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一
“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愿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于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于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二
《有趣的測量》是一個實踐活動課,本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之后進行的一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實踐和探究過程中,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
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即展示規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讓學生計算其體積,并復習常用的`體積單位。接著展示不規則物體石頭,引出劉課題)。第二,分組活動,動手實踐,探索方案(1、讓學生探索測量石頭的體積;2、學生小組匯報“測量石塊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情況;3、具體測量結果;4、交流小結)。第三、鞏固練習(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介紹“阿基米德定律”的由來)。第四、回顧總結。
在本節課當中,我充分體現了在數學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也在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并增進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節課當中,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習效果較好。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三
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出發,立足趣味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采用激趣導入——參與實踐——再激趣欣賞――分析歸納――遷移運用的課堂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盡最大可能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課堂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有積極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努力創設主動性、合作性、多元探究性的一種愉悅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中游戲環節的設計,實現了由“教”向“學”的過渡,創造了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另外,老師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藹可親的態度極大地鼓勵了學生,“非常好!”雖然簡簡單單幾個字,卻飽含對學生認可的態度,從而達到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
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不僅能有形有色地把授課內容形象地表述出來,而且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教具,用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以可看、可聽、可靜、可動,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同學們在感知美、鑒賞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點。課伊始30秒鐘左右的視頻,就一下子吸引住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磚塊有趣的疊加、代表作品地演示,無不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我的課堂上。
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給學生一個充分活動的空間,在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去觀察、體驗、發現,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臺。在欣賞、游戲和作業環節的設計上,我都考慮到了這一點。在設計游戲環節時,充分考慮到小組協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游戲中始終意識到:讓小組協作的意義真正落到實處,缺了誰都不行!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覺進入探索的角色,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在發現中尋找快樂,在藝術創作中分享成功的喜悅!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四
盒子在成人眼里也許一文不值,但在孩子眼里是百玩不厭的玩具,他們每天利用盒子捉迷藏、開汽車、做娃娃、搭高樓大廈等等,他們在與盒子的相互作用中發揮想像、自主探索,有些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幼兒自由玩盒子中,我沒有告訴他們任何玩法,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彈琴、拉小提琴,有的把盒蓋打開當帽子,有的站到盒子里當鞋子…整個活動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整個活動目標定位準確、具體,重點突出,過程清晰,從幼兒興趣出發,突出“玩”字。從單個玩到找朋友玩,幼兒始終處于“我想玩”、“我要玩”的主動積極狀態。教師適時、適當地加以指導和概括,使幼兒的活動經驗得以提升、整合。
活動中我將尊重幼兒與規則培養有機結合,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反饋活動信息,及時捕捉幼兒創新的火花,激勵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顒訃@玩盒子的不同方法進行,安排巧妙合理,幼兒不僅可以探索出許多玩法,也可在活動設計中感知盒子可以做操、拼小河、當小橋等作用。但活動中也有缺點存在:在游戲“抗洪搶險”中,介紹游戲玩法是應該先示范,這樣就能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規則,減少犯規的次數。有些幼兒不遵守游戲規則時,教師要重復規則提醒幼兒。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五
洞洞是幼兒日常生活常見可尋的事物,教師通過環境布置和實物擺放讓幼兒尋找身體到衣物上的洞洞并拓展到日常學習生活環境中的洞洞延伸至更開闊的世界,使幼兒從感官到發現不斷獲得最為直接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知識,從愉悅的探尋和大膽講述中了解洞洞對于我們生活的用處。
1.激發幼兒運用感官尋找身邊的洞洞,體驗和老師同伴共同找洞的樂趣。
2.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大膽表述感知內容。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活動室放置幼兒易于識別的洞洞實物若干(籃球架,口杯,書袋,垃圾桶)
2.不同類型的洞洞(如封閉的洞洞,盛放東西的洞洞,穿透的洞洞)圖片若干。
教學重點:在尋找洞洞的游戲環節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出幼兒主動的尋找身體,衣物和活動區中的洞洞,從而獲得最直接最豐富的有關洞洞的樂趣和作用。
教學難點:幼兒通過感官主動探尋和獲得基礎經驗后,教師引導和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大膽表述生活中洞洞的基本用處。
一、導入活動
1.熟悉環境和幼兒,導入活動
2.游戲:“我的洞洞在哪里”---教師說孩子們(吃飯、看東西、聞氣味、聽聲音、)的洞洞在哪里?孩子們能迅速作出反應,激發出快樂情緒。
分析:因為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難以直接感受和講述某一物品的形狀和特征,教師在活動導入時以簡單的提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通過游戲的形式,而且是每個幼兒都樂意并能夠參與的找出自己身體上的洞洞,初步運用感官體驗了找洞的樂趣,并為下一環節尋找自身衣物上的洞做好了良好鋪墊。
二、相互尋找衣服上的洞洞,再次感知
1.幼兒相互尋找自己衣服上的口袋,帽子,鞋子等物品的洞洞,進一步感知洞洞的用處和有趣。
(孩子們,我們的身體上的洞洞多有趣啊,現在請你們相互找找自己的衣服,鞋子,襪子上有洞洞嗎?它們有什么用?好玩嗎?)
