和計算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合作中建立協作精神,并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圓柱的體積的教案
1、組織學生開展測量、計算、估測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具體的情境培養其估測意識。
3、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比較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讓學生體驗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不斷激發其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圓柱的體積教案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能夠初步地學會運用體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圓柱切割組合模具、小黑板。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什么是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2、長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歸納到底面積乘高上來。
3、圓的面積怎樣計算?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啟發學生思考。)
2、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圓柱沿高切開,可能會拼成怎樣的圖形?教師演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3、思考:
(1)圓柱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2)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實驗前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討論后,整理出來,再進行匯報。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體積大小沒變,形狀變了,拼成的近似長方
體和圓柱相比,底面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
4、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長方體的體積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在推導過程中,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
板書: 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徑為0.4米,高為5米。你能算出它的體積嗎?
三、鞏固應用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從桶內量得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
這個水桶的容積是多少升?
說明: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的體積。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圓柱形鐵棒,底面周長是12.56厘米,長是10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徑再求底面積,最后求體積。
已知底面周長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嗎?必須先求出什么?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五:課后作業:
教材第9頁,練一練第1、3、4、題
圓柱的體積教案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容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滲透極限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仔細計算的良好習慣。
1、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2、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1.解答下面各題
(1)圓的半徑是2厘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個長方體,底面積是20平方米,高是2米,體積是多少?
2.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了長方體、立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都可以用公式v=sh進行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揭示課題)
1.公式推導
(1)自學課本,初步感知圓柱是怎樣轉化成長方體的,讓學生去發現兩柱體之間的聯系。
(2)操作研討:演示操作,討論:拼成的長方體跟圓柱體有什么異同點?
異:長方體變成圓柱體。同:體積、底面積、高都相同。
(3)比較歸納
在自學、操作、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
圓柱體體積=圓柱底面積圓柱的高
v=sh
2.公式應用
(1)例1.讀題,學生獨立解答,板演、反饋,說說列式依據與應注意的問題。(單位)
類似題練習:
書本試一試和練一練
請同學板演計算的過程,并說明列式的依據.同學之間評.
(3).深入練習,書本第5題.
(4)實際應用:
測量生活中常見圓柱物體:茶葉罐、搪瓷杯,學生自由選擇。量底面直徑和高,并計算它的體積.
回顧學習全過程,知道求圓柱體積所需要的條件。質疑問難。
作業本一面。
圓柱的體積教案
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是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知識的來解決的.那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