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應該具有明確的時間安排和目標設定,能夠有效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高效的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充分利用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教案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談話法和講授法。
【引入新課】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2、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
(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哪一個???(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
【教師講解】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七年級地理地球自轉的影響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準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儀》教案設計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
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教學反思:《使用工具》是本學期的第一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這一課,將對孩子今后科學課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既然教學的內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讓學生親自體驗使用多種工具的過程,在使用中培養興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總體而言,本學期的.第一課還是能夠較好地實現激發學生學趣,培養技能,達成了為后續的教學活動作好鋪墊的教學目標。
第二課杠桿的研究。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第三課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
第四課輪軸的秘密。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掛在輪上。
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
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地球和地球儀的教案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談話法和講授法。
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學生回答)
游戲引課:今天我們來玩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就是“找朋友”。這和我們小時候的“找朋友”游戲不同,我們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學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愛好、座位等。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通過座位號很準確的找到某位同學。
活動:教師說出座位號(排列號),請這位同學起立示意。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加深難度,我們把全班分為東西各四組,南北各三組,這樣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東西、南北組數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定)
學生回答:可以。
活動:1.教師說出東西組號和南北組號,如“東二組、北三組”,請符合要求的同學起立示意。(學生熟練后,加快速度)
2.教師說出第一位同學的組號,由這位同學說出另一個同學的組號,依次傳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學,其他同學說出該同學的位置。
教師引導:聯系地球的經線與緯線,想想我們剛才分的組號和經緯線及經緯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活動:聯系剛才我們找朋友的過程,請你們在地球儀上找到以下幾個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墜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請找出碎片的具體位置;20時,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課本第八頁)
教師評價。
學生活動:請完成課本第8頁活動1.2.3。
教師提問:請你們說說對全球定位的理解。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利用經緯網找到某個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學會了正確地讀出某個地理位置的經度和緯度。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七年級地理地球自轉的影響
二、認識地球儀:縮小的地球模型。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基礎課)。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僅如此,地球儀上還配備了一些特殊的“裝置”,方便我們利用它們來學習地球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特點和分布規律等。
師生互動:教師向學生展示地球儀教具,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探究地球儀的興趣。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么,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么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么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言(略)。
