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所經歷的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反思和總結。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一
xxx在江西考察時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要切實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政策,新時期我們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是要實現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鄉村發展,要充分認識關鍵在少數這一重要觀點和論述,抓好鄉村振興工作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要借助“五條腿”齊發力才能順利抵達全面小康的幸?!叭嗣窆纭?。
鄉村振興,核心要抓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固本強基”在結合我國農村實際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區的大機器生產作業,也要發揮“丘上林業,丘間塘,花田瓜谷果魚糧”的丘陵地區農業發展,要深度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產業走上產業發展之路,走“規?;?、機械化、融合化、集體化、常規化、網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子,讓群眾在大發展中憑土地和勞動力享受農產品的紅利,提高群眾的積極性;適時建設一批高標準、成規模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引領農村產業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打造匯聚生產、加工、服務和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綜合體,逐步建立農產品的“直銷”路徑,讓群眾既掌握生產環節也掌控銷售環節,同時還明白市場需求環節,從而開展符合社會需求的農業生產活動。
鄉村振興,關鍵要抓人才振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鼓勵大批具有農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投入基層、奉獻基層,為農村一線發展注入專業技術血液;采取“授人以漁”的模式,利用夜間、午間農民空閑時間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開展巡回培訓教學,著重以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問題簡答等方式豐富教學課程,全力破解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尤其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講解,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讓農民掌握種植技巧、領會發展思路、開闊行業眼見,大力培育新型化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重點要抓文化振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展現農村淳樸的風土人情,要善于挖掘農村最本質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家風家訓等民俗民風,要提高鄉村文化個體的綜合素質,著力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鄉村意識形態引領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和基層文化發展;鄉村文化發展起來了,就能實現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讓第二產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讓農村更有看頭、更有想頭、更有奔頭。
鄉村振興,基礎要抓生態振興。隨著現代農村發展,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農村與城市的差別也在縮小,農村廢棄物隨處投放、垃圾不能及時清運和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長期以來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這是農村的先天優勢。實現鄉村振興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和認識,不斷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要在農村采取建立畜糞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類處理的垃圾桶,對垃圾進行科學無害化處理,要把農村最美好的生態環境優勢保存好、利用好、規劃好、發展好,要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態環境保護好。
鄉村振興,根本要抓組織振興。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始終是黨最關心、最關切的問題。鄉村振興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員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工作開展的好與壞。鄉村振興進程中,基層黨組織必須突出問題導向,著力破除積弊、夯實基層基礎,積極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創新工作方式,帶領群眾積極投身到農村產業發展進程中去,讓農村發展有帶頭人、有目標、有方向、有成效。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二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地區不可避免地面臨人口外流、資源匱乏、產業落后等問題。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各地政府和社會組織積極行動起來,推動鄉村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參與其中并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我認識到推動鄉村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在過去,鄉村發展往往只是政府的事,而現如今,我們必須意識到鄉村發展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同時,社會組織和公益機構也應發揮自身優勢,投身于農村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其次,我深刻體會到推動鄉村發展需要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過去,農村地區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單一,效益有限。而現在,隨著新型農業的發展和技術的應用,農村地區的產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機遇。例如,農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的興起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因此,我們要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實現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第三,為了推動鄉村發展,我發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可忽視。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交通不便,水電氣供應不穩定等問題常常困擾著農民的生活。因此,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地區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環境質量,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只有在基礎設施的支持下,才能進一步激發起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
同時,我也深切感受到農村教育與鄉村振興是緊密相關的。傳統上,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然而,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唯有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才能解決農村人口外流、培養出更多的鄉村人才。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改善,提高教育質量和公平性,讓每個農村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為農村振興培養更多的接班人。
