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而讀后感則是將這種碰撞和交流轉化為文字的表達。讀后感是對讀過的書籍或文章進行感受和思考的一種方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讀的內容。讀后感是反映個人閱讀理解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手段。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受。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對文字的理解和解讀能力。寫讀后感前,要認真、用心地閱讀完整篇文章或書籍。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對作品的細節分析和情感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
桃花源記讀后感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碧諟Y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比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這樣的生活嗎?你渴望像夢中仙境一樣的桃花源嗎?
這一切是多么的和諧美好??!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覺;餓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
這一切,多么讓人向往?。?/p>
可在那個時候,這一切真的存在嗎?這一切真的`可以實現嗎?
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社會已經千瘡百孔,這一篇《桃花源記》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這一切在那個時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詩人只是借文字來表達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許這也是一種寄托吧!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想必詩人也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愿望,所以才寫下這個結局,要知道這一點小小的想要安居樂業的愿望在當時都只能是一種奢望,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夢中仙境啊!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請告訴我: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是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大家在讀了桃花源記之后,會有什么感想呢?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一】。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瞧!‘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O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并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短一ㄔ从洝肥且黄适滦院軓姷乃囆g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
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后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凈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初中,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雕英雄傳》,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系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著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那時并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著步入社會所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欲橫流,階級爭斗,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涂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抢餂]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里的人們淳樸忠厚;那里的社會環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托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抱怨,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凈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著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
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只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桃花源記讀后感
我踏著小碎步,吟著“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著,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只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云;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為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說:“別了,‘桃花源’”。
我望著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下面小編整理了桃花源記讀后感500字,歡迎閱讀!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保樜艺卟?,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
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主要寫了:一個漁夫發現桃花源里的人們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那里的人們遠離戰爭的紛擾,過著安逸和諧的生活。就回去告訴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卻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還有一個人去找過桃花源,但卻途中病發身亡,從此就沒人再過問了。
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反抗。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一段是描寫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樣生活的,當時的人們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個山洞里面寧靜的生活;一個是戰火紛飛的時代。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我讀了桃花源記后,認識了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希望同學們找時間讀一讀像《桃花源記》這樣的半文言文,試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資料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愿望與自我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那里生活著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亂而躲到那里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鞓?,桃花源里的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處。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我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出自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對桃花源里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此刻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此刻那里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此刻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樣,每一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
