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編寫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兼顧教學實際情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學計劃范本,希望可以為您的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的資料。
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骱云湫忝赖木吧?,吸引了無數游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后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了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讀書效果。
3、師范讀古詩。
4、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樣的?
(“水光瀲滟”)(板書:水光瀲滟)。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游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滟”。
(4)你讀懂“瀲滟”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滟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艷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蕩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書:好)。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粗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么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后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云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么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里,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么時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游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搜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的。
水光瀲滟(好)。
西子湖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色空濛(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師: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闭f到杭州,人們自然就想到——西湖。你們去過西湖嗎?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來說嗎?(或看完課件回答)。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板:飲湖上初晴后雨。
3、師:誰寫的?板:蘇軾。
師:課前同學們特意去搜集過資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師小結: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畫家,與父親蘇荀,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當過官。這首詩就是他在杭州當官時寫的。
4、師:(齊讀詩題)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說。
師點撥:起初晴天,后來下雨了。……讀題。
講蘇軾在湖上飲酒…………讀題。
5、師這首詩的題眼該是哪個字(晴雨)。
2、師:反饋:在朗讀時,哪個詞特別難讀……指名讀。
指名讀詩句。
1、師:哪句是寫晴天的西湖,哪句寫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樣知道的?
2、學習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指名說,師引導:
(1)“瀲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板:釋。
(2)解釋這句詩,哪個字應該調換一下順序?(晴)生重新解釋詩句板:調。
(3)還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板:補……生解釋詩意。
(4)解釋時還要板:猜換。
師:你能用這種方法來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嗎?生說師引導。
師:
(1)詩人喜歡晴天的西湖嗎?你從哪個字看出?(好)。
(2)引讀師: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瀲滟”
(3)師(指著圖):這就是水光瀲滟的湖面,你能用別的詞來描述嗎?(生自由說)。
(5)師:是啊,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詩人說……引讀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6)師:一個“好”字寫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真是一字千金??!
師:雨天的西湖,詩人喜歡嗎?從哪兒看出?(奇)。
這雨只讓西湖的山云霧迷濛嗎?請想像一下這雨還讓哪些景物更加生動了?
(生想像說話:因為有雨,西湖的()更加()。
師:難怪詩人說……引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學習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師: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詩人認為一個“好、奇”,遠遠不能寫出西湖美,不能表達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此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引讀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這兩句詩是至今為止贊美西湖中最妙的兩句。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生解釋)。
師:你覺得這兩句妙在哪里?……讀。
1、師:學到這,你們是否為西湖的美景所打動,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帶著詩人的這種喜愛之情讀讀這首詩嗎?配樂朗讀。
2、師:同學們,我覺得美的詩,光讀還不夠。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生試背……指名背。
師: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妝濃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態,這不還有兩首寫西湖的詩。生自讀、反饋。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一)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
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一)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它與“小扣柴扉久不開”的關系。
(四)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揮小組優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提供插圖投影片,適當點撥。
(一)教師活動設計。
激趣導入,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提供媒體展示,隨機評價,布置作業。
(二)學生活動設計。
課前預習,課堂自讀感悟,討論交流,朗讀與背誦,為古詩配畫。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古詩三首。
2.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學習第一首《游園不值》。
(二)自學、探究《游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電腦呈現寫有這首詩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其他人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質疑;這名“小老師”如答不上來或答不對,可由其他學生代答,學生都不會可由老師點撥。
2.在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后,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于題目。
游園不值:意思是游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游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系。
師引導:這句詩除了要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要想弄清含義還要調整詞序,還要弄清各個部分的主語。
應:大概,表示推測。
憐:在詩中是愛惜的意思。
展齒:古時的木底鞋下的橫梁。這里指鞋底。
蒼苔:生長在地上的青苔。
“憐”什么?是屐齒還是蒼苔?學生比較后,覺得“蒼苔”柔弱纖細,應該“憐”蒼苔。
是誰“憐蒼苔”呢?當然是園子的主人。
這句怎樣調整才通順?“應憐蒼苔屐齒印”。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為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里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探出墻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后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贊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贊頌。)。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游園不值》。
(二)自主探究。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名到臺上當小老師,指著字幕片上的詩句,逐詞逐句講解需要點撥的地方:
(1)題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調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后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讓學生看繪有插圖的投影片(晴、雨兩張)。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聽范讀。
2.學生練習。
3.組內交流讀。
4.班上展示。
(五)背誦這首詩。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前兩首詩。
2.說說這兩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3.本節課任務: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學習收獲。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的質疑處可能是:
(1)“凈慈寺”與“西湖”有何聯系?
