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為了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目標。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學工作計劃,那么下面這些成功的案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心臟的教學設計人教版
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輸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夠自動地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進行正常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血液循環來實現。
這一節知識點和難點較多,如何在短時間里使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充分的認識并理解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準備。
二、教學目標及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節教學通過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觀;通過對心臟的結構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學生。通過血液循環的發現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三、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無論從生理還是智力等方面來說,都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都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尚處于一種懵懂階段,對于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每一個時機,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遠大的理想抱負。
四、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可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教學。
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準備充足的新鮮的豬心以及人的心臟模型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獲得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并推測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把豬心解剖好,盡量露出四個腔,以利于學生觀察和用手觸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等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各自的功能。關于把心臟比喻成“泵”,教師可以用發動機或抽水機等進行類比,進而說明心臟作為“泵”的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小品表演等多種方式理解以下要點:一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系;二是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三是血液循環的意義,即血液在流經毛細血管時所發生的物質交換。
五、教學媒體運用。
1、課件“心臟的結構”
2、課件“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3、血液循環的錄像。
4、實物投影儀。
5、血液(動脈血、靜脈血)標本。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將右手放到胸口左側,將左手放到胸口右側,感覺心臟的搏動。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心臟你們想了解些什么呢?(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血管。
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分組討論課本68頁“討論”中的問題。
通過觀察,主動地獲取有關心臟的知識,并推測它的功能。
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的觀點和結論,本組其他同學可將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進行補充。
注意觀看大屏幕和模型,對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進一步重組和加工。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和完善。
觀看動畫,總結瓣膜的開閉情況。
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及時點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展示課件“心臟的結構”以及心臟模型(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加深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理解)。
展示課件動畫“瓣膜工作動畫”。
發揮想象,提出問題。
閱讀與思考課本69頁第二段。然后每組派代表陳述觀點。
認真觀看。
同學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誘導提問。
布置閱讀、思考。
展示課件“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及時收集反饋信息。
第二課時。
血液循環途徑。
認真觀看錄像。
從整體上把握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血液循環錄像。
心臟四個腔的名稱、與之相連的血管、血流方向。
四人一組,討論課本70頁的血液循環模式圖。
巡視并加以指導。
體循環。
肺循環。
血液循環的意義。
表演課本劇《何去何從――血液循環途徑及其意義》。
將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關血液循環途徑及其意義進行歸納整理(可以用各種形式,如圖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誰歸納整理最快,最準。同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將抽象知識變為生動有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最后展示教師準備的歸納完整的圖表。
動脈血及靜脈血的概念。
區分動、靜脈血的顏色并總結它們的特點。
展示:動、靜脈血標本。
健康而強壯的心臟的重要性。
計算數據,得出結論――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是非常重要的!
仔細觀看故事,從中獲得啟發,激勵自己發奮學習。
課件展示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課后作業。
用擬人手法寫一篇介紹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文章。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包括心臟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過程及其意義,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詞也比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先明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活動起來才能有序,并從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兩個主要知識內容上,通過學生活動(分組觀察、思考討論和表演課本劇)來完成。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教師的適當總結,也使他們對知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表現了自己的才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旁只是引導點撥,才能更好地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小學科學《保護肺和心臟》教案設計
最近,我經??匆娦侣勚袝シ庞幸恍┤速u青蛙,使很多青蛙死于非命,甚至有一些人還把小蝌蚪裝在瓶子里賣給小朋友玩。我對此事感到非常心痛。
大家都知道,青蛙是最出色的“莊稼保護神”。一只青蛙一天可以吃60多只害蟲,照這樣計算,一知青蛙一個月就可以消滅xx多只害蟲,一年(去除冬眠時間)就可以消滅1.5萬只左右的害蟲。而根據資料顯示,1.5萬只害蟲每年會使我們損失90公斤左右的糧食。如果我們按照每人一次吃1公斤(大約20只)青蛙,就相當于損失1500公斤糧食,如果中國人每人吃一只青蛙那是一筆多大的損失呀!如果讓那些捕捉青蛙的人也來算算這筆帳,他該知道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聽長輩們說,以前在夏季,到處都能看到青蛙,田間地頭或是小河池塘里經常是蛙聲一片。在很多古人的詩詞佳句里也有看到那樣的美景。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學們,幾乎沒有人能見到那樣的景象了。這是因為現在的工業垃圾使很多河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使大量的青蛙的幼子――蝌蚪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環境。還有就是那些沒有良心,只顧自己眼前利益的人,把一只只正在田野里捕捉害蟲的小青蛙送上了飯桌。而隨著青蛙數量的減少,人們不得不使用各種殺蟲藥水來對付害蟲,這也是新聞中經常看到會有一些毒大米流向市場的原因。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人類在慢性自殺!
