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一
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象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的直觀性,體育具有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角的認識"這一課,"角是一個端點引發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瞧,老師來了。師擺臂作走路狀,并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有的小朋友在蕩秋千,出示蕩秋千圖。這時老師立即一轉,進入話題,老師說:"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二
《分數的再認識》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再認識分數的完整意義。因此“分數的再認識”不是初步認識整體“1”,而是對整體“1”的`再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懂得整體“1”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學生對整體“1”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所以本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操作活動,感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體驗到同樣拿出整體“1”的幾分之幾,但是由于整體“1”不同,拿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另外,還讓學生根據整體“1”的幾分之幾所對應的數量,描述出整體“1”的大小。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拿彩筆”、“看書”、“吃蛋糕”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1”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問題。如在“拿彩筆”的活動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合作開拓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節課,大多數的學生能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問題,爭先恐后地搶答問題。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三
這周講了《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的前兩課時認識角和認識直角,在認識角這一課堂活動中由于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語言表述,時間安排非常緊湊,盡管如此,一節課還是沒有講完。對于“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讓學生找情境圖中的角這一活動,讓學生積極探索發言。
緊接著總結這些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然后畫角,讓學生用三角尺或者直尺畫角,并讓學生上黑版展示,進而總結畫角的步驟方法,最后比較同桌之間的角誰大誰小,進而提出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等關鍵問題,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動手與合作思考中建立了角的表象,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
在認識直角這一課堂活動中,我從實際生活出發,首先找身邊的直角,從而總結直角的特征,再折直角,讓學生動手操作,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折直角的方法,進而點出最簡單的方法,最后用三角尺進行畫直角,找學生上黑板畫,再總結畫法,繼而用三角尺檢驗所畫角是否是直角,做后總結檢驗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學習、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直角的認識。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四
在開始上這之前,我對本進行了簡單的教學分析。本的重難點應該是理解: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跟角的張口有關,張口越大角越大,張口越小角越小。在教學前,我思考了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讓孩子們理解角的大小跟張口有關。但我的內心始終擔心:孩子們會不會理解不到這一點?會不會到最后還是老師直接灌輸這句話——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跟開口有關。帶著這樣的擔心,我走進了教室。
首先,我呈現教材試一試的第一個問題:下面的兩個角,哪一個大?孩子們不假思索的回答:“藍色的?!?/p>
“是的,我們通過觀察,一眼就可以看出右邊的角大。當然,我們還有一個更精確的比較方法——重疊法。把兩個角的頂點對齊,其中一條邊對齊,看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誰在外面誰就大?!蔽乙贿呎f,邊用進行演示,將兩個角重疊到一起。
接著,我問道:“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本質上是在比較什么?大家想一想?!?/p>
“是在比較角的長度”,生1搶著回答道。
“你所謂的‘長度’是什么意思呢?上指給我們看一看吧!”
孩子走上臺,伸出雙手指了指角當中呈水平方向的那條邊的兩端。
“你的意思是比較角的邊的長度,是嗎?”
“對?!?/p>
“既然如此,那我把綠角的兩條邊延長?,F在哪個角大?”
“還是藍色的大,綠色的邊變長了也比不過,那個藍邊還是在外面?!庇袑W生高聲叫道。
“也就是說,雖然綠角的邊變長了,但是綠角卻沒有變大。那就說明角的大小跟邊長沒有關系,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比較邊的長短。那該比較什么呀?”
“比較兩個角的高度”,生2說道。
“你所說的‘高度’是什么意思呢?請到黑板上,指著這兩個角給我們比劃一下?!?/p>
他用兩只手在角的兩條邊上比了比。
“大家看明白他所指的‘高度’了嗎?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站起說道:“我認為是在比較角的‘寬度’。”
“你所說的‘寬度’又是什么意思呢?上給我們指一指?!?/p>
孩子走上講臺,也用兩只手在角的兩條邊上指了指。
“從這兩位同學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說的‘高度’‘寬度’,實際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自己的說法不一樣而已。是的,我們比較角的大小,實際上是在比較角的‘寬度’或者說‘高度’。在數學上我們有專門的稱呼,叫做角的張口度。”我一邊說,一邊用兩只手呈鴨子嘴狀比了比。
“藍色角的張口大,角就大?!?/p>
然后,我拿出一個用兩條卡紙做成的活動角擺在講臺上。
“誰能幫我把這個角變大?”我指名一個孩子上。
他把活動角的兩條邊向外掰了掰。
“為什么要這樣呢?”