題目中的“凈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無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像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獲。
4.課下閱讀相關內容的古詩并背誦一首。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書寫5個生字。
2.將三首詩摘抄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
3.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4.把《游園不值》改編成一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附: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設計
1.談話:假期中,我們班的×同學在家人的帶領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就請他來當導游帶我們一起去游覽一番。(學生邊介紹邊出示課件,帶領學生領略西湖的美麗風光)。
西湖美嗎?從你們專注的眼神,驚異的表情,老師已經感受到了。面對西湖的山光水色,我們只感到語言的貧乏,可古時候的詩人們,卻能用寥寥數語勾勒出西湖的美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交流蘇軾的資料)。
(出示多媒體課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
3.理解題目: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你現在能明白題目的意思了嗎?(指名解題,注意調整詞序:“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可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4.過渡:900多年來,此詩婦孺皆能成誦,成為詠西湖詩中的名篇,為什么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讓我們先來讀一讀吧。
二、質疑解疑,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及不恰當的停頓。
3.學生自讀、質疑,將不懂的詞、句標出。
4.學生自讀感悟。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結合西湖美景圖片了解詩文大意。
5.小組交流學習體會: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1.(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指名讀,談感受。
2.從這兩句詩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樣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領略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
3.體會作者看到這般美景的心情。指導學生朗讀,建議放慢語速去讀。
4.學生練習,指名讀,范讀,齊讀。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麗,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個美女西施,發出如此感慨。
6.(課件出示古詩后兩句)指名讀。為什么作者拿西施來比西湖呢?(學生首先會想到兩者都有個“西”字,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無論是化淡妝穿素衣,還是涂濃妝穿錦衣,總是美麗迷人。西湖無論是晴天的波光蕩漾,還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讓人流連忘返。還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時期的越國人。那時越國的地域與后來及現在所稱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當。杭州及西湖正處在西施的故鄉一帶。蘇軾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來與西湖相比。)。
7.因為這巧妙的比喻,使這兩句詩成為傳世名句;也因為這傳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感受這美妙的詩句。
有感情地朗讀最后兩句。
8.小結:寥寥數語卻能勾畫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來,人們每每來到西湖都要吟誦這優美的詩句。讓我們也來回味一下,配樂(《平湖秋月》)朗誦古詩,并配以西湖優美畫面。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2.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時:一課時。
我游覽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我飽覽了云霧迷漫,怪石嶙峋的“黃山”;我目睹了氣勢磅礴的“黃果樹瀑布”;我玩賞過如同人間仙境的“九寨溝”??晌覐臎]看見過與我國古代美女西施相媲美的杭州西湖。同學們想不想領略一下西湖的美景呢?(想)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走進美麗的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玉皇飛云、雷峰夕照、柳浪聞鶯、平湖秋月、曲院風荷等西湖十景,著稱于世,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被西湖得美所深深地折服,留下許多傳世佳作,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蘇軾筆下名篇《飲湖上初晴后雨》。
1、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 聽課文范讀。
3、 剛才聽了課文范讀,下面請同桌一起邊讀邊劃節奏。
4、 誰能有節奏地讀一讀。
5、 齊讀。
1、 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2、 個別說。
3、 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
抓字眼、明詩意,
讀詩句、悟詩意。
4、 我們一起先了解作者。
5、 理解題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 飲:喝。 初:開始。 意思是:詩人在西湖上喝酒時,看到了由晴天變雨天的景色。
四、 自學、探究《飲湖上初晴后雨》。
按照學習方法自學古詩(小組合作學習)。利用書中的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導入新課。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板書:
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作。
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作的畫。
附:板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
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作。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7、背誦全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感受西湖之美,理解詩句的含意.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深入品味西湖的自然美,體會詩人奇妙的觀察想象和貼切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你去過杭州的西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西湖的美景吧!