我要為小青蛙向人類呼吁:請您手下留情,為了人類的子孫后代,保護“莊稼的守護神”――青蛙吧!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
和學生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深信學生們和我一樣,也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動。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我又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
1、詠唱送別曲。
告別2、無論……都……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2、指名背背誦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體背誦)。
二、學習第五節。
1、彌留之際,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怎么想的?(學生思考、討論)(死了也要回故鄉……)。
a老師的叮囑,同學的期望。b肖邦愛國。
表達了肖邦怎樣的思想感情?(愛國)。
肖邦這么愛國,大家能把肖邦愛國情懷讀出來嗎?
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
三、學習第三節。
1、肖邦愛國吧,他在國外到底為祖國做了哪些事情?
聽到起義失敗悲痛欲絕。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化悲痛為力量,將一腔熱血化成催人奮起的旋律和音符。(看書中插圖)。
(多媒體:播放《革命練習曲》)。
板書:起義失敗——一腔熱血化音符。
指導看圖,指導有感情地讀書。
2、他日夜思念祖國。(心系祖國的人會怎么做?)。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板書: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導讀(悲憤)。
3、最后一節:一個人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嗎?
指名讀最后一節。
比較:肖邦就這樣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肖邦的“死”:為國而死,;他還年輕,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導讀:聲音緩慢、低沉、惋惜。
四、練習說話,人物精神升華。
肖邦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讀3、4、5、6節。(肖邦這么熱愛祖國,我們能把課文讀好嗎?)。
六、拓展。
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有哪些愛國人和愛國的故事。
(文天祥、陸游、周恩來、吉鴻昌……)。
七、作業設計:從校圖書室借“愛國故事書”閱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網友來稿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dd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呀?
學生匯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后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保┲该x句子,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后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么,他又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了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呢?同桌討論歌詞。
血管和心臟教案
導入:那么,心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教師可對照掛圖進行講解心搏的過程。
心臟的搏動——心肌收縮,推動著血液向前流動。具體過程:
當心房收縮時,由于內壓力升高,其內的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由右心房流至右心室。當心室收縮時,其內部壓力升高,使房室間的房室瓣關閉,因此封閉了房室之間的通道,阻止血液倒流。于是,受到擠壓的血液只能由左心室流入主動脈,由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當心室收縮終了而又開始舒張時,由于心室擴大,內部壓力降低,使主動脈和肺動脈內的血液回流,導致動脈基部的動脈瓣關閉,阻止動脈內的血液向心室倒流,當心房收縮完畢而開始舒張時,其內部壓力降低,使靜脈內的血液分別由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同時,肺靜脈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由此可見,心臟在每一次搏動中借心室的'收縮把血液送到動脈內,同時借心房的舒張而將血液自靜脈引回,故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樞紐。
過渡:用什么來衡量心臟的工作潛力的高低?我們用心率和心輸出量來衡量每個人心臟功能的狀況。
板書:(三)心率。
1、概念——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做心率。
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個學生用聽診器測出自己的心率。
實驗:我們的心率。
方法步驟:
(1).學生四人一組,用聽診器分別測出每個人的心率,并記錄數值。
(2).計算全班同學的平均心率,男性平均心率,女性平均心率。進行比較。
教師指出:心率隨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而不同。如:出生嬰兒一般120—130次/分,三歲以內一般大于100次/分,總的講,女性心率快于男性,缺乏鍛煉的人快于經常鍛煉的人,同一個人,在安靜、睡眠時的心率比運動、激動緊張時的心率慢。
2、心率的正常值:(板書)。
成年人心率的平均值:75次/分,
正常變動范圍:60--100次/分。
如果心率60次,心動過緩(運動員除外)。
100次,心動過速。
經常鍛煉的人,心率較慢。
板書:(四)。心輸出量。
1、概念—心臟收縮時,向動脈射出血量的多少。它是衡量心臟功能的標志。
正常左右心室輸出量相等,只計其一,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叫每搏輸出量,一般60—80毫升。心臟每分鐘的輸出量叫每分輸出量。
讓學生指出心輸出量的計算方法:
2、每分輸出量=每博輸出量×心率。
學生計算并回答:每分輸出量=70×75=5250毫升。
討論:影響心輸出量的可能因素,并初步分析原因。
回答:體育鍛煉、運動、激動等。
板書:(五)心臟的鍛煉和保健。
通過探索運動員和普通人在劇烈運動時心率的變化的實驗來講述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