讀了《桃花源記》,我感覺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諧、熱情、幸福。在作者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這樣的桃花源是當時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里,時代變了,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也就變了。
如今,雖然沒有了戰爭的硝煙,但卻有了汽車的尾氣,工廠的黑煙,許多難聞的氣味混在空氣中,城市也就籠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里應當沒有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鬧,汽車聲、早市叫賣聲,混亂地板結在一齊。
腳下是綠草,有綠色香氣的草,襲向人心。能讓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可是。山腰上,云層繚繞。山尖上看四方,層巒疊嶂。
這般“良辰美景”沒有人能拒絕吧?如果生活能夠無憂無慮的話,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終究是幻想,天下那有這樣的好事?這樣的世界只能和一顆向往“更完美”的心同在,這樣的桃花源——在心中。
桃花源記讀后感
再讀《桃花源記》不再是當初的那份淺薄,也不是為了觀賞桃林的美景或欽慕桃花源中人的高尚品格。而是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升華。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款待;離開桃花源后,太守派人探訪及劉子驥探尋桃花源沒有實現的故事,盡管故事引人入勝,但我總有些感受想一吐為快,那就是:
漁人不守信用。
在那個戰火紛紛的時代,每個難民都希望有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都希望在那兒隱居下來避免戰爭的波及。因此,漁人發現了桃花源這個世外桃源。桃花源中人也不得不擔心漁人把這片沒有世俗紛爭的土地告知與天下,讓這片寶地踏進世俗凡塵之中。當時難民凡是知道的,必定會爭先恐后地進入桃花源,到時候村民的清靜生活將會被打破。所以村民特意在漁人臨走之前告誡他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世人。而漁人卻不講信用,將此事告訴其他人。
由此,我就想到在當今社會上的誠信的喪失。可是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可以得到其他人的褒獎或尊重,它可以使你在社會上或多或少地方便許多或得到他人的幫助。若是失信,在社會上你做什么事都會困難,有阻礙,比如不能購買火車,飛機票等,不受他人所信所用,受到別人的指責或辱罵……嚴重的話,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或許都很艱難??傊?,講誠信對你在今后的道路上更是百利無一害,失信則百害無一利。
世外桃源---桃花源。
這篇文章中桃花源是一個主要敘述對象之一,它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土地,沒有世俗紛爭,塵俗凡事,實實在在的世外桃源。在里面的人都過著平淡清靜,自食其力,和諧安寧的生活。
其實在當今社會上追求的也是這種生活,但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追求的是物質上的生活,在環境意識,保護費物質文化遺產意識,思想等方面都較為淡薄,這種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社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只是一種愿望?,F在的人們幾乎都在追求電玩,享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的人生。我根據這樣的社會現實,不得不讓我杞人憂天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我還記得有一位名人曾說過:“要改變他人的思想是一件最困難的事。”
讀完《桃花源記》,我感概萬分!但最后我還是要希望現在的年青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著蓬朝氣,帶著一顆無畏的心,攜著成熟,懷著理性上路吧,去追求比桃花源中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世外桃源真正永遠屬于我們!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造了一個多么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讀完后,細細品味,感觸很深。
故事的開頭,“忽逢桃花林”,這時眼前一亮,又往下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暗暗感嘆桃林的美麗,如果能一飽眼福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漁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畫的田園生活展現在眼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源中的人見漁人有好奇、驚異卻不害怕,反而熱情的招待他。聽完漁人的講述,源中人送漁人離開,卻叫他不要與外人講他們的事。當然,漁人沒有承諾,可在他尋找時卻迷失了方向。后來名叫劉子驥的人也尋桃花源,最終卻尋病終。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們的事呢?而漁人又為何違背諾言呢?原來這一切皆因漁人的“具言所聞“”。那時苛捐雜稅繁重,連年戰事不斷,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說起嚴苛的捐稅和殘暴的統治并不是那時才有的。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見一婦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問婦人為啥不搬走,結果婦人卻說無苛政,原來殘暴的統治,嚴苛的捐稅遠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沒有戰爭,并且環境優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烧l又不向往這樣美好悠閑的生活呢?于是漁人回去便告訴了太守,也想與桃花園中的人同往。
因此,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蔓延下去,我們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蒂固的維護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無阻,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淵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魚為業。
有一個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個心愿叫做留下來。
你是否還有時間,可以再一次不厭其煩地容我講述一遍《桃花源記》的故事?漁人來到這亦真亦假的世界,來到這如夢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中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痹谶@里,他過上了一種在那戰亂紛飛的境地,永遠無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隨風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輕點舞步,沾濕了他的`肩頭,也沾濕了他的心房,只不過,他卻沒有發現。
只待離開,才開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勸,“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卻始終忍不住和其他人說,人們只當他發夢。在賦稅繁多,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人們早已失去了夢想,那樣美好的一個詞匯,只有被無情的點點啄碎。
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走了。與其離開后無盡的悔恨,果斷的選擇留下來,在如此純美的地方,可以擁有一畝田地,一處宅院,捕魚為生。