(播放課件:西湖美景)。
看過之后有什么感受。
2,說到西湖美景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蘇軾.(課件出示蘇軾的圖片和介紹),蘇軾也被這美景給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句,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蘇軾泛舟西湖吧!齊讀課題.
你從課題中能知道些什么從哪知道的。
短短七個字的題目你們就能聯想到這么多的內容,相信通過這首二十八個字的古詩,你們一定能品味出一個千姿百態的西湖.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如果能讀出古詩的韻味就更好了.
2,看見好多同學都讀得有滋有味,誰愿意給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呢(指名讀)。
你能提醒一下大家這首詩中哪些詞比較難讀嗎帶大家讀一讀.再請一組同學來把這首詩讀一讀,看看能不能讀得更好!
看來,咱們班的同學都是非常善于總結學習方法的.現在就開始小組合作,用你們的方法弄懂詩句的意思.
(學生合作學習,老師隨即點撥.)。
三,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1,全班交流,先說說對整首詩的理解,小組伙伴可以互相補充.
通過小組合作你們已經能說出這首詩大概的意思了,非常不錯,但是詩句當中還有很多精妙絕倫的地方,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去品味.(同桌一起品味好詞,品一品,讀一讀.)。
2,品讀第一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細細地品味一下,你覺得這句當中哪個字或者詞用得好。
學生體會,老師點撥.可能會有以下幾個:。
(1)水光瀲滟。
"水光瀲滟"是什么樣子還能換其他的詞嗎。
(波光粼粼,銀光閃閃等.)。
你們積累的詞語可真多!
(課件展示西湖波光粼粼的景色.)。
你看,那亮晶晶的湖面好像什么。
(像好多的星星掉進了湖里.)。
那你來讀一讀這一行,讓我們聽到"水光瀲滟"的美.
(2)好。
晴天的西湖還有很多的美景,展開想象的翅膀,你還能看到什么(學生想象晴天的西湖美景.)。
真是美景如畫啊!那請你來讀一讀,讓我們聽聽景色到底有多么的好!
(3)方。
"方"在這里能表現出什么(美得恰到好處)。
那請你把這種恰到好處的美讀出來!
用心讀才有情,才能體會到那作者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啊!親愛得同學們,請你們帶著這"情"再來讀一讀吧!
(4)奇。
你能想象得出雨中的西湖"奇"在哪嗎。
(學生想象雨中的西湖美景.)。
(5)亦。
"亦"在這里什么意思(也,雨天也和晴天一樣美麗.)。
那為什么不用"山色空蒙雨也奇"呢(不美)。
是啊,不只要用詞準確,還要有美感,難怪詩人寫詩的時候都要仔細推敲.而我們讀詩的人更要細細品味他們用詞的精妙之處了.
(6)誰能把這句連起來,美美地讀一讀讓我從你們的朗讀聲中欣賞迷人的西湖景色.(指名讀,互評,再讀.)。
(7)蘇軾用"晴方好"來概括西湖晴天的美景,把雨天的美景濃縮為"雨亦奇",用詞相當的精妙啊!
(板書:晴方好,雨亦奇.)。
3,品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接著品味,你覺得這句當中哪個字或者詞用得好。
(1)西子。
知道西子是誰嗎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課件展示西施的圖片.)。
蘇軾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
那請你把這位絕代佳人的美麗用聲音表現出來!
西子是個美女啊,能讀得美一點嗎不錯,能再美一點嗎。
(2)淡妝濃抹。
你認為晴天和雨天,哪個是淡妝,哪個是濃抹。
(3)總相宜。
一個美妙而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你能讀出這份美妙的神韻嗎(指名練讀,互評.)。
這么美麗的西湖,這么美麗的女子,你是否能讀得更加優美,更加生動呢。
4,詩的美,美在音律動聽,美在文字優雅,美在畫意綿綿,精練的28個字給我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咱們配上委婉動聽的音樂,再次品味蘇軾的西湖情懷.
(學生配樂朗讀后,先指名讀后齊讀.)。
能試著背一背嗎閉上眼睛,想象那迷人的湖光山色,用你輕柔優雅的聲音背出來吧!
四,拓展延伸.