心臟的教學設計人教版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初中生物學中知識點多且生理過程復雜的課題。盡管學生對心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和經驗僅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學的。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將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直接經驗等重要的課程資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創設問題情景,設置系列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通過觀察,在主動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自主構建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等有關知識。
本節課設計分為三大教學板塊:猜謎語,導入新課;主動探究,構建新知;歸納總結,延伸拓展。三大板塊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融為一體。三大板塊的具體設計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感知:學生通過猜謎語,引出心臟知識;自身已知知識,描述心臟的位置,形態,大小;摸一摸,想一想,推測心臟的功能。
2.觀察與思考:學生觀察書本心臟結構圖,討論學習“心臟的內部結構”;推測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
3.綜合感悟及討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悟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認識心臟及結構對人體生命的意義。
4.拓展創新: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心臟灌流實驗”,進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運用己有的血管知識和初步構建的心臟的有關知識,嘗試勾畫人體血液循環路線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心臟的位置和形態。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己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新知識并進行創新的能力。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加強學生對心臟的生命意義的認識。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五、作業。
1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何不同?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
2左、右心室以及左右心房之間各被肌肉壁。
隔開,這有什么意義?
使左右兩側的腔互不相通,可防止兩側血液的混合。
1現有一只新鮮的豬的心臟,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判斷出它的左右?
(a)。
a.手捏心室壁。
b.將心臟切開。
c.手捏心房壁。
d.向心臟內灌水。
2四川汶川地震后,許多健康的公民積極無償獻血,醫生在給他們抽血時,針刺入的血管是(c)。
a.主動脈b.毛細血管。
c.靜脈d.體動脈。
3與左心室相連的血管是(a)。
a.主動脈b.肺動脈。
c.上下腔靜脈d.肺靜脈。
4人體的循環系統結構中,不存在瓣膜的是(b)。
a.心房和心室之間b.動脈血管內。
c.四肢靜脈血管內d.心室和動脈之間。
5有時因撞擊等原因而導致皮膚出現青紫的斑塊,這是由于(d)出血所致。
a.心臟b.動脈c.靜脈d.毛細血管。
a.左心房b.左心室。
c.右心房d.右心室。
7與靜脈相比,動脈的特點是(b)。
a.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小。
b.管壁厚、彈性大,管腔小。
c.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
d.管壁厚、彈性小,管腔大。
《祖國的心臟》教案
1.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圍,并會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讓學生學會利用資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和名勝古跡。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領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分析和評價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北京的熱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1.教學重點: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職能。
2.教學難點: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談話法等。
一、師生互動、導入新課。
二、組織活動、學習新課。
生:小組活動、探究、組織答案。
師生互動,以任一組為中心,提問交流,其他組適當補充,反饋、檢查學習情況,督促、矯正學習結果。提問問題依次如下:北京的緯度位置怎樣,屬于什么溫度帶,是內陸還是沿海,有哪些鄰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點,附近地形區分別是什么,屬于什么氣候類型,什么特點,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狀況怎樣,請上來指圖說明。
首都北京的.確交通便利,不僅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還是全國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條公路、高速公路、京杭運河在這里穿行。你能不能結合地圖冊把課本第18頁的主要鐵路線指認出來呢?找一同學指圖講解,其他同學予以更正、補充。
找多組代表回答、補充,并及時予以激勵性點評。
總結:北京緯度位置優越,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干濕適中;海陸位置優越,雖居內陸,但距海較近,交通發達;戰略位置優越,戰爭年代,三面環山,易守難攻,和平年代,東南平坦,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經濟區位優越,西有黃土高原,北有內蒙古牧區,南有黃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應豐盈。難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師生互動,讓學生隨意搶答,補充。
三、回顧活動、測試應用。
四、升華情感、倡導行動。
五、作業。
2.你知道首都北京主要的城市職能是什么,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3.你了解首都北京的名勝古跡嗎,你能說出哪些?
