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游玩魔鬼城后的感受篇一
故事上來就是找到七八個孩子斷臂,封面這樣設計就有了原因。負責這個案子的是羅凱督察,但是他并不管理具體事宜,全權委托一個博士——格林,這就很奇怪,為什么一個警察頭頭要一個犯罪學教授實質就是一個平民查案吶?一定以前有故事背景,很好奇是怎么回事,后來書中也給了答案。他們有一個團隊,審訊專家,網絡專家,各種裝備應有盡有,后來加入的搜尋專家米拉作為輔助人員也加入了這個團隊。
書中全程都在找最后一個孩子。已知的是其中一個孩子的閨蜜,可是沒有照片,姓名,也沒有人來報案失蹤,最主要的兇手用了藥劑,而這個女孩有可能還活著,如果很快找到的話。兇手是個特別聰明的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一個喜歡幼齒的組織,表面是大學教授,銀行職員,西裝革履的律師或者你身邊生活的普通人,在陰暗的角落滿足他們不敢表露的邪惡欲望,他們單線聯系,自己搭建的網址,各種暗語,最后隊員們竟然相繼叛變,雖然兇手被抓住,但是只剩下米拉一個人,死的死傷的傷。
不得不吐槽的是“降靈儀式”也就是請來神婆探案,我簡直震驚了,吶前面忙活半天干嘛啊,直接請神婆過來不就可以了,調查組存在的意義也沒有啊,主要竟然還特么是對的,神婆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格林可以這本書了,叫“無實物表演的最高境界”,不過這個還是有點意思的,比神婆探案有意思。
看完結局就對司法產生了疑問?為什么這種人法律制裁不了,這么反過來一想就明白了,法律絕對不是萬能的。感覺法律只是把下限兜住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感秩序感才是最好的法律。
游玩魔鬼城后的感受篇二
第410頁,看完了故事,還有《作者后記》和《鳴謝》。合上書本,那種后背生涼的驚悚感久久停留,腦子里還是很多的疑問:真正的連環殺手到底是“阿爾伯特”還是“弗蘭基”?亦或就是實施者“文森特”?為什么將六條左臂圍成神秘圓圈?低語者的目的是什么?米拉和獲救的第六個女孩桑德拉的經歷是如何的相似,共同指向“弗蘭基”到底有無其人?發現、啟示、挑逗、煽動和激發一個人的惡的人有多惡?左胳膊指向什么?“上帝很安靜,魔鬼在呢喃”。
《魔鬼在呢喃》是意大利作家多納托?卡瑞西的處女座。作者本人學的是法學專業,主修犯罪學和行為學。1999年,作者放棄了法律事業,開始擔任影視編劇。他所創作的《魔鬼在呢喃》一舉成功,風靡全球,被譯成20多種語言,之后他還創作了《消失者》、《迷霧中的女孩》、《迷宮中的男人》等作品。作為曾經的犯罪學和行為學的法律工作者,作者在其犯罪文學作品中使用的案例和研究資料援引自犯罪手冊和司法精神病學手冊以及法醫文件、fbi的研究和他們數據庫中存放的連環殺手和暴力犯罪的案例(有些案例真實存在,有些案例還懸而未決,有些案件還在訴訟中),小說中提到的科學探案手段也真實存在,而有關于案件中的“低語者”也是很多惡性案件中的真實存在。我認為該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就基于此人間惡的真實存在吧。
六條左臂屬于六個女孩,經法醫鑒定前五個左臂所有者都死亡了,第六條左臂為生存女孩所有。為了營救第六個女孩,擅長尋找失蹤孩子的女警官米拉加入了專案調查隊。為了五個小女孩逝去生命的安息和一個女孩生命的生還營救,這注定是不平凡的案件,然而,隨著殺手精心設計和布局,他所要揭示的不僅僅是眼見的罪惡,掩蓋在道貌岸然的職業、悄然而逝的時間、富可敵國的浮華、歲月靜好的生活、甚至是善惡較量的戰場下的那些不可見光的超級罪惡,而這一切不是因為惡被揭示,更可怕的是這些惡本就是作惡者的預謀。“上帝沉默了,而魔鬼在呢喃?!?/p>也無法定罪“低語者”所應承擔的罪責和得到應有的懲罰,就如書中將案件懸而未決的關鍵所在寄希望于通靈人,我們也只能將善惡有報的期待寄希望于世間最偉大的“道”。
案件發生終究是極端殘酷的,生活卻總是波瀾不驚漣漪不斷的。誰的身邊都不乏“低語者”甚至有時自己也是“低語者”,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神仙一念魔怪,相信善惡終有報吧,上帝不總是沉默的。
游玩魔鬼城后的感受篇三
當我終于讀完了意大利作家多納托·卡瑞西的《魔鬼在呢喃》,慢慢的將書頁合上的時候,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終于是讀完了這個漫長的故事,終于是等來了最后的結局。但是這并沒有讓自己感受到一點點的舒暢,那種壓抑、痛苦,似乎依然盤旋在自己周圍,久久不能散去。