《飲湖上初晴后雨》堪稱"西湖"之絕,西湖也因為這首詩得來了另一個名字"西子湖",名揚千古!當年蘇軾寫了兩首《飲湖上初晴后雨》,咱們一塊來讀一讀另一首吧!
板書設計:。
蘇軾。
晴方好。
總相宜。
雨亦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的資料。
一、激情導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骱云湫忝赖木吧?,吸引了無數游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后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了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p>
二、初讀感知:
1 、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檢查讀書效果。
3 、師范讀古詩。
4 、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樣的?
(“水光瀲滟”)(板書:水光瀲滟)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游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滟”。
(4)你讀懂“瀲滟”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滟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艷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蕩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ò鍟汉茫?/p>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粗粗恢挥X,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么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后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云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么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里,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么時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游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搜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的。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西湖風景圖片。
2、古詩課件。
一、情境引入。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詩人蘇軾在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認為是描寫西湖的絕唱《飲湖上初晴后雨》詩中贊美了西湖的美麗景色。
(用直觀的圖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風光,創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初讀古詩、質疑問難。
1、看多媒體演示,聽范讀。
2、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3、指名試讀。
4、讀了古詩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還想了解什么?
(自讀古詩,初步感知,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問題意識)。
三、自主探究、匯報交流。
1、借助多媒體課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集體交流。
(1)通過自學,你弄懂了什么?
(2)討論交流:你喜歡哪句詩的描寫?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麗多變的景象,以及體會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貼切生動)。
四、再讀感悟、情感升華。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聽范讀,欣賞演示的景色。
3、邊讀邊想象,體驗詩人的感情。
4、試著背誦古詩。
(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情感得到升華)。
五、拓展練習。
1、如果讓你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贊美西湖,你想怎樣做?
(多種方式贊美西湖,體現學科整合)。
六、教師總結。
蘇軾在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氣里所呈現出來的美麗景色,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并論,出人意外又貼切生動,天生麗質是她們共同的特點,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稱。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教材依據: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1課,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對比:以兩詩文字的對比為主,輔之音樂、書法、繪畫等手段,利用通感將“美”體驗深刻。本教材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二課時,以《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感悟為主。
設計思想: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設計著力于重疊,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文字和音樂的重疊,意境和書法的重疊。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這意象和意景的重疊為主要。蘇軾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其次著力點在對比,本詩在教學中力圖和《望天門山》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凸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美。風格上兩詩有著明顯的不同,《望》為唐詩,直抒胸臆,《飲》為宋詩,含蓄清麗。一直一含,讓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在山水畫面的對比中感受,在音樂節奏的對比中感受,在書法線條的對比中感受。匯聚所有的感受最終成了對詩文的感受,而這感受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
教學重點: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妝濃抹”和西湖的“瀲滟”“空蒙”,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教學難點:
從文字中讀出畫面,實現詩情畫意的融合。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詩畫相融。能端正抄寫詩歌,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課件說明:
本課件著力于以樂抒情,以畫達意?!锻扉T山》輔以民樂合奏《奔騰》風格雄渾粗獷以引導高亢之聲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輔以柔婉清麗的古箏《平湖秋月》以浸潤柔美之音吟誦?!盀囦佟币辉~比較生僻,若直接用課件傳遞實景,過實必有過死之弊端。課件只呈現波光粼粼,介乎虛實之間,引而不發,留給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
課前準備: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于課堂上?!锻扉T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后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于黑板前。
教學流程:
一、承接中引發期待。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涌,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愿意為大家再現一番。
指名讀。
全班讀。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著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讀中略有所感。
1.自由讀。特別注意“瀲滟”“空蒙”兩詞的發音。
2.指名反饋讀。指導斷題。
3.齊讀。
師:感覺這山、水和天門山一帶一樣嗎?
【設計意圖】。
4.再讀。
【設計意圖】。
〔“含在嘴里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三、細品中清晰畫面。
1.看具象畫。
【設計意圖】。
2.聽音樂(平湖秋月)。
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聽……。
這兒的山……。
這兒的水……。
感覺……。
生讀,師范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設計意圖】。
四、重疊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樂繼續)(預設)。
師:音樂聲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們款款走來……了解西施嗎?