《心臟》大班教案
1、知道心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了解心跳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2、懂得保護心臟的正確方法。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逐步養成垃圾分類處理和珍惜、節約資源的好習慣。
準備心臟模型、圖片、音像資料等。
1、引導幼兒觀察心臟模型、圖片、音像資料等,學習在不同高度的物體上進行單腳站立。感知心臟的特征及功能。
2、讓幼兒了解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并將手放在自己或同伴的胸前感覺心臟的跳動。
3、游戲《聽一聽》
(1)用聽診器或漏斗與橡皮管連接在一起聽同伴的心跳聲。
(2)用踏腳或沙漏、計時器等計數心臟跳動的節奏、次數,看看誰的心臟跳得快、慢或正常。
(3)請幼兒觀看《快樂巧連智》--人體的心臟介紹。
《心臟跳動》大班教案
成人每分鐘心率超過100次,稱為心率過速。心率過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心動過速是很常見的,許多因素都影響心率,如體位改變、體力活動、食物消化、情緒焦慮、妊娠、興奮、恐懼、激動、飲酒、吸煙、飲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此外,年齡也是一個因素,兒童心率往往較快。
病理性心率過快,如全身性疾病,高熱,貧血,缺氧,感染,甲狀腺機能亢進,疼痛,急性風濕熱,腳氣病及神經官能癥等都可引起心率過快。在一般情況下,并不是什么病會引起心跳過快,而是患者自身的原因。有時精神壓力太大了,因為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會導致出現精神緊張心率過快等癥狀。
《心臟跳動》大班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人體內臟器官,知道心臟的位置及功能。
2.通過幼兒主動探索,了解心跳快慢的規律。
3.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活動準備:
ppt課件、健康心標、聽診器。
三、活動過程:
(一)玩游戲(熱身運動),引出內臟器官——心臟。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我說你做”的游戲吧!看誰聽得最認真!(師幼一起玩游戲)。
師:剛剛我們玩的游戲里有眼睛、鼻子嘴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器官。那么你知道我們的身上還有哪些器官嗎?(鼓勵幼兒大膽說)。
師:有些器官,它在我們身上,但是我們卻看不見,猜猜它們在哪?(肚子里)。
在小朋友的肚子里,你們想不想看看它們都長什么樣?(出示ppt課件,幼兒觀看人體內臟器官。)。
師:這些都是人體內臟器官,我們先來認識誰呢?還是先來認識內臟器官中最重要的一個器官——心臟吧)。
(二)認識心臟,了解心臟的位置及功能。
師:你的心臟在跳嗎?怎樣能聽到心臟跳動的聲音?(請幼兒說一說,最后出示聽診器,請幼兒傾聽)我們再想想其他能聽到心跳的辦法?(鼓勵幼兒兩個人將頭貼到對方的`心臟部位傾聽。)心臟跳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子的?(和幼兒一起聽ppt播放的心臟跳動的聲音)。
師:我們的全身布滿血管,心臟連接我們的血管,它不停地跳動,使我們身體里的血液不停的循環,流動。心臟的跳動把血液通過血管送到全身各個地方,使我們的身體得到營養物質和氧氣,我們的身體才會保持健康。(播放ppt)。
(三)播放快節奏音樂,感受心臟不同的跳躍速度。
師:心臟無論在何時,它的跳躍速度都是一樣的嗎?(播放快節奏的音樂,讓幼兒跟隨快節奏音樂跳動,感受到運動后,心跳速度加快了。
師:心臟跳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呢?(人的情緒、活動量有關)。
師:人在休息或者安靜的時候,心臟跳動會比較緩慢。我們來玩一個好玩的心跳游戲吧!讓我們來檢驗一下,心臟是不是健康的。(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心臟,隨著老師不同的動作,加快或者減慢速度,健康的心臟就發一顆健康心標)。
(四)討論如何保護心臟。
師:孩子們,你們想一想,心臟有沒有停止跳動的時候?如果心臟停止跳動我們會怎樣?我們應怎樣保護心臟?(多吃有益于心臟健康的食物,比如西紅柿、植物油、燕麥、毛豆、菠菜等,同時要注意情緒不要激動,不能老發脾氣,大喊大叫,還不能劇烈的超負荷的運動,每天都要保持心平氣和,心情愉快,我們的心臟一定會更健康)。
(五)學做護心操,活動結束。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做護心操吧!