有些際遇,其實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桃花源記》讀后感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币幌蛘鼻甯叩奶諟Y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立刻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可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當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歡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歡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能夠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可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后感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瞧!‘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O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后感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讀后感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美國某處有一群阿米什人,他們不借助任何現代工具,僅僅憑著自身的勞作自給自足生活下去,為此我感觸頗深。
首先,這些人們是德國人的后裔。而德國人的品質人盡皆知:專注,認真,堅強。這些都完美地體現在阿迷什人身上。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品質,我們應該尊重,并取長舍短,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品質得到完善。
最后我還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政府竟然能允許阿米什人脫離其統治,維持他們的現狀。如果政府不允許這樣的事件發生,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嗎?我覺得,充滿著民主,自由的社會才是人民們心中的最高追求,就像美國這樣,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能讓人民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到了那一天,世上那個再也不需要什么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了。因為,這整個世界已然變成了“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了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
江面上微波蕩漾,迎面吹來的清風洗去了一天的疲憊,他慢慢地在船頭躺了下來,雙手插在后腦勺后下,感受著這如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大自然之美。他的工作簡簡陋陋,一介莽夫之身,只得做江上漁夫。
在讀《桃花源記》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篇游記。桃花源,想必就同黃蓉住的桃花島一樣吧,遍地桃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美。
待自己學過了《桃花源記》,才知道這世外桃源之美——可惜非人間得所。劉子驥想必也是向往這等寶地之去欲無為之境,才“欣然規往”。
忽逢
船只隨著江流飄蕩,晃晃蕩蕩,困意襲來,他也瞇上眼睛準備睡一覺。一縷似有似無的桃花香在江面奔馳,清風挽撫來的花香更是使人沉醉。
他這才起身,遠遠眺去,江上一片乳白色的云霧,轉頭而看,眼前亮紅一片,沒有一點差色的染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使人離不開眼。
將船綁在一邊后,他慢步走上了岸。已經破爛不堪的草鞋踩在落花上,完全沒有如同平時那般的疼痛。他卻皺了皺眉頭,內心的疑惑漸漸升起,促使著他向前走。
桃花林的盡頭是一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小溪,它細細的身軀襯著旁邊的大山,青石奇險。他觀察了許久,才發現山腳有一個小洞,里面好像隱隱約約透出了光亮。
在好奇心的再一次驅使下,他環顧著四周,慢慢地走了進去。這個洞口小腹大,并不好走,他推了推身邊的石頭,繼續往前走。
民風
光線在眼前驟然加劇,使他晃不開眼。拿手一遮,這才看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景。
他新奇地看著,走著,感受著陽光曬來的暖洋洋,感受著腳下土地的'芬芳。路旁,一位老人正抱著小孩,與小孩相樂,笑容滿面。見到了他,老人笑著問他從哪里來。
這淳樸民風,在這亂世之中是那么的難得。
心境
我也有一個“桃花源”,它深埋在我的心中。它能帶給我心靈上的平靜,能讓我疲倦的身軀渙出動力,激勵我前行。
桃花源讀后感
讀過《桃花源記》之后,不禁拍手叫好。那美麗的景色使我也想要去尋訪桃花源,想要去探尋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美麗、和諧之地。
文中提到南陽劉子驥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訪桃花源之后,暴病而終,“遂無人問津?!备秋@得縹緲,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著面紗。這無疑是在突出桃花源與昏暗現實的差距?!短一ㄔ丛姟犯窃偃岢鲎髡呦胍酥利惗p盈的風飛向桃花源,去找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細細想好像與西方的《奧茨國》系列童話很像,同是縹緲美輪美奐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磥砻總€人都實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奧茨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之地。
想到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樣縹緲,在依稀之間可以看見了他美麗的輪廓:一輪旭日在東方升起,在一切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將晨霧驅除,普照大地。美麗的桃花在微風的吹動下,微微顫動。我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那個世界,這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沒有權貴與卑微,沒有權利與金錢,這里有的僅僅是這片林,這條河,這座山,這與我志趣相投的人,僅僅只有這些,就構成了這個活生生的整個世界。
同時,我認為我們只有自己努力才會有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先申明下,我是轉的,不過希望對你有用,西西~~)。
《桃花源記》讀后感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边@句話是不是也能夠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里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獲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我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構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蛟S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么點,我看到的只有這么多,其他的美麗或丑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偽君子……這一切自然并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東西,因為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為沒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污穢、丑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能夠眼不見為凈。雖然我明白這是種軟弱的行為,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p>
《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內容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愿望與自己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這里生活著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亂而躲到這里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鞓罚一ㄔ蠢锏木吧珒灻?,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寫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積極的思想意義。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這里,我也想對桃花源里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現在這里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現在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樣,每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