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亭讀后感篇一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里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么?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敝毖粤T,“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梁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后,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后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娘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回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蛟S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后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里,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著勇敢,敢于為愛情放棄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斗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于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于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于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于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后感篇二
前八周的選修課里一門《戲曲鑒賞》。老師帶領我們看了視頻《青春版的牡丹亭》,于是就拿起了湯顯祖的文本。
湯顯祖是明代戲曲作家,他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為人正直,思想前衛,因而在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方面無所作為,反而備受排擠、壓迫。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思想,這也成為了他寫《牡丹亭》的原因。
《牡丹亭》是以反禮教、反理學的主題的劇本,主要是通過塑造杜麗娘的形象來表達和體現的。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膝下無兒的名儒杜寶為了封建社會所講究的門第家聲、光宗耀祖,不惜使用在今天看來十分殘酷的方法,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淑女”就是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溫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封建禮教竭力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不關心全民的利益。因此也就成為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工具。
在文中,杜寶就代表封建勢力,他什么才能都沒有。就像后文中,他奉命防御敵軍,臨陣對敵束手無策,只好使用賄賂的手段來解除圍困。
而這位父親對待自己親生女兒卻是那樣的嚴厲、冷酷:杜麗娘從小受著嚴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書》都可以背誦,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里,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長在這樣家庭里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為疲乏,白天稍為睡一會兒,都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這樣,杜麗娘成為了一張空皮,成為達到自己理想的工具。即使女兒病重垂危,他也絲毫不放在心上,以為不過是傷風感冒,連醫生都不請。他只盼著女兒將來為他這個“名儒”增添光彩。
文中的杜麗娘也是幸運的,她終究找回了自我,就像作者在《牡丹亭》的“題詞”中說的:“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彼蔀榱恕扒橹痢钡摹坝星槿恕?,這就足夠了,即使沒有之后的“還魂”也沒有遺憾。
有時,當我們遇到煩惱和困難時,可能會抱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和自己的命運。但換個角度想,我們要慶幸沒有生長在那樣的一個黑暗的世界,我們還有自由,有思想,有目標,可以為理想而奮斗!
牡丹亭讀后感篇三
讀《牡丹亭》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赌档ねぁ肥俏覈拇髴蚯?,對其后世的文學作品有深遠的影響,如《紅樓夢》?!赌档ねぁ肥瞧渥髡邷@祖在遭遇困頓后所作,而湯顯祖人生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學史的大幸,也是我們普通讀者的大幸。這可能也是一種“缺憾產生美”吧!
我認為,本書中的文字美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讀書時,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個接一個涌入眼簾,讓人應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當然純粹的文字堆疊是不能打動人的,那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沒有內涵的。真正優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礎之上,要敘述一段情,要描寫一片景,而本書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寫,而是有所表現的,空說無憑,簡單的看一看“閨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伴|塾”這出完全是用輕松的語氣來表現的,讓人忍俊不禁,這也正是文字運用的高超之處,美之處。書中的陳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麗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現無遺。也許有人會問“杜麗娘如何表現叛逆的?"文中杜麗娘與春香形成鮮明對比,一個靜,一個動,似乎杜麗娘并未叛逆,然而書中的杜麗娘確是處處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為,有一處更是表現了杜麗娘對陳最良迂腐的不滿“師傅,依注解書,學生自會”,表面好像很禮貌,實際一個“自”字深切地表現了這一感情。有關文字美更有“游園”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寫,美得驚艷,表達出杜麗娘的內心,同時與讀者發生共鳴,這些都令讀者獲益匪淺。
本書的故事情節也是極美的,美得就像一個夢。而本書之所以向高潮發展,正是因為兩位主人公做的兩個夢,柳夢梅夢見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杜麗娘從花園回房昏昏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支垂柳前來求愛。從此一段穿越時空的精神愛戀在兩個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間發生了。這種情節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僅叫人拍案叫絕。而書中杜麗娘夢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復生,最終經歷曲折與柳夢梅結為夫妻,更稱得上是一段傳奇,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來說“真是難為了他怎么想得出來?”同時書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處——柳夢梅?!傲毕笳髦兄魅斯?,“梅”則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夢梅還是梅夢柳,他們皆由一個夢所牽引,因此這個名字正好符合書中的整體情節。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愛的,難道說迂腐的陳最良也是美的嗎?說陳最良迂腐,的確如此,但這只是一個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卻也做了救國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個英雄,因此說他也是美的。再以“閨塾”為例詳細地分析杜麗娘和春香的個性美。不難發現這出中杜麗娘的語言遠不及春香的搶眼,這也剛好以春香的口吻側面表現了杜麗娘的個性。春香說“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著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對《詩經》無心的歪解,說杜麗娘講衙內的斑鳩放飛,側面表現了杜麗娘對自由的向往。因此說杜麗娘向往自由和對青春的覺醒并不是從游園開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園只是一個導火索。再有陳最良說“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春香則說“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別人怎么讀書,她只關心小動物的生死,這也表現了春香的可愛無邪和對小姐杜麗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書中處處都是美的,每一出戲都可以拿來單獨賞析,“游園”一出中寫杜麗娘感嘆韶光易逝,對此讀者都應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詞“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因此作下文以記之。
