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工作總結>2023年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通用5篇)

2023年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通用5篇)

時間:2023-09-25 12:26:24 作者:紙韻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篇一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對比照和火山噴發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讓學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帶來的地形上的巨大改變。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導致了地震與火山的爆發呢?通過學生的各種猜測,逐漸引出地球內部運動這一本質原因,展開本課重點環節的教學。盡管我對各環節的教學了然于胸,但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值得反思。

地球內部的運動、地球上的六大板塊,這些方面的知識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還是過于抽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通過圖片、視屏及flash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整個課件內容翔實,動態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盡管這個課件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整節課下來我發現,我上課的思路也只能按著課件的編排而行。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過多地以教師講述為主。課件本身只該是教師的一個輔助工具,但現在它卻成了完全的主導者,有點本末倒置。

能否用簡短的幾句話,生動而又自然地轉接到各環節的教學?自教學的兩個月以來,這個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問題。而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解析地形案例。這個對于我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我模擬完火山爆發實驗,轉而進入講解地殼運動時,我只是以介紹的形式向學生闡述六大板塊及漂移運動。對于教學者,我當然明白這是教學的需要,接下來就是講解板塊各板塊運動引起的地形運動。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學內容根本沒有聯系性。小學科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帶領他們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闡述觀念。在處理各環節知識時,需鋪墊設疑引導學生產生一定的求知欲,進而共同探索去解決這一問題,層層遞進式進行。

盡管教學之前,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對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塊運動改變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這方面的知識延伸還是很廣的。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產生裂谷時,有學生根據換畫面提出了:為什么板塊分裂時上面分開而下部有有些連接的呢?類似的其他問題,在課堂里我也碰到過。小學生的頭腦里總不時得冒出許多新奇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另外,在準備模擬火山噴發這一實驗是,我貪圖方便,只是隨手拿了個裝水的飲料瓶模擬地球。讓學生想象,這是一個裝可樂的瓶子,劇烈搖晃后,針刺下會有什么情況發生,模擬的是什么現象?盡管學生都能回答火山噴發,并給予一定解釋完成了教學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準備,整個實驗將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準備裝有可樂的圓形瓶子,劇烈搖晃后用針刺,讓液體噴發更好地模擬火山噴發這一現象。說到底,還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當然也存在不少的細節問題,但是我也有我進步。漸漸地,我開始習慣小學科學教學的思維模式,開始愛上了這些可愛的精靈。反思-進步,我會邁好每一步!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篇二

本節講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的概況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軌道等比較簡單,可以先安排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后作一簡介即可;而黃赤交角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比較難,需要動一動腦筋。在教學中,黃赤交角我是這么講的:首先用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并讓其他學生觀察,最后由學生共同得出結論: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

2、地球運動的時候,地軸的空間指向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轉軌道平面(暫不交待這是黃道平面),得出黃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結論,然后再交待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導學生讀圖1-3-3,進一步認識這些概念。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另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太陽直射點。先是用手電照的辦法來觀察,但效果交不好,后來的兩個班換了辦法:將一張硬紙板剪出一個半圓形,畫出太陽光線上,套在地球儀上,讓學生來觀察太陽直射點(我覺得后一個辦法更好一些)。此時并不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而是稱之為太陽垂直照射的點,這樣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后再來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陽直射點清楚了以后,再來觀察黃赤平面重合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有利于后面學生理解黃赤交角才是導致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來演示存在黃赤交角的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在這一輪的地理教學中,我發現用三角尺來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個問題,今年的教學似乎沒有好的心得,基本還是老套路老辦法,略去。

第三個問題,本輪教學中,我首先板圖(包括俯視圖和側視圖)介紹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晝長、夜長的計算,然后指導學生分別讀圖1-3-9的三幅圖,分別讀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極圈以內某緯線晝弧和夜弧或晝長、夜長,認識以上緯線的晝夜長短狀況,從而得出結論:赤道終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和季節變化。