《心臟》大班教案
一次戶外活動后,小朋友著急地對我說:“吳老師,我生病了,你摸摸我這兒跳得很厲害?!蔽乙豢矗约旱男呐K。因此,為了讓幼兒能夠深入的了解有關心臟的知識,學會保護心臟,揭開自己身體里的秘密,我開展了這次“我們的心臟”的活動。
1、讓幼兒了解心臟的重要功能和保護方法。
2、進一步了解安全保健知識,會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適當的保護。
3、通過認識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心臟掛圖、心臟模型、聽診器、時鐘、記錄卡、筆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幼兒自主活動-----找心臟、測心跳
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聽診器、記錄卡、時鐘、筆,小朋友自由結伴選擇活動場所,讓小朋友們通過聽一聽、摸一摸、測一測、記一記來感受心臟的位置和心臟的跳動,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幼兒戶外活動,感受活動前和活動后心臟跳動的變化
好,小朋友都到老師這邊來。剛才我們都去找了找自己的心臟,有些小朋友也測了測自己的心跳。那現在呢,我們到戶外去活動一下,小朋友可以比較一下活動前和活動后自己的心跳有什么不同?(教師和幼兒一起戶外活動,活動后回活動室自選活動場所,測一測活動后自己的心跳和活動前有什么不同?)
4、組織幼兒認識心臟,了解心臟的功能
好了,現在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下有關心臟的知識,好不好?(結合心臟的掛圖、模型給幼兒介紹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功能以及保護方法。)
5、組織幼兒討論心臟的保護方法
幼兒自由討論得出結論:保護心臟應多吃有營養的東西,多休息、多做體育鍛煉等。
6、結束活動。
大班教案《心臟跳動》
1、閱讀繪本,引發對心臟的好奇,能與同伴合作發現關于心臟跳動的簡單知識。
2、了解心臟的重要性,知道適宜的運動以及舒暢的心情能讓心臟得到放松。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音樂、ppt、圖書、聽診器等。
一、繪本導入、引起好奇。
1、孩子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猜是什么?
2、提問:心臟是什么?心臟在哪里?心臟有多大?
看來我們對心臟還是有點了解的,那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心臟的什么秘密呢?想不想看看呢?
二、小組閱讀,發現問題。
1、要求:3人一組,安靜閱讀,發現秘密,發現問題。
2、小組閱讀,教師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點與模糊點。
3、交流發現,引發問題。
問題一:心臟為什么要跳動呢?
問題二:心臟一分鐘跳動的速度一樣嗎?
問題三:心臟跳動的速度會變嗎?
三、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1、心臟“看看看”,解決問題一(難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心臟為什么要不停的跳動呢?跳動有什么用呢?(觀察畫面討論)。
小結:我們的心臟通過跳動,將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地方!
2、心跳“猜猜猜”,解決問題二(興趣點)。
大象每分鐘跳……20次,小老鼠每分鐘跳……300次,人類呢?(60次)是我們成年人哦,那小孩大人的心跳一樣快嗎?孩子們心臟一分鐘跳幾次呢?我們來個游戲吧“心跳猜猜猜”看誰猜的最接近。
3、心跳“聽聽聽”,解決問題三(重點)。
人的心跳一直是一樣的速度在跳動嗎?會變嗎?那我們就來聽一聽。
聽到過心跳的聲音嗎?(心跳音效)怎么才能聽到心跳?(互相聽,用聽診器)。
要求:
1、找一個朋友。
2、互相聽聽安靜時的心跳(音樂輕柔)。
3、運動(動感音樂)互相聽聽運動后的心跳。
交流:發現心跳速度的變化嗎?
小結:運動后輕柔的撲通聲會變成劇烈的咚咚聲,原來,運動會使心跳加速哦。
四、遷移生活。
1、可是有時候沒有運動,心臟也會劇烈的跳動,你有過這種經歷嗎?(害怕、生氣)。
小結:如果我們保持舒暢的心情,可以讓心臟得到放松。
關于心臟還有很多的小秘密哦,比如,除了心臟,我們身體還有哪些地方會撲通撲通跳呢?(脈搏)都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到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
《心臟》大班教案
1、閱讀繪本,引發對心臟的好奇,能與同伴合作發現關于心臟跳動的簡單知識。
2、了解心臟的重要性,知道適宜的運動以及舒暢的心情能讓心臟得到放松。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音樂、ppt、圖書、聽診器等。
一、繪本導入、引起好奇。
1、孩子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猜是什么?