碧桿托粉丹,冰清玉潔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憐心拆數瓣,玉骨冰肌,白鷺欲魂斷。金屋藏,裙擺翻,玉殞香消散;銀光閃,紅淚流,只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頭發亂。
斷井殘垣看遍,徒嘆得這韶光賤。曾經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樹。往昔不復,與吾歸者知何處?傷心處,淚如注,難覓歸途;嘆息間,愁似霧,迷離前路。孤獨不苦,苦無孤獨。但求化身破廟,留你片刻的駐足,風吹日曬受盡皆不顧;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將你守護,姹紫嫣紅開遍,我不羨慕。
牡丹亭讀后感篇四
整部作品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離奇遭遇為主脈,著重展現了《牡丹亭》反禮教、反理學的核心思想。
故事從杜家小姐杜麗娘游園開始,本就對愛情充滿幻想的杜家小姐在游園之后又遭花妖之襲,在夢中與一翩翩少年一番纏綿,夢醒后竟患上了相思病,只是“日日思君不見君”,正值少女的杜麗娘便因相思之苦而香消玉殞了本以為故事會就此結束,可是柳夢梅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作為一名趕考書生,在陳最良的幫助下住進了安放有杜麗娘靈位的梅花庵中,在那里,他偶然發現了當年杜麗娘的自畫像,在他眼中杜麗娘就是天上的仙女,于是天天膜拜。而被判官釋放的杜麗娘發現柳夢梅正是自己夢中的翩翩公子,于是乎兩人便夜夜幽會。在柳夢梅的幫助下,魂歸三年的杜麗娘死而復生。
整個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家長,膝下無兒的杜寶為了封建社會所講究的門第家聲、光宗耀祖,不惜使用在今天看來十分殘酷的方法,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淑女”就是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溫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杜麗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個成長過程,并包含著一定的復雜性。湯顯祖一方面通過人物關系提供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通過劇情發展揭示杜麗娘的內心活動,從而表現了杜麗娘叛逆性格的成長過程及其復雜性。杜麗娘從小受著嚴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書》都可以背誦,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里,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長在這樣家庭里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為疲乏,白天稍為睡一會兒,都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這樣,杜麗娘成為了一張空皮,成為達到自己理想的工具。即使女兒病重垂危,他也絲毫不放在心上,以為不過是傷風感冒,連醫生都不請。他只盼著女兒將來為他這個“名儒”增添光彩。
教書糊口也靠不住,被人稱為“陳絕糧”。他生活沒有著落,還迂腐得近乎愚昧,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麗娘念書,就只知道“孟夫子說的好,圣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其放心”。這跟杜寶說的“拘束身心”是同樣的意思。湯顯祖正是通過杜寶、杜母、陳最良等人物寫出杜麗娘的客觀處境,一個使人窒息的客觀處境。杜麗娘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循規蹈矩,唯父母之命是從。在新春時節,她跪著給父母敬酒祝壽,表示她的孝心。杜寶要她在刺繡女工之外,應該“知書知禮”,她就說:“從今后茶余飯飽破工夫,玉鏡臺前插架書?!彼谑釆y臺前擺上書冊,要認真讀古圣先賢的典籍了。拜見塾師陳最良之前,她曾自夸“儒門舊家教”,“女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環春香跟她一同學習古代賢達婦女的榜樣。她對春香說:“你便略知書,也做好奴仆?!币馑际谴合懵詾樽x點書,就會懂得尊卑長幼的關系,好侍候主子,當個忠實的奴仆。這些情況都表明能背誦男女《四書》的杜麗娘,的確像春香說的那樣“老成尊重”。
其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一、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因為一句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致使官家大小姐杜麗娘產生了對愛情的渴望,而那次游園更是讓她陷得更深,從此日日寡歡,無心學習,無心女工,白日里都能打瞌睡,久而久之患上了相思病,從此魂歸地府。三年后一趕考書生柳夢梅挽救了她,使得杜麗娘還魂。最后,高中皇榜的柳夢梅請求皇帝賜婚,杜麗娘與久別的父母重逢,并與柳夢梅結成佳話,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
二、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害人,展現了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作品《牡丹亭》,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當官,他基本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后來遇到了金兵圍城,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一封信,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這個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至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團圓。杜麗娘的母親,也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蕩,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涂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時代的活生生的現實基礎。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三、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感情懷,成為千古絕唱。杜麗娘向往個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獨白表達了心境:[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边@些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作為劇作家湯顯祖的巔峰之作,《牡丹亭》的藝術成就也是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采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可以說,《牡丹亭》是一部集“大悲大喜”“大雅大俗”于一身的創作。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為過,她對愛情的執著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反叛了世俗的禮教,她追求個性的解放與自由,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牡丹亭》的橫空出世讓整個文藝界大放光彩,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笨梢?,一部《牡丹亭》擁有了多大的市場氛圍。
牡丹亭讀后感篇五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弊x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斗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幾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云過盡,為書中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還魂復活的斗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連后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痹谝淮瓮等セ▓@,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于做一個循規蹈矩典范的封建婦女,雖憧憬著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為他相思成疾,最終為他埋骨幽泉。對于杜麗娘來說,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斗爭的開始。在擺脫了現實的約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于愛情、勇于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為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愿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
幾百年后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為了美好的自由的愿望,我們要勇于斗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