最后,我意識到農村社會治理的改善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過去,農村地區的治理相對薄弱,農民自治組織不完善,村委會的作用有限。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加強農村社會組織建設,提高村民自治意識和能力,完善村級組織的功能,使農村地區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此外,加強農村社會治理還需要加強對農村法治建設的推進,建立健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為鄉村振興提供法治保障。
總的來說,推動鄉村發展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通過參與鄉村發展,并積累一些心得體會,我明白了推動鄉村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教育和改善農村社會治理。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讓農村地區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三
丹棱西北隅,有一個土墻青瓦的川西民居院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錯落有致,與自然環境相生相融。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乃村中四季之景。這個村落有一個聽起來就讓人感覺幸福的名字:幸福古村。
近些年來,丹棱通過鄉村振興,讓幸福古村進一步“美”起來、傳統進一步“活”起來、遺跡進一步“熱”起來,幸福古村是丹棱縣探索“城鄉融合·共同富?!毕刃惺痉秴^基礎和前景的縮影,也是在鄉村振興下,傳統村落煥活與文化復興、重塑鄉土文明“成活”之路的典范。
因地制宜添“美景”,讓古村進一步“美”起來。幸福古村地理位置極佳,整個村子以蒼翠的山林為基調,以紅砂石文化為根基,山水相融、郁郁蔥蔥,完全符合“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是上世紀80年代著名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外景拍攝地。古村景雖美,但“雜亂無章”,為此,丹棱縣因地制宜地為古村增添美景。鑒于幸福古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合理規劃果樹經濟作物,梨樹、桃樹、茶樹、李子樹、橘子樹錯落有致、分片種植,同時打造遺跡周邊環境,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不僅改變了古村“無序”的自然風貌,同時增加了當地百姓的農作物經濟收入,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現在沿著古村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一步成一景、一景成一詩。每每三月,春風微醺,便有無數桃花李花,把顏色肆意潑灑,粉白霧靄層層疊疊,將這個如水墨般的古村落,繪就成一副“春日桃源圖”,隨口一吟“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便可溫柔整個村落。夏至,清涼的溪水沒過腳踝,在趙橋的水車邊聽流水潺潺,偷得浮生半日閑。秋日,你循著銀杏而來,滿山的翠綠未曾和秋風撞個滿懷,卻一眼撞進你的心里。冬日,古村里晚熟的柑橘足以緩解你盼不來風雪的失望,在“幸福里”的書屋,拿上一本書,徜徉在南方的暖陽里。而保持古村這份美的,是村里的專職環保員,負責古村的衛生和阻止游客不文明行為。
齊頭并進添“政策”,讓傳統進一步“活”起來。古村從改造之初,丹棱縣就鼓勵當地百姓自主經營,助力傳統農業和手工業蓬勃發展。時至今日,古村依然保留著原始土墻青瓦的民居,保持著傳統的農耕民俗文化,種植順龍特有品牌“脆紅李”、丹棱新晉柑橘“不知火”。此外,鼓勵原著村民回鄉自主創業,利用古村特色民居,先后創辦了“熊家大院”“知青點”“見山書屋”等多家民宿,開辦了“銀杏人家”“幸福農莊”“龔家廚房”“小橋人家”等多家農家樂,打造“石磨豆坊”“幸福里”“咖啡廳”等多功能現代式書屋。結合現代產業需求,改進傳統民居原始功能和作物種植技術,既保留了古村原始風貌,又使傳統在新時代無一例外地活了下來。
在丹棱縣支持和宣傳下,古村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傳統美食同樣被帶動起來。滿溢柏松木香的臘味、水嫩滑爽的石磨豆花、麻辣過癮的紅油涼拌雞、香脆可口的油煎凍粑,無一不是記憶中最純粹的味道。如果游客趕巧在千年銀杏樹下遇上一場嗩吶娶親的表演,那真是絕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在古村一直占據文化高地,直到現在,丹棱縣依然重視嗩吶文化的堅守與傳承,設立嗩吶協會,建立大雅堂中國嗩吶藝術博物館,并將學校嗩吶教育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陣地。幸福古村致力將傳統文化在數字和互聯網時代“傳宗接代”,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定期舉辦插畫、品茶、布藝扎染、手工、采茶、尋蘚等特色文化活動和一系列教育研學活動,拓寬古村文化接觸渠道,古村的傳統、丹棱的傳統,在重生后的古村里開花結果。
熱火朝天添“宣傳”,讓遺跡進一步“熱”起來。丹棱使古村“活”起來,就會想辦法讓它“火”起來。結合現代數字互聯網優勢,丹棱政府加大對古村的宣傳,喚醒人們的鄉愁,通過公眾號、視頻號、上央視、見報紙等一系列宣傳,古村最終走進大眾視野,榮獲“天府旅游名村”“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四川最美古村落”等榮譽稱號。千年銀杏夫妻樹、清代石拱橋“趙橋”、唐宋時期鹽鐵古道、農業學大寨溝渠、知青房舍,古村的每一處遺跡背后都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曾經的趙橋上走過馬幫,托著鹽和鐵,馬幫嘚嘚的馬蹄聲和悠揚的鈴鐺聲,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深處,但今天的趙橋和鹽鐵古道,依然充斥著往日的繁華。絡繹不絕的游客穿過趙橋、沿著鹽鐵古道追憶當時馬幫的腳步,把時光推回到馬幫顯赫一時的歲月,切實體驗和感受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馬幫運輸鹽鐵的艱辛和鹽鐵互市的繁榮文化。在作為愛情的象征樹——千年銀杏夫妻樹下,游客爭相合影留念,希望以此得到好運。在農業學大寨留下的溝渠和知青房舍前,不少老知青們特地趕來追憶往事,講述六七十年代艱苦奮斗、上山下鄉的歲月。在幸福古村,這些遺跡跟著游客的到來“熱”了起來,切切實實地走進他們的生活與回憶里。
幸福古村是鄉村振興的典范,通過鄉村振興,古村的原始風貌得以保留,歷史文化得到傳承,原汁原味又與現代接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就可增收致富。鄉村振興使古村“復活了”,更讓古村“活得很好”,它完全成為了一個讓人們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古村落。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四
近年來,鄉村振興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作為一名關注農村發展的青年,我也積極參與到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中,并從中獲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體會。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分享我對推動鄉村發展的心得體會。
首先,要立足于農村實際,把握鄉村振興的內涵和方向。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因此,我們必須深入了解農村實際,了解農民的需求和愿望,將其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站在農民的角度,緊密結合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才能找到更加切實可行的方案,引領農村發展。
其次,要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鄉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關鍵。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讓農民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
第三,要發揮農村經濟的特色,培育鄉村產業,提高農民收入。農村經濟的特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我們要積極挖掘鄉村的特色產業,加強產業鏈的延伸,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發展農村產業,可以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回歸農村,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繁榮。
第四,要注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農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因此,我們要注重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培育鄉村的文明風尚和良好道德風氣。同時,要倡導崇尚勞動、勤儉節約、團結互助的農村精神,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鄉村的文明程度。