第四個問題,也沒有好心得,故同樣略去。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篇三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內容的,鑒于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薄弱,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復習起來有些困難,所以我采用由淺入深的復習方法,而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從現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轉帶來的一些對地球的影響,就是讓學生了解個開頭,基于這點目標我認為是實現了,知識點基本到位,學生學習氣氛較濃,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始終是和諧的。教學思路較為清晰,有流暢的教學內容流程與教學組織流程。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只記住了簡單的規律,但結合圖形時靈活運用能力較差。例如:很多學生在總結相關的時間信息時,都會這些寫: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點。但是哪條經線平分了晝半球呢,很多學生就答不出來了。這反應了學生靈活運用能力還是比較差,還沒有學會從圖形中去找相關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種簡單的機械記憶上,所以一旦當光照圖是局部的或是簡單的變形,學生就無從下手,所以一定要強調,此經線在圖中是哪一條。

2、學生不會從圖形中去總結規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晝長夜短,但是具體是如何變化的呢?學生不會進行分段總結。從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晝逐漸增長的過程,從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晝逐漸變短的過程,但均是晝長大于夜長。

3、學生對晝夜長短的變化還是理解不透。我認為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應該分三步進行:第一,為什么會有晝夜?第二,晝夜長短為什么會變化?第三,晝夜長短是怎么樣變化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地球的形狀、性質去認識晝夜的形成;晝夜長短的變化過程要讓學生從晨昏線與經線交點的位置變化去理解,因為此交點將其所在的緯線圈分成了晝弧和夜弧,而交點位置是隨著晨昏線的擺動而發生變化的,交點位置的變化使得各緯線圈的晝弧和夜弧的長短發生了變化,即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

4、學生對圖形中更深層次的信息挖掘不夠。比如說,晨昏圈、赤道、經線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圓,而我們通常認為地球就是一個正球體,所以三者長度應該相等。

總之,我覺得讀圖練畫結合得還不夠,所以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注意知識點的落實,做到讀練畫結合,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篇四

本節課內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通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1、地球儀端來端去。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來端去,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是不要將地球儀移動。并且太陽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課時用手托著紙板,結果一方面手不能騰出來,另一方面手又動來動去。實際上有關需要一個參照系的教學都要固定一個物體做參照物。

2、對于難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講透。對于太陽的方位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就要花較多的教學時間來講透,特別是要讓學生講,教師要認真聽,要聽出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說a點時太陽的方位在東方,為什么是在東方?讓學生說一說。因為地球儀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太陽在觀察者的右邊,所以是東方。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學生最難理解的是b點為什么太陽在正南方。實際上學生說的是上方,其實正午時太陽確實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當太陽直射時才在正上方。在我們這里太陽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關健是這個正南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很不理解。這里需要思考的時間比較長,可別著急,一定要等到學生弄懂為止。因為我們是在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我們的南面時,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時,所以就在正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畫圖。太陽光是平行光,畫一個地球的平面圖就可以了。

3、打電話的環節比較有趣。假如有個學生現在在美國,在現在給他打個電話的情景。為什么時間不一樣?這個情景本來設計比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晝夜現象。但由于自己的英語水平已不如學生了,所以自己對起話來顯得十分吃力。所以這些有關情節對話的內容還是要在課前交代學生去練習一下比較好。不事先練習也不好,學生在不明白教師意圖的情況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師講了意圖學生就不感興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學設計的效果了。

4、讓學生動手上來粘一粘,放一放。這很好。這些簡單的活動學生很喜歡做,并且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活動中看出學生掌握的情況。本節課開始時讓學生上來轉地球儀的方向。有時候學生會說地球的自轉是自西向東轉,但叫他上來真的轉一轉可能就不會了,說明他并沒有真正地懂,有許多時候學生只是沒理解的機械記憶。還有叫學生上來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黃昏的位置。最后上來用紙帶將晨線和昏線表示出來。這些應該做得比較好。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反思篇五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學七年級(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點內容很多,同時又是難點。而且這節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這部分知識接受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地理的學習,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難點較難突破,針對教材特點,依據新課改精神實質,將本節課確定為教師聯系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綜合法研討課,設計意圖之一就是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重在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勇于創新,勤于動腦、動手,樂于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素養。

設計意圖之二就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對于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講,難度的確大了點,在準備教具時就選擇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邊實物(手電筒和地球儀),對剛具有基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初一學生,極需加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該提供時間、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設計意圖之三就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很多,難點又需要突破,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多給予直觀模型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所以采取綜合法進行試。

相關范文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