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對教學反思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實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理念。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1、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
2、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析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輔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3、本文作者通過記敘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學習本文,也可讓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幫助下,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感受作者的復雜感情,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以此教給學生自己動手,合理利用資源,解讀本文的一種方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有效導入的設計原因及對策: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參考很多前輩和同行的意見后,我這樣設計導入:先由學生介紹所了解的杜甫的情況,學生對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詩圣”之稱。這時教師補充“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內容,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這時我再用抑揚頓挫、滿含激情的語調說出下面這段話:“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今天所學的詩歌就是反映詩人當時生活的一篇。”這種情況下學生必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有效誦讀設計原因及對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閱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采用師范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余生重復‘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余生重復‘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其余重復‘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ü餐貜湍┚洌边@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預定目標,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地前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詩歌的教學,注重的是在誦讀中品味理解,因而備課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以及相應的指導與訓練。而如何使學生由課內走課外,使一節課不僅僅只是“一節課”而已,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當今考試形勢的要求。
以上是我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所做的幾點嘗試,談不上創新。通過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課堂學習。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普遍、內容最廣泛的學習。作為教師,應緊緊圍繞創新學習,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減負、優質、高效的教改之路,培養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并把它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任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在參考很多前輩和同行的意見后,我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咱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每個朝代都有各自興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詩歌,順帶明確一下文化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從小,唐詩就伴隨我們成長,唐代最有名氣的兩位詩人是誰呢?(李白、杜甫、李白,號“詩仙”;杜甫號“詩圣”又號“詩史”)杜甫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學跟他很熟悉的請起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老朋友吧。(學生介紹)杜甫35歲前曾經游歷各地,過著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從他的《望岳》一詩中就可以窺見青年的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35歲后寄居長安十年,那時候唐朝爆發了一場**,什么**呢?(安史之亂)杜甫在逃難中被俘,并被叛軍壓回長安,看到眼前田園荒蕪、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寫下了《春望》。(指導大家回憶杜甫詩歌并背誦出來)在此期間,他還寫了許多浸透血淚的偉大詩篇因為這些詩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史”用詩歌抒寫歷史。
后來安史之亂平息之后,他棄官帶著一家老小輾轉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于是就有了至今聞名于世的杜甫草堂。那時候正好是春天,戰亂平定了,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詩人寫下了《絕句》(學生背誦)茅屋雖簡陋,但是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到江邊散步,看到草長鶯飛,春花粉蝶,于是又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學生背誦)一場綿綿春雨又讓他喜不自禁的寫下了詩篇《春夜喜雨》(學生背誦)。要是永遠是春天那該多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春去秋來,秋風秋雨也來了,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下面咱們大家一起去體驗一下那個深秋的不眠之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這個導入時間比較長,目的是對過去所學的杜甫的詩歌進行梳理,畢竟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對舊知識的復習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又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詩歌學習的氛圍,還明確了本詩的寫作背景。可謂一舉三得。
這種情況下學生必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教學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課文時,雖然我的課程安排得不錯,但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時有許多不足之處。
1、重視“朗讀”。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讀”。采用了聽范讀、個體試讀、分組讀、個別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增強語感,在讀中領悟感情,在讀中品味語言。
2、課堂教學中注重提問的設計,既注重了目標性又注重了趣味性,例如:第三段學完并未直接進入第四節,而是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當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哀嘆、發泄、痛哭、打算修屋等時,再進入第四段學習,此時杜甫的胸懷之博大,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就更能震撼人心。
3、注重課堂生成。在第一個教學環節——與文本對話中,讓同學們互相質疑時,二班有同學提出:群童為何抱茅?對此問題我沒有立即否定,而是讓同學討論,得出的答案真是精彩紛呈,有言調皮淘氣,有言帶回家燒火做飯、鋪床、補自家漏雨茅屋等等,孩子回答令我驚嘆。就此我隨機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歸來為何嘆息?”(在別班此問題解答不盡人意)而在二班“嘆息”內容便迎刃而解了。
4、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此我設計了穿越環節——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借次對話讓學生能認識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進而領悟詩歌的主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初讀對學生朗讀節奏劃分的指導不夠;又如在與文本對話時各節內容的概括講解較多,學生質疑環節用時過多,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對此不能較好的引導等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1.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
2.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析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再輔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3.本文作者通過記敘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學習本文,也可讓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幫助下,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感受作者的復雜感情,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以此教給學生自己動手,合理利用資源,解讀本文的一種方法。
文檔為doc格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杜甫帶著崇高理想的生命狀態,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如果把視頻放在課前也許效果更好;如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讓學生理解,然后再講,也許效果更好;如果pk朗讀階段的評價再具體再積極些更好;如果講授過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留給我更多的是對如何真正踐行新課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謝各位同行對我課堂的關注與批評,感謝你們給了我參照系,給了我反思力,讓我們為演繹精彩語文而一路同行!