最后,要加強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和支撐。我們要加強對鄉村治理的重視,建立健全村委會和農民自治組織,提高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和選拔,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加強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保障。
總之,推動鄉村振興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我多年的參與和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只有立足于農村實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農村經濟特色,注重精神文化建設,加強鄉村治理,才能真正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幸福生活。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將繼續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的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五
_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堅持這個總方針,就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這一總方針的提出,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F在,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鄉村振興還有許多硬任務需要完成。比如,從近期來看,就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實現農民人均收入比20_年翻一番,等等。必須采取超常規舉措,付出超常規努力,堅決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干部配備等方面采取有力舉措”。
鄉村振興,從腦中“一張藍圖”到眼前“一幅實景”,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支撐。把“真金白銀”投到農村,既是對城鄉發展歷史負責,也是對鄉村振興未來的擔當,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十分可觀。必須堅決破除支持“三農”“不劃算”的錯誤政績觀,真正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支農效能不斷提高。
我國城鄉發展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源要素配置失衡,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放大了城市的虹吸效應,使農村發展處于嚴重的“失血”、“貧血”狀態。必須強化制度性供給,推動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農村去,讓人“流”入鄉、留在鄉,讓錢“流”進村,讓地“活”起來,為鄉村發展強筋健骨、輸血造血。
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直觀的體現。必須增強補短板意識,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優先安排,構建起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更好更多享受到國家發展紅利。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與在城市工作相比,在鄉鎮和村一級工作的干部往往“待不住、留不住”。要優先考慮黨的“三農”事業大局需要,在干部配備和使用上樹起“優秀干部到農業農村戰線去,優秀干部從農業農村戰場來”這個風向標,引導八方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推動鄉村心得體會篇六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鄉村發展卻相對滯后。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紛紛加大對鄉村發展的力度。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幸參與到了一些鄉村推動項目,深感到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和挑戰。下面,我將從鄉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五個方面,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首先,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基礎。在實地調研中,我親眼目睹了一些鄉村村容村貌的改變。在過去,破舊的房屋和堵塞的小巷給人以不利于生活和發展的感受,而現在,通過政府的資金投入和社會的幫助,許多村莊的道路、飲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不僅使鄉村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和人才引進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其次,鄉村產業的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鄉村的產業結構多以傳統農業為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在我參與的鄉村推動項目中,我們鼓勵農民創辦農民合作社或農業企業,開拓農村的產業多元化。同時,通過提供技術培訓和創業指導,幫助農民熟練掌握新技術和市場經營知識,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這樣一來,農民不僅能夠通過農產品銷售增加收入,還能通過非農產業獲得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第三,人才培養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鄉村的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年輕人普遍外出務工,導致鄉村的勞動力供應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鼓勵優秀的青年人回鄉創業,同時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創業平臺。此外,我們還積極組織一些技能培訓班,培養村民的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可以引進一批有經驗和知識的人才,也可以提高全體鄉村居民的素質和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文化保護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保護和傳承鄉村的傳統文化,對鄉村的身份認同和美好生活的構建至關重要。在鄉村推動項目中,我們注重挖掘和發揚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等。通過組織一些文化活動和展覽,讓鄉村居民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激發他們對鄉土之情和對鄉村振興的責任感。
最后,鄉村環境保護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保障。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能夠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對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鄉村推動項目中,我們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和環境整治,引導農民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種植和養殖方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通過這些實際措施,鄉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基礎。
綜上所述,推動鄉村發展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只要堅定信心,合力推進,就一定能夠取得成果。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要素。只有在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夠改變鄉村的面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中國鄉村一定能夠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