在故事中,犯罪心理學家格蘭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殺人的本能,但謝天謝地我們也有讓我們掌控住它、克制他的能力。然后總會存在一個斷裂點。這成為所有悲劇故事的根源。與其說魔鬼在呢喃,不如說魔鬼從來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深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都可以被我們很好的壓制,但是當有一天我們的人生出現重大變故的時候,這魔鬼似乎便不再太愿意被壓制了,就像是在警隊中屢立奇功的心理學家格蘭,他雖然在犯罪心理學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雖然他也曾經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好人,但是當他的妻子與兒子決定要離開他的時候,格蘭依然敗給了自己內心中的魔鬼,在幾盤錄音帶的蠱惑下,將自己的妻子與兒子變成了一堆焦炭,從此一半是人一半是鬼,恍恍惚惚,與一個不存在的兒子相依為命。
在故事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魔鬼呢?人內心中蠢蠢欲動的欲望自然算得上是一個,另外一個則是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在貝爾曼的沙發上,在孤兒院中,在伊馮家中,一直到故事結束,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化身魔鬼的男人究竟是誰,或者他叫阿爾伯特,或者他叫弗蘭基,誰知道呢?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我們不知道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但是魔鬼卻是真真的在我們耳邊呢喃著的。
在故事中,她多次用自殘的行為來撫平內心的傷痛,對于童年的黑暗經歷,就像是噩夢一般時刻伴隨著她。這樣的米拉存在著十足的矛盾感。而故事最后,再一次出現的弗蘭基來給我們另外的一種浮想聯翩,米拉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格蘭呢?故事是精彩的,但是我們依然有許多疑惑未能得到解決,比如為什么連環殺手熱衷于砍下女孩的左臂,這對于殺手來說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特殊含義?比如這個神秘男人究竟是如何做到可以如此精準的找到每一個有殺人傾向的心理不健康者,并可以在施加影響后又毫無痕跡的消失的?比如米拉童年噩夢中的弗蘭基與這次五名小女孩的連環被殺有無關系,或者這次悲劇最初的目標就是米拉呢?比如神秘男子引導完讓人發指的犯罪行為之后,又為什么處心積慮的將犯罪者又引回警方的視線呢,他究竟是想要干什么呢?所有這一切的答案,我們都一無所知,成為這個精彩故事之后的最大的遺憾。
《魔鬼在呢喃》講述的善與惡的較量,光明與黑暗的斗爭故事,只是,在這場斗爭的過程中,正義是否能夠永遠保持正義,永遠不會被耳邊魔鬼的呢喃所影響呢?這是一個未知數。
游玩魔鬼城后的感受篇四
“愛情是一種違背天性的感情,它把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帶進一種自私的、不健康的依賴關系之中,感情越是強烈,就越是短暫”。
“你們信仰的是一個崇尚死亡的宗教,它給了你們面對死亡的勇氣和樂趣”。
“我認為唯一最要緊的,是活著”。
“一旦失勢,那就是一落千丈”。
“為她演奏音樂會,給家里放滿鮮花,讓小鳥唱唱歌,帶她去看看大海邊的黃昏,為她做一切能使她快樂的事情”。
“凡事幸福無法治愈的,任何藥物也都無法治愈”。
“所以說最重要的不是你失去了信仰,而是上帝繼續信任你”。
“如果上帝肯降恩于我,我寧愿當個天使,而不當圣人”!
游玩魔鬼城后的感受篇五
愛情也屬于魔鬼的一種,驅魔人最后愛上了魔鬼的化身。
它的作用就像可可豆一樣,吃下去的時候享受到的是化學反應帶來的迷幻和快感,然而長期服用的結果則是導致人體的各個器官受損,使人日漸消瘦。
加西亞書中的女主角瑪麗亞原本就是兩個悲劇的結合體。深愛患有精神病前妻的侯爵父親和被父親設計陷害的心卻另有所屬的平民母親的結合。本就是兩個不相愛的人的結合體,同時階級所屬的不同又加劇了這個故事的悲劇色彩。童話故事里所說的灰姑娘和王子的結合本就是人們因對現實的失望而將美好愿望轉而寄予想象的一種精神寄托,將階級差異的這條鴻溝淡化了而已。
文中把愛情比作了利刃,擁有的`時候即是死亡來臨的時候。
神父卡耶塔諾神父原本是要作為驅魔人來治療女孩瑪麗亞,卻未曾想到自己遇見的是那個夢中的女孩,之后便無可救藥的為她而著迷。縱然他相信即使是地獄的力量也不能使他們分開,但是最終世俗的流言將他困于“上帝之愛”醫院里服刑。而公眾與教會的逼迫也最終讓瑪麗亞為愛情死去。用“上帝之愛”命名的醫院更像是作者對世俗的嘲諷,男主角深信兩人能夠戰勝地獄的力量,卻不想公眾的流言與不滿遠比地獄的力量可怕。
結論也就只能見仁見智了。