教學一門也是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品嘗了失敗,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開頭初讀把握較長句子的停時,對學生朗讀節奏劃分的指導不夠,以致在這一環節耗時過多,影響了下面的教學環節;又如在三讀質疑中給學生時間不足,不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不夠到位;再如最后學生五讀揣摩誦讀時,只時簡單提出來要求,沒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因而學生還讀得不夠好等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后教學反思
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句讀。再讀課文,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大意,有疑難處可與同桌或小組成員交流,然后自己對照課文,用現代漢語說說詩歌內容,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情節;三讀課文,要求學生將文中表現詩人悲苦生活的地方提出來與大家交流。四讀課文,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品讀詩情。五讀課文,是學生的理解詩情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上課時,我按這些預設,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課上書聲朗朗,語文味很濃,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當然,從這節課中也暴露出我平時教學中的諸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過去常用的串講法,采用了誦讀法進行教學。以往教學,總是擔心學生不主動的去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閱讀古詩文,教學中老是不敢放開,非要讓學生字字落實不可,因而較多的采用串講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講到底。這種忽略學生主體的作法,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老師累,學生煩,課堂枯燥,教學沒有實效。誦讀法作為一種傳統但又有效教學方法,對古詩文的教學尤其有效?!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白知?!薄靶臐撚谝?,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文章接連,血脈貫通,自然心與理會?!闭b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以誦讀法教授古詩文,自然、親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內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風格等內在美的感悟、欣賞。在這節課上,我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的讀貫穿全課,要求學生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讀出詩的味道,讀出作者的形象,讀出自己的感悟。整節課書書聲朗朗,效果極好。
二、這節課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擺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除了上面所說的'用誦讀而不用串講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三讀質疑這個環節上,我讓學生讀出疑問,讀出思考,通過學生的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較好的理解了詩意。學生的質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個學生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從詩的最后一節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那種推已及人,寧愿自己挨凍受餓也希望天下寒士盡歡顏的那種崇高的精神,但詩人為什么在第二節時竟忍心罵那些小孩為盜賊?”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我一般不輕易表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解決,只有在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我才適時用多媒體展示出本課的有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杜甫的困窘,從而解決學生的疑惑。整節課我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引導者這樣一個地位,教學問題的落實始終由學生來完成,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學生學習興趣高,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一門也是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品嘗了失敗,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開頭初讀把握較長句子的停時,對學生朗讀節奏劃分的指導不夠,以致在這一環節耗時過多,影響了下面的教學環節;又如在三讀質疑中給學生時間不足,不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不夠到位;再如最后學生五讀揣摩誦讀時,只時簡單提出來要求,沒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因而學生還讀得不夠好等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反思
1、有效導入的設計原因及對策: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參考很多前輩和同行的意見后,我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咱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每個朝代都有各自興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詩歌,順帶明確一下文化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從小,唐詩就伴隨我們成長,唐代最有名氣的兩位詩人是誰呢?(李白、杜甫、李白,號“詩仙”;杜甫號“詩圣”又號“詩史”)杜甫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學跟他很熟悉的請起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老朋友吧。(學生介紹)杜甫35歲前曾經游歷各地,過著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從他的《望岳》一詩中就可以窺見青年的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35歲后寄居長安十年,那時候唐朝爆發了一場動亂,什么動亂呢?(安史之亂)杜甫在逃難中被俘,并被叛軍壓回長安,看到眼前田園荒蕪、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寫下了《春望》。(指導大家回憶杜甫詩歌并背誦出來)在此期間,他還寫了許多浸透血淚的偉大詩篇因為這些詩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史”用詩歌抒寫歷史。后來安史之亂平息之后,他棄官帶著一家老小輾轉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于是就有了至今聞名于世的杜甫草堂。那時候正好是春天,戰亂平定了,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詩人寫下了《絕句》(學生背誦)茅屋雖簡陋,但是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到江邊散步,看到草長鶯飛,春花粉蝶,于是又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學生背誦)一場綿綿春雨又讓他喜不自禁的寫下了詩篇《春夜喜雨》(學生背誦)。要是永遠是春天那該多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春去秋來,秋風秋雨也來了,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下面咱們大家一起去體驗一下那個深秋的不眠之夜。
這個導入時間比較長,目的是對過去所學的杜甫的詩歌進行梳理,畢竟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對舊知識的復習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又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詩歌學習的氛圍,還明確了本詩的`寫作背景。可謂一舉三得。