2、提問:心臟是什么?心臟在哪里?心臟有多大?
看來我們對心臟還是有點了解的,那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心臟的什么秘密呢?想不想看看呢?
二、小組閱讀,發現問題。
1、要求:3人一組,安靜閱讀,發現秘密,發現問題。
2、小組閱讀,教師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點與模糊點。
3、交流發現,引發問題
問題一:心臟為什么要跳動呢?
問題二:心臟一分鐘跳動的速度一樣嗎?
問題三:心臟跳動的速度會變嗎?
三、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1、心臟“看看看”,解決問題一(難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心臟為什么要不停的跳動呢?跳動有什么用呢?(觀察畫面討論)
小結:我們的心臟通過跳動,將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地方!
2、心跳“猜猜猜”,解決問題二(興趣點)
大象每分鐘跳……20次,小老鼠每分鐘跳……300次,人類呢?(60次)是我們成年人哦,那小孩大人的心跳一樣快嗎?孩子們心臟一分鐘跳幾次呢?我們來個游戲吧“心跳猜猜猜”看誰猜的最接近。
3、心跳“聽聽聽”,解決問題三(重點)
人的心跳一直是一樣的速度在跳動嗎?會變嗎?那我們就來聽一聽。
聽到過心跳的聲音嗎?(心跳音效)怎么才能聽到心跳?(互相聽,用聽診器)
要求:
1、找一個朋友。
2、互相聽聽安靜時的心跳(音樂輕柔)。
3、運動(動感音樂)互相聽聽運動后的心跳。
交流:發現心跳速度的變化嗎?
小結:運動后輕柔的撲通聲會變成劇烈的咚咚聲,原來,運動會使心跳加速哦。
四、遷移生活。
1、可是有時候沒有運動,心臟也會劇烈的跳動,你有過這種經歷嗎?(害怕、生氣)
小結:如果我們保持舒暢的心情,可以讓心臟得到放松。
關于心臟還有很多的小秘密哦,比如,除了心臟,我們身體還有哪些地方會撲通撲通跳呢?(脈搏)都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到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
《心臟跳動》大班教案
我無法忘記那個夏天,你和我在比50米跑,明明你只比我快了0。1秒,結果教練硬說我比你慢了好多,說我退步了。而我不服,拉著你又比了一次,可你還是比我快,我一直都記得你那時的表情,你的'笑容和太陽一樣耀眼奪目。你就像一個發光體,就像太陽一樣,如此亮眼。從此之后,我就發誓要追上你,像你一樣,做“別人家的小孩”。媽媽經常拿你和我比較,總說你怎么怎么好,說我哪兒哪兒都不好,說實話,我心里真是不服氣,但我把這份不服氣轉化成了動力,因為我要像你一樣優秀,這時我就能聽到我的心臟在跳動的聲音,一聲一聲充滿了干勁。
我還記得那年你競選上了學生部部長,那神情別提有多高興了,走路都一蹦一跳的,嘴里還哼著不成調的曲子。因為你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又競選上了學生部部長,所以老師也把你的作業減少了好多,真的,我不嫉妒,因為你有這個實力。你每天都很辛苦,就這樣一直到有一天,你倦了,倒在了你最愛的語文課上。老師立馬拿出手機打120,我也跟到了醫院,看著你蒼白的面容,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不知為什么,我突然好想哭……這事過后,你又回到了學校,老師為了減輕你的負擔免掉了你的學生部部長一職,給了另一個女生??珊脛俚哪忝看胃良缍^時,都要狠狠地瞪她,似乎很不滿她搶了你的位置。
后來你又在體育課上暈倒了,原因是心臟病,無法做手術治療,只能靜觀其變。突如其來的某個午后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阿姨和叔叔都崩潰了,我的眼淚像河一樣流淌,永無盡頭。醒來后發現手邊多了一封信,信上寫著“魚干兒小朋友親啟”,打開來一看,是你給我寫的好長的一段話,看到最后,我忍不住失聲痛哭,因為最后一句是“不管怎樣,你都要堅強,繼續加油,我會在天上為你加油的!愿星辰伴你左右,別哭,我的魚干兒!”把紙翻過來,上面有一行小小的字“我在你心臟里哦!別忘了我!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這個耀眼奪目的女孩,一輩子都住在我的心臟里……因為我和她,是一輩子的死黨。
你聽到心臟跳動的聲音了嗎?我聽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