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海報設計開題報告篇一
論文(設計)主要內容(提綱)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昆明麗江海拔差異;麗江體育考生(寧蒗民族中學、麗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2.2.2訪談法(調查法)
2.2.3實證法
三:昆明、麗江兩地海拔差以及氣候環境的比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氣候環境
3.2麗江市海拔高度以及氣候環境
3.2.1麗江市城區的海拔高度以及氣候環境
3.2.2寧蒗縣縣城的海拔高度以及氣候環境
3.3昆明、麗江兩地海拔差異以及氣候環境的比較
3.3.1昆明、寧蒗縣縣城兩地海拔差異以及氣候環境的比較
3.3.2昆明、麗江市城區兩地海拔差異以及氣候環境的比較
3.3.3兩地海拔差異、氣候環境比較總結
四:總結麗江部分中學體育考生自2005兩地考試成績比較
4.1麗江部分中學赴昆明前所測成績
4.1.1寧蒗縣民族中學
4.1.2麗江市第一中學
4.2麗江體育考生上昆明考試的成績
4.2.1寧蒗縣民族中學
4.2.2麗江市第一中學
4.3兩地考試成績比較
五:帶訓老師為何提前兩星期帶體育考生上考試地
六:歸納兩地海拔差異對麗江體育考生的影響
6.1低壓低氧對體育考生訓練的影響
6.2訓練方法和手段對體育考生的影響
6.3上考試地對體育考生生理的影響
6.4考試前、考試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分析
6.5上昆明為何會出現這一系列問題
6.6針對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方案
七:建議和相對應的措施
八:參考文獻
擬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主要問題:根據自己的實踐以及經過訪談、調查麗江體育考生基本情況進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據了解的內容以及結合自己對麗江部分中學體育訓練情況的了解。進行總的構思,融會貫穿。闡述麗江與昆明兩地海拔差異、氣候環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礎上歸納其影響的原因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及相對應的措施。調查、訪談、查閱資料時所得到的資料不盡全面。在此過程中涉及到相應的訪談。相對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就多也比較困難。
重點:研究利用本地區的海拔、氣候等優勢如何更好的提高體育考生的成績;兩地海拔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難點:調查、訪談的全面性;資料的準確性;相關資料的的難查性。
研究目標:
1:了解兩地海拔差異以及氣候環境的基本情況。
2:歸納20052007麗江部分中學體育考生兩地的成績。
3:闡述海拔差異(高原)對世居高原體育考生的有關影響。
4:提出與實際相符合的建議及改進措施。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獻法、調查法、訪談法、實證法。
技術路線:1.08.0406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得到有力的數據。
2.08.0607整理文獻資料,讓自己更進一步的了解麗江體育考生,心中明確那里的體育考生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3.08.0709依據路線:古城區寧蒗縣的部分中學進行調查、訪談。得到有力的數據、較準確的信息。為本課題的研究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實感。
實驗方案:通過對寧蒗民族中學20042006屆30個學生和麗江一中8個學生進行調查、分析;訪談帶訓體育老師、討論訓練中出現和影響訓練的因素、下達考試地所要注意事項及考試地對考生的相關影響;筆者參與實踐(筆者屬2004屆高考體育考生)、訪談、實證法驗證其真實準確性。
可行性分析:訓練方面: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所占有利條件。采用與世居高原的體育考生相符的訓練方法(高原訓練)與考慮時間而制定訓練計劃。在短時間內提高考生的運動成績。從調查、實踐等中得出這是可能的。
影響方面:海拔差對體育考生的影響(訓練過程中相關影響、下達昆明的生理適應以及考試環境的相對適應等的影響)這些問題將在本課題中談論到及作者提出對這些問題的個人見解。
研究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海拔差異(冷環境)和有效的訓練方法、手段影響體育考生成績已成為事實。引領云南其它地區的體育考生走進麗江的訓練基地;將海拔差異訓練影響體育考生成績得到進一步證實;提出相對適應世居高原的體育考生的訓練方法與手段。
海報設計開題報告篇二
一、文字與圖像的歷史演變
(一)圖像是遠古人們傳遞和積累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文字的產生及其帶來的人類文明
(三)“圖像化時代”的到來
二、文字與圖像的各自特點