2.請個別幼兒大膽講述自己在衣物上發現的洞洞,了解這些洞洞的基本用處。
分析:幼兒通過第一環節中游戲“我的洞洞在哪里”獲得的愉悅體驗和找洞樂趣后,幼兒的學習興趣已被激發出來,當教師請幼兒再次尋找衣物上的洞時,幼兒能積極主動好奇的去找尋和發現自己和同伴身上的各類洞洞,獲得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比如紐扣的洞,鞋子的洞,口袋的洞,)此時,教師應把握良好的提問契機,請個別觀察力較強愿意表達的幼兒及時大膽的表述自己的發現,體驗成功和相互分享經驗的喜悅。這也是本教學活動環節中的教學重點之一。
三、探尋發現大膽講述,體驗找洞樂趣
1.激發幼兒自主找尋和發現,體驗師生找洞的樂趣
(孩子們,我們的身體,衣服上有這么多有趣的洞洞,現在我們一起去找一找,看看我們的教室里還有哪些有趣的洞洞呢?)
2.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感知的內容,分享交流
找尋結束后,請幼兒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自己在找尋中發現的內容,回顧和體驗找洞的樂趣
3.感受與總結“有趣的洞洞
(教師根據幼兒講述內容,逐一出示2-3種洞洞圖片(封閉的洞洞,盛放東西的洞洞,穿透的洞洞)小結洞洞的有趣和在生活中的用處,加深幼兒對洞洞的理解。
分析:本環節是活動中的一個重難點,重點在于提高了幼兒找尋洞洞的要求,雖然同樣的運用感官尋找洞洞,從自己的五官到身體衣物再拓寬到生活學習的環境,感官的視野不斷在擴大,于是幼兒找尋的范圍和難度也相應提升,所以在本環節的找尋中教師應起到良好的支持,引導與合作,給予幼兒提示和指導與幼兒一起探尋和發現。本活動的難點:當幼兒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洞洞的感官體驗后,教師應借助幼兒對洞洞的感官體驗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將這種感受和發現及時大膽的表述出來,幫助幼兒對認識的洞洞用簡單的話歸納和總結,結合不同種類的洞洞圖片加深幼兒對洞洞的認識,了解洞洞在我們生活中顯而易見的用處,獲得簡單的生活經驗和知識。
四、延伸:“外面的洞洞更有趣”
(孩子們,我們在教室里身體上發現這么多好玩的洞洞。在我們的操場上還有更多有趣好玩的洞洞,現在,我們趕緊出發吧!)