生:注釋4告訴我們,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
生:我讀過東施效顰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時候都很美麗。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時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據說她在河邊洗紗時,小魚見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師:如果西施帶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著薄薄的粉黛,抹著淡淡的胭脂,穿著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妝……濃抹總相宜(生接)。
師引讀:看著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們情不自禁地說……。
生輕柔舒緩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2.入詩細讀。
重疊一“瀲滟”和“濃抹”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畫面。想象說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鏡,在艷陽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聯想到美女西施帶上了珠寶首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艷麗得讓人炫目?。?。
(2)你會怎樣抒發自己的贊嘆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重疊二“空蒙”和“淡妝”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湖面上起霧了,一切顯得朦朦朧朧。遠山近水、亭臺小塮變得空蒙,恍然間,若西施蒙上了面紗,顯得神秘淡雅,……這何嘗不是一種動人心扉的美麗呢!
(2)你又會怎樣贊嘆眼前的景色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設計意圖】。
“總相宜”:
(1)“晴雨相宜”重疊于“濃淡相宜”
情境中誦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晴雨相宜”繼而想象“總(時時處處)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四時不同,晨昏各異……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課件出示西湖十景)。
引生反復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3.出詩回味。
關注題目中的“飲湖上”三字,聯想到……。
一條美麗的畫舫上,蘇軾與幾位好友閑聚。他們或小酌佳釀,或細品龍井??粗骱鐣r瀲滟,雨時空蒙,情不自禁地贊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在音樂中齊背全詩。
五、對比中豐富深化。
1.現在你能說出對這山水的感覺了嗎????板書“柔”
如果說西湖如溫柔美麗的女子,那么天門山則是……剛強的將軍。??板書“剛”
同是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了這兩幅書法。
2.書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筆觸之剛柔。
引導學生感受《望天門山》的線條要硬一些,正如長江一帶的山水充滿了力量感。而《飲湖上初晴后雨》顯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書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柔之美。音樂更是如此……。
3.音樂中感受“剛”“柔”
(音樂1:民樂合奏---奔騰)。
師引男生誦讀:你感覺到什么?(生:豪情力量陽剛)想到的是哪首詩……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門一般,我們一起讀!
(音樂2:古箏曲—平湖秋月)。
師緩緩的:聽……我們的心也便柔軟了起來……一種柔情,在我們心中蕩漾……。
女孩子起立,輕輕地向大家訴說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結:詩書琴畫各種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多種形式來體驗美感,能讓我們獲得的更豐厚。
【設計意圖】。
4.詩配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首詩端正抄寫,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講意思是很沒意思的?!比缋@口令般的話語,是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上做的風趣而又精辟的論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錢老說:“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旅行?!痹姼杵截葡鄬Φ囊袈擅?,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锻扉T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分別寫了天門山和西湖兩處山水,一陽剛一陰柔,極具美學特質。引領孩子們讀這兩首詩,如何強化這種特質呢?如果用“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來套的話,似乎要經歷一個得景悟情的過程。但詩人之“情”又如何能簡而悟之,其背后種種又豈是9歲小孩兒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趕著他們去悟!“情”之美暫不論,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教學時,緊扣“淡妝濃抹”鋪呈畫卷,讓西湖美景始終帶著恍惚的西施影像,畫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讀詩時恍若隨同蘇軾蕩舟碧波輕嘆瀲滟空蒙,迷茫淡妝濃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堂上,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到繪畫技巧,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煉著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兩詩的神韻。
經歷了這樣的學習,也許他們無法十分清晰地表達出詩句意思,但他們肯定能深深地記住這種感覺,記住這剛柔之美。相信這是一次愉悅的詩情畫意之旅。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游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7、背誦全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學生背誦《游園不值》。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自由背誦然后檢查。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后,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節做得不好,我只是通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么一回事。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
這篇課文事故時,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的資料。
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無數游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后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了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讀書效果。
3、師范讀古詩。
4、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樣的?