(一)文字及其特點
(二)圖像及其特點
三、審美視域中文字與圖像的相異與相通
(一)文字與圖像的碰撞與角逐
(二)文字與圖像的對話與共謀
1.圖像也是一種語言
2.文字和圖像都是當今人類缺一不可的表意和溝通方式
3.“相對文化自治”
結論
海報設計開題報告篇三
一、文獻綜述與調研報告:(闡述課題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參考文獻)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牽連犯作為罪數形態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在現今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對其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關于牽連犯的概念、特征、判斷標準等方面,有廣度卻是沒有深度。
關于牽連犯的判斷標準,主要有主觀說,客觀說,折衷說三種觀點,其中客觀說中的類型化說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
而在牽連犯的科刑上,通說主張擇一重罪處罰,但現在也有很多學者主張數罪并罰。
這些淺嘗輒止的理論研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牽連犯現今陷入的困境問題。
隨著刑法理論的發展和研究,牽連犯的實質受到了很多學者甚至是立法者的質疑。
在看現今我國刑法理論界總共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牽連犯存在論,一種是牽連犯廢除論。
牽連犯是在實踐中真實存在的一種現象,不能因為其復雜繁瑣等問題就不研究它摒棄它,這反而應該是我們深加研究的根據。
除此之外,單純的將牽連犯的問題以想象競合犯等罪數理論來處理,是不科學的,二者有明顯的本質的區別。
在此筆者認為如果廢除牽連犯的規定,那么實踐中出現了類似牽連犯的現象時,又該作何處理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筆者贊同牽連犯存在論。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對牽連犯及其處罰原則的研究,可以科學界定牽連犯的概念、特征及其判斷標準,從而解決刑法理論上有關牽連犯的分歧問題。
例如關于關于牽連犯的概念的界定,可以正確把握牽連犯的歸罪問題,區分清楚罪與非罪;關于牽連犯判斷標準的界定,深入研究會發現各個學說各有不充分之處,需要補正。
通過研究牽連犯及其處罰原則,為司法實踐提供一個明確的標準,在罪與非罪,一罪與數罪的問題上做到有法可依,從而實現罪行相適應與罪刑法定原則,既保護人權又維護了法律的正義。
(三)參考文獻
1.于志強:《論牽連犯的處斷原則》,《法制與社會》第5期(上)
2.張小虎:《論牽連犯的典型界標》,《中國刑事法雜志》第5期
3.馮野光、閆莉:《論牽連犯的內涵、特征及處罰原則》,《法學雜志》第3期
4.韋加速:《論牽連犯與數罪并罰》,《法學研究》第9期(中)
5.鄭巒:《牽連犯的認定與處罰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6.婁永濤:《牽連犯若干問題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第1期(下)
7.楊文國:《牽連犯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8.張眉:《牽連犯相關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9.王開武:《牽連犯原理司法適用困境研究》,《社科縱橫》2015第2期
10.高銘暄、葉良芳:《再論牽連犯》,《現代法學》第2期
二、主要研究內容,預計解決的難題(對所研究問題的范圍和現狀、水平的介紹以及本文的主體框架、寫作提綱)
(一)、研究問題的范圍和現狀
海報設計開題報告篇四
學生:
一、選題意義
1、理論意義
2、現實意義
二、論文綜述
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3、國內研究的綜述
4、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論文提綱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結論
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海報設計開題報告篇五
進度安排及預期結果:
進度安排:
預期結果:
結合寧蒗體育考生的實際情況及其占據的有利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訓練方法、手段等。進行分析、總結、探討海拔差異對體育考生的相關影響。還有下達次高原考試所注意的問題。提出本人的建議。希望對帶訓老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昆明、麗江市海拔數據資料.
2: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答辯小組意見:
組長簽名:
年月日
備注:1、題目來源欄應填:教師科研、社會實踐、實驗教學、教育教學等;2、題目類別欄應填:應用研究、理論研究、藝術設計、程序軟件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