這種情況下學生必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2、有效誦讀設計原因及對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閱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采用師范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余生重復“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余生重復“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其余重復“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共同重復末句)這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杜甫是詩壇之圣,杜詩亦有詩史之說。《茅》詩是傳世之作。《茅》詩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抒發的是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古詩詞的教學,在于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學會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能對詩歌進行簡單的賞析。
為此,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鑒于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通過介紹背景拉近和學生的時代距離,并串綴起同一時期、反映同一主題的其它詩作,使學生聯想顯現當時動蕩不寧的社會面貌;使學生體味連年窮兵黷武給社稷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使學生受到愛國愛民的思想教育,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愛民、恤老憐弱的思想感情。像“三吏”、“三別”、《春望》等詩句所描寫的內容,很容易激起同學們的感情共鳴。
課堂上,學生回憶了過去學過的杜詩,使之對杜甫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對杜詩意蘊的體會更形象更豐滿。既溫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帶舊,使學生的感知向深層發展。
其次,要理解詩句大意。
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的記者它。雖然本詩語言通俗易懂,但畢竟是文言文,一些文言詞匯與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很有解釋的必要。至于詩句大意,學生能意譯即可。
再次,在誦讀中品味意境,體會情感。
詩歌的情感,最終是靠反復的誦讀得以實現的。盡管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了具體的點撥,但由于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體較低(普通話也很不規范),本詩情感的把握還是通過詩句意思的翻譯,以及老師的解讀來實現的。
對于詩歌的鑒賞,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因為缺少方法,很多學生無從下手,鑒賞的角度不能向中心思想傾斜。雖然點到了典型的動詞,卻又不能明白詩歌中敘事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思路很偏頗。
另外,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盡管課件做得很樸素,還是由很多學生只顧看畫面,而忘記了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啊。豐富了課堂教學,卻忽悠了學生思維,實在得不償失。
教學過程中,以誦讀鑒賞為主,又穿插杜甫的一些其他詩作,使整節課書聲朗朗,以詩教詩,以詩學詩,師生沉浸在詩的氛圍中。學生在學詩中提高了認識,愉悅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學習本課從背景入手,解釋為輔,誦讀為主,鑒賞為最終目的,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積極性還沒能充分調動起來,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得不是很好,誦讀水平有待提高;課堂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
20xx年3月18日
xxx
教學反思的反思
在學習混合式題時,要求學生意讀題。如:13×6+23讀作:13乘6的積再加23,和是多少。60-28÷7讀作:60減去28除以7的商,差是多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差、積、商,乘、除以、除”等數學用語的含義,不但可以減少學生在讀題時讀錯數的現象,也為后面學習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敘述題打下基礎。
1.觀察:觀察題目里有沒有括號?含有幾種運算符號及括號的位置。
2.分析:分析題目中的運算關系,哪些運算可以同步進行。
3.確定:通過觀察、分析,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計算:在分析、確定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計算法則和運算性質進行計算。計算重要看準數字和計算符號,能同時計算的就同時算。
5.檢查:在計算的每個步驟中,都要及時檢查、及時驗算。首先,看數字和運算符號是否準確,然后,看步驟是否合理,在看結果是否正確。
我原以為學生只要掌握運算順序就可以能夠很好地計算,但通過作業情況來看,并不樂觀,主要出現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書寫格式不對,不少的學生總是把等號對齊題目,甚至有些孩子直接在橫式后面加上了得數。
(2)有些學生運算順序掌握不牢,老是忘記了沒有括號,有乘除時先算乘除還是從左往右計算。有的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但還是習慣于把先算的結果寫在前面,沒有算的寫在后面,導致出錯。
(3)有些學生比較粗心,如抄錯數字,減法忘記借位,看錯運算符號。
(4)對于兩個算式合寫成一個算式很迷糊,在列綜合算式需要添加小括號時總是忘記加。
(6)有的學生不知道用數學術語讀題導致老是掌握不好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
對于以上出現問題,我進行認真地反思打算采用如下的方法補救:
1、堅持每天進行計算練習,固化學生的計算能力。
2、對于容易造成審題失誤的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訓練,提高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和自覺性。
3、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多與學生進行溝通,達成教育教學共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漢濱區教研室張老師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市級小課題研究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不斷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究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
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主要設計兩方面重點:情境導入和有效朗讀。
新課改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詩圣”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的限制,對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改變黑暗現實愿望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為學生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備課組活動中,我聽取了同行的意見后,這樣導入新課: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占鰲頭,被譽為“詩圣”。 那他怎么會淪落到身居簡陋草堂的地步?在這個條件惡劣的地方,大詩人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和感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跟隨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去了解一下。
接下來我簡要的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 唐肅宗上元二年(744年)秋天,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定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有效誦讀方面的設計原因和對策:
在感悟中讀。無論是為深入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新課程標準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 “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了預定目標,但在課堂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還有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未來的教育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aieiui教學反思aieiui教學反思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于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著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傍B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于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睅е@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薄白哌M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边@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愿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北疚淖髡呔湍芮擅畹剡\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么,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里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后抓住重點進行細致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么呢?不是學生閱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边@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痹谧x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獲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后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主要設計兩方面重點:有效導入和有效朗讀。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參考很多前輩和同行的意見后,我這樣設計導入:先由學生介紹所了解的杜甫的情況,學生對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詩圣”之稱。這時教師補充“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內容,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這時我再用抑揚頓挫、滿含激情的語調說出下面這段話:“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今天所學的詩歌就是反映詩人當時生活的一篇?!边@種情況下學生必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閱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采用師范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余生重復‘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余生重復‘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其余重復‘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ü餐貜湍┚洌边@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預定目標,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地前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我的主要設計有兩個方面的亮點:有效導入和有效朗讀。
1、有效導入的設計原因及對策: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九十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參考很多前輩和同行的意見后,我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咱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每個朝代都有各自興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詩歌,順帶明確一下文化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從小,唐詩就伴隨我們成長,唐代最有名氣的兩位詩人是誰呢?(李白、杜甫、李白,號“詩仙”;杜甫號“詩圣”又號“詩史”)杜甫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學跟他很熟悉的請起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老朋友吧。(學生介紹)杜甫35歲前曾經游歷各地,過著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從他的《望岳》一詩中就可以窺見青年的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35歲后寄居長安十年,那時候唐朝爆發了一場動亂,什么動亂呢?(安史之亂)杜甫在逃難中被俘,并被叛軍壓回長安,看到眼前田園荒蕪、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寫下了《春望》。(指導大家回憶杜甫詩歌并背誦出來)在此期間,他還寫了許多浸透血淚的偉大詩篇因為這些詩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人們稱他為“詩史”用詩歌抒寫歷史。后來安史之亂平息之后,他棄官帶著一家老小輾轉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于是就有了至今聞名于世的杜甫草堂。那時候正好是春天,戰亂平定了,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詩人寫下了《絕句》(學生背誦)茅屋雖簡陋,但是終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到江邊散步,看到草長鶯飛,春花粉蝶,于是又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學生背誦)一場綿綿春雨又讓他喜不自禁的寫下了詩篇《春夜喜雨》(學生背誦)。要是永遠是春天那該多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春去秋來,秋風秋雨也來了,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下面咱們大家一起去體驗一下那個深秋的不眠之夜。
這個導入時間比較長,目的是對過去所學的杜甫的詩歌進行梳理,畢竟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對舊知識的復習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又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詩歌學習的氛圍,還明確了本詩的寫作背景。可謂一舉三得。
這種情況下學生必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2、有效誦讀設計原因及對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閱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采用師范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余生重復“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余生重復“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其余重復“安如山”)?!皢韬?!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共同重復末句)這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語文教學反思
上課時,我按這些預設,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課上書聲朗朗,語文味很濃,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當然,從這節課中也暴露出我平時教學中的諸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過去常用的串講法,采用了誦讀法進行教學。以往教學,總是擔心學生不主動的去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閱讀古詩文,教學中老是不敢放開,非要讓學生字字落實不可,因而較多的采用串講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講到底。這種忽略學生主體的作法,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老師累,學生煩,課堂枯燥,教學沒有實效。誦讀法作為一種傳統但又有效教學方法,對古詩文的教學尤其有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白知?!薄靶臐撚谝唬枚灰?,而所讀之書,文章接連,血脈貫通,自然心與理會?!闭b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以誦讀法教授古詩文,自然、親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內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風格等內在美的.感悟、欣賞。在這節課上,我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的讀貫穿全課,要求學生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讀出詩的味道,讀出作者的形象,讀出自己的感悟。整節課書書聲朗朗,效果極好。
