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與生物圈教案篇一
1.動物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剿滅麻雀”會使一些農作物害蟲的數量增加,從而使農作物受到傷害。
2.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叫做消費者,消費者自身的代謝活動促進了物質循環的進行。
3.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如蜜蜂采蜜、蒼耳果實表面的鉤刺掛在動物的皮毛上。
生物圈的定義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并感受到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組成部分: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巖、粘土礦物和水。
人與生物圈教案篇二
教師在本課的巧妙設問,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于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可行嗎?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本課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不是教材的傳聲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機,而是課堂生命活動的生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及其動態發展的駕馭不僅僅是形式,更是教師教育觀念的體現。如:課堂中引入地球儀和讓學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點這方面的資料。是考慮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內容在教材外,知識在教材中。
本課教師以適應學生身心的特點為前提在與作者情感共鳴中再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教學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確了地球生物圈的確是人類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通過師生的交流、互動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情境,進而給學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發展。如:“生物圈2號”的知識,點燃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時間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學中多注意。
人與生物圈教案篇三
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涉及了兩個方面:一是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二是發酵技術。一開始我認為復習課可以容量大,把二者都制定在了目標里,可是預估了時間后發現40分鐘內完不成,于是又把發酵技術相關內容給刪去,才能剛好用一節課完成目標。
重難點是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的。學生在學完新知后,會將相似的知識點混淆,所以基于這樣的學情我把復習課的難點確定為“1、病毒、細菌、真菌繁殖方式與休眠體的區別和識記。2、從名稱上大致判斷出某菌是細菌還是真菌。(如蘇云金桿菌、甲烷菌、根瘤菌、毛霉菌等。)”
為了活躍復習課的氣氛,一開始我引入了競爭機制,將全班分為紅隊藍隊兩組,紅隊答題時藍隊注意聽漏洞,若紅隊答對了得5分,若有遺漏,藍隊補充了則藍隊翻倍得10分,兩對輪流進行。
在三班和四班磨課時發現,這樣的競爭確實能讓課堂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學生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得分上,該不該給分、給多少分、該哪對答題等等,這些環節耗費了一些師生的精力和時間,使得知識點的線索串聯得不是很順暢,所以我權衡利弊后,在七班上課時決定不用這樣的競爭機制,只在最后完成“微生物與人類關系”時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其它環節只需同桌互動就可以。這樣改進之后學習效果好了很多。
一開始出于讓學生梳理比較的初心,我將比較的表格大框架設計好打印在學案上,學生需要自己調動所學完成表格內容。在磨課中發現,由于表格填空內容較多,學生一方面不知道某些空該往哪方面去寫,另一方面不知道寫多少,是詳細寫還是簡單寫,導致表格自學部分進度很慢。另一個問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課本上找出各種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例子,比較多比較瑣碎,學生翻書也耗費很多時間,所以這部分也效率不高。
發現問題后我對教案重新進行了整改,一方面把表格內容填空部分不再留大量空白,而是在表格里設計挖空,學生只需完成表格中的某些挖空詞語即可,這樣的改進既給學生的答題設定了方向,也減少了學生的書寫量,省時高效。另一方面我自己把課本上有關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都梳理出來編上序號放在學案里,讓學生根據分類將對應的序號填進表格即可,這樣既省了學生翻書的時間,又省了書寫名稱的時間,一舉兩得。
課不磨不成器,教學都講究預設和生成,我在設計時覺得沒問題的內容和環節,到了真正上課時就暴露出很多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和不足。這也說明了我的教學經驗依然不足,仍需要多進行這樣的設計和磨課、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人與生物圈教案篇四
這節課是蘇科版八上第18章《生態系統的穩定》中的第二節,學生通過第一節《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課,已經建立了“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生物的生命活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的概念,這節課,通過進一步分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對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重要概念,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的主線十分清晰,圍繞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如何維持?這一主題,我們設計了四個學生活動:
活動五“聯系實際”,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五個活動能力訓練梯度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針對生物現象,觀察、設疑、分析實驗、設計實驗、實施方案,交流與表達,既提高了科學探究的能力,也養成了理性思維的習慣。與此同時,學生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嘗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熱心環境保護,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幾處思考:
1、明晰設計思路:從時政話題引入課題:結合杭州“g20峰會”中關于“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話題,用磁性板貼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活動,總結出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質的燃燒都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并由此提出疑問:要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哪種生物的哪類活動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呢?由此引出課題,整節課都圍繞這個問題開展科學探究,從實驗分析到實驗設計,最后回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之一——本世紀下半葉要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我們該做些什么?力求設計首尾呼應,解決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在科學探究推進的過程中,修改過更為清晰的“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圖”作為板書也逐漸完善,課題的板書也是同步漸進補充完整的。
2、修改實驗設計:活動二“探究綠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設計過程,就是一個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學生實驗小組課前準備的過程中,發現教材實驗設計的可操作性較差,從容器、裝置和植物的選擇上都存在難度,而且實驗效果不明顯,很難觀察。師生尋找了多種改良方法,均有欠缺,翻閱暑期徐州市生物教師集中培訓材料發現,吳舉宏老師專門對此進行過研究,為此又專門請教了吳老師,才完成了此次實驗的修改,這種修改的好處是:選用水生植物替換陸生植物,生活環境的影響因素相對來說較易控制,變量控制更為嚴謹;另外,通過煮沸的方法將水中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逐出,確保增加的丁試管中沒有二氧化碳存在作為對照,再向甲、乙、丙試管中煮沸過的水中吹氣,也是為了讓變量控制更為嚴謹。另外,這種改良,實驗簡單易操作,btb顏色的變化清晰可見。
在呈現手法上,因為這個實驗需要2小時的日光照射,我們將學生課前實驗拍攝了微視頻,課上2位學生邊播放視頻變介紹實驗過程,以“生”教“生”;4組實驗,用丁試管演示無二氧化碳的btb顏色藍色,便于學生對比,學生列表兩兩比較甲、乙、丙三組實驗,尋找對照組,找到結論,思路清晰,結論清楚。為了讓學生能清晰看到三組試管的btb試劑在光下的顏色變化過程,我們用相機定時照相功能10秒拍攝一張照片,再連續播放制作成視頻,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逐漸消耗,btb溶液漸變過程清晰可見,進一步改良了觀察的效果。
3、強調動手實踐:活動三“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么氣體?”教材要求學生制訂探究計劃即可,即使排水集氣法牽扯到九年級化學知識,根據教材提示,學生也能順利完成設計,并想到了不止一種的設計。本課則將活動變成了實際操作,提供實驗器材,要求學生挑選合適的器材,設計并完成實驗裝置組裝后,介紹設計思路。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在活動二錄制視頻的時候,就發現學生因動手實踐相對較少而出現的諸多問題,離開“紙上談兵”,學生在活動中一次次嘗試、失敗、探討、修正、再嘗試,直至成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實踐中也還有一些遺憾之處,比如,教學的問題可以再放開一些,兩個探究實驗中,呈現實驗現象,推論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也可以叫學生們嘗試去推論實驗可能的現象,分析原因,然后再呈現結果以驗證,加強對學生思維力的深度培養。另外,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還有不規范的動作,還需要在課堂上進一步關注和糾正,這些都有待繼續思考和完善。
總之,本節課我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引領,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親身實踐,充分體驗,開拓思路,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在主動探索中富于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能力,讓生物課堂具有更飽滿的生命力與活力。
人與生物圈教案篇五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通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節進行分析反思。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通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通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導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課時插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最新形勢。
【自我點評】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后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于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于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后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丁渡锶κ亲畲蟮纳鷳B系統》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