小結: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于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于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分一下。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總結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緯”對應的是橫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于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制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么特點?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于地球儀周長,自己準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定義形狀長度及變化指示方向緯線垂地軸,環地球圓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東西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提供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學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么,我們怎么來區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么規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言等。
學生:發言等。
歸納總結:0°緯線位于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于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么,其它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于北極和南極點。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律,然后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過渡:
三、認識經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儀上這些連接南極和北極的大圓弧線吧,看看它們有什么樣的分布規律。
活動:
要求學生:
地球儀
我家有一個地球儀,它是個球體,中間用軸固定,底下是托盤,可以轉動,藍色是海洋,五顏六色是大陸。
它是我們認識地球的工具。它讓我們認識了世界上有四大洋,七大洲。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海洋北冰洋,還有印度洋和大西洋。我在上面還找到了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還有有著可愛企鵝的南極洲。
我們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涂著大紅色的大陸,像只大公雞,讓我想起來雄雞報曉這個。
成語。
在上面,我還看到了好多國家,學到了好多知識。這些都是地球儀給我的,我喜歡這個地球儀。
地球儀
地球是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它擁有山河湖海、草木蟲魚、禽鳥野獸和智慧的人類。就是地球的模型,它將我們這賴以生存的家園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能夠更加明白、清楚地了解地球。
在上,我們看到藍色的代表海洋,那些五顏六色的地方就是陸地,地球之所以被稱為“藍色星球”,就是因為它的表面大約有三分之二被海洋覆蓋。
海洋被分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陸地被分為五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我們生活的亞洲占世界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根據不同的洲,地球又被分成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則排在世界的第三位。相比之下,有些國家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甚至比不上我國的一個城市。
各個國家除了面積不同,形狀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我們可以從上看到:美國像一只正在奔跑的鴕鳥;中國猶如一只清晨打鳴的公雞;墨西哥宛如一條兇猛的鯊魚......這些形狀是那樣有趣,讓人展開無限的遐想。
上還有許多小的標識。在的正中間,有一條線叫赤道,它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而將南北兩極相連接的線叫做經線,這樣以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南北緯度更加精確地確定各個國家、海域的位置了。除此,還有洲界、運河、沙漠等一些圖例,都是為了能夠讓我們了解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
雖然不是特別貴重,也不是特別起眼??墒?,它里面蘊含的知識卻是那樣深厚,竟可以讓人展開思維,浮想聯翩。我覺得,如果把看成一個物體,莫不如把它當做是一名世界地理的導師,因為,我可以在它的“教導”下,邁出探索地球,發現地球奧秘的第一步。
地球儀
在我的書桌上,擺放著一臺,它是我五歲生日那天,爸爸從西安帶來的,它一直陪伴著我度過了六年的時光。
的底座是一個黑色的圓錐臺。它的直徑是七厘米,用來支撐整個。
在底座的上方有一個白色透明的半圓形托盤,上面還刻著0—90°的緯度,對應著球體上的緯度線,別看托盤小巧精致,但它托起了整個球體。
球體比排球略小,上面用不同的顏色,描繪著七大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用大海的顏色描繪著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還有全世界的國家。
我愛我的,它是我學習中的好伙伴。
地球儀
去年六一兒童節宋校長送了我們一個,給我們增長增長知識。
遠遠望去跟籃球大小差不多,下面有一個圓圓的黑托盤。這個被分成了好幾塊,藍色的是海洋,彩色的是陸地。走近,我第一眼就看到了我們的祖國,像只雄雞昂首在太平洋間,這只“雄雞”穿里一身漂亮的粉色衣服,它身上有許多的小圓圈,每個圓圈都代表著不同的城市,唯獨有一個圓圈中間標注著一顆小愛心。這個圓圈就代表著我們的首都北京。這個圓圈旁還有凹凸不平的線,這些線好像跟長城的圍墻差不多,我一看底下的圖標,這條線還真代表著中國的名勝古跡——長城。我把這轉了一圈,發現有許多地方有一群一群的小點,這就是沙漠吧!
咦?我突然發現這個怎么是斜的?原來地球就是斜著自轉的,這樣才產生了春、夏、秋、冬。我從書上了解到:地球在一個橢圓形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著地軸自轉。這種不停地公轉和自轉,使地球產生了晝夜交替。
別太小看這個“大家伙”,它可能幫助我們找到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還能了解到不少知識呢。以后我也要多請教這位有學問的小老師。
地球儀
我家有一個漂亮的,圓圓的,經緯線一圈圈地縱橫交叉在圓溜溜的球體上,每個國家都以不同的顏色相區別,顯得非常清楚。
我捧起心愛的,輕輕一撥,球體立刻轉動起來。我尋找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找到了!找到了!她就像一只昂首的雄雞挺立在地球的東邊。