隨著音樂,在老師搭建的門洞中孩子們排隊鉆洞離開活動室
活動結束
分析:打破界限,開闊視野,外面的世界總是很精彩,在幼兒的眼里也是,從自我到同伴到生活環境一層層推開我們視野能及的地方,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總會教給我們太多的東西,螞蟻的洞,滑滑梯上的洞,水龍頭上的洞都藏著很多的樂趣和奧妙,讓孩子們更近距離的去感受生活中可看到可觸摸的洞,自我發現和感受,遠遠勝過教師站在那里告訴過他們的一切。
生活中小小的一事一物都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從選取題材設計到組織實施并非那么順利。比如在初次組織活動中第一環節是以出示實物讓幼兒感知再推進其他教學環節,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到小班幼兒生活經驗的缺乏幼兒的感官尋找也比較有限,感受和講述都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在教學實踐和修改反思如下幾點:
1、小班幼兒的生活認知才剛剛啟蒙,在設計綜合活動中應充分考慮小班幼兒發展特點,不以概念程式灌輸,而是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其參與的興趣,以他們自身所熟悉的身體,環境等方面入手,逐步的.推進和加深對生活事物的認識。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打破常規的先認知再感受后總結的教學形式,小班幼兒具象思維發展良好,教師在游戲環節設置可以讓幼兒先感受先參與,在獲得體驗后師生共同學習歸納和小結。
3、游戲是幼兒的學習,讓幼兒在豐富的游戲中去感受,發現和學習,潛移默化中身心去感受,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充分運用游戲環節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成功。
4、教師始終是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應以這樣積極熱情的態度投身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支持幼兒參與,鼓勵與引導幼兒發現,與幼兒一起去發現生活中的秘密與快樂。
5、教育不是灌輸和局限,而是讓幼兒自主自由的去發現和感受。在本教學活動中,教師不約束和限制幼兒發現的每一處洞洞,只要是孩子自己發現的,都應給與肯定和鼓勵。而我們鼓勵幼兒所發現的視野也不僅僅是自己或者身邊,還有更廣闊的萬物之間,所以在延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推開了更大的一扇窗,鼓勵孩子們走出去大膽的找尋,只要是孩子自己找尋到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最美好和最快樂的。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六
《人有兩個寶》是我們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根據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腦相長歌》改寫的兒歌,主要講了雙手和大腦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手腦相長,才能有所發明創造。課文語言通俗,寓意豐富。第一句先講了人有哪兩個寶;第二句講了這兩個寶的作用;第三句說明只有把這兩個寶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課文配有插圖,幫助兒童理解兒歌內容,形象易懂。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一個組織、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讓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究。在揭示課題后,我圍繞課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人到底有哪兩寶呢?”,讓學生進入文本尋找答案,學生讀了第一句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雙手和大腦,一下子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很是興奮,學習熱情高漲。于是我趁勝追擊,層層推進“為什么說它們是寶?”、“我們怎樣用這兩個寶?”,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認真地自讀課文。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答中,漸次將課堂教學推向深入,過自由朗讀,小組比賽讀等方式讓孩子們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內容。本節課的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
本課的生字也比較多。在教學生字時,我先進行字形分析,分析筆畫的先后和位置,如“人”的筆順是“撇、捺”,當學生認識“人”后,就適當地指導學生,按字的組成進行分析,漢字中還有許多的形近字,教學時我注意指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識字,如“大—太”、“人—八”。這樣,不僅學習了新字,又復習了學過的字。而低年級學生剛入學就接觸漢字,且漢字數量多,易混淆,給學生識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通過學生觀察、思考、聯系生活等方式使學生主動認識生字,讓學生對漢字感興趣,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兩個謎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有趣的謎語教案篇七
《兩個農夫》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這個故事以小見大,講的是兩個農夫之間才智和計謀較量的事,揭示了看待問題,處理問題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換個角度從別人的立場審視問題,從長遠打算,經過深思熟慮后再作出決定。同時,還不能不預測到一些偶然的因素。在教學本課時,我把時間充分的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課堂的主人。
我覺得本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思考結果。學生們敢于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說買牛的老農想的長遠,有的說賣牛的老農聰明,也有的說賣牛和買牛的都各有各的想法。學生們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上一番唇槍舌劍,難分上下。
本課我也有欠妥之處,在課下沒有讓學生針對這樣的事跟家長探討,如果把這一環節讓學生早做準備,效果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