(“水光瀲滟”)(板書:水光瀲滟)。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游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滟”。
(4)你讀懂“瀲滟”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滟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艷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蕩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書:好)。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粗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么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后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云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么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里,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么時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游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搜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的。
【板書設計】:
水光瀲滟(好)。
西子湖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色空濛(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么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
學生分析:
打從一年級開始,班里的學生就很喜歡朗讀背誦簡短的古詩文,在朗讀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詩描繪的畫面??墒窃谝髯x上,學生很難進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較膚淺,所謂的感情朗讀只是浮于表面。
教學目標:1、能正確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會寫“亦、妝”兩字。
2、理解古詩,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進入意境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準備:西湖景色的課件圖、寫有句式小掛板、音樂磁帶。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聯系生活引入。
生:大、美。
2、談話揭示課題。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去游覽另一個水的世界。
(出示掛圖介紹:這是我們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師:西湖美嗎?面對西湖的美麗景色,我們的小朋友往往無法用語言拿來表達,可古代有一位詩人卻只用了寥寥數語就把西湖的美麗表達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大作(出示課題)。
3、組織讀課題(個別讀、集體讀)。
二、讀通古詩,理解詩句。
1、組織讀古詩。
自由讀——個別讀(隨機糾正)。
讀詩中指導書寫“亦、妝”。(亦:師示范寫,組織書空寫,再再在田字格邊寫一個。妝:組詞,說說后半個為什么是個“女”字并指導書寫)。
個別評價語:
吐字清晰,發音正確。有誰還愿意讀讀。
讀得很流利!
讀得很有節奏!誰再來讀讀!
2、引導朗讀感悟。
聽得出,大家剛才都在讀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對于詩中,你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
預設內容:
生:“總相宜”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幫助她理解?
生:總是那么美好,恰到好處。
師:詩人看見了什么美景,發出了這樣的贊嘆,讓我們一起來再讀讀他的詩吧!
生:詩人看見了晴天的美麗景色。
師:還看見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師:什么天氣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師: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麗的?請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好嗎?
評議:很美?我還想聽,請你再來一次。
還感覺不到美再來一次。
誰來說說平時在哪里看到過“水光瀲滟”的樣子?請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讀出來。(請幾名學生個別讀)。
師:指讀“山色空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山被霧包著,很美。
師:在什么時候看到過這種景象?
生:冬天的早晨。
師:還有嗎?
生:下雨天。
師:這種感覺美嗎?請你把這種美讀出來。(組織個別讀、小組讀)。
詩人看見晴天和雨天的奇景,心情大爽,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把這兩行吟吟看。
師:看著看著,作者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美女西施,于是他就贊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你明白了什么?
生: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
師:關于西施,你了解多少?
生各抒己見。
師:是啊,西施之美無人能比。如果西施戴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抹上淡淡的胭脂,穿著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妝——(生接:濃抹總相宜)。
聯系前兩行詩,聽老師讀讀,你還能懂得什么?
生:淡淡的妝飾和化了濃妝,穿著華麗的衣服總是那么恰到好處。
師:出示句式指讀:看看“水光瀲滟晴方好”,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賞賞“___”,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
師:在作者的眼里,西湖晴也好,雨也好,都是那么迷人。于是忍不住說(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當時的蘇軾是在杭州當通判,相當于我們的現在的縣長。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出口就吟起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師播放音樂,生集體讀全詩)。
三、補充資料,拓展延伸。
1、關于描寫西湖的古詩有很多,老師課外搜集了兩首(出示補充資料《望湖樓醉書》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請小朋友們自己去讀讀、背背。
2、組織齊讀這兩首詩。
3、看著這兩首詩,我們回想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讓我們再來輕輕地背一遍。
西湖:雨??????晴。
比??????????????。
做?????????????????????????????。
西子:淡妝——濃抹。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祐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后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兆诔跤錾庹龠€。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于比喻。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后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fu2]、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秉S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蓖砟暧謷队泻M怙L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本梢娖渥鳟嫼苡衅嫦脒h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1、知識教學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力訓練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美育滲透點: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創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2、學生學法: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點。