我捧起心愛的,尋找著雄雞的“心臟”—北京,找到了!找到了!一顆紅色的五角星閃閃發光,北京二字剛勁有力。北京,我的祖國的首都,也是我日夜向往的地方。
我捧起心愛的,尋找雄雞的兩根“動脈”—長江與黃河。找到了!找到了!??!長江,你波濤洶涌、一瀉千里。從唐古拉山到東海之濱,就像一條彩帶連接著幾十個城市;你用豐富的水資源澆灌著兩岸的良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兩岸的人民。??!黃河,你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兒,從祖國的青藏高原到華北平原,一路奔騰不息,直到流入渤海;自古到今,你孕育了千千萬萬個華夏兒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從你這兒開始,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我捧起心愛的,尋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找到了!找到了!??!你高聳入云,征服你是全世界登山者們為之努力的最大愿望。
我捧起心愛的,還在尋找著……我尋找著祖國處處的山水風光,我熱愛祖國的每一個村莊與城市。
地球儀
“一個小小球,呆在角落頭,沒事撥一撥,走遍天涯和海角?!辈虏滤钦l?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它就擺在我的書桌上。
有一個圓圓的腦袋,頭稍稍傾斜,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和羅丹的思想者很像。他有一條又黑又長的辮子,兩端正好可以固定住它的頭。只要用手輕輕一撥,它的頭就瘋狂地旋轉起來,你從亞洲轉到了非洲,從太平洋轉到了大西洋,從中國轉向全世界,它的腿又大又圓,強壯有力,把它那巨大的頭拖住,使它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穿這一身五顏六色的衣裳,有藍的、綠的、黃的、紅的。藍色的是無邊無際的海洋,綠色的是遼闊無垠的大草原,黃色的是金燦燦的沙漠。它還有一個紅色的腰帶,那就是炎熱的赤道。
小小的可以帶我們走遍世界各地。我們可以去埃及,看那里的金字塔;可以去英國看大笨鐘;可以去澳大利亞看悉尼的歌劇院;還可以去美國看自由女神像。
通過我還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中國。中國的形狀是一只雄偉的公雞,神氣十足,昂首挺胸。中國有三條巨龍,有兩條是波瀾壯闊的黃河和長江,還有一條是蜿蜒盤旋的萬里長城。希望那杯一水之隔的寶島臺灣,能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
我對著地默默許下心愿要走遍世界各地,我要去南極看企鵝,去北極看北極熊。
地球儀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讓我們觀察一下寫一篇觀察日記。
上畫著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它的中間有一條線叫做赤道。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上面畫著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我還在上面發現了日本。日本的英雄是奧特曼。我還發現了美國,美國的英雄是美國隊長。我知道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找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還有地球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上還畫著好多國家比如韓國、尼日爾、中非、巴西、西班牙、伊朗、蘇丹、俄羅斯,各個國家還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著。很容易就能分清。很方便就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國家。
通過老師講解我還了解到我國有許多別的國家的東西,它們都帶一個洋字,因為它們都是從不同的洋附近的國家引進來的。從東邊引來的叫東洋貨,從西邊引來的就叫西洋貨。名字真的非常有意思。我從上真是學到了好多有用的知識。以后我一定要學會認真地觀察,從每次觀察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指導老師:李春生。
地球儀
雙休日,我和爸爸一起去教育書店買了一個又大又圓的。
那上大部分地方都是藍色的。爸爸說:那是海洋?;ɑňG綠的的地方是地球上的不同的國家。爸爸還教我認識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它們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爸爸,我們中國在哪兒?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我們的中國。
爸爸自豪地說:我們中國呀是世界上第三大國家,她在亞洲,形狀很像一只大公雞。你自己去找吧!
我慢慢地轉動著,找呀找,不一會兒,一只紅色的大公雞出現在我眼前。我定睛一看,上面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幾個字。哈哈,我找到了,我找到我們的中國了……我開心地大喊大叫著。
我繼續仔細地看呀看,哈哈,我又找到我們的首都北京了,他正好在大公雞的脖子上,那里就是我們中國將要舉辦奧運會的地方。
地球儀
球形的軀體,淡色的外表,整個世界的輪廓都清晰地印在它的外衣上……如此復雜精妙的物品,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雖說普通,可還是有它的特別之處。它不像它的同類那般又千篇一律的藍色“海洋”和色彩斑駁雜亂的國家輪廓,而是有一種復古的、典雅的歐式美感。因為在它上面,能充分體現藝術的美感。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褐色在陸地邊緣,淡淡的奶黃在海洋上,淡淡的紅色、灰色、綠色覆蓋著不同的國家,還有古典的花體英文印著各個地方的名字……巧妙的設計,融匯著美感。所以,可以豪不夸張的說,它更像一個工藝品。
都說工藝品好看卻沒什么實用性,可它不同。不論你想去世界上的哪一個地方,它都能指給你方向。
圓地方,從這一個小小的中,無不體現著人類的智慧。從古時最單純的猜想,到如今衛星的證實,都凝結在這個小小的球中。它的出世,讓無數人為它折服,深深地為它著迷。它的每一次轉動,也像是時光的縮影,把真實的地球,呈現在一個巧妙的、美麗的、小巧的上。
此刻,我眼前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工具或工藝品,而是整個世界。
地球儀
自從我上了幼兒園,我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媽媽為了讓我增長地理知識,她特意給我買了一個。
當時,我只知道像一張世界地圖,像一個被斜斜掛住的玩具滾球,更像一個真正的地球.直到有一天,爸爸教我在上找到了一只大公雞,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還有祖國的首都——北京,還有家鄉——廈門和漳平,還有一些特別行政區和直轄市......
大的城市是紐約。馬來西亞有個城市是新加坡,現在它獨立成一個小國家......
地球上的知識太多了,每次轉動它都會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