二、這節課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擺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除了上面所說的用誦讀而不用串講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三讀質疑這個環節上,我讓學生讀出疑問,讀出思考,通過學生的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較好的理解了詩意。學生的質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個學生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從詩的最后一節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那種推已及人,寧愿自己挨凍受餓也希望天下寒士盡歡顏的那種崇高的精神,但詩人為什么在第二節時竟忍心罵那些小孩為盜賊?”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我一般不輕易表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解決,只有在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我才適時用多媒體展示出本課的有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杜甫的困窘,從而解決學生的疑惑。整節課我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引導者這樣一個地位,教學問題的落實始終由學生來完成,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學生學習興趣高,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一門也是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品嘗了失敗,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開頭初讀把握較長句子的停時,對學生朗讀節奏劃分的指導不夠,以致在這一環節耗時過多,影響了下面的教學環節;又如在三讀質疑中給學生時間不足,不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不夠到位;再如最后學生五讀揣摩誦讀時,只時簡單提出來要求,沒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因而學生還讀得不夠好等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杜甫是詩壇之圣,杜詩亦有詩史之說?!睹吩娛莻魇乐鳌!睹吩娝从车氖前彩分畞y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抒發的是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古詩詞的教學,在于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學會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能對詩歌進行簡單的賞析。
為此,首先要了解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鑒于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通過介紹背景拉近和學生的時代距離,并串綴起同一時期、反映同一主題的其它詩作,使學生聯想顯現當時動蕩不寧的社會面貌;使學生體味連年窮兵黷武給社稷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使學生受到愛國愛民的思想教育,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愛民、恤老憐弱的思想感情。像“三吏”、“三別”、《春望》等詩句所描寫的內容,很容易激起同學們的感情共鳴。
課堂上,學生回憶了過去學過的杜詩,使之對杜甫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對杜詩意蘊的體會更形象更豐滿。既溫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帶舊,使學生的感知向深層發展。
其次,要理解詩句大意。
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的記者它。雖然本詩語言通俗易懂,但畢竟是文言文,一些文言詞匯與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很有解釋的必要。至于詩句大意,學生能意譯即可。
再次,在誦讀中品味意境,體會情感。
詩歌的情感,最終是靠反復的誦讀得以實現的。盡管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了具體的點撥,但由于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體較低(普通話也很不規范),本詩情感的把握還是通過詩句意思的翻譯,以及老師的解讀來實現的。
對于詩歌的鑒賞,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因為缺少方法,很多學生無從下手,鑒賞的角度不能向中心思想傾斜。雖然點到了典型的動詞,卻又不能明白詩歌中敘事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思路很偏頗。
另外,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盡管課件做得很樸素,還是由很多學生只顧看畫面,而忘記了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啊。豐富了課堂教學,卻忽悠了學生思維,實在得不償失。
教學過程中,以誦讀鑒賞為主,又穿插杜甫的一些其他詩作,使整節課書聲朗朗,以詩教詩,以詩學詩,師生沉浸在詩的氛圍中。學生在學詩中提高了認識,愉悅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學習本課從背景入手,解釋為輔,誦讀為主,鑒賞為最終目的,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積極性還沒能充分調動起來,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得不是很好,誦讀水平有待提高;課堂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
教學反思的反思
教學反思,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把在教學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文字進行梳理紀錄的過程。作為一種“接地氣”的教師專業化成長方式,近年教學反思越來越受到重視。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寫教學反思的目的當然不僅是成為名師,但不管作為一個人還是一位教師確實應該時常反思自己。
人,正因為擅長反思,所以才能發現一些其他動物看來司空見慣物件的特殊用途,并用之作為生產和生活的工具,進而改變自己生存環境。夜深人靜時盤點一天的得失,審思自己的作為,人才可以走的更遠、更穩。正因為吃了一塹,所以才長一智。如果一個人重復犯同樣錯誤而毫無改進,那么至少可以這樣說,他沒有好好的反思自己。教學上也是如此,寫教學反思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重復類似的錯誤,進而不斷地走向新的高度。但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能對我們的工作有所幫助呢?我認為教學反思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和敘事型反思比,問題型反思具有以下的特點:關注預設和生成,即上課時教師會帶著問題教學,課后教師對自己的預設和學生知識生成之間的矛盾和差異進行分析和比對;教學除了關注點,更關注面,力求尋找具有共性的因素和問題,關注問題后的問題;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興趣;反思聚焦于某一個教學問題,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全面開花。
如何讓自己的反思更有質量?我認為除了平時注意觀察和思考,做個教育的“有心人”外,還要多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這樣就容易在一些司空見慣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和沖突,就能站在更高的教育視野上看問題,避免陷入重復、低效反思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