體會以西子喻西湖的內在聯系和優美意境。
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揮小組優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播放課件,適當點撥。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的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課件一: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是否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梢韵壤收b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熟讀成誦,解疑問難。教師還要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在及時的補充及評講的過程中對古詩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進一步欣賞古詩作好鋪墊。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建議,課件二(詩歌審美三法: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我仿佛看到美麗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三(觀看美女西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課件四(觀看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不難答出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彰傻纳剑W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和我們一樣,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晴——方好。
美:(比西子)總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古詩對對碰游戲:可以學著詩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去吟誦,看誰最有感覺。
1、配樂陸續出示不同的西湖風景圖,感受美。
師:讓我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圖片。
你們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2、出示羅曼羅蘭的話: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1)指名讀。
(2)談感受。
師:能用你自己的話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3)齊讀。
3、師:宋代大詩人蘇軾,他就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當年他游覽西湖時,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動,不禁飲酒作詩,寫下了這首我們很熟悉的詩。
4、出示古詩,學生跟讀。
5、喜歡這首詩嗎?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西湖,細細去品位這首詩,我們會發現更多的美。
1、自由讀。
師:自己先練練,爭取把字音讀得更準確,并注意詩的節奏。
2、反饋讀。
(1)四人開火車糾音。
(預設沒讀好:請你再讀讀這句話,并注意這個詞。)。
(2)這首詩有兩個詞特別難度,再試試:“瀲滟”、“濃妝淡抹”
(瀲滟:回到詩句中再讀讀。)。
(3)誰能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
評:你不僅讀準了字音,還讀出了節奏。
(4)齊讀。
咱們學著他的樣子一起讀一讀。
3、解詩題:古詩寫到這兒,現在你們知道了蘇軾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嗎?
(1)指名說。
(2)還有呢——“飲”。飲就是喝酒呢。
(3)指名讀、齊讀。
1、師:有味道嗎?還想讀嗎?那就再去讀讀吧。一邊讀一邊想象,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進行交流。
3、反饋:誰來把你的感受和全班進行交流。老師告訴你一個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話說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釋。
4、學習:水光瀲滟晴方好。
指明說。(誰還有補充)。
(1)體會得這么好,你是從詩中的哪個詞體會到的?讀。
(2)讓我們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陽光下的西湖圖片)。
(3)如果這時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說什么?
(4)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吧。自己先練練。
(5)指導朗讀。
師:你把你的理解讀出來了,瀲滟這個詞讀得真好。(點:瀲滟)。
師:讀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這么美。(點:晴)。
師小結:看,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多么光彩奪目呀。
(4)真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5、學習:山色空蒙雨亦晴。
過渡:正當我們陶醉其中時,天空忽然飄起了蒙蒙細雨?,F在讓我們閉上眼睛,你的腦海里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配樂遐想)。
(1)指名說。
(2)你講得這么好,你是從哪個詞讀懂的——山色空蒙。
(3)帶著這種感覺讀讀這句詩。
(4)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會出現。(看課件)。
(5)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齊讀1、2句,引讀3、4句。
7、學習3、4句。
(1)同桌練練這句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指名說、指名讀。
(2)西施什么美?
(3)師補充,在人杰地靈的江浙一帶,出現過像西施這樣的美女(出世圖)淡妝時猶如出水芙蓉,濃抹時更是風姿卓越。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讓我們感受到她獨特的美。正所謂——淡裝濃抹總相宜。
(4)指名讀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聯系前兩句說說看)。
指名讀——齊讀。
8、齊讀3、4句。
師:不同的天氣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那么美不勝收??!
師:西湖的這份美讓蘇軾陶醉其中,心馳神往。
9、齊讀古詩。
師:蘇軾用眼睛發現了美,用心靈感受了美,更用這首流芳千古的名詩記錄了美。
師: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為之沉醉,流連往返哪。
10、齊背古詩。讓我們再一次把這首詩美美地背誦出來吧。
11、你還知道哪些描寫西湖美景的古詩。
(1)指名說。
(2)出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
自由讀,說說都是西湖什么時候的美景。
(3)指名說,讀詩句。
(4)聯系《飲湖上初晴后》時的西湖風光。對比彼此間的不同。
齊讀古詩。
評價:夏天的西湖就是這般色彩艷麗,風光無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這樣的氣勢磅礴,別具風味。
(5)面對這樣的西湖,詩人不禁感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師小結:西湖不僅擁有迷人的風光,它還有著悠久的文化和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呢,你想知道嗎?課后去找找吧。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