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學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材料(六篇)篇一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痹谌珖褡鍒F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深刻揭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結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才能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要論述,是對黨的民族理論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做好新時代邊疆地區民族工作的“綱”和“魂”。我們一定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做好工作,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夯實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維護北疆穩固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把“模范自治區”這個崇高榮譽珍惜好、維護好、呵護好。
二、推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
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把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作為學院學習的重大政治任務,深入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立足職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多維度、立體化扎實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讓“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潛移默化到廣大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實做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學校的自身優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教學工作全過程各方面,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和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作為教育培訓重點,引導全校師生自覺踐行“四個意識”“兩個維護”。
作為學院的一員,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學習以及民族團結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氛圍,推動形成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畫好最大“同心圓”,為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貢獻力量。
回望歷史,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就能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謝謝大家!
2023年學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材料(六篇)篇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題,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結合近期的黨史學習教育,就如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談幾點體會。
一、民族團結是我們事業必勝的保證。
一是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我國憲法的序言中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仡櫄v史,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論是抵御外敵,還是抗擊非典、地震、新冠肺炎等災害;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脫貧攻堅,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壯舉,鑄就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奇跡。我們要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跟各族人民共同的支持分不開的,新中國的誕生,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二是要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去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這一信心正是源自于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只有充分調動各族人民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xx代表團審議時,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
一是要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新發展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和主線,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在新形勢、新要求下,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斷加強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學習,發揮好“關鍵少數”的引領作用,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曾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開創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堅持黨的領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要完整準確理解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xx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xx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上來,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扛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責任。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增進文化認同的紐帶、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旗幟鮮明、不打折扣地把黨中央關于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
一是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xx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xx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提到了xx的紅色資源和黨史故事。比如,在建黨之初,xx就產生了包括xx在內的第一批共產黨人;1947年5月xx自治區宣告成立,成為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成功實踐;新中國成立后,xx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這些都是增進民族團結的寶貴資源。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要以此次黨史學習為契機,更加全面了解和認識xx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加深刻理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很好地解決民族問題,切實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二是發揮好黨史育人作用,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相結合,推進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積極創新宣傳載體和手段,大力宣傳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內容,引導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五觀”和“三個離不開”思想,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促進各族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三是扎實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使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辦實事是學史力行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用結合的具體實踐。在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過程中,在統籌兼顧的前提下,要重點關注我區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事業發展,圍繞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強教育、交通、水利、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自身優勢,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真正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離不開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的結合起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推動民族工作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開創民族工作新局面。
2023年學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材料(六篇)篇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戰略,多次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要求“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學習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以及各民族之間關系的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對歷史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及利益共同體的認知和感悟。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唐太宗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使周邊少數民族敬慕依附大唐,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以中央開明民族政策而對四夷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兩者有機結合則遠人自服。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愿聯合的原則組成,并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1990年解體。
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認為:"專制"是俄羅斯完整、鞏固、強大和尊嚴的基礎。沒有它,俄國就不能存在。俄羅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的領土只能擴大,不能縮小,只能"統一"進來,不能分離出去。"民族"只是指大俄羅斯民族。俄羅斯民族是優秀民族,只有它才能在國家中享有統治的權利。"異民族"是"歷史廢物",注定成為統治的對象。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可以概括為“多元一體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大家庭與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之間是一種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各民族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不可分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的進一步深化,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內蒙古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就為國家和民族的存亡和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6年2月,著名的“百靈廟暴動”打響了蒙古民族武裝抗日第一槍。
1945年9月,烏蘭夫同志“單刀赴會”前往溫都爾廟,說服了成立“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的補英達賴等人,阻止了民族分裂,維護了國家統一。