“把這個角的張口變大,角就會變大了?!?/p>
“誰又能幫我把這個角變小并?說說理由?!焙⒆觽兗娂娕e手,我指名一個小朋友上臺。
這次她把活動角的兩條邊往中間聚攏,然后說道:“把這個角的張口變小,角就會變小?!?/p>
最后,我把活動角固定住,拿出剪刀分別從兩條邊上剪下一小段。問道:“我減掉了一段,現在這個角該變小了吧?”
“沒有,沒有”,一個孩子著急的大叫道。
“為什么沒有變小呢?都剪了一段了呀!”
“因為張口沒有變小,所以角是不會變小的?!?/p>
“哦,原是這樣呀!”我感嘆一聲道。
“那我再剪狠一點吧!”說著,我從兩條邊上分別剪下了一長段,只剩下小拇指一般長的邊。“現在,這個角總變小了吧?”我裝作得意洋洋的.說道。
“還是沒有”,孩子們大叫道:“張口還是沒有變,角沒有變小?!?/p>
“那也就是說角的大小是跟角的張口有關,與角的邊長無關?!蔽铱偨Y道。
其實,在孩子們進入狀態認真思考“比較角的大小,實際是在比較什么”這一問題時,我的擔心就慢慢消失了。如果他們的思考方向錯了,就以錯誤的方向為“反面教材”,在認知沖突中回到正軌。在程結束的時候,我大力的表揚了那個‘比較邊的長度’的孩子。我告訴孩子們:“雖然羅xx沒有說對,但正是因為他,我們才排出了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向,離對的更近了。我們應該感謝他才是!”羅xx聽了,咧著嘴笑著用書遮住自己的臉。
數學不就是這樣嗎,錯著錯著就對了;數學教學不就這樣嗎,堂生成(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最好的教學資。
《認識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五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直觀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對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能辨別直角、銳角和鈍角。也為學生以后進一步認識角、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認識角,有助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自主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鑒于二年級學生仍然喜歡聽故事,我設計了故事《小明的一個星期天》,通過小明把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滲透到故事情節中,創設輕松有趣的課堂氣氛。把數學知識趣味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用學具做角,再通過學生做出來的角進行比一比從而認識比較角大小的方法。學生也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做一做、折一折環節,讓學生在小組內動手活動。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上,一些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別人的啟發,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同樣獲得學習成功的滿足。
1、教學過程中,語言藝術不夠精煉,表達技巧有待加強。
2、教學過程中遇到突然停電(課前沒有預想),雖能轉換講解方式,但卻沒能很好地捕捉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所以此環節的教學有些不足,學生的理解也受到局限。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六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的第一節。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并辨認圖形—————再做角并認識角的大小——————最后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這個思路分層次編排的,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關于這節課,我也聽很多老師上過。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課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網搜索了關于這節課的一些優秀教學設計,觀看了一些教學視頻。并參照教學指導用書,把本節課的教材從頭到尾看了幾遍,翻看了以前關于這節課的聽課記錄,從中吸取經驗。針對本節課,我的設計如下:
讓學生觀察例圖,找出物品的形狀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說出角的個數不同。從“角”導入,讓學生聯系生活,看到角這個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墻角…這也是教參中提醒我們老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在認識角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為數學概念的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導說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圖形。接著,通過摸一摸、畫一畫、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再通過找一找、辨一辨,使學生在比較、判斷中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幾本特征的認識和體驗,學會辨別一個圖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過數角,發現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在做角、比角的活動中,體會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學會直觀和重合法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最后通過折角的活動,強化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大小的認識和體驗,體會比角的方法。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七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后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認識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八
比的意義這課是在學生掌握分數應用題及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以及能解答簡易方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意義這一節課的重點是對比的意義的理解,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的教學之中。
設計理念:
一、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以知識獲取為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把“什么是比?為什么學習比,比有什么作用?”作為核心問題隱藏在整節課的教學思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比的事務活動中感知、體驗、理解和深化比的意義。
二、提升課堂教學的課程高度。
三、體現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數學新課程理念下將“總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這一結構框架作為基本教學模式。本課在設計時通過對生活情景中燒飯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義和作用。再通過題組訓練,以及問題判斷等,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對立中走向統一。對比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全面、系統的構建起新知識的模型。最后通過生活中的比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延伸比的認識,深化比的意義,學以至用,學用結合,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傊€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九
認識角是二年級下冊的知識,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認識角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認識角教學反思。但是,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
1、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而是要把這些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節課我創設了找平面圖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幫助學生回顧舊知,然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圖形就是——角,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對角的樣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北竟澱n我也創設了圖形老朋友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體的教學更加連貫,使情境的創設更具實效性,更好的為教學的展開服務。
