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分數加減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篇一
我在教學一位數除以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導學生擺小棒,準備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兩根。讓學生分,目的引導學生通過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計算要從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兩根合起來再分,可是學生分的時候,不按我預想的說,有的說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給兩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啟發說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說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啟發說:能不能兩步分完。有學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數,再把剩的一捆打開和兩根合起來分,我非常高興,于是一邊引導一邊演示分,可后來想想,這樣做讓學生失去了一次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對問題理解不深刻,我應引導學生試分一下,比較一下哪種分法更簡單,邊分邊讓學生說過程,想算理,對算理會更明白。因此上課時要多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分數加減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篇二
師:大家的收獲真不少,能介紹一下你買到的東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經過嗎?
生1:我買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營業員找給我2元。
師: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營業員要找給我2元。
師:噢,原來這樣。
生2:我買的是彩電,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買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這樣就不用營業員找了。
……
師:在買東西的過程中,你們感到哪種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認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讓營業員找一些零錢比較方便,這樣我們不必帶一些零錢去購物了。
生2:我認為身邊正好有零錢的話,要多少錢就付多少錢,不用營業員找了,也好把零錢用了,減輕負擔。
師:營業員們,你們的收款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生:他們買足球的話,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錢后,再找給他們2元。
師:為什么還要找給他們2元?
生1:因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給他們,否則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記得有一位顧客買了一臺vcd,他付給我3張100元,1張50元,2張20元和1張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錢給他了。
數學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實際相連,創造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在活動的體驗中,去探索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這不僅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模擬購物的活動情境,再現生活原型,讓學生投入到愉悅的“購物”活動中。熱鬧、歡快的購物場面,似乎使他們忘卻了那是在上數學課,而考慮較多的就是怎樣付款和收款,從中不斷地體驗到“多收了錢要找給人家,多付了錢要找回”。在熱熱鬧鬧購物之后,讓學生交流購物經歷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么要找給2元?”“為什么能找回2元?”“哪種付款方式最方便?”為學生探究簡算方法,突破教學難點起了良好的鋪墊。
分數加減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篇三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塊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征,理解簡便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于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時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差生體現出榮辱不驚時我想到了小學數學教育網上講的一個意義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市場上買菜,遇到當年他教育過的一個做小生意發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地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說:“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說:“這和當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覺得算不了什么”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了老師對待差生教育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贏了也不敢伸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康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中哭泣。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的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夢,從來紈绔少偉男”的說法,表面有成績的人大多是有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于優生也是如此。
分數加減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篇四
生:分成4大組再傳下去比較快。
師:那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分,比一比,看哪一組傳得快?(分發練習紙)
探究:
師:我們開學時,要發練習本做作業,小黑板出示:
能解決嗎?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
生獨立計算,師巡回觀察,發現大部分同學都用豎式計算。
小組內交流,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內同學聽,組長統計,你們小組一共想出了幾種方法?
反饋:
師: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想出了哪幾種方法?
生1:240÷48=5(本),我是用豎式算的。有240本本子,平均分給48個同學,就是240÷48,結果得5,每人分到5本。
生2:240÷12=20(本)
20÷4=5(本)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先把240本本子分給12個4人小組,每個小組分到20本,再把20本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5本。
生3:240÷4=60(本)
60÷12=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業本平均分成4大組,每組分到60本,每組有12人,再除以12,每人得5本。
生4:240÷8=30(本)
30÷6=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業本分成8個小組,再分給小組中的6個人。每人也是得5本。
生5:12×4=48(人)240÷48=5(本)
生6:240÷(6×8)
=240÷48
=5(本)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那么多辦法。不論哪種分法,每個同學分到的本數一樣嗎?
生:一樣,都是5本。
師:第2種怎樣列綜合算式?
生:240÷12÷4
=20÷4
=5(本)
師:你覺得哪種方法簡便?
這時,同學們激烈地爭論起來,有的認為第一種簡便,有的認為第二種簡便……
[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除法的簡便運算,讓學生運用除法的性質靈活、合理地進行簡便計算。書本上的教材是這樣設計安排的:
1、準備練習。
24÷2÷360÷6÷5
24÷(2×3)60÷(6×5)
讓學生通過計算,感知“用被除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用被除數除以這兩個數的積?!?/p>
2、例題教學。
例1是這樣的:“飼養場養了6窩小豬,每窩有6只,現把360克防病粉摻入飼料。每只小豬平均服藥多少克?”
分數加減簡便計算教學反思篇五
《分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加減法中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第二課時例2,是學生掌握了分數加減混合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結束后,我細細回想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教材中提供的小強比較大小的兩組,只包含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在例題中有意加入了減法性質的一組題,有效把握簡算教學的難點。
在這節課中,根據數學知識的以舊引新,知識遷移的特點,根據本課教學的知識我采用學生自主探索發現規律,通過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得出整數的加法、減法的`定律和性質同樣適用于分數,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錯處給與幫助和點撥。
在出現例二的三個等式時,我提出“你能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的問題,想以此引發學生的觀察,得出等號左右兩邊的數相同,只是位置交換或者運算順序不同,順理成章得出整數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定律適用于分數,而學生直接答出運用了加法運算定律,在教師的引導下才一步一步說出,有些牽強附會,牽著鼻子走。
復習中為了顧全大局,用的時間較長。
《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小數加減的簡便計算的方法其實是建立在整數的簡便計算的基礎上的,因此在簡便計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節奏,學生容易疏忽的是對小數數據的觀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復習引入時把湊整練習提上來,可以先是一位小數的湊整,然后給出一列數字,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湊整練習進一步鞏固成果。給學生與老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創設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自己總結小數湊整的注意事項:在湊整的時候還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湊成整數。還要看看整個小數部分的位數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練習中,學生由于知道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和減法的性質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因此,在本節課中學生在計算中都很自覺地采用了簡便計算,學生學習上不存在什么困難,新知的學習非常順利,練習的鞏固也很順暢。
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學生出錯較少,但是在應用減法的性質上學生出錯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學上要多設計應用減法性質的練習題及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