1946年4月3日,東西部蒙古族革命組織在承德共同召開“四三”會議。會議協商撤銷“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各方同意放棄“獨立”的目標,在中共領導下實行民族自治,實現東西蒙的統一。
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也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課件的幾張圖片所展示的就是:“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最好牧場為航天”的場景,這些都是內蒙古作為“模范自治區”的生動寫照。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夙愿。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钡诙€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為此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的實現,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路徑選擇。
國外敵對勢力的顏色革命影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我國邊疆地區的跨界民族,以宗教自由為掩護,以民族問題為借口,加大了顏色革命的力度。比如西藏問題、新疆問題、香港臺灣問題都是有外國勢力的參與,目的就是像通過顏色革命分裂我國,遏制我國發展。
“三股勢力”也有所抬頭,影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鞏固。所謂“三股勢力”,是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三股勢力”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是打著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動民族仇恨,制造宗教狂熱,鼓吹對“異教徒”進行“圣戰”,大搞暴力恐怖活動,挑起暴亂騷亂,制造社會恐慌,破壞安定團結的局面,企圖在亂中實現分裂國家的目的。我國某些地區存在的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大搞恐怖活動,制造社會動亂和民族仇恨,以消解日益穩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著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大一統為前提,加快民族發展為目標,民族關系良性互動為核心。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沒有國家的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因此要在確保國家政令和法令實施的基礎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權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權利??傊谧灾蔚胤揭獱I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成果的良好氛圍。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為我國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典范。從茫茫草原出發,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具有開創性的制度設計,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發展與團結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信心與定力。
(二)著力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堅持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原則的根本體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黨中央協調各方力量,從資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給予傾斜幫扶,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雖然解決的是物質力量的問題,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多處于邊疆地區,區域發展相對落后弱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集中于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因為邊疆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水平較低,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也都比較落后,這些因素都嚴重限制著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尤其改革開放之后,區域差距進一步加大。那么如果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在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等方面的區域差異逐漸擴大,就容易加深社會發展的地域分化,不利于團結,就必然會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以為了加快邊疆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之間差距,國家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戰略、“興邊富民”“對口支援”等,可以說我們少數民族地區迎來了社會發展的機遇期。但因為我們少數民族自治地區起點低、基礎差,發展問題不是短期能解決的,這就給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挑戰。
(三)著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核心在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是要加強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五)著力提高民族事務法治化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法治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民族事務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關事務,依法處理民族問題,依法保障民族團結和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著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第一個堅持是堅持“一條道路”。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蘇聯前總理:尼古拉?雷日科夫2007年說過“我們當時應該走中國道路,但令人遺憾的是,另一股勢力占了上風。我羨慕中國人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F在世界上沒有人懷疑中國取得的成就?!边@段話充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第二個堅持是堅持“兩個共同”。指的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中辦發2018年65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總目標就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
第三個堅持是堅持“三個離不開”。指的是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叭齻€離不開”是我國一以貫之的一項民族政策。
第四個堅持是堅持“五個認同”。指的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是在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在課件中有一張表格,這是中國青年報社曾經做過一項關于民族自豪感的調查,在調查中,各年齡段的參與者都給出了接近滿分的成績,這充分說明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第五個堅持是堅持“五個維護”。指的是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
“五個維護”既是黨中央對以往處理少數民族地區涉及民族問題的經驗總結,又是今后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和民族地區問題的指導原則。
2023年學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材料(六篇)篇四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更能給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于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民族尊嚴。
有助于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皼]有方向的船,什么風都是逆風”。作為黨和國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論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于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于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并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本站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匯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歸宿?,F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的同時,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而后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是扎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新性地構筑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養并慰藉共通性的內在心靈,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有助于維系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并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蘊含的權威理念、規范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托和體現。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蘊含著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于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有助于促進民族振興,捍衛集體尊嚴。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范文參考網top100范文排行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這種尊嚴狀態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又依賴于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
2023年學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材料(六篇)篇五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每當這首歌響起的時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1963年,一名剛從揚州醫專畢業的青年,滿懷希望來到高寒缺氧、風沙肆虐的帕米爾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烏恰縣做了一名醫生。他就是已經退休的原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人民醫院院長吳登云。
來自江南水鄉的吳登云沒有被高原惡劣的環境嚇倒退縮,而是兢兢業業地在西部邊陲的高原上救死扶傷38年。他視柯爾克族牧民如親友、如手足,忠實覆行著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的諾言,前后30次為病人無償獻血,累計獻血7000毫升,被當地牧民親切稱作“白衣圣人”。
吳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換回了不少少數民族同胞的尊敬和愛戴,而白克日??ㄒ罓栍米约旱纳鼡Q回了一個漢族兒童的生命。白克日??ㄒ罓柺撬驳昊痣姀S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為搶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漢族兒童,在救他時白克日。卡依爾也因次現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這位優秀的維吾爾族工人眼中,漢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親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難的漢族鄉鄰和同事,替不認識的漢族病人墊付醫藥費。他們這樣的事例在各種民族群眾中間傳唱成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團結就是春日的鮮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風習習;又是秋日的碩果累累;還是冬日的陽光融融。讓我盡情品嘗這四季的芬芳!讓我們用心澆灌民族團結的花兒!讓我們的愛,在民族團結中流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