3、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這一核心,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開展操作活動,并與小組活動相結合。從最開始的擺角、指角、折角、畫角、標角再到后來的玩活動角等活動,我努力讓學生在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生成的過程。同時在教學中關注每個活動開展的實效性,及時與學生溝通,對學生予以及時的指導、評價、總結。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課改力求改變以知識傳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要求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具對學生興趣和思維的培養、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益處,教學反思《認識角教學反思》。本節課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我也為學生準備了很多教具,方便讓學生指角的平面圖形,邊長不一的活動角,三角板、兩張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過這些教具的使用,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尤其是活動角的使用,我設計了邊長不同的活動角,讓學生擺出同樣大小的角,再通過觀察發現不同之處,很好了幫助學生突破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教學難點。而且在使用教具的過程中,學生聽教師的要求統一應用,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課堂習慣,為學生滲透了社會規則的意識。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做如下反思:
1、 新課程改革倡導:借助圖形概念形成的教學,使學生經歷“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在教學中,第一個環節我通過讓學生擺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從而提出課題認識角,然后就讓學生快速的將小棒收起來了。這時學生腦海中還沒有對角有一個籠統的認識。應該先讓學生觀察一下這個角的樣子,然后還原小棒,再分別拿走另外兩小棒觀察那兩個角的樣子,這時學生對角這個圖形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再請學生說一說,就給了學生一個“ 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這樣也為學生后面能正確指出用圓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頭腦中角的概念逐漸清晰。
2、同時新課程改革也倡導幫助學生形成對概念內涵的豐富認識,形成比較和分類、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準確、簡練和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水平。在課上我對學生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還很欠缺,學生很多時候意思正確,我就急于給予評價。應該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說完整的、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品質和態度之外,還對學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3、在課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在本節課中有一些讓學生質疑,產生矛盾沖突的地方,我沒有及時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講解。如:在同桌同學用活動角造同樣大小的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可能腦海中差生疑問“我們的角并不一樣”如果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提出疑問,然后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爭論,最后“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重難點應該能被學生更好的介紹,而且學生的主動性更強,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或教學中應該形成一種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并且善于抓住教學中能令學生差生矛盾沖突的點。讓學生去探究、去合作,這樣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更強,教學也更高效。
4、教學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動,但是活動過多每次活動,都要組織一次教學,這樣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學時間。所以,有的活動是否必要,就成為我要思考的問題。教學活動多,應該突出主線,進行簡化。所以在二次備課中,我將摸角的環節去掉,在鞏固練習中,將正例與反例結合,也能達到角的概念的強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時在標角中將平面圖形和圓弧形放在一起,也能達到分層鞏固的目的。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對以后再操作活動比較多的課時有了思考,活動是否必要?活動與活動還能否結合達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圖考慮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
5、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基礎,也是溝通感情的橋梁,在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主體性發展,教師促進者的作用,要充分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必須把握好課堂中的語言。小學教學語言,要注重多樣化的提問藝術,要善于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批評語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評價語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課堂,雖然學生比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種激情,少了一種活力。學生本應該學的、玩的很帶勁兒,但是似乎這種氛圍沒有被我帶動起來。所以以后我要加強這方面的實踐,多用熱情的表情和話語感染學生,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感受數學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噸教學反思三年級篇十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內容,是在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基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圖片的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在備課時我反復斟酌兩個問題: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圖片的放大縮小”學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價格”兩個情境里,學生會認為直接“比速度”“比單價”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去設計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我結合自己的設計與實際教學談幾點思考。
縱觀本課,較為成功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根據實際需要引入比的意義,讓學生充分親歷一個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突出在兩個情境和鞏固練習中。
3、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需改進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學層次不夠清晰;
2、問題過碎,追問過多,留給學生思考時間不夠;
3、提問不夠嚴謹過于隨意等等。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環節的知識性比較強,讓學生先自學再講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對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環節教師給予自學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匯報的時候層次會更清晰些。)
一節課結束,留給我的遺憾很多,雖然出現問題多多,沒有達到理想的課堂,但留給我的思考不僅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對教材背后知識的深挖,讓自己站在一個高層次的角度去思考、設計自己的教學?如果我們對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們所設計出來的教案會更有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會更有實效性。因此,設計教學時認真解讀教材,確定課的教學起點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關鍵。一節課下來,學生走出課堂到底學會了什么?是為數學內容而教還是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學生上課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們做好課前預測和課堂預測工作,在關注每一位學生工作中要落到實處,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是把握課堂的關鍵,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是有效為教學服務的。另外,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還應該考慮到兩個方面:共性目標和提高性目標,立足長遠,設計立體的教學結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實效、有生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